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职业院校教材质量的关键路径

来源 :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rs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指导下,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成效显著,教材建设也成绩突出,但仍存在着不容忽视的质量问题。因此,加强职业院校教材建设与管理,全面提升职业院校教材质量刻不容缓。为加强职业院校教材建设与管理,提高职业院校教材质量,《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狠抓教学、教材、教法改革……建设一大批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国家规划教材,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加快完成职业院校专业教学标准制定和修订、在国家规划教材基础上加强区域教材规划、建设与现代产业体系对接的专业课教材等重要任务。《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也从规划、编写、审核、选用等环节要求教材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强化全流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支撑,力求提高职业院校教材的实用性,增强服务国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职业教育正在全面深化改革,从“层次”走向“类型”,加强职业院校教材建设,全面提升职业院校教材质量需要贯彻执行各项政策方针,探索行之有效的关键路径,推进职业院校教材类型匹配、编撰精良、内容实用、监管到位、使用有效。
其他文献
基于技术持存论的哲学基础,斯蒂格勒将教育指认为一种作为"传输"与"接受"机制的记忆术,进而揭示其功能性与存在论的双重本质构境,即个体与集体意识塑形及其经验性时空定位筑模。技术体系进化使人类社会普遍进入熵增状态,全球记忆术体系的确立使教育演变为一场资本主义精神掠夺,知识普遍性不可逆转的崩溃导致主体认知短路,数字化座架将教育促逼于思想赤贫的系统性愚昧状态。拯救教育的可能出路在于区别知识与非知识的知识,进行持留机制药理学批判以及重构有效的批判认识论。斯蒂格勒的教育本质观对于我国教育本质研究不失为一种有益
为中职生创设升学空间,是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而开始的。面向2035年职业教育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目标,职业教育高考制度应当作为其中的一项核心内容进行建设,但这需要从更为宽广的学术视角探讨职业教育高考制度建构中的根本问题。职业教育还没有高考制度,迄今只是构建了一些局部化的中职生升学途径,系统规划和建设职业教育高考制度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职业教育高考建构的目的,一是促进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形成,二是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三是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通,四是保障中职生的公平升学权
利用中国健康营养调查1989-2015年12个省份46921个微观调查数据,以居民受教育水平作为教育的表征指标,对教育改善贫困的效果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对于绝对贫困还是相对贫困的改善,教育均存在显著的正向效应。教育对相对贫困的改善具有独特的时空特征。从时间趋势看,教育对于相对贫困的改善作用正在逐步趋缓;从城乡差异看,教育对城镇地区相对贫困的改善能力明显高于农村地区,且近年来存在进一步分化的趋势;从区域分布看,教育对相对贫困的改善效果中部地区最高,西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低。同时,教育对相对贫困人口
中国民族教育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研究领域到学科独立的发展历程,在学科自身建设与学科外部建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科自身建设逐步走向规范化轨道,学科外部建制逐步形成群落化生态。反观现实,民族教育学学科发展进程中仍然存在学科性质偏离、学科研究对象不定、学科概念模糊以及学科研究方法固化等学科规制中的基本问题与学科外部建制的学科化问题。展望未来,中国民族教育学学科势必要持续、深入开展民族教育学的元研究,促进民族院校乃至普通高等学校民族教育学学科建制的学科化,努力构建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学学科话语体系,进而构建全新的
从三十多年前对教育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问题探讨至今,教育法地位研究呈现出阶段性发展并趋于静态平衡的基本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以"治理现代化"为目标的新时代教育法治建设新要求、以"供给侧改革"为导向的教育法治改革新突破、以"公法私法化"为趋势的教育法治变革新探索的大背景下,需要以"法治先行"为理念对教育法治建设进行新思考。教育法作为独立部门法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主要表现在教育法调整对象的特殊性日益彰显、教育法立法建设的体系化日趋健全、教育法调整方法的多样性日渐鲜明、教育法学科支
农村义务教育师资供给状况决定师资需求的满足程度与教育质量。随着农村义务教育师资供给主要关注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转变,农村义务教育师资供给侧改革日益成为迫切需要关注的时代课题。通过构建理论分析框架,从来源供给、制度供给与要素供给考察农村义务教育师资供给现状,可以发现高等学校毕业生数量准备充足但专业准备不充分,编制标准有所改进但学校规模与功能特征考虑不充分,补偿制度已初步建立但师资特别是优质师资供给可达性有待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乡村振兴战略、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发展追求为农村义务教育师资供给侧
2019年,是我国著名教育史家张瑞璠先生(1919-2007年)的百年寿辰。重温张瑞璠先生的教育史求索之路,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张先生曲折成长历程、专业学术历练、理论研究的贡献与突破、前沿引领的底蕴与创获、育人实践的典范与意义,感悟其与大时代社会变革的内在关联,突显一代教育史学家与时俱进、务实严谨、不断求索创新的价值追求和人生理想。
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的号召。"中国特色、世界水平"是对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定位,也为教材建设确立了基本规格。国家教材委员会印发的《规划》和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简称《办法》)鲜明地体现了"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两个基本面向,必将对高等学校教材建设起到划时代的引领作用。
2019年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在创新理论、服务决策、指导实践、引导舆论、凝聚战线、国际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绩。做好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要完善教育科研工作基本制度。第一,提高政治站位,坚持党对教育科研工作的全面领导;第二,改革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教育科研治理体系;第三,创新范式方法,进一步加强教育学学科建设;第四,提升质量水平,更好服务教育改革发展;第五,强化使命担当,着力打造高素质创新型科研人才队伍。
教材是人才培养首要的、基本的文化资源和精神食粮。加强教材建设,提高教材质量,是党和国家从事业发展需求和未来人才培的战略养高度所构筑的基础工程和战略工程。为此,《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要体现国家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