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道路上,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多年来取得了突出成效,本文结合前人观点,明确高校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的意义,从实际操作方式出发结合多年教育经验,总结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的构建策略。旨在整体提升当代高校教育的思想进程与教育能力。
【关键词】高等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
一、高校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的意义
(一)建设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环境发展进步,而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改变的同时,也产生了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取向。受到不同价值观念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层面接受了不同情况的冲击。各方面社会因素与家庭因素等,对大学生的价值评判和价值取向起到了倾向作用。从而让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产生标准多元化的现状,也有个别利己化与功利化的倾向。社会价值观发生转变的时期,我国高校应当采取相应措施,树立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保障大学生的思想阵地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得到指导和进步。
(二)正确判断网络环境下的是非观
科技进步促成网络发展迅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拓展。但是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尚未明确,正处于思想变动较大的阶段,是非观念尚未成型,对于模糊概念与边缘事物尚未构成有效的判断机制。而网络资源在具备海量信息,既有正面教育意义的思想内容,同时也有很多影响教育的负面内容。那么尚未具备明确判断机制的大学生,就容易受到相对影响,从而失去有效判断,对获取信息失去是非分辨能力。而构建起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体系,就是让学生通过思想核心内容明辨是非,增强对事物的分辨能力,從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
(三)意识形态主流思想的教育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体现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能够有效,就要从学生的意识形态中进行判断。经济全球一体化,让生产要素得到优化配置,也同时在意识形态上把众多世界民族文化传播到我国,而在思想融合与贯通的过程中,价值范本的体系影响到主流思想内容的同化,很多大学生淡化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从而向往“新自由主义”的形式。而意识形态的冲击不仅是文化的碰撞,也是意识形态的转移。那么对于模糊概念与意识形态的变化,高校应当及时引导,将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价值观念排除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体系之外,才能让广大学生明辨是非,从而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阵地
利用网络展开大学生思想教育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构建基础。通过校园网、校园广播、以及校刊校报和校广播电视台等方式,进行主流思想教育内容的传播,让广大学生通过普遍传播的核心价值观内容,促成主流舆论。利用多种渠道传播的有效途径,实现传播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在具体操作形式上,应当重视科技手段的优势,利用网络传播的开发性和互动性,展开多种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例如,在校园网络内开展学生公共平台,对热点问题进行广泛的探讨,经过反复论证,从实践中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从而让思想政治内容在生动活泼的内容中广泛展开,促进学生的理解与思考。通过教师不断的引导和思想感召,抵制非主流思想的负面侵蚀,从而在积极正面的内容中建立新渠道,构成全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台,传播社会正能量,激发正面思想舆论。
(二)通过校园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
校园文化的正面作用,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内容中,有效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对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具有指导意义。其重要的形式在于,将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科学精神与民族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通过先进文化的影响在整体校园环境中,树立正面思考核心价值观的氛围。以发扬“八荣八耻”为核心内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和谐校园文化奠定精神道德基础。一方面,要注重校风和学风的正面风向,共建人文环境的文化校园氛围。另一方面,将文化内容中核心价值观形象化,从具体内容中培养学生接收正面思想教育。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正面的思想态度,实现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从而让校园文化成为传播正面思想的有效载体。
(三)高校社会实践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若想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于价值观的取向,就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校的社会实践中,通过实践内容完善思想进程,通过辩证思考进行深化教育。高校应当积极组织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同步发展、与服务社会共同促进、与勤工助学共同实施、与择业就业同步实践、与创新创业相互结合。以具体实习工作为例,在具体岗位中学生在不断丰富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考方向,明确生产活动与现实关系的作用。通过具体的实践内容开展,从多种渠道的实践内容,让学生通过实践基础辩证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面意义。
三、结语
本文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出发,明确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建设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正确判断网络环境下的是非观,以及主流思想意识形态的教育要求对价值观体系的重要意义。从而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阵地的重要方式,以及高校社会实践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通过校园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共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的构建。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天水市科技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构建研究”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珊(1978-),女,汉族,本科,讲师,籍贯:辽宁辽阳,单位: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
参考文献:
[1]王丽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探析优先出版[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5,(10):125-126.
