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语文课堂上引领学生用心触摸文字,感悟文字,让文字成为通往美好心灵家园的桥梁,必将更有效地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在学生生命成长中的引领作用。
一、 续写课文,启迪真善美
《小珊迪》是一篇令人难忘的课文,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在学生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而小珊迪悲惨的遭遇,却在学生心中激起层层波澜。在与孩子们的交谈中,我看出他们的心里有着许多纯真的想法,他们多么想留住小珊迪,多么希望小珊迪也拥有和他们一样美好的生活,尽享童年的幸福与欢乐。为了让孩子们尽情表达心中美好的祝愿和设想,我灵机一动,提议以《珊迪来到我们中间》为题续写课文。此举得到同学们的积极响应。他们纷纷提笔,精心勾画,有的同学描写了珊迪来到我们班级,与同学们第一次见面时的惊喜与兴奋;有的讲述了珊迪勤奋学习,诚信自律的可贵品质;有的想像了珊迪挺身而出,主动劝架的侠义、善良;有的写到了珊迪对小作者“爱惜粮食、不挑食”的教育;还有的写到了珊迪到同学家做客的文明有礼貌……这一篇篇血肉丰满的习作,一段段鲜活生动的文字,让笔者真切感受到学生心灵脉搏的跳动,他们对弱者的同情,对美好的向往,对真善美的追求,源自心灵,诉诸笔端,这无疑对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是一次绝好锤炼,一次有效提升。
二、 品读关键词,树立正确人生观
在《文成公主进西藏》一课教学时,学生对“文成公主乐意地接受出嫁到西藏 ”, 产生了意见分歧,有的说西藏多好,那儿风景优美,是人间天堂;有的说她真傻,留在大唐皇宫,那是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啊,何必千里迢迢到西藏去呢?为了澄清学生内心的想法,在不着痕迹中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我组织学生细细品味“乐意”这一词:
(出示文句:要离开亲人和家乡,嫁到遥远、陌生的地方去,谁都会感到依恋难舍,但是为了藏汉两族人民能永远团结,文成公主乐意地接受了。)
师:从语句中看,文成公主是真的“乐意”吗?
学生找出了“亲人”、“家乡”、“遥远”、“陌生”四个词来说明并不是真正的乐意。
解读(亲人、家乡、遥远、陌生)
师:离开的是怎样的亲人?
离开的是怎样的家乡?
西藏离大唐长安到底有多远?
在生活、文化、经济等各方面,差距有多大,有多陌生?
师:那为什么课文又用了“乐意”一词呢?……
生: 她为了藏汉人民的团结才乐意远嫁西藏。
生:为国家出力,是她最大的快乐!
……
师:(引读 )所以,为了汉民族的文化能够远远传播,为了藏族人民的文明进步,文成公主乐意地接受了。为了大唐江山能够长治久安,为了藏汉两族人民能永远团结,文成公主乐意地接受了。
师:在这里,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文成公主?你又对“乐意”两字有了怎样新的理解?
有的学生说,我见到了一个顾全大局的文成公主。有的学生说, 我见到了一个心中有国家的文成公主,我见到了一个心灵纯洁的文成公主…… 也有学生说,这个“乐意”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乐意”,是“顾大家,舍小我”的“乐意”,是“赤胆忠心,为国分忧”的“乐意”……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学生潜心会文而得出的深刻见解,看到了学生涵泳文字而领悟到的价值取向。 文字浸润着学生的心灵,文字拨动着学生的心弦,文字引领着学生的心路!
