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作品中存在着分析人类自然欲求和道德律令之间矛盾平衡的大智慧。本文首先从著名的浮士德难题入手,指明研究方向,接着通过对潘金莲和克洛德片面追求自然欲求导致人生失败的分析得出全然不顾道德律令的束缚的恶性后果,通过剖析沙威内心得出盲目遵循道德法令的弊端,最后通过分析韦小宝和孙悟空等“人生赢家”成因得出结论:人性的欲求和遵从法律道德相完美融合,达到人的“自由性”和“不自由性”的统一才是正确的选择。
【关键词】自然欲求;律令;人性选择;完美融合
探索人类自然欲求和道德律令间的矛盾一直是哲学中的重要议题。康德、弗洛伊德等哲学家对此均有重要阐述,为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同时在文学领域,作家通过一系列人物形象的塑造来使人透过此问题看人性本质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作品中往往会通过对某个人物性格走向的刻画来佐证这一课题。这也就使得对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的自然欲求和道德律令的矛盾的研究尤为重要。从广义的角度,这有利于研究文学和哲学两学科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学科间的借鉴融合,有利于综合学科的发展壮大;从狭义的角度,这项研究论述可以带领人们正确面对自然欲求和道德律令之间的矛盾并作出正确的选择,增强人理性思维认识能力,同时也可加深对文学作品中的部分典型形象人物特征的解读从而能更好的了解作品中心思想、了解作者想要表达出的含义。下面将结合具体作家作品人物形象来探索文学作品中涵盖自然欲求与道德律令之间矛盾的部分人物形象。
1 浮士德难题
所谓的浮士德难题,即歌德在作品《浮士德》中通过对主人公的一系列内心冲突的剖析描写所展现出的,人性在面对选择时不自觉引发的两难矛盾心态。它的基本内容为怎样谋取个人幸福而不出卖个人的灵魂?从哲学上来讲,就是康德所研究的自然欲求与道德律令之间的纠葛。浮士德与魔鬼梅菲斯特的对立实际上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理性束缚与欲望诉求的对立,这种对立使得他一直处于纠结的境地中。有人认为,浮士德展现出的是世人面对欢愉和财富诱惑下而选择出卖自己灵魂的悲剧,其实不然。事实上,通过作者对主人公的生动刻画,你可以深刻的了解到在面临梅菲斯特的利诱时,主人公内心深处激烈的两端斗争:他在追求更高的目标更完善的自我境界的路上,始终有着理性的追求崇高和重重诱惑下可以肆意堕落的两个截然不同的选择。也可以说,他的斗争是纯粹的奋斗进取精神和虚化腐败之间的对立。
简言之,浮士德难题体现的是人性中欲望追求和道德束缚的矛盾,体现了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选择:是倾向于肆意的情感还是道德的理智?这也昭示着文学史上的人的“自由性”与“不自由性”的斗争。面对这个难题,应该在两者相融合的思想指导下处理问题选择道路。
1 克洛德、潘金莲——片面追求自然欲求的失败者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的反派形象克洛德可以说是一个悲剧的人物形象。作品的主要人物中,爱斯梅兰达外表美丽内心善良,敲钟人卡西莫多外表丑陋心地纯洁,侍卫长法比内在虚伪肮脏但是外在俊朗,只有副主教克洛德从外表到内心都是丑陋的。他表面上不近女色,实则暗地里千方百计要把爱斯梅兰达占为己有,指使卡西莫多的在街角的挟持、妒火中烧刺伤法比后的栽赃、钻进爱斯梅兰达休息小室的威胁……这些都是他丑陋人性的真实写照。