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论语》与对外汉语教学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ture_sh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多元化的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各国之间的文化也呈现出杂糅的趋势,相互影响。我们都知道,语言和文化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因此不难发现各个国家的语言教育的价值取向也日益趋同,对外汉语的应运而生。因其学科的特殊性,对外汉语扛起了传播优秀中华文化的大旗。然而在对外汉语的传播过程中,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却被忽视了很多。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里有不少“糟粕”,已经不符合时代潮流,但事实上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优秀思想观念依然值得被推崇。《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代表作品,影响深远,其中的一些名言警句对如今的教学依然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对外汉语 中国传统文化 《论语》 教学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热潮,世界各国经济不断发展进步,中国经济也乘着全球化的列车不断向前,随之而来的更是文化传播的热潮。在全球的“汉语热”潮流中“孔子学院”也成为了海外中华文化传播和发展的代表。中国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和内在的博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汉语学习者,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者不仅应该思考如何通過教学手段来教授中华文化知识,更应该溯本追源,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主体已经存在了几千年,可以说想要了解中国文化就不能不掌握儒家文化。几千年来,儒家文化不断滋养着中华民族,而孔子作为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其思想仍然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起着指导性作用。被奉为儒家经典的《论语》,也成为了西方世界了解和研究孔子的入门书籍。毋庸置疑,《论语》一书确实值得我们每个人去阅读,因为它其中蕴含的思想是丰富且具有哲理性的。这样的传世经典其中蕴含的道理更应该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应该被忽视的部分。不仅如此,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也一定能够从《论语》之中找到一些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本文将从《论语》的文化内涵介绍、《论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和《论语》的“塑师”价值等三方面论述。
   一.《论语》的文化内涵
   孔子的思想在《论语》[1]中体现的淋漓尽致,经过了几千年的变化和发展,《论语》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仁”,“仁”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和孔子的理想,在《论语》中也得到了体现。《论语》记录:“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等等,以此可见,“仁”的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助、互存、互爱的意思,所以其本质意义依然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但是“仁”是难求的,因为“仁”的思想很宽泛,想要达到“仁”就必须用“忠、恕”之道来要求自己,最后将“仁”做为自己为人处事的道德标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用实际行动践行“仁”,让其贯穿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2.“礼”,儒家思想在言语行为方面是注重“礼”的,众所周知,中国自古以来都以“礼仪之邦”自称,中国人“知礼”、“守礼”、“重礼”是闻名世界的。儒家文化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礼乐文化”,儒家提倡以德治国,孔子认为,要让人们“知礼”、“遵礼”,用“礼”来规范社会。其实“礼”的本质就是一种行为规范,如果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遵守“礼”,那么就有了约束,社会将会更加和谐。儒家文化的内在是“仁”,外在是“礼”,一个人听的、说的、做的都符合礼仪规范,那么他的内在也一定是美好的。
   3.“信”,儒家思想在交友方面更加注重诚信。“信”有赢得别人信任的意思,在《论语》里面,有一个谈“信”的例子。孔子和子贡谈论把国家治理好的三个要素是“足食”、“足兵”、“民信之”,并且把“民信之”列为最重要的因素,认为在最不得已说我情况下可以按照顺“去兵”、“去食”,但是无论如何,都要保持“民信之”,因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信”也指值得别人信任的品质和素质,《论语》中也有提到过,子张问仁,孔子例句出了与仁德密切相关的五种品质,就是:恭、宽、信、敏、惠,而且解释说“信则人任焉”。以上对“信”的解释说明了一个人一定要首先具备值得他人信任的品质然后才能去赢得别人的信任,所谓“人无信不立”。
   除去上述三种,《论语》中的文化内涵还有很多,在这里就不继续赘述。