三、 表演课本剧,开创合作新天地
在语文教学中,为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好地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可适时组织课本剧的表演。参与表演的过程,是学生相互间切磋、合作、磨合,增进心灵互动交往的过程,也是挖掘开发文本,拓宽学习空间的过程。 学生以课文为脚本,通过钻研、讨论、分配角色,试演、改进、表演等一系列活动,能有效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促进学生间心灵的契合,增进同学间的融洽度。如在《将相和》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任选其中一个故事表演。学生们热情高涨,分工合作,深入钻研文本,共同策划,精心编排。有一组同学选排了《渑池会见》一出戏。组内8位同学各有角色饰演:秦王、蔺相如、廉颇、传令官、随从、兵士…… 还制作了相关道具,随着传令官一声响亮的禀报:“赵国蔺相如晋见秦王!”表演有声有色地拉开帷幕:看那秦王,盛气凌人,不可一世;看那蔺相如,临危不惧,铁骨铮铮; 而廉颇呢,英姿飒爽,气宇轩昂;随从们恪尽职守,严阵以待……学生们个个投入其中,一场针锋相对、斗智斗勇的《渑池会见》演得有模有样。你方唱罢我登场,不同小组之间还展开友好竞争,各有创意的表演赢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也在彼此心中留下了不灭的记忆。不用说,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对人物特点的领悟和体会,还有什么不到位的呢;更不用说,他们在这整个编演过程中经历了一次实实在在的心灵成长,切实懂得了“合作”一词的含义。语文学习可以这样的精彩,合作天地因心灵相通而倍感宽广。
四、句式训练,引领人生好方向
课文《背篼》一课中,有一句发人深思的话——“哦,山里的孩子,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为拓展学生的心灵空间,我设计了仿写句子:
哦,城里的孩子——————。
有一个叫方露的学生站起来,从容地说:“哦,城里孩子,钥匙上挂着自立的童年。”我深感讶异,一为她的绝妙模仿和精辟见解,二也为她真实地道出了自己的生活特点。为开启更多学生的心灵,让大多数“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们产生心灵的震动,我及时追问:“请你说说为什么钥匙上挂着自立的童年呢?”方露如数家珍地说起来:“我们一家三口,爸爸一大早出门,到晚上七、八点钟才下班,妈妈在超市工作,早晚班,所以从二年级开始,我就掌握家里的钥匙,脖子上天天挂着家里的钥匙,自己乘公交车上学。傍晚回到家,我打开家门就先把晒着的衣被收进,再淘米、煮饭……这样,爸妈可以安心工作,我也学会了很多的生活本领。所以,我说,钥匙上挂着一个自立的童年!”语音未落,如潮的掌声“哗”的响起,同学们情不自禁地向她投去钦佩的目光,此刻,我也仿佛看到,一颗颗勤劳、自立的种子,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悄然生根、发芽……
“言为心声”,文字本来就是心灵的表白,而它也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影响着学生的心灵,滋养着学生的心灵。在语文教学中,引领学生与文字的亲密接触,让文字净化心灵,塑造心灵,引领学生成长,指引生命的航向,是我们教育者所不容忽视的。而教学资源的灵活开发,教学手段的巧妙利用,正越来越为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全心重视并全力实践着。文字因用心的品读而绽放异彩,心灵因文字浸润而日臻完美。
(作者单位:浙江余姚市花园小学)
责任编辑王红曼
一、 续写课文,启迪真善美
《小珊迪》是一篇令人难忘的课文,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在学生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而小珊迪悲惨的遭遇,却在学生心中激起层层波澜。在与孩子们的交谈中,我看出他们的心里有着许多纯真的想法,他们多么想留住小珊迪,多么希望小珊迪也拥有和他们一样美好的生活,尽享童年的幸福与欢乐。为了让孩子们尽情表达心中美好的祝愿和设想,我灵机一动,提议以《珊迪来到我们中间》为题续写课文。此举得到同学们的积极响应。他们纷纷提笔,精心勾画,有的同学描写了珊迪来到我们班级,与同学们第一次见面时的惊喜与兴奋;有的讲述了珊迪勤奋学习,诚信自律的可贵品质;有的想像了珊迪挺身而出,主动劝架的侠义、善良;有的写到了珊迪对小作者“爱惜粮食、不挑食”的教育;还有的写到了珊迪到同学家做客的文明有礼貌……这一篇篇血肉丰满的习作,一段段鲜活生动的文字,让笔者真切感受到学生心灵脉搏的跳动,他们对弱者的同情,对美好的向往,对真善美的追求,源自心灵,诉诸笔端,这无疑对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是一次绝好锤炼,一次有效提升。
二、 品读关键词,树立正确人生观
在《文成公主进西藏》一课教学时,学生对“文成公主乐意地接受出嫁到西藏 ”, 产生了意见分歧,有的说西藏多好,那儿风景优美,是人间天堂;有的说她真傻,留在大唐皇宫,那是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啊,何必千里迢迢到西藏去呢?为了澄清学生内心的想法,在不着痕迹中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我组织学生细细品味“乐意”这一词:
(出示文句:要离开亲人和家乡,嫁到遥远、陌生的地方去,谁都会感到依恋难舍,但是为了藏汉两族人民能永远团结,文成公主乐意地接受了。)
师:从语句中看,文成公主是真的“乐意”吗?
学生找出了“亲人”、“家乡”、“遥远”、“陌生”四个词来说明并不是真正的乐意。
解读(亲人、家乡、遥远、陌生)
师:离开的是怎样的亲人?
