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对数学口语交际不够重视。
很大部分农村教师认为口语交际就是语文课中的听、说、读、写,那是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事情,甚至大多数学生和家长也认为:学习数学只要学会基础知识、会做一些习题就行了。这给数学课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增加了难度。
问题二:理解偏颇,容易走向极端。
口语交际最重要的是“交际”,并不是简单的“听”和“说”,交际的方式通过活动进行,交际必须体现在“互动”,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交际功能。学生或者老师单向的活动,都不能算交际,必须在互动的口语交际实践中才能形成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具体表现为教师关注学生“听”,忽视学生“说”;教师从“满堂灌”转变为“满堂问”;教师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但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
问题三:生源特点,制约着口语交际教学的开展。
农村学生知识面不如城镇学生,接受的口语训练少,缺乏自信心而羞于表现和不善表达是常见现象。加之口语表达能力尚不成熟,有时不知道如何去说,也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说,说的话东一句、西一句,看到什么说什么,想到哪说哪。他们对事物的理解还只停留在表象上,不能透过现象去说出事物的本质。这对口语交际形成一定的难度。
问题四:教学形式较单一,缺乏趣味性。
口语交际往往只局限于专门开设的口语交际教学的课堂上,而缺乏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
二、教学策略
针对农村小学数学口语交际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提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从而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策略一:转变观念,加强对数学口语交际教学的深入理解和研究。
教师要重视学生主体地位,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参与活动,通过自主探究获取知识。让学生在相互表达、相互提出见解、相互质疑和解疑的过程中,获取学习方法。数学语言是文字语言、数学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交融,实现意义的领会与建构的方式之一就是“内部言语转化”,即把数学语言转化为易于介绍的语言形式。如把抽象阐述转化成具体表达,即“用你自己的语言来阐述问题”,或者常见的“根据图片说说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教师既要注重学生的学,也要关注自身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只有循循善诱对学生进行引导,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并表达问题和解决思路方法,进而达到学习的目的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策略二:有效表达,让表达成为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1.创设有趣的互动情境,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教师要从备课开始,从让学生完整的说一句话入手,由浅入深,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提升学生积极性。小学生智能发展尚处于低级阶段,他们观察事物往往比较直观。因此,通过教师生动形象的描述,更易使小学生入情入境。把口语交际情境回归生活体验之中,就能打开学生话匣子,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交流欲望,思维和语言表达得到锻炼;还可通过实物演示,从学生从身边常见的物体说起,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引导学生回忆生活经验,并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比如在讲解《长方体的认识》时,可以将粉笔盒、茶叶盒等长方体(正方体)实物带到课堂,让学生观察和发现长方体的特征,并表达出来。
2.营造平等交流的氛围,促进学生大胆的表达
全国特级教师吴正宪主张“要在学习中创造民主平等交流的氛围,帮助儿童学会互动与分享,让儿童的语言、思维、动作在交流分享中获得更丰富的体验。把交给儿童的知识融入自己的思考,使‘板着面孔’的严肃数学变得有趣而鲜活,使‘抽象乏味’的学习变得‘好吃又有营养’,使‘一言堂’的数学课堂变成师生互动交流的‘群言堂’”。
教学“小数的除法”,上课伊始,吴老师给出情境:
甲、乙、丙、丁是某大学同一宿舍的大学生,今年毕业前夕,四人聚会晚餐,并商量好以AA制的方式付款。服务员收费97元,每人应交多少元?
学生开始计算:97÷4=24(元)……1(元)
在解决“剩下的1元该怎么分”的整个过程中,吴老师多半是站在一边观察,但时不时说出这样一些话语:“把你的困惑说出来。”“你想知道什么?”“问——接着问——”“说呀——接着说——”……
整个课堂,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讲数学”,吴老师鼓励孩子们敢讲话、敢追问,把自己的思考说出来,用自己原生态的、甚至有些粗糙的语言诠释对数学意义的理解,在相互表达、交流中增强学习体验。
3.引导学生“数学地”表达,养成规范表达的习惯
能否数学地思考、表达和交流,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表达的准确性、条理性、概括性等。这也是评价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所以,数学教师把数学表达与交际作为一项重要能力贯穿于教学始终,让学生能够自然地“数学地”交流,让数学表达成为一种习惯。
除法的竖式笔算是程序计算,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有条理、规范地说算理、算法。如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参观花圃——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一课,在解决问题之后,我让学生看着竖式完整的说一说154÷22的计算方法:笔算154除以22,把22看作20来试商,先算15除以22不够除看前三位,154除以22,商写7,7乘22等于154,154减154等于0。
策略三:以“强”带“弱”,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提高表达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合作交流”,通过跟同学的交流过程,获得不同的解决问题思路,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如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再认识》一课,我在学生知道“一个整体”可以是一个、多个或多组图形(或物体)后,出示:圈起来的草莓可以用哪些分数表示?请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看哪个小组想的分数多?
