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将“仿‘字’象形,以‘文’化壶”作为“艺文壶”的创作主旨,构成了其新颖独特的壶体形态,其嘴、把与壶肩处于同一条直线上,壶底的“双足三趾”打破了原有对称三角鼎形与圆方圈足的陈式,壶肩平面可书画亦可镌刻。赏壶、读书、品茗,修身、陶情、冶性。其文秀柔巧、文静婉转的内外气质,让人产生不同以往、虚灵空远的审美效果。
关键词 艺文壶;仿“字”象形;以“文”化壶;创意理念;造型结构;审美效果
中国最初的文字属于象形文,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只不过是将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是从原始社会最简单的图画与花纹里独立产生的。在公元前4300年发端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汶口文化的出土陶器上,发现有许多刻划符号,它们被认为是最古老的象形文字。我们今天见到并使用由笔画构成规整的方块形汉字,就是在最初的象形字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仿生、象形成为中华民族智慧创造与悠久文化的结晶。在宜兴紫砂界,早在500年前就有一位名叫供春的人,仿银杏树瘤首创了“树瘿壶”。智慧的创造在传承,时至今日,自然、仿生、象形的花塑器,已成为紫砂壶艺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各种动、植物及至物体的形态,已都成为壶艺设计的题材。“艺文壶”(见图1)則承仿生花器的法度,“仿‘字’象形”,“以‘文’化壶”成光素圆器的壶形,将“艺苑躬耕,文化紫砂”的理想寓入其中,让新鲜的创意主题、独特的形态结构熠熠生辉,营造出别出心裁、文意缱绻、且让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
1 从“文”论析创意理念
中国的方块字是从象形字起源的,紫砂业界也多有仿生自然的象形壶。回溯源头,追寻着象形字与象形壶的脉络,让时空穿越,让今古流转,让象形交替轮回。同时,仿“字”象形、以“文”化壶,也表达了一份对紫砂的崇敬之情,这就是作品“艺文壶”的创意来源和理论依据。
2 从“壶”论析造型结构
“艺文壶”采用光素圆形器裁泥条、打泥片拍打镶接成型的传统工艺技法制作而成。壶身为一切圆,光润挺括,一弯嘴上平下曲,单直形把上饰三角、下设蹼形片过渡,既与壶嘴形成了视觉上的对称,也利于拿捏。壶底为前足单趾、后足双趾结构,既使前后双足底边缘线与壶身弧弦曲线延连,形成“文”字“撇”与“捺”的交叉,又可让壶体摆放平稳。
壶嘴、把与后足也完美地诠释了笔画书写过程中“横”画起笔“蚕头”、收笔“山角”与“捺”画收笔呈“燕尾”的笔锋态势。圆形口、扁平盖与珠形钮,则将“文”字第一笔画的“点”演绎了出来,让仿字象形的“文”虚实相间,以壶艺形式予以最大限度的体现。
3 从“艺”论析审美效果
俗话说,做艺如做人;同样,做壶亦如书法。诚如中国当代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在《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一文中所言:“中国人写的字能够成为艺术品,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由于中国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二是中国人用的笔。”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给文字给出了如下定义: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以字为象的壶形,就应如一幅立体的书法,一笔一画都要以“艺”的标准去推敲,不能牵强附会、生拼硬凑,更不能晦涩模糊、笔迹难寻。
如以“文”字为壶形,一点、一横、一撇、一捺四笔画,巧妙布局、完美结合,像一位书法高手挥洒笔墨,起时见势、收露锋芒,使字与壶融为一体、形与体交相辉映,方能通过壶的轮廓线条去界破“虚空”、留下“笔迹”。这样,既流出壶艺之美,也流出笔锋之美,并留下新颖别致的佳影丽像,从而生出别种风情,让“赏壶、读书、品茗,修身、陶情、养性”的艺术享受得以进一步的升华。
4 结 语
综上所述,“艺文壶”将“仿‘字’象形、以‘文’化壶”作为创意理念,其壶型新潮时尚。这首先体现在嘴、把与壶肩处于同一条直线上,壶底“双足三趾”又打破了原来“三足鼎立”的陈式,同时壶肩平面可直接书镌与文化相关的内容,无疑突破了常规,作为一种新的尝试,使壶、文化与艺术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但愿人们在品文、品壶过程中,能品赏到“因壶生文,因文见壶”的趣与境,也算是笔者在“艺苑躬耕”中为“文化紫砂”添上的一块砖、一片瓦了。