“站在绞架前,克洛德掀开了脸前的黑布,露出真相,再次威逼爱斯梅兰达:‘你要选择:坟墓或是我的床!’”爱斯梅兰达临死前他也未曾放弃展露出对她的向往。克洛德位居教会要职,教堂的副主教,本该节制自律,却干着忽视道德律令,一味地追求自己的个人欲望的勾当。他想方设法的要得到爱斯梅兰达,用尽卑鄙手段,失败后抱着“我得不到,别人也别想得到的”的心态,陷害少女,將其推向了死亡……他的未来注定孤苦无依:唯一的养子卡西莫多看清他的真实面目后追随爱斯梅兰达而去,信众们看清了他的嘴脸也不将再信服。克洛德的一生是片面追求自然欲求的失败的一生。
而《水浒传》中的典型女性形象潘金莲更是家喻户晓的只追求个人欲望,不顾道德礼仪束缚的不守妇道的代表。她是靠卖烧饼谋生的武大郎的结发之妻,年轻貌美,不满足现状,对身材不高财力不雄厚的武大有着诸多不满。风流荒淫的本性并没有因为婚姻而收敛,贪婪无度泼辣狠毒的性格并没有因武大郎的宽容而改正。潘金莲的日常是耐不住寂寞的日常,也是罔顾三纲伦理的日常,搬弄邻里是非,勾引小叔武松,和奸夫西门庆意图毒杀亲夫。其所作所为,是对法律法规和道德伦理的无视。她的一生就是自私的追求个人欲望的一生,这也注定了她的结局是悲惨的结局——恶行曝光,被武松所杀,臭名昭著。
克洛德和潘金莲是文学作品中的只追求个人自然欲求却不管不顾道德律令的典型代表。注重欲求忽视道德律令的文学形象还有很多,比如古龙的《多情剑客无情剑》中的阿飞,他性格沉稳讲义气,可所有的原则都在面对一个叫林仙儿的女人时土崩瓦解,林仙儿的话对他而言就是神谕,从爱上她那一刻,他就不再是那个无欲则刚的侠客,而是一个沉迷于林仙儿的傀儡。比如莫里哀笔下的伪君子答尔丢夫,披着宗教的外衣,表面上无欲无求,其实内心充满着对财富的渴望以及对平凡地位的不知足。“世界上的一切金银财宝,我看了都无所谓,财宝的迷惑人的光辉是迷不住我的眼睛的。我所以决定接受……是恐怕这份产业落到坏人手中;怕的是有些人分得了这笔钱财,拿到社会上去为非做歹”他对金钱的欲望、对女色的渴望完全蒙蔽了他的本该坚守道德律令的双眼。罔顾道德罔顾伦理片面追求个人欲望是以上人物形象的共性,也是他们失败的主要原因。通过对他们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片面追求自然欲求却忽视法律道德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
3 沙威——盲目崇拜道德法令的牺牲者
《悲惨世界》主要以冉阿让的人生经历为主线,穿插了芳汀、柯塞特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当时社会虽然在倡导文明,但底层人民却过着人间地狱一般的生活。作品中的沙威,并不是主线人物,但是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形象和主人公的人道主义光环形成了鲜明对比,完完全全是那个黑暗的年代里统治者维护统治的社会机器。他的人物形象其实很难正确界定。首先,我们并不能否定他对法律的完全信任是错误的,他的做法确实维护了社会正义。作为一个警长,遵循法律,守护一方安宁,保卫一方平安,打压罪犯抵制罪恶是他的本职,无可厚非。他的缺点在于过度的忠于执法,过于信赖盲从法律,以至于沦为维护统治的工具。当他发现犯罪时,只考虑对错,不考虑因果,不考虑人道主义因素,所以即使是穷人有苦衷而产生过失,他也丝毫不留情面,铁面无私,与冉阿让纠葛多年,不能说他不曾动摇。“沙威异常痛苦的站在桅杆边,十几个小时以来,他心里一直十分混乱。冉阿让饶恕了他,这使他惊愕;他饶恕了冉阿让,这让他吓得发呆……这样说,在职责之外还有其他的东西?这使他惊慌失措,他的天平也散了架。他感到一种奇特的痛苦,一种良心在除去蒙蔽后的痛苦……”最后选择投河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是源于他发现了内心深处出现了的人道主义和一贯坚守多年的律法的冲突对立后的惊慌失措。这就是他内心的醒悟,在职责之外还有良心这样的东西,这于他而言,就好似一种信仰崩塌的声音。 完全不同于克洛德和潘金莲,沙威一直以法令法规为信仰,以统治者命令为最高指示,他的心中没有自然欲求,财色利对他没有什么吸引力,他就是典型的盲目尊崇法律最后不得已舍弃自身的牺牲者。
