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王勇(1983~),甘肃天水人,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
【摘要】任何时代,艺术的发展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限制,物质的、精神的,等等。我们这个时代在物质方面的限制,对艺术家个人来说可能是越来越少了,我们很少有艺术家过着杜甫那种饥寒的生活。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精神限制是艺术家在精神上被浮华繁荣的物质生活俘获,他们无批判地接受了这种物质层面的繁荣和浮华。
【关键词】艺术概论;思考;批判;构建
【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1074(2008)07-0236-01
读了《艺术概论》这本书后,很自然的、或多或少的和自己最近看的一些关于艺术的书籍,如《维纳斯的抽屉》、谢德庆的《做一年》等联系在了一起。下面我对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章的艺术与宗教中,谈到了宗教对艺术的否定的一面。宗教从本质上是否定人的个性和自由,并举了中世纪欧洲教堂艺术就是一种程式化、概念化形式的无限翻版的例子。在绘画中,宗教对艺术的否定也很明显。发源于中东的清教徒实行禁欲的苦行主义,这使得基督教对人体的蔑视和对性的恐惧,在大量的性畸形的绘画中表现了出来。在很多绘画中女性也常常被描绘成尖乳房、窄肩膀、大肚子的病态形象。这就如同“文革”时期的艺术创作一样,产生了概念化的作品。“文革”对艺术创作进行题材限定,使山水画、花鸟画、风景画等画种都不能发展。然而在我看来,这种断层也并非都一无是处。从某中角度看,因为断层而出现了叛逆,因为叛逆而出现了批判,因为批判而出现了和以往不同的艺术。或许在那个时代它限制了艺术的发展,但从现代艺术的层面上来说,它又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元素。可以发现在一些艺术作品中会或多或少的出现了那个时代具有标志性的图式。正如葛红兵所说“任何时代,艺术的发展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限制,物质的、精神的,等等。我们这个时代在物质方面的限制,对艺术家个人来说可能是越来越少了,我们很少有艺术家过着杜甫那种饥寒的生活……我想说的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精神限制是艺术家在精神上被浮华繁荣的物质生活俘获,他们无批判地接受了这种物质层面的繁荣和浮华。世界艺术史表明,一个时代物质生活恶劣,人为战乱、自然灾害等带来物质生活的贫瘠,但是,这贫瘠如经过艺术家的转化这种和大地共呼吸和人民同患难的苦难意识便会成为艺术创造的伟大源泉。”我觉得葛红兵说的很对,我们现在缺少的是一种反抗精神。但是这种反抗不是表面上的。我觉得要和我们自己的民族、自己的体会联系在一起。比如说在音乐领域,现在正流行中国风的歌曲,周杰伦、方文山等人把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色的音乐元素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之中,被很多的人喜爱。那么试想中国画可以怎么去表达而达到有更多的人去欣赏、关注的程度呢?我们是否被约束在一些框架里呢?作为国画的研究生,这是我目前正在探索的一个问题。看到《唯美新势力》的一些画家,像陈子、高茜她们,已经脱离了原有的约束,拥有了自己的一种风格。当然刻意去模仿她们的画是徒劳的,没有实在的意义。然而自己要踏出一步新路子又是多么的艰难。葛红兵非常喜欢“零点”这个词,这是一种反复把自己放回到零点,重新起步的精神。
我发现自己的画很多还是存有别人的影子,自己的感悟还很少。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王宏恩老师曾说过,生活是艺术,艺术就是生活。我或许应该在生活中寻求答案。毕竟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记得去年看了广美的毕业展,感觉比较震撼。有些人就觉得整个展批判的东西太多了,没什么人去建构。或许是80年后的这一代人有着太多的叛逆,或许有时叛逆也不一定是件坏事。问题是不论我们是持一种批判还是建构的的态度,这总要比没想法的模仿要来的更有意义。很佩服谢德庆的行为艺术,至少他的艺术给我们带来了某种思考。他的“笼子”“打卡”“户外”“绳子”“不做艺术”等等的行为,表面上让人无法理解,甚至觉得不能接受,但毕竟他是以一种自己的独特的方式向众人揭开某种神秘的面纱。譬如“绳子”,让我们思考着爱情那微妙的8英尺的距离。这和德国的汤玛司·苏特的作品《联合敌人》相比,两个表情怪异的人被很不舒服的捆绑在一起,使他们显得无助,好像在尽量的忍耐着对方。“苏特将两个人捆绑的毫无间隙,以表达生活在公共世界的人都要受到社会规则的约束。幸亏在谢德庆与Linda之间还有一根8英尺长的绳子。”然而即便是这样,在完成这件艺术作品后他们两人都不想看到对方,赶紧跑掉了。很有意思不是吗,生活中两个人也无不有着一段隐形的8英尺距离,是不是也有很多人在坚持或者是想逃跑呢?我相信,在谢德庆们无情批判和揭露生活本真的同时,也有更多的人在进行着有意义的构建,而它们之间,一定存在着联系与相互的借鉴。