在以“强”带“弱”下,学生都能想出三个分数■、■、■,并能完整地表达出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
相信只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坚持让学生用准确、精炼、清晰、完整的语言表述观察过程、操作过程、算理和解题思路以及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学生在表达中倾听,在倾听中交流,在交流中思考,促进学生知识学习的加深理解,提高学生数学口语交际能力,获得体验,积淀素养。
责任編辑龙建刚
问题一:对数学口语交际不够重视。
很大部分农村教师认为口语交际就是语文课中的听、说、读、写,那是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事情,甚至大多数学生和家长也认为:学习数学只要学会基础知识、会做一些习题就行了。这给数学课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增加了难度。
问题二:理解偏颇,容易走向极端。
口语交际最重要的是“交际”,并不是简单的“听”和“说”,交际的方式通过活动进行,交际必须体现在“互动”,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交际功能。学生或者老师单向的活动,都不能算交际,必须在互动的口语交际实践中才能形成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具体表现为教师关注学生“听”,忽视学生“说”;教师从“满堂灌”转变为“满堂问”;教师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但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
问题三:生源特点,制约着口语交际教学的开展。
农村学生知识面不如城镇学生,接受的口语训练少,缺乏自信心而羞于表现和不善表达是常见现象。加之口语表达能力尚不成熟,有时不知道如何去说,也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说,说的话东一句、西一句,看到什么说什么,想到哪说哪。他们对事物的理解还只停留在表象上,不能透过现象去说出事物的本质。这对口语交际形成一定的难度。
问题四:教学形式较单一,缺乏趣味性。
口语交际往往只局限于专门开设的口语交际教学的课堂上,而缺乏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
二、教学策略
针对农村小学数学口语交际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提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从而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策略一:转变观念,加强对数学口语交际教学的深入理解和研究。
教师要重视学生主体地位,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参与活动,通过自主探究获取知识。让学生在相互表达、相互提出见解、相互质疑和解疑的过程中,获取学习方法。数学语言是文字语言、数学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交融,实现意义的领会与建构的方式之一就是“内部言语转化”,即把数学语言转化为易于介绍的语言形式。如把抽象阐述转化成具体表达,即“用你自己的语言来阐述问题”,或者常见的“根据图片说说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教师既要注重学生的学,也要关注自身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只有循循善诱对学生进行引导,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并表达问题和解决思路方法,进而达到学习的目的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策略二:有效表达,让表达成为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1.创设有趣的互动情境,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教师要从备课开始,从让学生完整的说一句话入手,由浅入深,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提升学生积极性。小学生智能发展尚处于低级阶段,他们观察事物往往比较直观。因此,通过教师生动形象的描述,更易使小学生入情入境。把口语交际情境回归生活体验之中,就能打开学生话匣子,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交流欲望,思维和语言表达得到锻炼;还可通过实物演示,从学生从身边常见的物体说起,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引导学生回忆生活经验,并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比如在讲解《长方体的认识》时,可以将粉笔盒、茶叶盒等长方体(正方体)实物带到课堂,让学生观察和发现长方体的特征,并表达出来。
2.营造平等交流的氛围,促进学生大胆的表达
全国特级教师吴正宪主张“要在学习中创造民主平等交流的氛围,帮助儿童学会互动与分享,让儿童的语言、思维、动作在交流分享中获得更丰富的体验。把交给儿童的知识融入自己的思考,使‘板着面孔’的严肃数学变得有趣而鲜活,使‘抽象乏味’的学习变得‘好吃又有营养’,使‘一言堂’的数学课堂变成师生互动交流的‘群言堂’”。
教学“小数的除法”,上课伊始,吴老师给出情境:
甲、乙、丙、丁是某大学同一宿舍的大学生,今年毕业前夕,四人聚会晚餐,并商量好以AA制的方式付款。服务员收费97元,每人应交多少元?
学生开始计算:97÷4=24(元)……1(元)
在解决“剩下的1元该怎么分”的整个过程中,吴老师多半是站在一边观察,但时不时说出这样一些话语:“把你的困惑说出来。”“你想知道什么?”“问——接着问——”“说呀——接着说——”……
整个课堂,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讲数学”,吴老师鼓励孩子们敢讲话、敢追问,把自己的思考说出来,用自己原生态的、甚至有些粗糙的语言诠释对数学意义的理解,在相互表达、交流中增强学习体验。
3.引导学生“数学地”表达,养成规范表达的习惯
能否数学地思考、表达和交流,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表达的准确性、条理性、概括性等。这也是评价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所以,数学教师把数学表达与交际作为一项重要能力贯穿于教学始终,让学生能够自然地“数学地”交流,让数学表达成为一种习惯。
除法的竖式笔算是程序计算,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有条理、规范地说算理、算法。如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参观花圃——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一课,在解决问题之后,我让学生看着竖式完整的说一说154÷22的计算方法:笔算154除以22,把22看作20来试商,先算15除以22不够除看前三位,154除以22,商写7,7乘22等于154,154减154等于0。
策略三:以“强”带“弱”,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提高表达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合作交流”,通过跟同学的交流过程,获得不同的解决问题思路,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如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再认识》一课,我在学生知道“一个整体”可以是一个、多个或多组图形(或物体)后,出示:圈起来的草莓可以用哪些分数表示?请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看哪个小组想的分数多?
在以“强”带“弱”下,学生都能想出三个分数■、■、■,并能完整地表达出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
相信只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坚持让学生用准确、精炼、清晰、完整的语言表述观察过程、操作过程、算理和解题思路以及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学生在表达中倾听,在倾听中交流,在交流中思考,促进学生知识学习的加深理解,提高学生数学口语交际能力,获得体验,积淀素养。
责任編辑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