   二.《论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1.现状分析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不难发现,对外汉语的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著作和文章涉及到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与儒家文化相关的研究。如刘伯奎的《中华文化与汉语语用》、郑卓睿的《汉语与汉文化》等,虽然不是专著,但也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儒家文化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也对现阶段的对外汉语教学起到了借鉴作用,尽管如此,依然无法掩盖对外汉语教学中对儒家文化研究存在的不足。
   2.解决方式
   《论语》作为儒家文化的代表性著作,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来说无疑是有很大益处的,那如何能将其中的优秀思想应用在对外汉语教学当中呢?在笔者看来,首先,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在课堂上,面对来自不同国家,对中国文化求知欲望很强烈的留学生时,应该鼓励并且带领留学生们一起阅读《论语》中的章节,尤其要对名言警句进行解读,培养留学生的兴趣,通过一段时间的熏陶后,留学生们就会对《论语》中的文化内涵有一定的理解和感悟,这个时候就成为了对外汉语教师介绍《论语》的文化内涵的良好时机,对《论语》的内容分类进行系统的阐述,并将这些具有生活指导意义的内涵传授给留学生们。接下来让留学生们去感悟《论语》对世界的影响,《论语》作为儒家传世经典,之所以经久不衰正是因为在不同的时代对它的解读都会有新的收获和理解,《论语》在极大的影响着我们国家的同时,也影响着其他国家,从东南亚一直到欧美都对《论语》有着或多或少的研究。通过为留学生介绍《论语》在各国的影响也能让留学生们加深对儒家传统文化《论语》的认同感。
   其次,在课堂外,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是处处都彰显着儒家文化,留学生来到中国,身处儒家文化影响的环境下,也正是传播中华文化的渠道之一。留学生生活在中国,不免要适应中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也会遵循这入乡随俗的道理,他们对中国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极大的好奇心。那么就可以从语言理解的方面向留学生们讲解贴近生活的文化,例如对“春联”的理解,很多的留学生会浅显的认为“春联”只是中国人在特定的节日贴在窗户或者门旁边的条幅,这个时候就可以为留学生们讲解“春联”的由来,以及“春联”上面字的意义通常代表着“家和万事兴”、“平安、健康”等,也是人们的美好诉求,再辅以《论语》中的一些经典语句为留学生们做解,注重《论语》和生活实际的联系,这样也不失为一种传播中华文化的好方法。    三.《论语》的“塑师”价值
   孔子为师之道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去学习的,《论语》更是将孔子的为师之道体现的淋漓尽致,其教育思想和为师思想对我们当代教师更具有指导意义。
   1.修己
   作为一名老师,想要给学生传授知识,那么对自己又该有何要求呢?德才兼备、礼、乐、射、御、书、数,为政之道,为人处事之道,孔子都信手拈来。《论语》有讲“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在孔子看来,虽然自己有很多弟子,但是依然对自己有着严苛的要求,,他不仅这样要求弟子更是这样要求自己,即使已经为人师,但对待学习仍然要抱着不知满足的态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询问知识为耻,只有不断的丰富自己,才能有更多的知识和学问可以教给学生。
   2.达人
   通读《论语》后可知,孔子对待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教学方法,也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在孔子看在,人的資质不相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正因如此,才应该区别教育方式,对不同资质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所以我们常能在《论语》中看到许多弟子向孔子提问的是一个问题,但孔子却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根据受教育者的个人特点进行个性化教学,这也突出了孔子教学之道的以人为本,笔者认为,这正是把握住了教育最本质的东西。除此之外,孔子还主张“有教无类”,在孔子看来,无论是谁,都可以接受教育而从善,对待弟子的教育应该一视同仁,孔子不分贵贱,不看地域,也不分智愚,看中的是虚心向学,“有志向学者,皆有所教”,这种为师之道正是我们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学习的。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观点的提出更是影响深远。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2]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认为,当学生百思不得其解,陷入困顿时是最恰当的教育时间点,在这个时候对学生加以点拨,所起到的效果是最好的,作为一名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的传授知识,更应该把启发学生作为教学的环节。如此看来,孔子的教育思想经久不衰也不无道理。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模式,与我们国家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是存在着一定差异的,但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多都是没有落后的,依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藏,像《论语》等经典文学著作,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播,经历过被推崇和被封杀,依然闪闪发光的站在我们面前,所以更值得被传播和发扬。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来说,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留学生的“学”,《论语》中都可以找到答案,其思想内容之丰富,是不应该被忽略的。
   参考文献
   [1]李鍌主编.中国文化基本教材·论语[M].台湾:台初版.新北市新店区,正中书局,2008.