[2]张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89-91.
【关键词】高等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
一、高校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的意义
(一)建设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环境发展进步,而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改变的同时,也产生了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取向。受到不同价值观念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层面接受了不同情况的冲击。各方面社会因素与家庭因素等,对大学生的价值评判和价值取向起到了倾向作用。从而让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产生标准多元化的现状,也有个别利己化与功利化的倾向。社会价值观发生转变的时期,我国高校应当采取相应措施,树立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保障大学生的思想阵地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得到指导和进步。
(二)正确判断网络环境下的是非观
科技进步促成网络发展迅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拓展。但是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尚未明确,正处于思想变动较大的阶段,是非观念尚未成型,对于模糊概念与边缘事物尚未构成有效的判断机制。而网络资源在具备海量信息,既有正面教育意义的思想内容,同时也有很多影响教育的负面内容。那么尚未具备明确判断机制的大学生,就容易受到相对影响,从而失去有效判断,对获取信息失去是非分辨能力。而构建起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体系,就是让学生通过思想核心内容明辨是非,增强对事物的分辨能力,從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
(三)意识形态主流思想的教育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体现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能够有效,就要从学生的意识形态中进行判断。经济全球一体化,让生产要素得到优化配置,也同时在意识形态上把众多世界民族文化传播到我国,而在思想融合与贯通的过程中,价值范本的体系影响到主流思想内容的同化,很多大学生淡化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从而向往“新自由主义”的形式。而意识形态的冲击不仅是文化的碰撞,也是意识形态的转移。那么对于模糊概念与意识形态的变化,高校应当及时引导,将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价值观念排除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体系之外,才能让广大学生明辨是非,从而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阵地
利用网络展开大学生思想教育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构建基础。通过校园网、校园广播、以及校刊校报和校广播电视台等方式,进行主流思想教育内容的传播,让广大学生通过普遍传播的核心价值观内容,促成主流舆论。利用多种渠道传播的有效途径,实现传播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在具体操作形式上,应当重视科技手段的优势,利用网络传播的开发性和互动性,展开多种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例如,在校园网络内开展学生公共平台,对热点问题进行广泛的探讨,经过反复论证,从实践中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从而让思想政治内容在生动活泼的内容中广泛展开,促进学生的理解与思考。通过教师不断的引导和思想感召,抵制非主流思想的负面侵蚀,从而在积极正面的内容中建立新渠道,构成全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台,传播社会正能量,激发正面思想舆论。
(二)通过校园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
校园文化的正面作用,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内容中,有效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对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具有指导意义。其重要的形式在于,将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科学精神与民族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通过先进文化的影响在整体校园环境中,树立正面思考核心价值观的氛围。以发扬“八荣八耻”为核心内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和谐校园文化奠定精神道德基础。一方面,要注重校风和学风的正面风向,共建人文环境的文化校园氛围。另一方面,将文化内容中核心价值观形象化,从具体内容中培养学生接收正面思想教育。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正面的思想态度,实现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从而让校园文化成为传播正面思想的有效载体。
(三)高校社会实践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若想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于价值观的取向,就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校的社会实践中,通过实践内容完善思想进程,通过辩证思考进行深化教育。高校应当积极组织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同步发展、与服务社会共同促进、与勤工助学共同实施、与择业就业同步实践、与创新创业相互结合。以具体实习工作为例,在具体岗位中学生在不断丰富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考方向,明确生产活动与现实关系的作用。通过具体的实践内容开展,从多种渠道的实践内容,让学生通过实践基础辩证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面意义。
三、结语
本文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出发,明确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建设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正确判断网络环境下的是非观,以及主流思想意识形态的教育要求对价值观体系的重要意义。从而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阵地的重要方式,以及高校社会实践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通过校园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共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的构建。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天水市科技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构建研究”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珊(1978-),女,汉族,本科,讲师,籍贯:辽宁辽阳,单位: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
参考文献:
[1]王丽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探析优先出版[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5,(10):125-126.
[2]张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