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均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亦随之不断深化,其中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推行便成为国内高等教育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从理论角度出发,实施学分制是有其显著优越性的,可以提高高校教学效率,完善教学模式,并不断推进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实现。然而,在实际推行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包括教学管理等在内的一系列具体工作与学分制实现相互配合,方能最大限度推进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顺利开展,优化管理教学效率。本文即对学分制在我国的推行做出简要分析,并就其与国内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之间的联系展开相关探讨。
关键词:学分制;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
一、前言
学分制最早起源于19世纪末期,是由美国哈佛大学首创,进而在全美推广开来,与班建制、导师制等模式不同,其为一种在全新的教学理念下形成的新型教育模式。在学分制模式实行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辅助之下,自主决定课程选择与安排,并完成规定数量的学分,并以学分获取作为学生学业水平的主要衡量机制。该教育模式于上世纪初期引入中国,首先在北大试行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今学分制已在全国各高校得到了普遍推广及应用。
学分制的推广为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带来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在选课制度推广之初,由于学生及教师均获得了更多的课程选择自主权,使得其在有机会掌握更多、更丰富的课业知识的同时,也导致了所学课程的零散化,学生学习“博而不精”,不利于专业素质发展。学分制的出现逐步解决了这一弊端。其在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相关领域制定了相应的学分要求,需要学生通过选择相关课程以达到学分标准,从而保障了高效教育“术业有专攻”的基本要求。
然而,学分制在我国的推行之路却并非一帆风顺。大量高校实施实例表明,选课制、学分制在我国的推行并非是实质性的,即尽管目前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所学课程的选择权利,但其所享权利在很大程度上却受来自校方的各种规定所限,无法充分按照自身需求进行课程选择,这便导致了学分制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大打折扣。因此,必须深刻认识学分制在推行过程中尚存的各项问题,并提出相应措施予以改进,方能实现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
二、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的关联及矛盾
1.学分制与教学管理体制的关联性
自全国推行教育体制改革以来,我国高校教育教学体制改革亦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其管理体制并未实现根本上的改变,即仍以行政人员为主导,实施校级集权管理模式。学分制的出现便成为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十分重要的突破口。一方面,学分制的推行为国内高校推进改革提供了动力;另一方面,学分制作为一种教育变革模式,为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在学分制对高校改革起到显著作用的同时,学分制亦需要高校教育改革作为推进力量,确保学分制的全面推广及切实实施。
学分制的核心是高校的选课制度,即保证学生可以获得充分的权利进行所参与课程以及授课教师的自由选择,这便对旧有的高校权利分配模式提出了改革要求。传统的校级集权管理体制以学校制定课程计划为主,学生自主选择权利十分有限,不利于学生自由选课的开展。因此,学校必须拓宽学生选课的自由性,同时丰富课程的结构体系,帮助学生更为科学、自由地进行课程选择。
学分制在运行过程中,自主选择性逐步成为其最为显著的特色,包括自主进行课程选择、自主进行授课教师选择、自主调整上课时间安排、自主调节学习进程等。可见,选择机制在学分制的推行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旧有的高校管理体制对于自由选择机制在很多方面均设置了限制。因此,只有不断改革高校管理教学模式,形成科学合理、适当宽松的管理组及机构,制定并实施一系列适于学生自主选择性学习的教学制度,合理分配学校权利制度及教学资源,方能保障学分制推广顺利进行,并帮助学生从中获益。
2.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间的矛盾
学分制在国内各高校的推广效果差强人意,其阻力主要来源于高校教学管理组织结构以及教学管理机制与学分制之间存在的数种矛盾。
目前,我国各高校主要的管理结构为校、院二级结构,以及少部分高校的校、院、系三级组织结构模式,校一级掌控着课程模式制定的关键决策权,学校下设教务处对学生课程安排进行管理,并直对校级管理人员负责。这便将课程制定及开设的权利完全归于校一级管理人员所有,任课教师及学生仅有小部分的选择权利,无法按照自身需求自由进行课程安排。此外,院系权利的局限性使得教师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教授课程,不能依据自身所长进行跨学科授课。而校级集权的管理模式只能针对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要求制定课程,缺乏针对性,对于有特殊要求的学生,学校无法依据其实际情况开设相应课程对其进行教学,不利于整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就国内高校目前的教育管理机制而言,学校仍普遍采用严格的课堂考勤及结课考试制度对学生进行评估。学生的出勤率要求及考试分数均是刚性的,在这一点上便与学分制“弹性”的核心要求相去甚远。学分制要求教师的授课内容是弹性的,课时安排是弹性的,学生学习方式是弹性的,学生评价方式等均是弹性的,是需要教师与学生双方通过整体的课程、学术交流共同制定的课程模式。由此可见,若要学分制真正、全面地推广下去,则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机制必须开展必要的模式改革。
