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护理干预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预防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近2年来收治的12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配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和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术后DVT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出现DVT发生率为2/60(3.3%),而对照组患者术后出现DVT发生率为9/60(15%),观察组患者DVT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实施整体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预防并减少DVT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护理干预;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临床骨外科手术治疗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老年股骨颈骨折、类风湿关节炎、髋关节骨关节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股骨粗隆骨间骨折、骨性关节炎等多种疾病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1]。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不适感,帮助患者功能得以尽早康复,但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仍然属于一种有创性操作,对患者的创伤较大,术后极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其中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仅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同时也会影响手术治疗效果。据相关数据统计表明[2],大约有47%左右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会发生DVT,发病率较高,应引起临床相关学者的高度重视。临床护理工作是减少临床相关并发症,确保临床治疗效果的重要措施,为总结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本文现将我院60例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护理以及在此基础上配合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2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120例人工宽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现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中男38例,女22例;患者年龄最小56岁,最大75岁,平均(67.9±4.7)岁;疾病类型:股骨颈骨折者52例,髋关节骨关节炎者7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者1例。对照组中男37例,女23例;患者年龄最小55岁,最大76岁,平均(67.6±4.9)岁;疾病类型:股骨颈骨折者51例,髋关节骨关节炎者7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者2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方面差异对比较少,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2.1术前护理
1.2.1.1心理护理。术前很多患者由于环境的陌生以及对手术未知风险的担忧而表现出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术前应积极、主动与患者交流、沟通,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详细、耐心的讲解关于首人工关节置换术的重要性、意义、手术方法、流程、注意事项、术中配合要点等相关知识,使患者提高对疾病的科学认识。同时应多讲解一些临床治疗成功的案例,也可以请术后康复良好的患者进行现身说法,增强患者对手术治疗的信心,尽可能消除心理负担和压力,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1.2.1.2术前准备。应密切监测患者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等各项指标变化。同时应指导患者多吃一些低脂、纤维素丰富的食物,嘱咐患者多饮水,并以专业的手法按摩腹部,避免患者出现便秘。
1.2.1.3适应性锻炼。术前应指导患者学会深呼吸、有效咳嗽的正确方法,适当练习足趾伸屈、踝关节屈伸、小腿下垂踢腿、股四头肌伸缩等活动,可为术后鼓励患者及早下床进行功能锻炼奠定基础。
1.2.2术后护理
1.2.2.1常规基础护理。术后,应适当抬高患肢,将一块厚度适中的软垫放置在术侧肢体外下方,并且使膝关节、髋关节适当保持屈曲。在患者卧床期间,应定时协助患者更换体位,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应用弹力绷带适当加压包扎患肢,使静脉血滞留尽可能减少。
1.2.2.2引流液护理。应注意保持管路的畅通,在伤口下方位置放置引流袋,定时挤压引流管,以便确保引流液的畅通,使局部压迫尽可能减轻。若观察到患者引流量过多,应立即更换引流袋等,使导尿管确保通畅的引流,尽可能减轻腹压。
1.2.2.3输液护理。临床输液过程中,应尽可能不要在患肢侧进行药物输注,以防损伤深静脉内膜,最好选择在上肢进行输液,避免由于药液渗漏导致肢体疼痛、肿胀,使护理人员判断错误。
1.2.2.4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术侧肢体皮切口渗血情况以及末梢循环等情况,做好患肢保暖工作。应定期复查患者的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等各项指标,结合化验结果积极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同时应密切观察患者双下肢皮肤温度及颜色,肢体肿胀程度、皮肤感觉、足背动脉搏动等情况,每天应测量双下肢的周径,尽可能做到及早发现,及早采取处理措施。
1.2.2.5早期功能锻炼。术后待患者麻醉清醒后,就应该鼓励患者尽早进行被动、主动功能锻炼。可以指导患者进行臀中伸、臀大肌、股四头肌等活动,以专业的手法按摩患肢肌肉,促进血液循环。术后3d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指导患者利用助行器下床训练,自行站立,胎头挺胸,分开两下肢使足间保持20- 30 cm距离,并且使足尖对准前方。术后4-7d左右就可以鼓励患者慢慢过渡到行走练习,迈开健肢后再慢慢移动患肢。
1.2.2.6出院指导。应嘱咐患者坚持功能锻炼,多摄食高热量、高纤维、高蛋白、高维生素等食物,加强营养。一旦发现下肢异常,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1.3 统计学处理
选用软件SPSS13.0對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使用t对计量数据进行检验,χ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 <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出现DVT发生率为2/60(3.3%),而对照组患者术后出现DVT发生率为9/60(15%),观察组患者DVT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如表1所示。
3.讨 论
术后DVT形成主要是由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流缓慢,静脉内膜损伤等因素,一旦形成DVT会逐渐扩散到肢体整个深静脉主干,极易遗留后遗症,使患者生活质量降低[3]。一直以来,临床关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发病率报道较高,在很大程度上对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有很大影响。主要是由于大多数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为老年患者,心肺功能衰退,麻醉及术后制动都会导致静脉血流减慢,术中也极易损伤静脉内膜。通过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加强术前、术后全方位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术后DVT 发生率降低了11.7%,和李焕喜等[4]研究报道基本一致。因此笔者认为,应加强患者心理护理,取得积极配合,做好术前准备,术后应指导正确的体位,提高患者舒适度,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早发现,早处理,鼓励患者尽早进行功能锻炼,有利于减少术后DVT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马玉红.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J]. 淮海医药,2012,24(6):512.
[2]代莉莉.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进展[J]. 实用护理杂志,2012,18:55 - 56.
[3]周燕,马爱萍.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48 例护理体会[J]. 齐鲁护理杂志,2013,11(10):1497.