4 孙悟空、韦小宝——完美融合的获利者
吴承恩在《西游记》里为我们勾画了一个神话世界,妖魔神眷,取经八十一难,情节生动而又富有想象力,令人拍案叫绝。其中的主线人物孙悟空原为花果山的一个石猴,拜师学成七十二变后,入龙宫得定海神针、闹阴间销毁猴子猴孙生死簿,何等潇洒无惧;大闹天宫,自己立号为齐天大圣,何等肆意自由;西游记第四回描写到他当时的熠熠神采道“身穿金甲亮堂堂,头戴金冠光映映。手举金箍棒一根,足踏云鞋皆相称。一双怪眼似明星,两耳过肩查又硬。挺挺身才变化多,声音响亮如钟磬”很难想象这么一个洒脱无畏热爱自由喜闹的形象最后竟然能接受漫漫取经路上的苦闷,可是他做到了,它既可以是上天入地逍遥自在的齐天大圣,也可以是一声“悟空”就可以乖乖飞回师傅身边的孙行者。
他的形象是自由而富有理性的,他为自己而肆意闹过,也为普度众生而努力了,他将自己的野性自然欲求和道德律令的束缚完美融合,终成一代斗战胜佛,在花果山水帘洞可以肆意打滚,也可在天庭法度内逍遥自在。
武侠小说《鹿鼎记》是金庸先生的代表作。在阅读之前,我一直浅显的认为武侠小说描写的就是江湖上的故事,主线人物必须是那种武艺高强、有着侠义精神的正义之士。可韦小宝这一形象完全不按常理出牌。不同于其他武侠小说中主人公一心两人仗剑走天涯的模式,韦小宝是个出身于妓院,整天插科打诨,武艺不高,只知道耍小聪明的世俗之人。他的一生原有的模式应该是混迹于市井,无大作为,可是机缘巧合,进了皇宫和皇帝成为了好朋友,如此开始以各种身份周旋于神龙教、天地会、朝廷之间,向读者展现出了惊人的公关本领。他成功的精髓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将自然欲求和道德律令完美的结合。韦小宝的身上几乎有着人性的所有欲求,求财求官求色。首先,他是个爱财的人。他好赌赢钱,下级给的贿赂也收,没收的鳌拜的家产也私留一部分。其次,他爱官职。命中奇遇促成了他的多重官职身份,从朝廷要员到天地会韦香主,再到神龙教白龙使,每个职位都是举足轻重的。最后,他好色。谈及韦小宝,大家首先想起的可能就是他有着众多的老婆。这可能与他的生活环境有关,长在妓院的他对男女之事接触过早。回顾武侠小说作品,没有哪个主人公最后身边留了那么多女人,方怡和沐剑屏是被困在宫中而熟识的,阿珂是从郑克爽手中夺走的,苏荃是神龙教教主夫人,双儿是天地会派去服侍左右的……他的好色是见一个爱一个。即使是刚刚脱险,也不放过艳遇,花心一如既往,在男女关系上解放到了一定程度。“韦小宝死皮赖活,上天入地,枪林弹雨,刀山油锅,不管怎样,非娶了这姑娘做老婆不可。”就是这样一个世俗之人,身上却坚守着对道德律令的遵从。他爱财,却也不贪婪无节制。该舍钱财时果敢,收受贿赂但也把握尺度,没收鳌拜家产也只拿了一定数量,懂得适度。他喜爱官职,却也在最后辞退所有,带着家眷归隐江湖,懂得放手。他喜爱女色,却不始乱终弃,说爱就是爱,既然娶了你就会对你负责到底,是可以豁出生命的爱。
韦小宝的形象是武侠小说中为数不多的真实的贴近大众的形象,不同于其他的神化的无欲无求的大侠,他有着鲜明的七情六欲,但也有著约束自己的适度的力量。将自然欲求和道德律令完美结合是他的最大优势,也是他成为人生赢家的主要原因。
不管是孙大圣追求的自由,韦小宝追求的财官色,其实都是人之常情。自然欲求和道德律令本身都不存在正误之分。通过论述,可以明白,所谓的两者矛盾,最好的处理方法是要达到一种平衡。
