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人打开国门时,西方人拍手叫好;
中国人整船整船地把“MADE IN CHINA”发到全世界时,西方人坐立不安;
中国人开始收购欧美品牌时,西方人急了。
中曾根康弘说,在外交的舞台上,索尼是我的左脸,松下是我的右脸。
脸要是被人买走了,问题就严重了。
只不过,西方人显然是夸大了中国企业的实力,客观地说,中国企业还远远没有跻身世界一流的品牌殿堂,甚至,中国市场恰恰是西方品牌饕餮的天堂。
只不过,“过来人”深深知道品牌这件事的要害,对于一切可能的竞争对手,必扼之于苗而后快。
欧洲著名学者彼得·V·哈姆曾经将国家比作一家大集团公司,各大企业、各大品牌就像国家这个大集团的子公司。只有品牌竞争力增强了,国际整体竞争力才能提升。同时,国家也有责任投入政策和资金塑造国家品牌,实现品牌的和谐发展。
在当今世界,无论到哪儿都会买到“中国制造”的产品,但中国的名牌在全世界很难找到,很多国际名牌都是在中国国内生产、加工的,之后贴上国外名牌的标志,卖到世界各地,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焦点,有几人知道其源自中国,又有几人相信其源自中国?比如服装,一份专业调研公司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有53.3%的消费者比较倾向于国外的服装品牌,倾向于国内品牌的仅占16.7%,洋品牌表现出强劲的名牌姿态。而事实上,许多洋品牌服装都是采用中国的原料在中国生产的。
发展到今天,中国企业已经不缺乏产量优势,也不缺乏品质优势,我们能为那么多世界级品牌做OEM,就是例证。但是“品牌强国”似乎还离我们很遥远。我们的品牌竞争力还很薄弱。在全球最有价值的100个品牌榜单中,中国品牌无一入围。而美国一家就独占前十名中的八席。日本、韩国的品牌也榜上有名。其实,日本是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品牌建设阶段,韩国则领衔上世纪90年代的品牌风潮,现在中国也站在了品牌建设的时代机遇点上。
我们身边的韩国经验,可以借鉴。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们还称其为“南朝鲜”,对这个国家所知甚少——不单是我们,西方人对它的了解也不多。这一切的转折点在1988年,这一年的汉城奥运会让全世界看到了一个充满朝气的社会。三星首次成为奥运会TOP赞助商,一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
但是三星的崛起远远不是贴个奥运标志这么简单,它的品牌之路经历过浴火重生般的煎熬。和今天的许多中国企业一样,三星曾经是日本公司的代工厂,但它不甘心永远为别人打工。三星前会长李健熙说:“要具备世界一流的竞争力,必须勇于改变,除了妻子和儿女,其他什么都要变。”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三星展开了一系列的“新经营运动”,果断地向品牌经营的方向前进——“当三星的产品在美国沦为地摊上的大路货后,李健熙把所有他认为有问题的产品,包括电视机、冰箱和微波炉堆到一个操场上,点火焚烧。三星的职员亲眼目睹了这一屈辱而惨痛的场面。这种极端的行动,使三星追求品牌的理念在公司深入人心”。
今天的三星,终于成为除日本公司外,唯一能列入世界品牌百强的亚洲公司。正是这样的企业,组成了国家经济实力与国际竞争力的基石。
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先生曾深有感触地说:“对一个商品、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讲,品牌形象都至关重要。因为品牌意味着对这个商品、对这个人、对这个国家的信任和信心。”
品牌的作用如此之大,将品牌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自然顺理成章。但现实是,我国的品牌竞争力极其匮乏,远远不能满足全球化品牌竞争的需要。
首先,我国品牌的生命周期还很短。“其兴也勃也,其亡也忽也”是世人用来形容无数本土品牌仅仅“各领风骚一两年”的发展现象。
由于缺乏品牌核心竞争力,由于不重视长期系统的品牌战略规划。我国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7.3年,中国本土品牌的生命周期之短,令人不胜唏嘘。这是中国品牌竞争力处于弱势的一个突出表现。
其次,中国品牌的发展基础不够牢固。20余年来,中国有幸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度,但中国品牌高速发展的基础突出表现在人力成本较低,总体市场经济容量巨大,而不是品牌竞争力的绝对优势。传统的低成本发展策略并不能支撑中国企业长久的品牌竞争优势,并且随着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品牌以往的成本优势也在向其他国家转移。时代要求以品牌竞争力为依托的品牌战略应该成为中国企业发展的基石。
最后,从我国品牌在世界上的表现也说明我国品牌竞争力的严重不足。中国国家经济总量已达世界第四位。但在世界名牌之林中,中国的进步却缓慢得惊人。对国家竞争力来说最重要的指标是企业的品牌竞争力,如果不改变我国品牌竞争力匮乏的局面,必将拖累我国国家竞争力的发展。这也体现了国家进行品牌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比国际强势品牌,品牌竞争力是目前我国企业最为缺乏的能力,也是目前在我国市场决战中最为重要的能力。中国的真正崛起必须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再到中国品牌,这是我们最终成功的必然选择。(编辑/雨马)
