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不释卷?涵养文明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yok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社会,人们的职业和阶层虽然不同,但在喜爱读书、热爱学习上却有着共识。他们遨游于知识的海洋,驰骋在思想的疆场,从书中开阔了眼界,感受到文字的力量,学习到修身的方法,掌握了治国济世的智慧……古人之重视读书,正可以激励我们奋发图强、手不释卷。

百姓重视读书


  汉朝的匡衡,出身贫寒,在没有做官之前,勤奋读书。当时,他很穷困,但想尽各种办法去争取读书的机会。匡衡白天工作,晚上想看书,“勤学而无烛”,“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之而读之”。他在为当地富人打工期间,“佣作以给食饮”,但他不要工钱。富人非常奇怪,问他原因。深知富人家多藏书的匡衡说:“愿得主人书遍读之。”富人非常感动,“资给以书,遂成大学”。通过努力,匡衡成为了西汉有名的经学家。时人有云:“无说《诗》,匡鼎(鼎是匡衡的小名)来。匡说《诗》,解人颐。”
  北魏的祖莹,出身富贵,也非常喜欢读书。他读书“以昼继夜”,其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他在父母入睡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此举既使自己能继续读书,又不影响父母,可见其用心良苦,时人称其为“圣小儿”。
  明末清初有个叫唐铸万的人,做过十个月知县,辞官后来到苏州,成为一介布衣。他生活非常拮据,“衣服典尽,败絮蓝缕”。在这种境遇下,他仍然能够安贫乐道,以读书写书为乐,“陶陶焉振笔著书不辍”。
  匡衡、祖莹、唐铸万是幸运的,历史留下了他们的名字,实则还有很多热爱读书的普通百姓,虽然没有留下名字,却同样值得尊重。正是一代又一代热爱读书的普通百姓接续传承中华文化,我们的文明才能历经五千年而不绝。

学者重视读书


  普通百姓尚且重视读书,何况学者乎?
  明末清初的顾炎武,开启有清一代学风的大学者,一辈子始终读书且卓有成就。因其出身富户家庭,顾炎武有很好的条件读书。他遍览前朝史籍,悉研各类经典,为其形成渊博的知识体系奠定了扎实基础。顾炎武为了撰写《天下郡国利病书》,“凡阅书一千余部”。他曾游学大江南北,在考察各地的过程中,交结豪士,获悉各地山川风俗,他的亲身经历连同书本知识共同构成了著书的材料,這也绝非书斋中的学者所能及的。
  “君子之学,死而后已”成为顾炎武一生坚持读书学习的真实写照。潘次耕在《日知录序》中说:“先生精力绝人,无他嗜好,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废书。”他在读书为学的过程中,认为人格塑造是道德文章的基础,健全的人格至关重要。他钦佩尧舜的“耿介”,愿意将自己身上的“胸中磊磊”发扬光大。他提倡要用精慎和虚心的态度去对待读书为学。关于精慎,他说:“著述之家,最不利乎以未定之书传之于人。”当别人希望刊刻他的《日知录》时,他谦虚地回答,该书还有许多地方有待完善,尚需一段时间。而关于虚心,他说:“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阎百诗对他的《日知录》提出若干建议,他欣然接受。
  清代大学者戴震,一生与书结缘。出身于商人家庭的戴震,自幼喜欢阅读各类书籍,而且喜欢探求事物背后隐藏的真理。段玉裁在《戴东原先生年谱》中形容戴震“盖聪明蕴蓄者深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难能可贵的是,戴震在求学时即表现出探究精神。洪榜在《戴东原先生行状》中说:“先生读书,每一字必求其义。塾师略举传注(古人注释经典的作品)训解之,先生意每不释然,师不胜其烦,因取汉许叔重《说文解字》十五卷授之。先生大好其书,学之三年,尽得其节目。又取《尔雅》《方言》及汉儒笺注之存于今者,搜求考究。一字之义,必贯群经、本六书(造字与用字的六种方法)以为定诂。由是尽通前人所合集《十三经注疏》,举其辞无疑,时先生年十六七矣。”
  乾隆二十年(1755),戴震在北京纪昀家中住,既当家庭教师,又从事学术研究。在此期间,他写成了《周礼太史正岁年解》等书,名扬天下。后来,他离开北京,在扬州、保定等地为学。乾隆三十八年(1773),皇帝下令开馆纂修《四库全书》,纪昀被任命为总纂官,他向皇帝推荐才华横溢的戴震为纂修官。戴震在纂修官这个职位上干了四年,主要校勘天文地理、语言文字等方面的书籍,宋儒张载尝言学者要“为往圣继绝学”,天文地理、语言文字之书堪称绝学,这些书籍之难度足以使一般学者望而却步。梁启超说:“《四库全书》天算类提要全出其手。”倘若戴震没有常年读书的积累,没有深入的思考,断不会有其学术事业上的大丰收。