现在社会化大背景下,人们都习惯讨论人性,从马路上的“扶不扶”问题到公交车“让不让座”问题,大众都习惯于将问题上升到人性的角度去思考,其实归根结底都是人类自然欲求的原因,论述可以表现出自然欲求和道德律令之间矛盾的文学形象,也主要是想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对立冲突的品质并不意味着泾渭分明,也意味着和谐统一。在自身的选择中,将欲求和律令完美结合考虑在一起才是正确的选择。同时也可通过研究加深对文学形象的理解和对作者的分析,为研究当时社会道德趋向提供重要佐证,使文学作品历久弥新。
综上所述,通过揭露克洛德及潘金莲对欲的追逐导致人生的失败、例证鹰犬形象沙威盲从信任道德律令的可怜、分析孙悟空和韦小宝成功原因的关键因素,我们可以更深刻的理解开篇提及的浮士德难题,得出结论:在面临人性选择时,不能无视道德律令空追求个人欲望,也不能泯灭自然欲求盲从于道德律令。必须在欲求和律令相结合考虑影响下,达到理性和感性的统一、“自由性”和“不自由性”的统一,才能做出正确决定,收获成功。
参考文献
[1]陈敬容.雨果.巴黎圣母院[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莫里哀.伪君子·吝啬鬼[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
[3]金孩译.雨果.悲惨世界[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
[4]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5]金庸.鹿鼎记[M].广州:广州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李佳悦(1995-),女,汉族,辽宁省营口市人。现为渤海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在读本科生。
作者单位
渤海大学文学院 辽宁省锦州市 121000
【关键词】自然欲求;律令;人性选择;完美融合
探索人类自然欲求和道德律令间的矛盾一直是哲学中的重要议题。康德、弗洛伊德等哲学家对此均有重要阐述,为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同时在文学领域,作家通过一系列人物形象的塑造来使人透过此问题看人性本质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作品中往往会通过对某个人物性格走向的刻画来佐证这一课题。这也就使得对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的自然欲求和道德律令的矛盾的研究尤为重要。从广义的角度,这有利于研究文学和哲学两学科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学科间的借鉴融合,有利于综合学科的发展壮大;从狭义的角度,这项研究论述可以带领人们正确面对自然欲求和道德律令之间的矛盾并作出正确的选择,增强人理性思维认识能力,同时也可加深对文学作品中的部分典型形象人物特征的解读从而能更好的了解作品中心思想、了解作者想要表达出的含义。下面将结合具体作家作品人物形象来探索文学作品中涵盖自然欲求与道德律令之间矛盾的部分人物形象。
1 浮士德难题
