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唱歌是以歌声为主要手段,用音乐的语言来表达人的内心情感世界。其艺术特点在于通过美好的声音、清晰的语言表达真实的情感,扣动听众的心弦,引起其情感的共鸣。所以在歌唱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行之有效的一种重要手段。
关键词: 小学音乐教学 歌唱 情感教育
音乐作为一种声音的艺术,有其独特的魅力。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小学音乐教学,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特质就是情感审美。由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音乐感知和理解处于低级阶段,因此,小学音乐教学必须不断加强小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作品美与心灵美产生情感共振,用“情感”架起学生与音乐之间的桥梁,才能更好地达到音乐教育的总目标——审美教育。唱歌是以歌声为主要手段,用音乐的语言来表达人的内心情感世界。其艺术特点是在于通过美好的声音、清晰的语言表达真实的情感,扣动听众的心弦,引起其情感的共鸣。所以在歌唱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行之有效的一种重要手段。
一、范唱表演,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
我们的音乐活动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情感教学活动。在音乐课中,教师的情感无疑是影响学生情感的最积极、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教师通过独特的音乐艺术手段,以自己的道德情感、理智情感和审美情感来唤起同学们心灵中情感的共鸣。情感教育过程,如同其他教学活动一样是师生之间双向交流的过程,只有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整个情感教育过程才能有效地进行。当学生在教师的审美诱导教育下产生不可遏止的审美期待时,就会自动调动起自身的感知、理智、想象、情感和理解等审美的心理要素。因此,教师在唱歌教学中有感情地范唱,有助于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准确理解和表现,也有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歌唱的兴趣。在“民歌”单元的教学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民歌中的“劳动号子”和“山歌”这两种体裁的区别,我需要用不同的演唱风格和声音的力度节奏变化为学生示范。在唱劳动号子时,我边唱边做动作,动作的节奏快慢是根据歌曲所表现劳动内容而决定的,山歌和劳动号子都有它们自己的共同点,都是在生产劳动时演唱,唯一的区别在于劳动号子在为劳动服务,山歌却在劳动中抒发感情。我抓住这一特征,充分用声音和形体来表现歌曲的情感,以情动情,点燃了学生情感的火种,引起了情感共鸣,学生不知不觉哼起了歌,配起了动作,师生情感协同一致,将音乐课的学习推向了高潮。
二、理解内容,激发学生情感
歌曲是通过旋律与文学语言双重手段来表达思想感情的,特别是学生需要通过歌词来理解内容,再通过优美的旋律来记忆要表达的音乐形象。一首好的歌曲,它的词本身就是一首诗、一篇好散文。它包括文学、音韵的美等诸多美学价值。优秀的音乐作品凝聚着作者崇高的思想感情、伟大的人品和感人的艺术美,它们都是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但是,小学生受到生活经历的限制,有时候很难理解和体会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例如,在教唱《卖报歌》时,由于今天的小学生过着幸福的生活,不了解也不可能体验解放前报童的生活,因此他们把“啦啦啦”的忖词唱得轻松跳跃,表现了一种欢快明亮的情绪,而不能把作品中蕴涵的对报童的深切的同情之情表现出来,达不到作品所具有的特定的艺术感染力,这时,老师就需给同学们介绍这首歌的来历和历史背景。我点击课件,边播放旧中国报童苦难生活的影片资料,边告诉学生这首歌是作者为一个名叫小毛头的报童创作的,作者在这首歌中表达了对当时很多像小毛头这样的报童的深切同情,为他们从早到晚,忍饥挨饿,奔走街头的苦难命运而呼喊不平。这首歌抒发了对报童深沉的爱和同情,以及对旧社会强烈的恨与抗议。我通过动情的讲述,很快打开了同学们的情感世界,为感受《卖报歌》艰难悲愤的音乐情绪作了积极的铺垫,以情引情,学生们富有情感地投入演唱,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小学生往往缺乏产生特定情感的生活体验,若不能真正理解作品中的深刻情感的话,也是不能把作品的内在情感充分表现出来的。