参 考 文 献
[1]杨丽瑄.汉字字体设计中造型的情感表现方式[J].设计,2014(9):116-117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关键词 艺文壶;仿“字”象形;以“文”化壶;创意理念;造型结构;审美效果
中国最初的文字属于象形文,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只不过是将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是从原始社会最简单的图画与花纹里独立产生的。在公元前4300年发端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汶口文化的出土陶器上,发现有许多刻划符号,它们被认为是最古老的象形文字。我们今天见到并使用由笔画构成规整的方块形汉字,就是在最初的象形字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仿生、象形成为中华民族智慧创造与悠久文化的结晶。在宜兴紫砂界,早在500年前就有一位名叫供春的人,仿银杏树瘤首创了“树瘿壶”。智慧的创造在传承,时至今日,自然、仿生、象形的花塑器,已成为紫砂壶艺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各种动、植物及至物体的形态,已都成为壶艺设计的题材。“艺文壶”(见图1)則承仿生花器的法度,“仿‘字’象形”,“以‘文’化壶”成光素圆器的壶形,将“艺苑躬耕,文化紫砂”的理想寓入其中,让新鲜的创意主题、独特的形态结构熠熠生辉,营造出别出心裁、文意缱绻、且让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
1 从“文”论析创意理念
中国的方块字是从象形字起源的,紫砂业界也多有仿生自然的象形壶。回溯源头,追寻着象形字与象形壶的脉络,让时空穿越,让今古流转,让象形交替轮回。同时,仿“字”象形、以“文”化壶,也表达了一份对紫砂的崇敬之情,这就是作品“艺文壶”的创意来源和理论依据。
2 从“壶”论析造型结构
“艺文壶”采用光素圆形器裁泥条、打泥片拍打镶接成型的传统工艺技法制作而成。壶身为一切圆,光润挺括,一弯嘴上平下曲,单直形把上饰三角、下设蹼形片过渡,既与壶嘴形成了视觉上的对称,也利于拿捏。壶底为前足单趾、后足双趾结构,既使前后双足底边缘线与壶身弧弦曲线延连,形成“文”字“撇”与“捺”的交叉,又可让壶体摆放平稳。
壶嘴、把与后足也完美地诠释了笔画书写过程中“横”画起笔“蚕头”、收笔“山角”与“捺”画收笔呈“燕尾”的笔锋态势。圆形口、扁平盖与珠形钮,则将“文”字第一笔画的“点”演绎了出来,让仿字象形的“文”虚实相间,以壶艺形式予以最大限度的体现。
3 从“艺”论析审美效果
俗话说,做艺如做人;同样,做壶亦如书法。诚如中国当代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在《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一文中所言:“中国人写的字能够成为艺术品,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由于中国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二是中国人用的笔。”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给文字给出了如下定义: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以字为象的壶形,就应如一幅立体的书法,一笔一画都要以“艺”的标准去推敲,不能牵强附会、生拼硬凑,更不能晦涩模糊、笔迹难寻。
如以“文”字为壶形,一点、一横、一撇、一捺四笔画,巧妙布局、完美结合,像一位书法高手挥洒笔墨,起时见势、收露锋芒,使字与壶融为一体、形与体交相辉映,方能通过壶的轮廓线条去界破“虚空”、留下“笔迹”。这样,既流出壶艺之美,也流出笔锋之美,并留下新颖别致的佳影丽像,从而生出别种风情,让“赏壶、读书、品茗,修身、陶情、养性”的艺术享受得以进一步的升华。
4 结 语
综上所述,“艺文壶”将“仿‘字’象形、以‘文’化壶”作为创意理念,其壶型新潮时尚。这首先体现在嘴、把与壶肩处于同一条直线上,壶底“双足三趾”又打破了原来“三足鼎立”的陈式,同时壶肩平面可直接书镌与文化相关的内容,无疑突破了常规,作为一种新的尝试,使壶、文化与艺术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但愿人们在品文、品壶过程中,能品赏到“因壶生文,因文见壶”的趣与境,也算是笔者在“艺苑躬耕”中为“文化紫砂”添上的一块砖、一片瓦了。
参 考 文 献
[1]杨丽瑄.汉字字体设计中造型的情感表现方式[J].设计,2014(9):116-117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