所谓的浮士德难题,即歌德在作品《浮士德》中通过对主人公的一系列内心冲突的剖析描写所展现出的,人性在面对选择时不自觉引发的两难矛盾心态。它的基本内容为怎样谋取个人幸福而不出卖个人的灵魂?从哲学上来讲,就是康德所研究的自然欲求与道德律令之间的纠葛。浮士德与魔鬼梅菲斯特的对立实际上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理性束缚与欲望诉求的对立,这种对立使得他一直处于纠结的境地中。有人认为,浮士德展现出的是世人面对欢愉和财富诱惑下而选择出卖自己灵魂的悲剧,其实不然。事实上,通过作者对主人公的生动刻画,你可以深刻的了解到在面临梅菲斯特的利诱时,主人公内心深处激烈的两端斗争:他在追求更高的目标更完善的自我境界的路上,始终有着理性的追求崇高和重重诱惑下可以肆意堕落的两个截然不同的选择。也可以说,他的斗争是纯粹的奋斗进取精神和虚化腐败之间的对立。
简言之,浮士德难题体现的是人性中欲望追求和道德束缚的矛盾,体现了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选择:是倾向于肆意的情感还是道德的理智?这也昭示着文学史上的人的“自由性”与“不自由性”的斗争。面对这个难题,应该在两者相融合的思想指导下处理问题选择道路。
1 克洛德、潘金莲——片面追求自然欲求的失败者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的反派形象克洛德可以说是一个悲剧的人物形象。作品的主要人物中,爱斯梅兰达外表美丽内心善良,敲钟人卡西莫多外表丑陋心地纯洁,侍卫长法比内在虚伪肮脏但是外在俊朗,只有副主教克洛德从外表到内心都是丑陋的。他表面上不近女色,实则暗地里千方百计要把爱斯梅兰达占为己有,指使卡西莫多的在街角的挟持、妒火中烧刺伤法比后的栽赃、钻进爱斯梅兰达休息小室的威胁……这些都是他丑陋人性的真实写照。“站在绞架前,克洛德掀开了脸前的黑布,露出真相,再次威逼爱斯梅兰达:‘你要选择:坟墓或是我的床!’”爱斯梅兰达临死前他也未曾放弃展露出对她的向往。克洛德位居教会要职,教堂的副主教,本该节制自律,却干着忽视道德律令,一味地追求自己的个人欲望的勾当。他想方设法的要得到爱斯梅兰达,用尽卑鄙手段,失败后抱着“我得不到,别人也别想得到的”的心态,陷害少女,將其推向了死亡……他的未来注定孤苦无依:唯一的养子卡西莫多看清他的真实面目后追随爱斯梅兰达而去,信众们看清了他的嘴脸也不将再信服。克洛德的一生是片面追求自然欲求的失败的一生。
而《水浒传》中的典型女性形象潘金莲更是家喻户晓的只追求个人欲望,不顾道德礼仪束缚的不守妇道的代表。她是靠卖烧饼谋生的武大郎的结发之妻,年轻貌美,不满足现状,对身材不高财力不雄厚的武大有着诸多不满。风流荒淫的本性并没有因为婚姻而收敛,贪婪无度泼辣狠毒的性格并没有因武大郎的宽容而改正。潘金莲的日常是耐不住寂寞的日常,也是罔顾三纲伦理的日常,搬弄邻里是非,勾引小叔武松,和奸夫西门庆意图毒杀亲夫。其所作所为,是对法律法规和道德伦理的无视。她的一生就是自私的追求个人欲望的一生,这也注定了她的结局是悲惨的结局——恶行曝光,被武松所杀,臭名昭著。
克洛德和潘金莲是文学作品中的只追求个人自然欲求却不管不顾道德律令的典型代表。注重欲求忽视道德律令的文学形象还有很多,比如古龙的《多情剑客无情剑》中的阿飞,他性格沉稳讲义气,可所有的原则都在面对一个叫林仙儿的女人时土崩瓦解,林仙儿的话对他而言就是神谕,从爱上她那一刻,他就不再是那个无欲则刚的侠客,而是一个沉迷于林仙儿的傀儡。比如莫里哀笔下的伪君子答尔丢夫,披着宗教的外衣,表面上无欲无求,其实内心充满着对财富的渴望以及对平凡地位的不知足。“世界上的一切金银财宝,我看了都无所谓,财宝的迷惑人的光辉是迷不住我的眼睛的。我所以决定接受……是恐怕这份产业落到坏人手中;怕的是有些人分得了这笔钱财,拿到社会上去为非做歹”他对金钱的欲望、对女色的渴望完全蒙蔽了他的本该坚守道德律令的双眼。罔顾道德罔顾伦理片面追求个人欲望是以上人物形象的共性,也是他们失败的主要原因。通过对他们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片面追求自然欲求却忽视法律道德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