教师可以通过朗读歌词,让学生对歌词表现及内涵有初步的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逐段逐句地分析研究,更深地理解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意图、情绪、情感,从而在歌唱中通过声音表达出来,丰富并升华学生的思想感情。如学习《长城谣》,学生已经把这首歌划分为两段,在逐段逐句地分析歌词的同时,由教师加入曲式的分析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知能力,第一段落从“万里长城万里长”至“骨肉离散父母丧”,第二段落从“没齿难忘仇和恨”至“新的长城万里长”,每一段落歌曲又分为四句,先让学生讨论,教师再总结出来。第一段前两句是颂扬长城故乡的美丽富饶,后两句表达失去家乡内心的极度悲愤。通过分析,学生会感觉到家乡的美丽、祖国的壮阔,激发爱国爱家之情。然后由学生自己设计用什么样的情绪、力度、速度演唱歌曲,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情感,达到教学目标。
三、创设情景,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
音乐老师是艺术美的传播者,是情感美的培育者。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常用“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来启发指导学生唱歌。为了激发小学生生“情”,教师必须运用多种手段方法营造特定的情感氛围,来打来学生的情感的闸门,让他们在真实的生活氛围中,直接体验特定的情感。
在教学《只要妈妈露笑脸》这首歌曲时,为了让孩子们学好这首歌曲,体会歌曲中所表达的一份亲情,一份孩子们对妈妈的爱,我在教唱歌曲之前,增加了韩红演唱的《天亮了》这首歌曲。《天亮了》是一首由歌手韩红自己创作的通俗歌曲。当我把从网上下载的用Flash制作的MTV《天亮了》放给孩子们听的时候,他们很快就被音乐所讲述的故事吸引住了,脸上也表露出凝重的神情,有些孩子的眼中还含着泪花,歌曲中所表达的那份亲情在悄悄地打动着孩子们的心。接着我又给他们讲述了这首歌曲的背后的故事,一个发生在2000年秋天的真实事件:一群广西的游客到贵州兴义马岭河峡谷风景区游玩时,乘坐的缆车出现了意外。就在缆车向百米深的峡谷坠落的时候,一位父亲用自己的双手高高托起了年仅两岁的儿子,孩子幸免于难,但父亲却永远离开人间。听到这个感人的故事,孩子们被故事中那位父亲的壮举所震撼,为那血浓于水的亲情所感动,加深了对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的了解。当音乐再一次响起的时候,低沉哀婉的旋律深深打动所有孩子们的心,泪水顺着他们的脸颊流了下来。就连那些平时上课最爱讲话的孩子,最不爱听课的孩子,此时都无声地、非常专注地看着大屏幕,认真地听着,大家都沉浸音乐之中。看着孩子们那一双双泪眼,我想此时此刻不论什么样的启发,什么样的讲解,什么样的语言,都无法替代音乐带给大家的巨大震撼力和强烈的感染力。这也使我充分感受到了音乐所带来的巨大魅力。同时也体会和理解了匈牙利著名的音乐家李斯特所说的“音乐能直接表达感情的内容和深度”这句话的深刻意义。欣赏完歌曲以后,大家的情绪都非常激动。孩子们流着眼泪讲述着自己与父母以及身边亲人的感人的故事,讲述着自己听完歌曲以后的感想。是啊,音乐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不仅仅是一种听觉上的享受,还有心灵上的震撼,情感上的启迪。
四、演唱歌曲,促进学生情感的抒发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保护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能力,经常激发他体验学习快乐的愿望。”在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之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演唱,抒发自己的情感。如《小小花伞》这首歌曲,以两个民族的学生“共撑一把小花伞”为题材,歌颂了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学习这首歌时,我就引导学生与我共同分析歌曲的结构、畲族的民族音调风格及表现手法,边试唱边分析:第一部分的音调由31|16内容展开,显得轻盈而活泼;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重点,使音乐获得对称与平衡。歌曲的由写景向抒情发展,“山路弯弯”—“一把小花伞”—“两张甜蜜笑脸”“歌声一片”:第三部分是前两部分的发展,音调仍是由31|16展开,道出歌曲的主题:畲家的小妹、汉族的娃成了伙伴,旋律由三个乐句加上扩充的衬词乐句。这时,我就引导学生找出歌曲的高潮部分,学生一致认为是第三部分,我又接着问:高潮部分为什么不用歌词表现,却用了这么多的“哈噜哈噜”?有的同学说是表现他们高兴激动的心情,有的说是衬托他们愉悦欢快的情绪,有的说是赞颂民族的大团结。也就是说,此时无词胜有词,这就是歌曲所具有的表现手法。这样的分析,学生很有兴趣,并从中感受到了情绪的变化与发展,轻快、活泼—抒展—激动的心情,歌曲的高潮,情感的不断深化,使学生越唱越投入,歌声中展现了活泼愉悦、团结向上的精神面貌。