[4]李焕喜.优质护理服务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3,11(7):651.
关键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护理干预;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临床骨外科手术治疗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老年股骨颈骨折、类风湿关节炎、髋关节骨关节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股骨粗隆骨间骨折、骨性关节炎等多种疾病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1]。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不适感,帮助患者功能得以尽早康复,但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仍然属于一种有创性操作,对患者的创伤较大,术后极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其中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仅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同时也会影响手术治疗效果。据相关数据统计表明[2],大约有47%左右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会发生DVT,发病率较高,应引起临床相关学者的高度重视。临床护理工作是减少临床相关并发症,确保临床治疗效果的重要措施,为总结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本文现将我院60例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护理以及在此基础上配合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2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120例人工宽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现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中男38例,女22例;患者年龄最小56岁,最大75岁,平均(67.9±4.7)岁;疾病类型:股骨颈骨折者52例,髋关节骨关节炎者7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者1例。对照组中男37例,女23例;患者年龄最小55岁,最大76岁,平均(67.6±4.9)岁;疾病类型:股骨颈骨折者51例,髋关节骨关节炎者7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者2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方面差异对比较少,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2.1术前护理
1.2.1.1心理护理。术前很多患者由于环境的陌生以及对手术未知风险的担忧而表现出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术前应积极、主动与患者交流、沟通,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详细、耐心的讲解关于首人工关节置换术的重要性、意义、手术方法、流程、注意事项、术中配合要点等相关知识,使患者提高对疾病的科学认识。同时应多讲解一些临床治疗成功的案例,也可以请术后康复良好的患者进行现身说法,增强患者对手术治疗的信心,尽可能消除心理负担和压力,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1.2.1.2术前准备。应密切监测患者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等各项指标变化。同时应指导患者多吃一些低脂、纤维素丰富的食物,嘱咐患者多饮水,并以专业的手法按摩腹部,避免患者出现便秘。
1.2.1.3适应性锻炼。术前应指导患者学会深呼吸、有效咳嗽的正确方法,适当练习足趾伸屈、踝关节屈伸、小腿下垂踢腿、股四头肌伸缩等活动,可为术后鼓励患者及早下床进行功能锻炼奠定基础。
1.2.2术后护理
1.2.2.1常规基础护理。术后,应适当抬高患肢,将一块厚度适中的软垫放置在术侧肢体外下方,并且使膝关节、髋关节适当保持屈曲。在患者卧床期间,应定时协助患者更换体位,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应用弹力绷带适当加压包扎患肢,使静脉血滞留尽可能减少。
1.2.2.2引流液护理。应注意保持管路的畅通,在伤口下方位置放置引流袋,定时挤压引流管,以便确保引流液的畅通,使局部压迫尽可能减轻。若观察到患者引流量过多,应立即更换引流袋等,使导尿管确保通畅的引流,尽可能减轻腹压。
1.2.2.3输液护理。临床输液过程中,应尽可能不要在患肢侧进行药物输注,以防损伤深静脉内膜,最好选择在上肢进行输液,避免由于药液渗漏导致肢体疼痛、肿胀,使护理人员判断错误。
1.2.2.4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术侧肢体皮切口渗血情况以及末梢循环等情况,做好患肢保暖工作。应定期复查患者的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等各项指标,结合化验结果积极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同时应密切观察患者双下肢皮肤温度及颜色,肢体肿胀程度、皮肤感觉、足背动脉搏动等情况,每天应测量双下肢的周径,尽可能做到及早发现,及早采取处理措施。
1.2.2.5早期功能锻炼。术后待患者麻醉清醒后,就应该鼓励患者尽早进行被动、主动功能锻炼。可以指导患者进行臀中伸、臀大肌、股四头肌等活动,以专业的手法按摩患肢肌肉,促进血液循环。术后3d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指导患者利用助行器下床训练,自行站立,胎头挺胸,分开两下肢使足间保持20- 30 cm距离,并且使足尖对准前方。术后4-7d左右就可以鼓励患者慢慢过渡到行走练习,迈开健肢后再慢慢移动患肢。
1.2.2.6出院指导。应嘱咐患者坚持功能锻炼,多摄食高热量、高纤维、高蛋白、高维生素等食物,加强营养。一旦发现下肢异常,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1.3 统计学处理
选用软件SPSS13.0對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使用t对计量数据进行检验,χ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 <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出现DVT发生率为2/60(3.3%),而对照组患者术后出现DVT发生率为9/60(15%),观察组患者DVT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如表1所示。
3.讨 论
术后DVT形成主要是由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流缓慢,静脉内膜损伤等因素,一旦形成DVT会逐渐扩散到肢体整个深静脉主干,极易遗留后遗症,使患者生活质量降低[3]。一直以来,临床关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发病率报道较高,在很大程度上对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有很大影响。主要是由于大多数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为老年患者,心肺功能衰退,麻醉及术后制动都会导致静脉血流减慢,术中也极易损伤静脉内膜。通过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加强术前、术后全方位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术后DVT 发生率降低了11.7%,和李焕喜等[4]研究报道基本一致。因此笔者认为,应加强患者心理护理,取得积极配合,做好术前准备,术后应指导正确的体位,提高患者舒适度,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早发现,早处理,鼓励患者尽早进行功能锻炼,有利于减少术后DVT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马玉红.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J]. 淮海医药,2012,24(6):512.
[2]代莉莉.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进展[J]. 实用护理杂志,2012,18:55 - 56.
[3]周燕,马爱萍.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48 例护理体会[J]. 齐鲁护理杂志,2013,11(10):1497.
[4]李焕喜.优质护理服务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3,11(7):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