3 沙威——盲目崇拜道德法令的牺牲者
《悲惨世界》主要以冉阿让的人生经历为主线,穿插了芳汀、柯塞特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当时社会虽然在倡导文明,但底层人民却过着人间地狱一般的生活。作品中的沙威,并不是主线人物,但是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形象和主人公的人道主义光环形成了鲜明对比,完完全全是那个黑暗的年代里统治者维护统治的社会机器。他的人物形象其实很难正确界定。首先,我们并不能否定他对法律的完全信任是错误的,他的做法确实维护了社会正义。作为一个警长,遵循法律,守护一方安宁,保卫一方平安,打压罪犯抵制罪恶是他的本职,无可厚非。他的缺点在于过度的忠于执法,过于信赖盲从法律,以至于沦为维护统治的工具。当他发现犯罪时,只考虑对错,不考虑因果,不考虑人道主义因素,所以即使是穷人有苦衷而产生过失,他也丝毫不留情面,铁面无私,与冉阿让纠葛多年,不能说他不曾动摇。“沙威异常痛苦的站在桅杆边,十几个小时以来,他心里一直十分混乱。冉阿让饶恕了他,这使他惊愕;他饶恕了冉阿让,这让他吓得发呆……这样说,在职责之外还有其他的东西?这使他惊慌失措,他的天平也散了架。他感到一种奇特的痛苦,一种良心在除去蒙蔽后的痛苦……”最后选择投河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是源于他发现了内心深处出现了的人道主义和一贯坚守多年的律法的冲突对立后的惊慌失措。这就是他内心的醒悟,在职责之外还有良心这样的东西,这于他而言,就好似一种信仰崩塌的声音。 完全不同于克洛德和潘金莲,沙威一直以法令法规为信仰,以统治者命令为最高指示,他的心中没有自然欲求,财色利对他没有什么吸引力,他就是典型的盲目尊崇法律最后不得已舍弃自身的牺牲者。
4 孙悟空、韦小宝——完美融合的获利者
吴承恩在《西游记》里为我们勾画了一个神话世界,妖魔神眷,取经八十一难,情节生动而又富有想象力,令人拍案叫绝。其中的主线人物孙悟空原为花果山的一个石猴,拜师学成七十二变后,入龙宫得定海神针、闹阴间销毁猴子猴孙生死簿,何等潇洒无惧;大闹天宫,自己立号为齐天大圣,何等肆意自由;西游记第四回描写到他当时的熠熠神采道“身穿金甲亮堂堂,头戴金冠光映映。手举金箍棒一根,足踏云鞋皆相称。一双怪眼似明星,两耳过肩查又硬。挺挺身才变化多,声音响亮如钟磬”很难想象这么一个洒脱无畏热爱自由喜闹的形象最后竟然能接受漫漫取经路上的苦闷,可是他做到了,它既可以是上天入地逍遥自在的齐天大圣,也可以是一声“悟空”就可以乖乖飞回师傅身边的孙行者。
他的形象是自由而富有理性的,他为自己而肆意闹过,也为普度众生而努力了,他将自己的野性自然欲求和道德律令的束缚完美融合,终成一代斗战胜佛,在花果山水帘洞可以肆意打滚,也可在天庭法度内逍遥自在。
武侠小说《鹿鼎记》是金庸先生的代表作。在阅读之前,我一直浅显的认为武侠小说描写的就是江湖上的故事,主线人物必须是那种武艺高强、有着侠义精神的正义之士。可韦小宝这一形象完全不按常理出牌。不同于其他武侠小说中主人公一心两人仗剑走天涯的模式,韦小宝是个出身于妓院,整天插科打诨,武艺不高,只知道耍小聪明的世俗之人。他的一生原有的模式应该是混迹于市井,无大作为,可是机缘巧合,进了皇宫和皇帝成为了好朋友,如此开始以各种身份周旋于神龙教、天地会、朝廷之间,向读者展现出了惊人的公关本领。他成功的精髓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将自然欲求和道德律令完美的结合。韦小宝的身上几乎有着人性的所有欲求,求财求官求色。