官员重视读书


  古代学者往往具有官员的身份,正所谓“学而优则仕”。官员重视读书,一来可以从书中获得处理政务的经验,二来可以通过读书砥砺品德、提高修养、教育子孙。
  乾隆时期的名臣汪辉祖在为官生涯中非常重视读书。他在《佐治药言》中指出:“遇疑难大事,有必须引经以断者,非读书不可。”这是他将读书与做官紧密结合后得出的结论。这个结论在他的为官生涯中得到了印证。他在乌程当幕僚的时候,遇到一个案子:有一个姓冯的人,由于本宗没有人可以过继给他为子,他就自行收养了他姑母的孙子当自己的儿子。等到这个姓冯的人去世后,一个同姓但不同宗的人却出来争着充当他的继承人,地方官竟然同意了这人的要求。汪辉祖辅佐长官重新判这个案子。刚开始的时候,他也没有思路。但是通过读书,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他看到宋儒陈淳在《北溪字义》中提到同姓同宗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通过引经据典,汪辉祖“绝其争端”。
  因《颜氏家训》而名垂千古的颜之推曾历仕四朝,他自幼爱好读书,又生逢乱世,自身成长经历与时代动荡际遇让他明白只有读书才能获得永恒。他的长子颜思鲁曾对他说,我们家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雄厚的钱财,我当儿子的,理所当然应该挣钱养家,您每天告诫我要读书学习,这有什么用呢?颜之推对此进行了深入思考,他认为读书的价值胜过为生计奔波。他在《颜氏家训》中告诫自家子弟:“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在颜之推看来,帝王追求学问树立了榜样,自己为官拥有一定条件,更要让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颜之推结合自己的经历,希望孩子能够初学《诗经》《论语》,所谓学《诗经》利口舌,学《论语》明志向;继而读《礼记》《左传》,所谓读《礼记》以修身,读《左传》可以鉴史知今。颜之推认为:“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而读书正是“自求诸身”的不二选择。