歌唱教学就是要引导孩子们能用心、用情,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歌唱活动中,自然而然就会唱出动听的歌声,也给每个孩子带来欢乐和愉快。在教学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时,衬词部分“啊哈啊哈嗬,啊哈啊哈嗬”是全曲的最高音,情绪高昂。我让学生思考该用怎样的声音唱,先让学生说说这里要表达小牧民怎样的心情,有的说“高兴的”,有的说“激动的”,有的说“快乐的”……很多,基本意思差不多。接下来就是用歌声表达,首先是我范唱一下,然后请个别同学唱,其他同学逐个听、逐个评、逐个选,再集体唱着练,终于意见一致了,认为应该用大一点的音量,有弹跳力的声音,一个字一个字地蹦出来唱,这样才能表现小牧民自豪的心情。接下去的一句:“美在眼里喜在心喜在心。”“美”字是个附点节奏,学生极易疏忽,我以两种不同的节奏范唱“美/在/眼里/喜在/心/喜/在/心……” “美在/眼里/喜在/心/喜/在/心……”,学生听后认为“带附点节奏的那个”“美”字好像特别强调一点,感觉更美一点。由此,学生加深了印象,获得了音乐所给予的特殊美感。在整曲歌唱过程中,学生非常注意把“更美”的感觉唱出来。
音乐作为听觉的艺术,是人类最具感染力的艺术之一,也是人们情感表现和交流的重要形式。它通过声音来传达信息和交流情感,来塑造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深刻、细腻、准确地表达人们瞬息万变的思想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语言已经穷尽的地方,音乐才开始它起作用的领域。那些无法用言语告诉人的东西,可以用音乐的旋律来诉说,因为音乐是直接表现人的情绪和内心感受的。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可以使人陶醉,使人激动,使人震撼,促进情感的升华。”
关键词: 小学音乐教学 歌唱 情感教育
音乐作为一种声音的艺术,有其独特的魅力。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小学音乐教学,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特质就是情感审美。由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音乐感知和理解处于低级阶段,因此,小学音乐教学必须不断加强小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作品美与心灵美产生情感共振,用“情感”架起学生与音乐之间的桥梁,才能更好地达到音乐教育的总目标——审美教育。唱歌是以歌声为主要手段,用音乐的语言来表达人的内心情感世界。其艺术特点是在于通过美好的声音、清晰的语言表达真实的情感,扣动听众的心弦,引起其情感的共鸣。所以在歌唱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行之有效的一种重要手段。
一、范唱表演,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
我们的音乐活动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情感教学活动。在音乐课中,教师的情感无疑是影响学生情感的最积极、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教师通过独特的音乐艺术手段,以自己的道德情感、理智情感和审美情感来唤起同学们心灵中情感的共鸣。情感教育过程,如同其他教学活动一样是师生之间双向交流的过程,只有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整个情感教育过程才能有效地进行。当学生在教师的审美诱导教育下产生不可遏止的审美期待时,就会自动调动起自身的感知、理智、想象、情感和理解等审美的心理要素。因此,教师在唱歌教学中有感情地范唱,有助于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准确理解和表现,也有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歌唱的兴趣。在“民歌”单元的教学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民歌中的“劳动号子”和“山歌”这两种体裁的区别,我需要用不同的演唱风格和声音的力度节奏变化为学生示范。在唱劳动号子时,我边唱边做动作,动作的节奏快慢是根据歌曲所表现劳动内容而决定的,山歌和劳动号子都有它们自己的共同点,都是在生产劳动时演唱,唯一的区别在于劳动号子在为劳动服务,山歌却在劳动中抒发感情。我抓住这一特征,充分用声音和形体来表现歌曲的情感,以情动情,点燃了学生情感的火种,引起了情感共鸣,学生不知不觉哼起了歌,配起了动作,师生情感协同一致,将音乐课的学习推向了高潮。
