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的重点和突破的难点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更是当前和今后较长时间内深化素质教育、培育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和重要举措。 作为农村的小学数学教师,应如何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呢?
一、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
l.重视学生的直接尝试,引发创新
在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讲台为中心,教与学的关系不是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关系,而是指导与被指导、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这种关系渗透着教师的权威,即在教学形态里教师是权威的代言人,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如教学第七册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例1:113 59时,教师既不先作暗示,也不让学生阅读教材,而是鼓励学生思考、讨论、尝试,比比谁的简算方式多,谁的方式最简便,从而反馈出各种解法:110 59 3;100 59 13;113 50 9;120 59-7;113 60-l……这样消除了学生的依赖心理,培养了学生进取、自信的精神,拓展了思维空间,培养了思维的创造性。
2.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创新
贵州教育家汪广仁曾讲:“发明千千万,起点于一问。”问题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鼓励学生提问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数学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奇思异想,即使提出荒唐和不恰当的问题,也不应遭到批评,而应给予积极的评价,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例如,在教学求36和24的最小公倍数时,用短除法求解为:2×2×3×3×2=72。有个学生提出求 36和24的最小公倍数能否用36×2或24×3?问题一提出,立刻引来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这是不正确的,有的认为正确,有的认为是巧合。教师及时表扬了这位同学不迷信教材、敢于发现、提出问题的精神,然后引导学生结合短除法分析。因此,上述猜想是正确的,探求出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更加简捷的算法,即可用其中一个数去乘另一个数独有的质因数,这样通过引导学生生疑、议疑、释疑,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他们畅所欲言,相互启发,集思广益,以获得更多更好的创新灵感,使个性思维和个性品质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改变教学形式,重视数学活动
1.诱导观察想象,学会创新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敏锐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力。因为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又是发明创造的重要条件,而想象是在敏锐观察基础上发生的。想象力是创造发明中实在的因素,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为此,要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并在观察中利用大脑中储存的信息,展开丰富、大胆的想象,可诱发创新思维的发生。例如,梯形面积公式S=(a b)h÷2,它与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有什么联系呢?可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当梯形上底b向右延长,直至上、下底相等时,这时梯形变成平行四边形S=(a a)h÷2=ah 。当梯形上底缩小为一点时,即b=0,这时梯形变成三角形:S=(a 0)h÷2=ah÷2。从而借助观察、想象,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创造性地沟通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丰富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应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师生间的交流包括知识信息和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的信息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的信息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因此,教师价值引导的落脚点应是学生的自主构建,整个教学过程应是教不断向学转化,以促使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断提升。这就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进行换位,要从传统的传授者转向现代的促进者。具体来说,教师应是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而学生则是学习者、发现者、研究者、创造者。在课改进程中,我注重与学生沟通,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了解其认知规律和兴趣点,与学生交朋友、谈心,进行书信交流沟通,使课堂气氛和谐民主,给学生创造创新的环境,使其具备创新的品质,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制订方案措施,迁移、激發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乐学、爱学为舟,促使学生到达学会的彼岸。
3.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应只是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智力价值能否得到充分发展,关键在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因此,我们教师在用教材时不要盲目地唯上、唯本,更不要受一些思维定势的束缚,要活用、用活教材,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见解。如一位教师在课堂上出示这样一道题让学生做:打一部书稿,小李单独打10天完成,小黄单独打12天完成,小胡平均每天打64页,如果小李与小黄两人合作打4天,那么就剩下256页没有打完。三人合作几天才能打完这部书稿?
学生读完题后都苦思冥想之中,数分钟后才有几个学生提笔验算。突然,一个小男孩猛地举起手,但马上又缩了回去,教师询问原因,小男孩却怯生生地说:“我的答案是4天,不知道对不对……”.