帝王重视读书


  古代重视读书、热爱读书的帝王也不少,而清代的康熙帝尤可称为榜样。
  《清史稿》评价康熙“圣学高深,崇儒重道”。他之所以能够有这样的成就,就在于对书籍与学习有近于痴醉的追求。康熙很早就从思想层面上认识到研习儒家经典的重要性:“帝王图治,必稽古典学,以资启沃之益。”康熙不仅在思想上非常重视学习,还身体力行地主动学习。青年时期的康熙不仅早起用功读书,“逐日未理事前,五更即起诵读”,还能在政务繁忙之余通过经筵日讲等制度深化学习,正如他所言:“朕于政务余闲,惟日研精
  经史。”
  康熙读书之辛苦令人同情,他在《庭训格言》中叙述自己有时处理完政务后继续读书,“竟至过劳,痰中带血”,但也没有因此废弃学习。康熙读书之刻苦令人钦佩。他在巡幸塞外时,非常想看曾经用心朱批过的《资治通鉴》《纲目大全》等书,但因为这些书“卷帙繁多”,“未携至此”,乃建议随驾诸臣“各以所携书籍进览”。随驾诸臣“以《通鉴》《文选》诸书呈进”后,得到康熙“甚善”的评价。康熙还不忘告诫诸臣:“凡文武各官,皆须读书,于古今得失,加意研究。”康熙由此得到“自古帝王好学者,远不能及”的高度评价。
  今天我们身处市场经济与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因此更需要我们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古人尚且手不释卷,今人哪有舍弃书本的道理?
  (选自《中国纪检监察报》2019年4月19日,有删节)
其他文献
中国传统思想精粹解读系列之八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
期刊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话(二十三)     清代地方的监察机构有总督、巡抚、按察司和道员等衙门。总督和巡抚在明初是临时派遣的,到清代已成为固定的封疆大吏。总督为二品大员,如果兼有尚书的职务,就是从一品了。一个总督管理一省或两三个省的事务,以军政为主,兼管民政。巡抚为从二品,负责一个省的军政、民政。在名义上,总督的地位比巡抚高,是上下级关系,但他们两个人在意见不一致时,谁也管不了谁。大家都向皇帝奏报,
期刊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诗意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大概是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牧童忽然停止了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写法出击  儿童是夏天的精灵。读前两句,一个悠然骑着黄牛,引吭高歌的活泼儿童跃然纸上。透过字里行间,我们甚至可以感受到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而到第四句急转直下,“忽然闭口立”,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
期刊
室小才容膝a,墙低仅及肩。  方过授衣月b,又遇始裘天c。  寸积篝炉炭,铢称布被绵。  平生师陋巷d,随处一欣然。  (《剑南诗稿校注》卷三八)注释:  a 容膝:仅容两膝,形容居室狭小。《韩诗外传》:“所安不过容膝。”陆游《或问余近况示以长句》有“草庐容膝乐忘贫”的句子。  b 授衣月:指农历九月。《诗经·豳风·七月》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c 始裘天:《礼记·月令》记载:“孟冬之月,
期刊
中国古代服饰中善于表现人的情绪和美感的部分,除了摇曳的裙摆,还有宽大的衣袖。古代“仕女图”也总是对这两个部分浓墨重彩,着力刻画,令人印象深刻。前面我们讲过“裙”(见本刊2019年第4期),本期我们来说说“袖”。  “袖”以前写作“褎”,由“衣”和“”组成。“衣”表示字的意义跟衣服有关,“”读作suì,是“穗”的早期字形,此处表示“袖”的读音与之接近。“袖”另有一种字形为“褏”,改用“由”表示整个字
期刊
西汉建立之初,各种制度基本上沿袭秦朝而有所增益。但随着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在百废待兴的文化方面,西汉则力求有所发展。丞相萧何不仅收集档案材料和流散在民间的珍贵书籍,而且在广开献书之路中建立了“石渠”“天禄”“麒麟”等皇家藏书阁。他在替汉高祖营建未央宫时,为显示天子的威风,用“署书”(写匾额的字体)题写前殿的匾额,足足构思了三个月,观看的人多得像流水。有人说这是汉朝人讲究书法的表现。《金壶记》曰:“
期刊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宿州刺史李直臣因贪赃受贿被判处死刑。李直臣不甘伏法,以重金贿赂宫中宦官,企图通过其向御史中丞牛僧孺说情。中唐以来,宦官势力迅速膨胀,干预朝政,飞扬跋扈;面对他们,不仅朝中大臣不敢得罪,连皇帝也要忌惮三分。不料牛僧孺却不吃这一套,坚持奉公执法,“坚执不回”,坚决顶了回去。为李直臣说情的宦官既无奈又恼怒,竟直接找上了皇帝,请求唐穆宗过问此案。唐穆宗特意把牛僧孺叫来,说:“李直
期刊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
期刊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师说》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会议决定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  国家与民族之希望,首在教育;教育之重担,则首在教师。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言:“为师者,修自身方能布师道。志存高远,乐道自得,严师重道,师道尊严,尊师爱生,教学相长,以德为主,德才结合,启发诱导,因材施教,人格感染,潜移默化,这
期刊
法国学者卢梭曾指出:“人生当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是从出生到十二岁。在这段时间中,还不采取摧毁种种错误和恶习的手段的话,它们就会发芽滋长,及至后来采取手段去改的时候,它们已经是扎下了深根,以致永远也把它们拔不掉了。”对教育子女而言,最要紧的莫过于接受系统而正规的学前教育。在初涉文化知识的阶段,如何端正心思、凝聚意念、一丝不苟地识字读书,已成为不能绕过的成长门槛。  古代中国,最理想的人生模式当属“修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