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改良和革命交替进行的过程,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而在中学课本这两个阶段的评价描述中,讲到改良的影响时却过多地强调是对旧制度的一种修修补补,是对旧政体的妥协;而谈到革命时,则大加褒奖。我认为,这是不公正的。
首先,我认为如果要谈改良和革命,那就不能不讲“改良主义”。在三者中,“改良主义”是一种社会思潮,是一种社会思想,是理论层面上的东西;它应该是名词,而“改良”则应该是动词,是改良主义付诸于行动的表现;“革命”也应该是动词,只是“改良”的“动”没有“革命”的“动”振幅大、频率高。“改良”的进程是缓慢的,它不是倒退,而是发展的,代表的趋势是进步的。如清王朝的预备立宪、实行“新政”时曾外派的留学生,就为后来辛亥革命的爆发储备了新思想的传播源和革命的力量,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所以,“改良”代表的是进步,是革命的前奏,是必要的、必不可少的。所以我认为,“改良主义”是风暴来临前的風,是一种新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和思想的准备与宣传; “改良”是风暴来临前云的聚集,是革命的前奏;“革命”就是那场洗涤世界的暴雨;“革命”后政权的巩固则又是“改良”的继续。如果没有了这块儿暴雨过后“改良”的遮阳云,“革命”的成果——稚嫩的政权将无法承受阳光愤怒的烈火。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第一次和第二革命之后就是由于“改良”不够才引发了下一阶段革命的继续发生。
另外我认为,改革和改良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他们既是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两个不同的阶段(不论先革命后改良,还是先改良后革命),又是社会变革的两种不同的方式。
传统的观念认为,只有革命才能改变社会制度,而我认为,我们最终要解决的体制问题靠的是改良而非革命。改良也是可以达到现代化的,如“英国的光荣革命”,在这次事件中,就没有像法国大革命那样发生大规模流血事件。究其原因是什么呢?是政策作了调整,政策的调整避免了激烈的冲突,通过这种渐进的过程,达到了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因为最终的目标达到了,所以我们不能说“改良”是妥协,而是应该看做一场迂回战,是一个聪明的战术;是实现社会变革的一种方式。
第三,我认为“改良”在一定情况下也可以引发革命,即对社会政局控制不好的情况下引发革命。因为,社会改良常常发生在社会统治力量薄弱之时,这一时期政权力量的衰弱正好为“社会改良”提供了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同时这个宽松的政治环境又使与现统治相对立的政治力量快速滋生、壮大,并不断地向现政权要求更多的利益和权力。另外,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推进,人们对“改良”的期望值和要求也会不断提高——要求变革深入进行;而当现政权的“让步”到了能够“让步”的底线时——即触动了它的统治基础时,矛盾变得一触即发,这种新旧势力的抗衡,很有可能会随时转变成为一场革命。
那么革命爆发的成因到底有那些呢?我认为:
一、 现政权统治者的力量严重衰弱是革命爆发的原因之一
力量衰弱的表现有:
(1) 现政权的统治策略极端残暴。如夏末夏桀的统治,引发了商部落的暴动。
(2) 统治者缺乏可靠的政治力量的保证时,容易发生社会革命。如:西周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局面的出现。
(3) 现政权统治的经济基础弱,财政不足的情况容易发生社会革命。如孙中山在 “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民主政权不得不让位于袁世凯。
二、 社会对现政权的统治存在着广泛的不满情绪,是革命发生的成因之二
即便是现政权非常强硬,只要存在着广泛的不满情绪,革命仍然是不可避免的,同时,注定了其在革命中的失败命运。如“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它们所抨击的是封建制度,但由于革命爆发前没有做好充分而全面的思想宣传和观念转变工作,即在思想工作还没有做到家,现存的封建制度还没有引起社会大多数人的对抗情绪和唾弃时,匆忙发动了革命;因此,在一开始就注定了它必然要失败的结局。
那么社会广泛不满的表现是什么呢?主要有:
(1) 官场的腐败,贪污成风,买官卖官时有发生等;
(2) 政府部门不能处理内外事物。如清朝末年的统治,出现了内外交困的局面;
(3) 新思想新观念的兴起。如从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观点的提出,到洋务运动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观念的形成,再到“戊戌变法”的政体变革,直至“辛亥革命”前后的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以及后来的社会主义思想的传入,无不反映了专制政权的统治危机。
三、 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是革命爆发的前奏和成因之三
因为新思想的形成和传播,说明了旧的制度已不再适应现行社会的发展需要,同时新思想的传播最终会使新势力壮大、成长与旧势力相抗衡,相对立而引发革命。所以说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是革命爆发的前奏和成因。如清末新思想的产生和传播,致使人们开始怀疑旧制度,引发了后来一系列的革命运动。
四、新的社会力量和社会阶层的产生是革命爆发的成因之四
这一条一般出现在社会转型时期。如西欧的英国,随着商业的发展,手工业开始向工厂生产过渡,使一大批资本的持有者产生,形成了一个新的阶层,这个阶层力量的成长,最终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这一特点在西欧的近代社会表现得比较明显。
综上所述,我认为我们应该对改良和改革有个全新的认识,我们应该以一个新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并用一个全新的观念去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这个问题。即以辩证的态度分析这两个历史现象,也只有这样看待这段历史,才是客观和公正的。教学中让学生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事件,是教师最重要的教学目标。