   [2]潘道军.《论语》中的教学方法[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6(0):366.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新课改进程不断推进,初中语文教学策略随之完善,逐渐与传统文化教育有机融合。但结合我国当前语文教学情况分析,在初中古诗词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缺陷,影响语文古诗词教学质量。因此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活动时,语文教师需引入多元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学习古诗文知识,熏陶良好文学素养,促使学生全面成长。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 古诗词教学 策略   我国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古诗词占有重要地位,
青年是足球的新力量和旗舰.如果将足球引入中小学的体育教室,让孩子们接触足球,体验足球,热爱足球,整个校园足球将充满生机与活力.我们的足球后备人才储备将继续流动.目前,我
内容摘要:近日有幸参加一个诗歌专题同题异构的听课活动,课文内容是是高中语文部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芣苢》和《文氏外孙收麦》两首诗歌。接连听了数节课,作为一节古典诗歌鉴赏教学课,如何品读古典诗歌之美,本文结合这两首诗歌从四个方面来谈一谈。   关键词:古典诗歌 鉴赏教学 品读之美 研究   近日有幸参加一个诗歌专题同题异构的听课活动,课文内容是是高中语文部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芣苢》和《文氏外孙
内容摘要:语文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基础学科,阅读能力、语言艺术、文字功底直接影响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但是,目前我国大学课程中语文课程并未得到足够重视,学生的积极性也不高,因此,提高语文课程“江湖地位”、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是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对比大学生高考语文和英语成绩着手,阐述了大学生语文功底现状,分析了学生功底薄弱的原因和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提出了提升大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路径,
内容摘要:本文运用中西方文化语境下颜色词联想意义认知差异的理论,采用典型案例分析对比的方法,对两种文化在内涵意义、宗教信仰、心理因素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通过分析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民族文化体系,得出两种不同文化对颜色词的联想意义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研究表明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发展道路不同、心理因素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等差异,造成对颜色词联想意义产生认知不同。本文的主要目的是研究造成中英颜色词联想
在高中阶段进行课堂教学期间,高中生物是一门不容忽视的学科.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向前推进,给高中生物教师布置了新的教学任务.为了凸显生命观念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的
内容摘要:本论文从奈达提出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出发,分析诗人穆旦先生翻译的《拜伦诗选》,鉴赏这部译作在词汇、句法、篇章、文体及文化内涵方面的特色,为后来译者提供一个可供学习参考的借鉴范本。   关键词:动态对等论 穆旦 诗歌翻译 《拜伦诗选》   美国语言学家尤金·A·奈达(Eugene Nida)的翻译理论在西方及中国翻译界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在20世纪80年代,奈达的‘动态对等’和‘读者反应’在
在新时期背景下,新课标和素质教育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要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进一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进而有效实现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实践,
内容摘要:人类的繁衍生息总是伴随着种种艰难困苦,除了人祸,还有各种天灾,如水灾、旱灾、瘟疫等。北宋熙宁八年、九年之间,吴越饥荒瘟疫并作,百姓水深火热。越州知州赵抃,殚精竭虑,全力救灾,为后世树立了楷模。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详细地记录了赵抃救灾的措施和经过。本文将从为官之道的角度对赵公救灾事迹加以梳理、评析,以期弘扬赵公的吏才吏德。   关键词:越州赵公 救灾 为官之道   赵公,即赵抃(biàn
内容摘要:电影中的威尔顿预备学院是当时最好的大学预备学院,家长纷纷把孩子送到这所学校,目的就是希望孩子能考上一流大学。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和维护声誉,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基廷老师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在他反传统的教学中体现着个人主义精神,他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学会思考,明白坚守的重要性。本文通过电影中传统与反传统教育间的矛盾冲突来探讨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死亡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