师:“这道题的答案就是4天,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男孩:“我是用256÷64求得的……”
“哈………”未等小男孩讲完,教室里立刻爆发一阵哄堂大笑。
但这位教师却面带笑容地说:“能说说你的想法吗?”“好。我的想法是,小李与小黄合作4天后所剩余的256页由小胡来完成,而小胡平均每天打64页,所以小胡打256页就要用256÷64=4天,这个天数与小李、小黄先前合作的天数相同,因此,小胡在小李、小黄合作的时候也来参与,即三人合作,就需要4天完成。”
小男孩“破坏”了教者原先设计的初衷,可他的解法又是多么独特而简洁!这种直觉不就是我们教师经常说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吗?教师高兴地说“嘿,说得真不错,有新意。”教室里顿时响起一阵掌声。
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在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对他们的点滴进步要及时地肯定,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分析原因,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我们广大的农村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根本,既要大胆改革数学课堂教学,为学生创新提供有利的情境,又要增强学生观念,树立人人都能创新的意识,把自主探索数学问题的权利留给学生,在对数学知识实现再创造的过程中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数学素质。
一、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
l.重视学生的直接尝试,引发创新
在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讲台为中心,教与学的关系不是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关系,而是指导与被指导、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这种关系渗透着教师的权威,即在教学形态里教师是权威的代言人,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如教学第七册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例1:113 59时,教师既不先作暗示,也不让学生阅读教材,而是鼓励学生思考、讨论、尝试,比比谁的简算方式多,谁的方式最简便,从而反馈出各种解法:110 59 3;100 59 13;113 50 9;120 59-7;113 60-l……这样消除了学生的依赖心理,培养了学生进取、自信的精神,拓展了思维空间,培养了思维的创造性。
2.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创新
贵州教育家汪广仁曾讲:“发明千千万,起点于一问。”问题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鼓励学生提问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数学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奇思异想,即使提出荒唐和不恰当的问题,也不应遭到批评,而应给予积极的评价,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例如,在教学求36和24的最小公倍数时,用短除法求解为:2×2×3×3×2=72。有个学生提出求 36和24的最小公倍数能否用36×2或24×3?问题一提出,立刻引来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这是不正确的,有的认为正确,有的认为是巧合。教师及时表扬了这位同学不迷信教材、敢于发现、提出问题的精神,然后引导学生结合短除法分析。因此,上述猜想是正确的,探求出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更加简捷的算法,即可用其中一个数去乘另一个数独有的质因数,这样通过引导学生生疑、议疑、释疑,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他们畅所欲言,相互启发,集思广益,以获得更多更好的创新灵感,使个性思维和个性品质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改变教学形式,重视数学活动
1.诱导观察想象,学会创新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敏锐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力。因为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又是发明创造的重要条件,而想象是在敏锐观察基础上发生的。想象力是创造发明中实在的因素,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为此,要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并在观察中利用大脑中储存的信息,展开丰富、大胆的想象,可诱发创新思维的发生。例如,梯形面积公式S=(a b)h÷2,它与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有什么联系呢?可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当梯形上底b向右延长,直至上、下底相等时,这时梯形变成平行四边形S=(a a)h÷2=ah 。当梯形上底缩小为一点时,即b=0,这时梯形变成三角形:S=(a 0)h÷2=ah÷2。从而借助观察、想象,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创造性地沟通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丰富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应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师生间的交流包括知识信息和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的信息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的信息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因此,教师价值引导的落脚点应是学生的自主构建,整个教学过程应是教不断向学转化,以促使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断提升。这就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进行换位,要从传统的传授者转向现代的促进者。具体来说,教师应是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而学生则是学习者、发现者、研究者、创造者。在课改进程中,我注重与学生沟通,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了解其认知规律和兴趣点,与学生交朋友、谈心,进行书信交流沟通,使课堂气氛和谐民主,给学生创造创新的环境,使其具备创新的品质,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制订方案措施,迁移、激發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乐学、爱学为舟,促使学生到达学会的彼岸。
3.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应只是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智力价值能否得到充分发展,关键在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因此,我们教师在用教材时不要盲目地唯上、唯本,更不要受一些思维定势的束缚,要活用、用活教材,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见解。如一位教师在课堂上出示这样一道题让学生做:打一部书稿,小李单独打10天完成,小黄单独打12天完成,小胡平均每天打64页,如果小李与小黄两人合作打4天,那么就剩下256页没有打完。三人合作几天才能打完这部书稿?
学生读完题后都苦思冥想之中,数分钟后才有几个学生提笔验算。突然,一个小男孩猛地举起手,但马上又缩了回去,教师询问原因,小男孩却怯生生地说:“我的答案是4天,不知道对不对……”.
师:“这道题的答案就是4天,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男孩:“我是用256÷64求得的……”
“哈………”未等小男孩讲完,教室里立刻爆发一阵哄堂大笑。
但这位教师却面带笑容地说:“能说说你的想法吗?”“好。我的想法是,小李与小黄合作4天后所剩余的256页由小胡来完成,而小胡平均每天打64页,所以小胡打256页就要用256÷64=4天,这个天数与小李、小黄先前合作的天数相同,因此,小胡在小李、小黄合作的时候也来参与,即三人合作,就需要4天完成。”
小男孩“破坏”了教者原先设计的初衷,可他的解法又是多么独特而简洁!这种直觉不就是我们教师经常说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吗?教师高兴地说“嘿,说得真不错,有新意。”教室里顿时响起一阵掌声。
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在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对他们的点滴进步要及时地肯定,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分析原因,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我们广大的农村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根本,既要大胆改革数学课堂教学,为学生创新提供有利的情境,又要增强学生观念,树立人人都能创新的意识,把自主探索数学问题的权利留给学生,在对数学知识实现再创造的过程中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数学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