三、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及完善
针对前文所述国内高校管理体制与学分制推广之间所存在的诸项矛盾,建议从学校教育管理组织结构以及教育教学机制两方面改善国内高校现状,进一步推行学分制。
1.高校教育管理组织结构改革
一方面,应改变传统的“金字塔型”管理组织结构为“扁平型”,增强院、系两级在教学管理安排中的权力,依据不同院系学生、教师的实际状况进行课程设置,使学生课程内容更符合自身需求,同时减轻教师授课负担。其次,增大教师及学生在课程制定中的权力,允许学生在课程制定及选择中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并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与教师之间更为充分的沟通交流完成学业评价。这也是学分制选择性和弹性的现实体现。
2.高校教育管理机制改革
在高校教育管理机制改革过程中,为适应学分制推行的需要,首先应在校内建立起学生的自主学习促进机制。该制度的实施,可以增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竞争观念、团队协作观念等,在保证学生应有专业知识掌握的同时,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其次,学校尚应建立起学生自主学习的保障机制。通过校方与学生导师进行沟通,保证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但可以在课堂上、书本中获取知识,还可以及时与导师进行交流,得到导师的指导,从而实现学习效果的优化。
总之,学分制在我国高校中的推广促进了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开展,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学分制的顺利实施。只有认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充分把握国内高校在教学管理体制中尚存的弊端,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方能实现学分制推行的顺利展开,进而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升级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邱艳萍.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湖南大学,2006.
[2]黄要知.论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3]曹国林.浅谈高校实施学分制与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关系[J].职业时空,2008,(10).
[4]陈刚.学分制与现行高校教学管理体制的矛盾解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0).
[5]邹白茹.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07).
关键词:学分制;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
一、前言
学分制最早起源于19世纪末期,是由美国哈佛大学首创,进而在全美推广开来,与班建制、导师制等模式不同,其为一种在全新的教学理念下形成的新型教育模式。在学分制模式实行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辅助之下,自主决定课程选择与安排,并完成规定数量的学分,并以学分获取作为学生学业水平的主要衡量机制。该教育模式于上世纪初期引入中国,首先在北大试行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今学分制已在全国各高校得到了普遍推广及应用。
学分制的推广为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带来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在选课制度推广之初,由于学生及教师均获得了更多的课程选择自主权,使得其在有机会掌握更多、更丰富的课业知识的同时,也导致了所学课程的零散化,学生学习“博而不精”,不利于专业素质发展。学分制的出现逐步解决了这一弊端。其在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相关领域制定了相应的学分要求,需要学生通过选择相关课程以达到学分标准,从而保障了高效教育“术业有专攻”的基本要求。
然而,学分制在我国的推行之路却并非一帆风顺。大量高校实施实例表明,选课制、学分制在我国的推行并非是实质性的,即尽管目前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所学课程的选择权利,但其所享权利在很大程度上却受来自校方的各种规定所限,无法充分按照自身需求进行课程选择,这便导致了学分制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大打折扣。因此,必须深刻认识学分制在推行过程中尚存的各项问题,并提出相应措施予以改进,方能实现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
二、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的关联及矛盾
1.学分制与教学管理体制的关联性