离开的是怎样的家乡?
西藏离大唐长安到底有多远?
在生活、文化、经济等各方面,差距有多大,有多陌生?
师:那为什么课文又用了“乐意”一词呢?……
生: 她为了藏汉人民的团结才乐意远嫁西藏。
生:为国家出力,是她最大的快乐!
……
师:(引读 )所以,为了汉民族的文化能够远远传播,为了藏族人民的文明进步,文成公主乐意地接受了。为了大唐江山能够长治久安,为了藏汉两族人民能永远团结,文成公主乐意地接受了。
师:在这里,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文成公主?你又对“乐意”两字有了怎样新的理解?
有的学生说,我见到了一个顾全大局的文成公主。有的学生说, 我见到了一个心中有国家的文成公主,我见到了一个心灵纯洁的文成公主…… 也有学生说,这个“乐意”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乐意”,是“顾大家,舍小我”的“乐意”,是“赤胆忠心,为国分忧”的“乐意”……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学生潜心会文而得出的深刻见解,看到了学生涵泳文字而领悟到的价值取向。 文字浸润着学生的心灵,文字拨动着学生的心弦,文字引领着学生的心路!
三、 表演课本剧,开创合作新天地
在语文教学中,为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好地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可适时组织课本剧的表演。参与表演的过程,是学生相互间切磋、合作、磨合,增进心灵互动交往的过程,也是挖掘开发文本,拓宽学习空间的过程。 学生以课文为脚本,通过钻研、讨论、分配角色,试演、改进、表演等一系列活动,能有效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促进学生间心灵的契合,增进同学间的融洽度。如在《将相和》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任选其中一个故事表演。学生们热情高涨,分工合作,深入钻研文本,共同策划,精心编排。有一组同学选排了《渑池会见》一出戏。组内8位同学各有角色饰演:秦王、蔺相如、廉颇、传令官、随从、兵士…… 还制作了相关道具,随着传令官一声响亮的禀报:“赵国蔺相如晋见秦王!”表演有声有色地拉开帷幕:看那秦王,盛气凌人,不可一世;看那蔺相如,临危不惧,铁骨铮铮; 而廉颇呢,英姿飒爽,气宇轩昂;随从们恪尽职守,严阵以待……学生们个个投入其中,一场针锋相对、斗智斗勇的《渑池会见》演得有模有样。你方唱罢我登场,不同小组之间还展开友好竞争,各有创意的表演赢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也在彼此心中留下了不灭的记忆。不用说,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对人物特点的领悟和体会,还有什么不到位的呢;更不用说,他们在这整个编演过程中经历了一次实实在在的心灵成长,切实懂得了“合作”一词的含义。语文学习可以这样的精彩,合作天地因心灵相通而倍感宽广。
四、句式训练,引领人生好方向
课文《背篼》一课中,有一句发人深思的话——“哦,山里的孩子,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为拓展学生的心灵空间,我设计了仿写句子:
哦,城里的孩子——————。
有一个叫方露的学生站起来,从容地说:“哦,城里孩子,钥匙上挂着自立的童年。”我深感讶异,一为她的绝妙模仿和精辟见解,二也为她真实地道出了自己的生活特点。为开启更多学生的心灵,让大多数“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们产生心灵的震动,我及时追问:“请你说说为什么钥匙上挂着自立的童年呢?”方露如数家珍地说起来:“我们一家三口,爸爸一大早出门,到晚上七、八点钟才下班,妈妈在超市工作,早晚班,所以从二年级开始,我就掌握家里的钥匙,脖子上天天挂着家里的钥匙,自己乘公交车上学。傍晚回到家,我打开家门就先把晒着的衣被收进,再淘米、煮饭……这样,爸妈可以安心工作,我也学会了很多的生活本领。所以,我说,钥匙上挂着一个自立的童年!”语音未落,如潮的掌声“哗”的响起,同学们情不自禁地向她投去钦佩的目光,此刻,我也仿佛看到,一颗颗勤劳、自立的种子,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悄然生根、发芽……
“言为心声”,文字本来就是心灵的表白,而它也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影响着学生的心灵,滋养着学生的心灵。在语文教学中,引领学生与文字的亲密接触,让文字净化心灵,塑造心灵,引领学生成长,指引生命的航向,是我们教育者所不容忽视的。而教学资源的灵活开发,教学手段的巧妙利用,正越来越为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全心重视并全力实践着。文字因用心的品读而绽放异彩,心灵因文字浸润而日臻完美。
(作者单位:浙江余姚市花园小学)
责任编辑王红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