(新疆石河子133团第一中学)
首先,我认为如果要谈改良和革命,那就不能不讲“改良主义”。在三者中,“改良主义”是一种社会思潮,是一种社会思想,是理论层面上的东西;它应该是名词,而“改良”则应该是动词,是改良主义付诸于行动的表现;“革命”也应该是动词,只是“改良”的“动”没有“革命”的“动”振幅大、频率高。“改良”的进程是缓慢的,它不是倒退,而是发展的,代表的趋势是进步的。如清王朝的预备立宪、实行“新政”时曾外派的留学生,就为后来辛亥革命的爆发储备了新思想的传播源和革命的力量,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所以,“改良”代表的是进步,是革命的前奏,是必要的、必不可少的。所以我认为,“改良主义”是风暴来临前的風,是一种新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和思想的准备与宣传; “改良”是风暴来临前云的聚集,是革命的前奏;“革命”就是那场洗涤世界的暴雨;“革命”后政权的巩固则又是“改良”的继续。如果没有了这块儿暴雨过后“改良”的遮阳云,“革命”的成果——稚嫩的政权将无法承受阳光愤怒的烈火。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第一次和第二革命之后就是由于“改良”不够才引发了下一阶段革命的继续发生。
另外我认为,改革和改良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他们既是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两个不同的阶段(不论先革命后改良,还是先改良后革命),又是社会变革的两种不同的方式。
传统的观念认为,只有革命才能改变社会制度,而我认为,我们最终要解决的体制问题靠的是改良而非革命。改良也是可以达到现代化的,如“英国的光荣革命”,在这次事件中,就没有像法国大革命那样发生大规模流血事件。究其原因是什么呢?是政策作了调整,政策的调整避免了激烈的冲突,通过这种渐进的过程,达到了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因为最终的目标达到了,所以我们不能说“改良”是妥协,而是应该看做一场迂回战,是一个聪明的战术;是实现社会变革的一种方式。
第三,我认为“改良”在一定情况下也可以引发革命,即对社会政局控制不好的情况下引发革命。因为,社会改良常常发生在社会统治力量薄弱之时,这一时期政权力量的衰弱正好为“社会改良”提供了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同时这个宽松的政治环境又使与现统治相对立的政治力量快速滋生、壮大,并不断地向现政权要求更多的利益和权力。另外,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推进,人们对“改良”的期望值和要求也会不断提高——要求变革深入进行;而当现政权的“让步”到了能够“让步”的底线时——即触动了它的统治基础时,矛盾变得一触即发,这种新旧势力的抗衡,很有可能会随时转变成为一场革命。
那么革命爆发的成因到底有那些呢?我认为:
一、 现政权统治者的力量严重衰弱是革命爆发的原因之一
力量衰弱的表现有:
(1) 现政权的统治策略极端残暴。如夏末夏桀的统治,引发了商部落的暴动。
(2) 统治者缺乏可靠的政治力量的保证时,容易发生社会革命。如:西周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局面的出现。
(3) 现政权统治的经济基础弱,财政不足的情况容易发生社会革命。如孙中山在 “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民主政权不得不让位于袁世凯。
二、 社会对现政权的统治存在着广泛的不满情绪,是革命发生的成因之二
即便是现政权非常强硬,只要存在着广泛的不满情绪,革命仍然是不可避免的,同时,注定了其在革命中的失败命运。如“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它们所抨击的是封建制度,但由于革命爆发前没有做好充分而全面的思想宣传和观念转变工作,即在思想工作还没有做到家,现存的封建制度还没有引起社会大多数人的对抗情绪和唾弃时,匆忙发动了革命;因此,在一开始就注定了它必然要失败的结局。
那么社会广泛不满的表现是什么呢?主要有:
(1) 官场的腐败,贪污成风,买官卖官时有发生等;
(2) 政府部门不能处理内外事物。如清朝末年的统治,出现了内外交困的局面;
(3) 新思想新观念的兴起。如从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观点的提出,到洋务运动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观念的形成,再到“戊戌变法”的政体变革,直至“辛亥革命”前后的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以及后来的社会主义思想的传入,无不反映了专制政权的统治危机。
三、 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是革命爆发的前奏和成因之三
因为新思想的形成和传播,说明了旧的制度已不再适应现行社会的发展需要,同时新思想的传播最终会使新势力壮大、成长与旧势力相抗衡,相对立而引发革命。所以说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是革命爆发的前奏和成因。如清末新思想的产生和传播,致使人们开始怀疑旧制度,引发了后来一系列的革命运动。
四、新的社会力量和社会阶层的产生是革命爆发的成因之四
这一条一般出现在社会转型时期。如西欧的英国,随着商业的发展,手工业开始向工厂生产过渡,使一大批资本的持有者产生,形成了一个新的阶层,这个阶层力量的成长,最终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这一特点在西欧的近代社会表现得比较明显。
综上所述,我认为我们应该对改良和改革有个全新的认识,我们应该以一个新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并用一个全新的观念去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这个问题。即以辩证的态度分析这两个历史现象,也只有这样看待这段历史,才是客观和公正的。教学中让学生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事件,是教师最重要的教学目标。
(新疆石河子133团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