自全国推行教育体制改革以来,我国高校教育教学体制改革亦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其管理体制并未实现根本上的改变,即仍以行政人员为主导,实施校级集权管理模式。学分制的出现便成为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十分重要的突破口。一方面,学分制的推行为国内高校推进改革提供了动力;另一方面,学分制作为一种教育变革模式,为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在学分制对高校改革起到显著作用的同时,学分制亦需要高校教育改革作为推进力量,确保学分制的全面推广及切实实施。
学分制的核心是高校的选课制度,即保证学生可以获得充分的权利进行所参与课程以及授课教师的自由选择,这便对旧有的高校权利分配模式提出了改革要求。传统的校级集权管理体制以学校制定课程计划为主,学生自主选择权利十分有限,不利于学生自由选课的开展。因此,学校必须拓宽学生选课的自由性,同时丰富课程的结构体系,帮助学生更为科学、自由地进行课程选择。
学分制在运行过程中,自主选择性逐步成为其最为显著的特色,包括自主进行课程选择、自主进行授课教师选择、自主调整上课时间安排、自主调节学习进程等。可见,选择机制在学分制的推行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旧有的高校管理体制对于自由选择机制在很多方面均设置了限制。因此,只有不断改革高校管理教学模式,形成科学合理、适当宽松的管理组及机构,制定并实施一系列适于学生自主选择性学习的教学制度,合理分配学校权利制度及教学资源,方能保障学分制推广顺利进行,并帮助学生从中获益。
2.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间的矛盾
学分制在国内各高校的推广效果差强人意,其阻力主要来源于高校教学管理组织结构以及教学管理机制与学分制之间存在的数种矛盾。
目前,我国各高校主要的管理结构为校、院二级结构,以及少部分高校的校、院、系三级组织结构模式,校一级掌控着课程模式制定的关键决策权,学校下设教务处对学生课程安排进行管理,并直对校级管理人员负责。这便将课程制定及开设的权利完全归于校一级管理人员所有,任课教师及学生仅有小部分的选择权利,无法按照自身需求自由进行课程安排。此外,院系权利的局限性使得教师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教授课程,不能依据自身所长进行跨学科授课。而校级集权的管理模式只能针对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要求制定课程,缺乏针对性,对于有特殊要求的学生,学校无法依据其实际情况开设相应课程对其进行教学,不利于整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就国内高校目前的教育管理机制而言,学校仍普遍采用严格的课堂考勤及结课考试制度对学生进行评估。学生的出勤率要求及考试分数均是刚性的,在这一点上便与学分制“弹性”的核心要求相去甚远。学分制要求教师的授课内容是弹性的,课时安排是弹性的,学生学习方式是弹性的,学生评价方式等均是弹性的,是需要教师与学生双方通过整体的课程、学术交流共同制定的课程模式。由此可见,若要学分制真正、全面地推广下去,则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机制必须开展必要的模式改革。
三、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及完善
针对前文所述国内高校管理体制与学分制推广之间所存在的诸项矛盾,建议从学校教育管理组织结构以及教育教学机制两方面改善国内高校现状,进一步推行学分制。
1.高校教育管理组织结构改革
一方面,应改变传统的“金字塔型”管理组织结构为“扁平型”,增强院、系两级在教学管理安排中的权力,依据不同院系学生、教师的实际状况进行课程设置,使学生课程内容更符合自身需求,同时减轻教师授课负担。其次,增大教师及学生在课程制定中的权力,允许学生在课程制定及选择中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并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与教师之间更为充分的沟通交流完成学业评价。这也是学分制选择性和弹性的现实体现。
2.高校教育管理机制改革
在高校教育管理机制改革过程中,为适应学分制推行的需要,首先应在校内建立起学生的自主学习促进机制。该制度的实施,可以增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竞争观念、团队协作观念等,在保证学生应有专业知识掌握的同时,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其次,学校尚应建立起学生自主学习的保障机制。通过校方与学生导师进行沟通,保证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但可以在课堂上、书本中获取知识,还可以及时与导师进行交流,得到导师的指导,从而实现学习效果的优化。
总之,学分制在我国高校中的推广促进了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开展,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学分制的顺利实施。只有认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充分把握国内高校在教学管理体制中尚存的弊端,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方能实现学分制推行的顺利展开,进而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升级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邱艳萍.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湖南大学,2006.
[2]黄要知.论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3]曹国林.浅谈高校实施学分制与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关系[J].职业时空,2008,(10).
[4]陈刚.学分制与现行高校教学管理体制的矛盾解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0).
[5]邹白茹.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