首先,他是个爱财的人。他好赌赢钱,下级给的贿赂也收,没收的鳌拜的家产也私留一部分。其次,他爱官职。命中奇遇促成了他的多重官职身份,从朝廷要员到天地会韦香主,再到神龙教白龙使,每个职位都是举足轻重的。最后,他好色。谈及韦小宝,大家首先想起的可能就是他有着众多的老婆。这可能与他的生活环境有关,长在妓院的他对男女之事接触过早。回顾武侠小说作品,没有哪个主人公最后身边留了那么多女人,方怡和沐剑屏是被困在宫中而熟识的,阿珂是从郑克爽手中夺走的,苏荃是神龙教教主夫人,双儿是天地会派去服侍左右的……他的好色是见一个爱一个。即使是刚刚脱险,也不放过艳遇,花心一如既往,在男女关系上解放到了一定程度。“韦小宝死皮赖活,上天入地,枪林弹雨,刀山油锅,不管怎样,非娶了这姑娘做老婆不可。”就是这样一个世俗之人,身上却坚守着对道德律令的遵从。他爱财,却也不贪婪无节制。该舍钱财时果敢,收受贿赂但也把握尺度,没收鳌拜家产也只拿了一定数量,懂得适度。他喜爱官职,却也在最后辞退所有,带着家眷归隐江湖,懂得放手。他喜爱女色,却不始乱终弃,说爱就是爱,既然娶了你就会对你负责到底,是可以豁出生命的爱。
韦小宝的形象是武侠小说中为数不多的真实的贴近大众的形象,不同于其他的神化的无欲无求的大侠,他有着鲜明的七情六欲,但也有著约束自己的适度的力量。将自然欲求和道德律令完美结合是他的最大优势,也是他成为人生赢家的主要原因。
不管是孙大圣追求的自由,韦小宝追求的财官色,其实都是人之常情。自然欲求和道德律令本身都不存在正误之分。通过论述,可以明白,所谓的两者矛盾,最好的处理方法是要达到一种平衡。
现在社会化大背景下,人们都习惯讨论人性,从马路上的“扶不扶”问题到公交车“让不让座”问题,大众都习惯于将问题上升到人性的角度去思考,其实归根结底都是人类自然欲求的原因,论述可以表现出自然欲求和道德律令之间矛盾的文学形象,也主要是想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对立冲突的品质并不意味着泾渭分明,也意味着和谐统一。在自身的选择中,将欲求和律令完美结合考虑在一起才是正确的选择。同时也可通过研究加深对文学形象的理解和对作者的分析,为研究当时社会道德趋向提供重要佐证,使文学作品历久弥新。
综上所述,通过揭露克洛德及潘金莲对欲的追逐导致人生的失败、例证鹰犬形象沙威盲从信任道德律令的可怜、分析孙悟空和韦小宝成功原因的关键因素,我们可以更深刻的理解开篇提及的浮士德难题,得出结论:在面临人性选择时,不能无视道德律令空追求个人欲望,也不能泯灭自然欲求盲从于道德律令。必须在欲求和律令相结合考虑影响下,达到理性和感性的统一、“自由性”和“不自由性”的统一,才能做出正确决定,收获成功。
参考文献
[1]陈敬容.雨果.巴黎圣母院[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莫里哀.伪君子·吝啬鬼[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
[3]金孩译.雨果.悲惨世界[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
[4]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5]金庸.鹿鼎记[M].广州:广州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李佳悦(1995-),女,汉族,辽宁省营口市人。现为渤海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在读本科生。
作者单位
渤海大学文学院 辽宁省锦州市 1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