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0年以来,在林州市教育体育局英明决策下,我市教育系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课改新高潮,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双向五环”教育模式在我市各个学校大力推进,经过一段新课改的运行我市教育质量取得了空前的提高。事实证明,教育要发展,课改势在必行。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改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因此,本人在教改实验中,就改变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变“教室”为“学室”
教室变成了真正的学室,讲台被拆除了,墙壁四周都布置成了黑板,那是学生们展示的舞台。以及六人一小组的茶座式座位,使得朝夕相处的学生有了新的学习天地,这把火燃烧着学生们激情沸腾的心,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智慧的火花充盈在教室的每个角落,昔日高高在上的老师成了同学们学习的伙伴,和他们一起探究知识,共同成长,分享快乐。
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精心编写导学案,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展示课上,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久而久之,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觉得数学不再是那些枯燥、乏味的公式、计算、数字,从思想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了。
三、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如果数学教学仍旧视而不见,不管实际应用,恐怕就太不合时宜了。因此在教学时,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勾股定理逆定理时,判断墙角是否为直角时,我让学生走出教室,亲自测量,在一边上截取3米,另一边截取4米,然后测量这两点间的距离,如果是5米,说明这个角是直角。再比如教学“统计”时,让学生统计教室内各种清扫用具的数量、统计学校各年级各班学生人数及男女生人数等,在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学会了劳动、调查等,真可谓一举多得。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四、变“老师讲授”为“学生展示、师生共同探究”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
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数学课本是你们的,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这些学具也是你们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老师和同学都是你们的助手,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节课展示下来学生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那一段时间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上课发言非常积极。当然,不是说乱成一团才为妙,但一个开放的、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堂,应该有他们自由表达意见的空间,适度的“乱”,在教师控制之中的“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参加到教学中,让他们去创造性的学,在展示中发展自己。
五、变“单一媒体”为“多种媒体”
21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我们的教育由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走向“屏幕教学”,由讲授型教学向创新型教学发展。在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以逼真、生动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响来创造教学的文化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数学教师应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去,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使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生活化,使学生不仅掌握数学知识,而且喜欢这门学科。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作者单位:河南省林州市任村镇一中)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改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因此,本人在教改实验中,就改变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变“教室”为“学室”
教室变成了真正的学室,讲台被拆除了,墙壁四周都布置成了黑板,那是学生们展示的舞台。以及六人一小组的茶座式座位,使得朝夕相处的学生有了新的学习天地,这把火燃烧着学生们激情沸腾的心,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智慧的火花充盈在教室的每个角落,昔日高高在上的老师成了同学们学习的伙伴,和他们一起探究知识,共同成长,分享快乐。
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精心编写导学案,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展示课上,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久而久之,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觉得数学不再是那些枯燥、乏味的公式、计算、数字,从思想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了。
三、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如果数学教学仍旧视而不见,不管实际应用,恐怕就太不合时宜了。因此在教学时,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勾股定理逆定理时,判断墙角是否为直角时,我让学生走出教室,亲自测量,在一边上截取3米,另一边截取4米,然后测量这两点间的距离,如果是5米,说明这个角是直角。再比如教学“统计”时,让学生统计教室内各种清扫用具的数量、统计学校各年级各班学生人数及男女生人数等,在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学会了劳动、调查等,真可谓一举多得。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四、变“老师讲授”为“学生展示、师生共同探究”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
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数学课本是你们的,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这些学具也是你们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老师和同学都是你们的助手,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节课展示下来学生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那一段时间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上课发言非常积极。当然,不是说乱成一团才为妙,但一个开放的、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堂,应该有他们自由表达意见的空间,适度的“乱”,在教师控制之中的“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参加到教学中,让他们去创造性的学,在展示中发展自己。
五、变“单一媒体”为“多种媒体”
21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我们的教育由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走向“屏幕教学”,由讲授型教学向创新型教学发展。在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以逼真、生动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响来创造教学的文化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数学教师应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去,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使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生活化,使学生不仅掌握数学知识,而且喜欢这门学科。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作者单位:河南省林州市任村镇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