二、理解内容,激发学生情感
歌曲是通过旋律与文学语言双重手段来表达思想感情的,特别是学生需要通过歌词来理解内容,再通过优美的旋律来记忆要表达的音乐形象。一首好的歌曲,它的词本身就是一首诗、一篇好散文。它包括文学、音韵的美等诸多美学价值。优秀的音乐作品凝聚着作者崇高的思想感情、伟大的人品和感人的艺术美,它们都是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但是,小学生受到生活经历的限制,有时候很难理解和体会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例如,在教唱《卖报歌》时,由于今天的小学生过着幸福的生活,不了解也不可能体验解放前报童的生活,因此他们把“啦啦啦”的忖词唱得轻松跳跃,表现了一种欢快明亮的情绪,而不能把作品中蕴涵的对报童的深切的同情之情表现出来,达不到作品所具有的特定的艺术感染力,这时,老师就需给同学们介绍这首歌的来历和历史背景。我点击课件,边播放旧中国报童苦难生活的影片资料,边告诉学生这首歌是作者为一个名叫小毛头的报童创作的,作者在这首歌中表达了对当时很多像小毛头这样的报童的深切同情,为他们从早到晚,忍饥挨饿,奔走街头的苦难命运而呼喊不平。这首歌抒发了对报童深沉的爱和同情,以及对旧社会强烈的恨与抗议。我通过动情的讲述,很快打开了同学们的情感世界,为感受《卖报歌》艰难悲愤的音乐情绪作了积极的铺垫,以情引情,学生们富有情感地投入演唱,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小学生往往缺乏产生特定情感的生活体验,若不能真正理解作品中的深刻情感的话,也是不能把作品的内在情感充分表现出来的。教师可以通过朗读歌词,让学生对歌词表现及内涵有初步的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逐段逐句地分析研究,更深地理解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意图、情绪、情感,从而在歌唱中通过声音表达出来,丰富并升华学生的思想感情。如学习《长城谣》,学生已经把这首歌划分为两段,在逐段逐句地分析歌词的同时,由教师加入曲式的分析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知能力,第一段落从“万里长城万里长”至“骨肉离散父母丧”,第二段落从“没齿难忘仇和恨”至“新的长城万里长”,每一段落歌曲又分为四句,先让学生讨论,教师再总结出来。第一段前两句是颂扬长城故乡的美丽富饶,后两句表达失去家乡内心的极度悲愤。通过分析,学生会感觉到家乡的美丽、祖国的壮阔,激发爱国爱家之情。然后由学生自己设计用什么样的情绪、力度、速度演唱歌曲,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情感,达到教学目标。
三、创设情景,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
音乐老师是艺术美的传播者,是情感美的培育者。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常用“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来启发指导学生唱歌。为了激发小学生生“情”,教师必须运用多种手段方法营造特定的情感氛围,来打来学生的情感的闸门,让他们在真实的生活氛围中,直接体验特定的情感。
在教学《只要妈妈露笑脸》这首歌曲时,为了让孩子们学好这首歌曲,体会歌曲中所表达的一份亲情,一份孩子们对妈妈的爱,我在教唱歌曲之前,增加了韩红演唱的《天亮了》这首歌曲。《天亮了》是一首由歌手韩红自己创作的通俗歌曲。当我把从网上下载的用Flash制作的MTV《天亮了》放给孩子们听的时候,他们很快就被音乐所讲述的故事吸引住了,脸上也表露出凝重的神情,有些孩子的眼中还含着泪花,歌曲中所表达的那份亲情在悄悄地打动着孩子们的心。接着我又给他们讲述了这首歌曲的背后的故事,一个发生在2000年秋天的真实事件:一群广西的游客到贵州兴义马岭河峡谷风景区游玩时,乘坐的缆车出现了意外。就在缆车向百米深的峡谷坠落的时候,一位父亲用自己的双手高高托起了年仅两岁的儿子,孩子幸免于难,但父亲却永远离开人间。