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今,中国人产生了一个普遍深信不疑的观念,没事儿检查检查身体总是好的,似乎检查做得越多就越能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于是,过度体检产生了。
过度体检在中国产生并盛行是大有原因的。其中一个重要渊源来自中国古代的“上医治未病”的医学理念。这一概念最早在《黄帝内经》中提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这种表述明确提出,医术最高明的医生是能够预防疾病的人。显然这是一种预防医学的观念,而且,这种医学哲学思维也渗透到政治和生活中,成为中国人行为方式的一种指南。例如,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不过,在古代根本就难以实施“治未病”。因为,“治未病”需要好的诊疗技术和医生更科学的洞察力。在科学技术尚欠发达之时,医生都是以经验在行医。真正能达到和实现“治未病”的模式是今天诊疗技术发达并且能应用到实践后的情况,因为只有X光、CT、脑电图、心电图等种种现代科技手段才能对人体的疾病萌芽和身体的细微末节看得稍稍清楚一些,或能找寻疾病的蛛丝马迹,从而为“治未病”打下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在医院一些身体正常的人,体检中也要做超声波检查、CT扫描全身和X射线拍片。在中国,有些体检项目之多甚至超过了美国,可以做美国都没有的“全身热扫描”和“生物体微弱磁场测定分析仪”等体检。这些体检显然是弊大于利,甚至无利有害。例如,做一次心脏冠状动脉CT检查的放射量相当于拍了750次X光胸片。对那些不需要CT检查的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女性来说,不但起不到作用,还会带来患癌风险。
“治未病”的医学理念并非不对,但是现实的做法却误解和异化了“治未病”的观念,也即把正常人当作病人来对待。用显微镜或放大镜挑毛病的结果便是,几乎所有健康人都可以挑出一大堆毛病来,而且并不相信正常人体具有强大的自我修复的功能。
真理向前多走半步就是谬误,对“治未病”概念的理解和实施同样是如此。
过度体检在中国产生并盛行是大有原因的。其中一个重要渊源来自中国古代的“上医治未病”的医学理念。这一概念最早在《黄帝内经》中提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这种表述明确提出,医术最高明的医生是能够预防疾病的人。显然这是一种预防医学的观念,而且,这种医学哲学思维也渗透到政治和生活中,成为中国人行为方式的一种指南。例如,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不过,在古代根本就难以实施“治未病”。因为,“治未病”需要好的诊疗技术和医生更科学的洞察力。在科学技术尚欠发达之时,医生都是以经验在行医。真正能达到和实现“治未病”的模式是今天诊疗技术发达并且能应用到实践后的情况,因为只有X光、CT、脑电图、心电图等种种现代科技手段才能对人体的疾病萌芽和身体的细微末节看得稍稍清楚一些,或能找寻疾病的蛛丝马迹,从而为“治未病”打下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在医院一些身体正常的人,体检中也要做超声波检查、CT扫描全身和X射线拍片。在中国,有些体检项目之多甚至超过了美国,可以做美国都没有的“全身热扫描”和“生物体微弱磁场测定分析仪”等体检。这些体检显然是弊大于利,甚至无利有害。例如,做一次心脏冠状动脉CT检查的放射量相当于拍了750次X光胸片。对那些不需要CT检查的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女性来说,不但起不到作用,还会带来患癌风险。
“治未病”的医学理念并非不对,但是现实的做法却误解和异化了“治未病”的观念,也即把正常人当作病人来对待。用显微镜或放大镜挑毛病的结果便是,几乎所有健康人都可以挑出一大堆毛病来,而且并不相信正常人体具有强大的自我修复的功能。
真理向前多走半步就是谬误,对“治未病”概念的理解和实施同样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