中国人整船整船地把“MADE IN CHINA”发到全世界时,西方人坐立不安;
中国人开始收购欧美品牌时,西方人急了。
中曾根康弘说,在外交的舞台上,索尼是我的左脸,松下是我的右脸。
脸要是被人买走了,问题就严重了。
只不过,西方人显然是夸大了中国企业的实力,客观地说,中国企业还远远没有跻身世界一流的品牌殿堂,甚至,中国市场恰恰是西方品牌饕餮的天堂。
只不过,“过来人”深深知道品牌这件事的要害,对于一切可能的竞争对手,必扼之于苗而后快。
欧洲著名学者彼得·V·哈姆曾经将国家比作一家大集团公司,各大企业、各大品牌就像国家这个大集团的子公司。只有品牌竞争力增强了,国际整体竞争力才能提升。同时,国家也有责任投入政策和资金塑造国家品牌,实现品牌的和谐发展。
在当今世界,无论到哪儿都会买到“中国制造”的产品,但中国的名牌在全世界很难找到,很多国际名牌都是在中国国内生产、加工的,之后贴上国外名牌的标志,卖到世界各地,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焦点,有几人知道其源自中国,又有几人相信其源自中国?比如服装,一份专业调研公司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有53.3%的消费者比较倾向于国外的服装品牌,倾向于国内品牌的仅占16.7%,洋品牌表现出强劲的名牌姿态。而事实上,许多洋品牌服装都是采用中国的原料在中国生产的。
发展到今天,中国企业已经不缺乏产量优势,也不缺乏品质优势,我们能为那么多世界级品牌做OEM,就是例证。但是“品牌强国”似乎还离我们很遥远。我们的品牌竞争力还很薄弱。在全球最有价值的100个品牌榜单中,中国品牌无一入围。而美国一家就独占前十名中的八席。日本、韩国的品牌也榜上有名。其实,日本是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品牌建设阶段,韩国则领衔上世纪90年代的品牌风潮,现在中国也站在了品牌建设的时代机遇点上。
我们身边的韩国经验,可以借鉴。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们还称其为“南朝鲜”,对这个国家所知甚少——不单是我们,西方人对它的了解也不多。这一切的转折点在1988年,这一年的汉城奥运会让全世界看到了一个充满朝气的社会。三星首次成为奥运会TOP赞助商,一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
但是三星的崛起远远不是贴个奥运标志这么简单,它的品牌之路经历过浴火重生般的煎熬。和今天的许多中国企业一样,三星曾经是日本公司的代工厂,但它不甘心永远为别人打工。三星前会长李健熙说:“要具备世界一流的竞争力,必须勇于改变,除了妻子和儿女,其他什么都要变。”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三星展开了一系列的“新经营运动”,果断地向品牌经营的方向前进——“当三星的产品在美国沦为地摊上的大路货后,李健熙把所有他认为有问题的产品,包括电视机、冰箱和微波炉堆到一个操场上,点火焚烧。三星的职员亲眼目睹了这一屈辱而惨痛的场面。这种极端的行动,使三星追求品牌的理念在公司深入人心”。
今天的三星,终于成为除日本公司外,唯一能列入世界品牌百强的亚洲公司。正是这样的企业,组成了国家经济实力与国际竞争力的基石。
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先生曾深有感触地说:“对一个商品、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讲,品牌形象都至关重要。因为品牌意味着对这个商品、对这个人、对这个国家的信任和信心。”
品牌的作用如此之大,将品牌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自然顺理成章。但现实是,我国的品牌竞争力极其匮乏,远远不能满足全球化品牌竞争的需要。
首先,我国品牌的生命周期还很短。“其兴也勃也,其亡也忽也”是世人用来形容无数本土品牌仅仅“各领风骚一两年”的发展现象。
由于缺乏品牌核心竞争力,由于不重视长期系统的品牌战略规划。我国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7.3年,中国本土品牌的生命周期之短,令人不胜唏嘘。这是中国品牌竞争力处于弱势的一个突出表现。
其次,中国品牌的发展基础不够牢固。20余年来,中国有幸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度,但中国品牌高速发展的基础突出表现在人力成本较低,总体市场经济容量巨大,而不是品牌竞争力的绝对优势。传统的低成本发展策略并不能支撑中国企业长久的品牌竞争优势,并且随着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品牌以往的成本优势也在向其他国家转移。时代要求以品牌竞争力为依托的品牌战略应该成为中国企业发展的基石。
最后,从我国品牌在世界上的表现也说明我国品牌竞争力的严重不足。中国国家经济总量已达世界第四位。但在世界名牌之林中,中国的进步却缓慢得惊人。对国家竞争力来说最重要的指标是企业的品牌竞争力,如果不改变我国品牌竞争力匮乏的局面,必将拖累我国国家竞争力的发展。这也体现了国家进行品牌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比国际强势品牌,品牌竞争力是目前我国企业最为缺乏的能力,也是目前在我国市场决战中最为重要的能力。中国的真正崛起必须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再到中国品牌,这是我们最终成功的必然选择。(编辑/雨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