最后引用葛红兵的话作为结语:艺术,如何找到自己的路标,回到存在之家?艺术,如何在暗夜中摸索,回到真理的怀抱?艺术,如何在荒原上追寻,追寻那个叫做“人”的理想呢?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艺术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摘要】任何时代,艺术的发展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限制,物质的、精神的,等等。我们这个时代在物质方面的限制,对艺术家个人来说可能是越来越少了,我们很少有艺术家过着杜甫那种饥寒的生活。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精神限制是艺术家在精神上被浮华繁荣的物质生活俘获,他们无批判地接受了这种物质层面的繁荣和浮华。
【关键词】艺术概论;思考;批判;构建
【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1074(2008)07-0236-01
读了《艺术概论》这本书后,很自然的、或多或少的和自己最近看的一些关于艺术的书籍,如《维纳斯的抽屉》、谢德庆的《做一年》等联系在了一起。下面我对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章的艺术与宗教中,谈到了宗教对艺术的否定的一面。宗教从本质上是否定人的个性和自由,并举了中世纪欧洲教堂艺术就是一种程式化、概念化形式的无限翻版的例子。在绘画中,宗教对艺术的否定也很明显。发源于中东的清教徒实行禁欲的苦行主义,这使得基督教对人体的蔑视和对性的恐惧,在大量的性畸形的绘画中表现了出来。在很多绘画中女性也常常被描绘成尖乳房、窄肩膀、大肚子的病态形象。这就如同“文革”时期的艺术创作一样,产生了概念化的作品。“文革”对艺术创作进行题材限定,使山水画、花鸟画、风景画等画种都不能发展。然而在我看来,这种断层也并非都一无是处。从某中角度看,因为断层而出现了叛逆,因为叛逆而出现了批判,因为批判而出现了和以往不同的艺术。或许在那个时代它限制了艺术的发展,但从现代艺术的层面上来说,它又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元素。可以发现在一些艺术作品中会或多或少的出现了那个时代具有标志性的图式。正如葛红兵所说“任何时代,艺术的发展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限制,物质的、精神的,等等。我们这个时代在物质方面的限制,对艺术家个人来说可能是越来越少了,我们很少有艺术家过着杜甫那种饥寒的生活……我想说的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精神限制是艺术家在精神上被浮华繁荣的物质生活俘获,他们无批判地接受了这种物质层面的繁荣和浮华。世界艺术史表明,一个时代物质生活恶劣,人为战乱、自然灾害等带来物质生活的贫瘠,但是,这贫瘠如经过艺术家的转化这种和大地共呼吸和人民同患难的苦难意识便会成为艺术创造的伟大源泉。”我觉得葛红兵说的很对,我们现在缺少的是一种反抗精神。但是这种反抗不是表面上的。我觉得要和我们自己的民族、自己的体会联系在一起。比如说在音乐领域,现在正流行中国风的歌曲,周杰伦、方文山等人把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色的音乐元素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之中,被很多的人喜爱。那么试想中国画可以怎么去表达而达到有更多的人去欣赏、关注的程度呢?我们是否被约束在一些框架里呢?作为国画的研究生,这是我目前正在探索的一个问题。看到《唯美新势力》的一些画家,像陈子、高茜她们,已经脱离了原有的约束,拥有了自己的一种风格。当然刻意去模仿她们的画是徒劳的,没有实在的意义。然而自己要踏出一步新路子又是多么的艰难。葛红兵非常喜欢“零点”这个词,这是一种反复把自己放回到零点,重新起步的精神。
我发现自己的画很多还是存有别人的影子,自己的感悟还很少。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王宏恩老师曾说过,生活是艺术,艺术就是生活。我或许应该在生活中寻求答案。毕竟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记得去年看了广美的毕业展,感觉比较震撼。有些人就觉得整个展批判的东西太多了,没什么人去建构。或许是80年后的这一代人有着太多的叛逆,或许有时叛逆也不一定是件坏事。问题是不论我们是持一种批判还是建构的的态度,这总要比没想法的模仿要来的更有意义。很佩服谢德庆的行为艺术,至少他的艺术给我们带来了某种思考。他的“笼子”“打卡”“户外”“绳子”“不做艺术”等等的行为,表面上让人无法理解,甚至觉得不能接受,但毕竟他是以一种自己的独特的方式向众人揭开某种神秘的面纱。譬如“绳子”,让我们思考着爱情那微妙的8英尺的距离。这和德国的汤玛司·苏特的作品《联合敌人》相比,两个表情怪异的人被很不舒服的捆绑在一起,使他们显得无助,好像在尽量的忍耐着对方。“苏特将两个人捆绑的毫无间隙,以表达生活在公共世界的人都要受到社会规则的约束。幸亏在谢德庆与Linda之间还有一根8英尺长的绳子。”然而即便是这样,在完成这件艺术作品后他们两人都不想看到对方,赶紧跑掉了。很有意思不是吗,生活中两个人也无不有着一段隐形的8英尺距离,是不是也有很多人在坚持或者是想逃跑呢?我相信,在谢德庆们无情批判和揭露生活本真的同时,也有更多的人在进行着有意义的构建,而它们之间,一定存在着联系与相互的借鉴。
最后引用葛红兵的话作为结语:艺术,如何找到自己的路标,回到存在之家?艺术,如何在暗夜中摸索,回到真理的怀抱?艺术,如何在荒原上追寻,追寻那个叫做“人”的理想呢?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艺术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