听到这个感人的故事,孩子们被故事中那位父亲的壮举所震撼,为那血浓于水的亲情所感动,加深了对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的了解。当音乐再一次响起的时候,低沉哀婉的旋律深深打动所有孩子们的心,泪水顺着他们的脸颊流了下来。就连那些平时上课最爱讲话的孩子,最不爱听课的孩子,此时都无声地、非常专注地看着大屏幕,认真地听着,大家都沉浸音乐之中。看着孩子们那一双双泪眼,我想此时此刻不论什么样的启发,什么样的讲解,什么样的语言,都无法替代音乐带给大家的巨大震撼力和强烈的感染力。这也使我充分感受到了音乐所带来的巨大魅力。同时也体会和理解了匈牙利著名的音乐家李斯特所说的“音乐能直接表达感情的内容和深度”这句话的深刻意义。欣赏完歌曲以后,大家的情绪都非常激动。孩子们流着眼泪讲述着自己与父母以及身边亲人的感人的故事,讲述着自己听完歌曲以后的感想。是啊,音乐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不仅仅是一种听觉上的享受,还有心灵上的震撼,情感上的启迪。
四、演唱歌曲,促进学生情感的抒发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保护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能力,经常激发他体验学习快乐的愿望。”在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之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演唱,抒发自己的情感。如《小小花伞》这首歌曲,以两个民族的学生“共撑一把小花伞”为题材,歌颂了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学习这首歌时,我就引导学生与我共同分析歌曲的结构、畲族的民族音调风格及表现手法,边试唱边分析:第一部分的音调由31|16内容展开,显得轻盈而活泼;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重点,使音乐获得对称与平衡。歌曲的由写景向抒情发展,“山路弯弯”—“一把小花伞”—“两张甜蜜笑脸”“歌声一片”:第三部分是前两部分的发展,音调仍是由31|16展开,道出歌曲的主题:畲家的小妹、汉族的娃成了伙伴,旋律由三个乐句加上扩充的衬词乐句。这时,我就引导学生找出歌曲的高潮部分,学生一致认为是第三部分,我又接着问:高潮部分为什么不用歌词表现,却用了这么多的“哈噜哈噜”?有的同学说是表现他们高兴激动的心情,有的说是衬托他们愉悦欢快的情绪,有的说是赞颂民族的大团结。也就是说,此时无词胜有词,这就是歌曲所具有的表现手法。这样的分析,学生很有兴趣,并从中感受到了情绪的变化与发展,轻快、活泼—抒展—激动的心情,歌曲的高潮,情感的不断深化,使学生越唱越投入,歌声中展现了活泼愉悦、团结向上的精神面貌。
歌唱教学就是要引导孩子们能用心、用情,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歌唱活动中,自然而然就会唱出动听的歌声,也给每个孩子带来欢乐和愉快。在教学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时,衬词部分“啊哈啊哈嗬,啊哈啊哈嗬”是全曲的最高音,情绪高昂。我让学生思考该用怎样的声音唱,先让学生说说这里要表达小牧民怎样的心情,有的说“高兴的”,有的说“激动的”,有的说“快乐的”……很多,基本意思差不多。接下来就是用歌声表达,首先是我范唱一下,然后请个别同学唱,其他同学逐个听、逐个评、逐个选,再集体唱着练,终于意见一致了,认为应该用大一点的音量,有弹跳力的声音,一个字一个字地蹦出来唱,这样才能表现小牧民自豪的心情。接下去的一句:“美在眼里喜在心喜在心。”“美”字是个附点节奏,学生极易疏忽,我以两种不同的节奏范唱“美/在/眼里/喜在/心/喜/在/心……” “美在/眼里/喜在/心/喜/在/心……”,学生听后认为“带附点节奏的那个”“美”字好像特别强调一点,感觉更美一点。由此,学生加深了印象,获得了音乐所给予的特殊美感。在整曲歌唱过程中,学生非常注意把“更美”的感觉唱出来。
音乐作为听觉的艺术,是人类最具感染力的艺术之一,也是人们情感表现和交流的重要形式。它通过声音来传达信息和交流情感,来塑造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深刻、细腻、准确地表达人们瞬息万变的思想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语言已经穷尽的地方,音乐才开始它起作用的领域。那些无法用言语告诉人的东西,可以用音乐的旋律来诉说,因为音乐是直接表现人的情绪和内心感受的。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可以使人陶醉,使人激动,使人震撼,促进情感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