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昆山市培本实验小学基于儿童立场,通过寻根溯源,确立课程理念;传承创新,构建课程体系;关注儿童,创新评价方式,进行了校本课程构建与研究实践,让学校充溢活力,师生共同发展。
关键词:儿童立场;本道课程;课程构建;课程实施
《论语》有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创办于清光绪31年(1905年)的昆山市培本实验小学,弦歌不绝,人才辈出。校如其名,回顾办学历程,培本的“本”字,已成为学校文化内涵的气质表达。为承继学校优良传统,更好地履行新时代的育人使命,学校以课程为主抓手和立足点,进行了“本道课程”顶层设计,通过课程构建与研究实践,让学校充溢活力,师生共同发展。
一、寻根溯源,确立课程理念
课程是立德树人的载体,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最主要的抓手。一直以来,培本人都没有停止过对发展之本、育人之本的探寻与守护。随着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化,学校提出了“大家培小,立本生道”的办学理念。由此学校明确了培本教育的根本使命与追求——立本生道,确立了培本的教育哲学——本道教育。因此“本道课程”的开发便成为培本人构建“本道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
“本道课程”是以儿童发展为本的课程,必须为了学生;是探寻儿童生命成长之道的课程,必须适合学生;是探寻儿童发展之道的课程,必须发展学生。为了学生是前提,适合学生是关键,发展学生是根本。基于儿童立场的“本道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整体、多元、整体发展的课程体系,让课程源于学生生活,融入学生生活,创造学生生活,使课程变成学生喜欢的样子。
本道课程中,“本道”二字,蕴含丰富内涵:“本”即本真,要守本真。“道”既代表道路,也代表方法。家国情怀、明德向善、健体澄心、求知养智、循礼尚美是本道课程的5大目标。
“家国情怀”是对昆山三贤思想的提炼和发展(培本小学曾是三贤堂所在)。所谓的“家国情怀”,其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其实现路径强调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心怀天下;既与行孝尽忠、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乡土观念、天下为公等传统文化有重要联系,又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超越。习近平总书记在深情阐述“中国梦”时讲道:“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命相依。正因为感念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所以学校倡导学生主动融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为一体,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的义务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
“健体澄心”是对我校三十多年体育特色的提炼和发展。世界卫生组织在成立之初的《宪章》中就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病和不虚弱,而是指身体、心理、社会功能三方面的完满状态。”因此,我们提出学生不只要身体健康,更要心理健康。
“求知养智”源于我校“探索求知”的学风和“好学向上”的校风。求知即探求知识、谓希求被人了解之意。养智:培养智慧,涵养心智。戴圣《礼记·学记》中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求知养智即通过阅读、学习、修养、成长,来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
“明德向善”源于朱柏庐“以德为先,知行并进”的育人理念(学校曾是300年前玉山书院所在)。明德,即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向善,指助人为乐,做对他人有益的事。何谓明德向善?即知晓并遵循道德操守,愿意做对他人有益的事。
“循礼尚美”,则源于我校“谨慎淳朴”的校训。循礼,治学的正路是为了求其道、收其实,明礼以知所以,求实以知实效,知行统一,方能迎接未来的挑战。尚美是追求美好,推崇健美的身心, 培养学生崇尚美、追求美、实践美和创造美的教育,一般以体育和艺术教育为依托。
围绕学校育人目标: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明德向善、健体澄心、求知养智、循礼尚美的未来公民,我们用本道串联学校发展逻辑,让“本道教育”落户培本,努力打造美好教育新样态。
二、传承创新,构建课程体系
形成基于儿童立场的本道课程体系,自然离不开课程构建、实施及评价。它们形成一个整体,相互促进、互相反馈调节,相辅相成。本道课程的开发构建要基于儿童立场:即了解儿童的需要,遵循儿童的学习生长之道,引领儿童的发展,这是课程体系的“圆心”。学校以“让每个生命蓬勃生长”为理念,以“家国情怀”“明德向善”“求知养智”“循礼尚美”“健体澄心”培本学子校本化核心素养的培育为宗旨,积极构建“本道课程树”,它深深根植于学校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中,国家课程是其主干,本道校本课程是其枝叶,力求国家标准、地方要求和学校追求的融合共生。
本道课程核心导向在于引领学生“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向下扎根”是为了“立德”——在本道课程的濡染和践行中“培养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高度责任感”等关键品格。“向上生长”是为了“树人”,——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实践力、创新力等关键能力 。“向下扎根”越深,德之弥厚,突显本真;“向上生长”越高,人之愈美,彰显灵动。其目标指向在于以课程的名义和方式将本道教育哲学、立德树人任务落地生根 。
(一)高效落实国家课程
学校努力探寻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路径,尝试进行课程内容的统整,使其更适合于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学校和师生的实际情况来构建课程体系、进而把相应课程划分成周目标,同时创建相应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流程。比如,精心打造本道课堂,明确了本道课堂教学模式的六个特征,即善于观察、学会倾听、常常激励、耐心等待、智慧引领、共同生长,据此建构相应的教学流程。学校还尝试实施翻转课堂,通过微视频、课前导学单等,突破学习重难点,让学生学得愉悦而高效。
(二)特色实施校本课程
我校的校本课程丰富,大致分为以下三类(如表1):
1.历史传承类课程。结合学校前身玉山书院、昆山三贤堂的历史和文脉渊源,学校开发了“玉山书院文化”、“三贤”文化、“传统文化經典”类的历史本道课程,并编制了系列校本教材,包括《见贤思齐——昆山市三贤名言家训读本》、《百年培本》(低中高系列)、《大家童诗》、《立本生道——我们一起写家书》等。学校分年级使用校本教材,分类设计教学方式,分级安排课时总数。 2.成長仪式类课程。仪式教育是教育者通过仪式对学生施加影响、感化、熏陶,以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认知、情感和行为的教育过程。仪式教育具有德育的内在功能,它既面向整体,又关注个体;既注重连续性,又注重阶段性。近年来,学校开发了系列“成长仪式类课程”,力求通过仪式课程让学生在仪式中接受教育,在体验中感知正能量,进而内化学生的品格。如在孔子诞辰日举办的一年级的“开笔启蒙 大家培小”入学礼(开笔礼)、四年级的“童心飞扬 感恩成长”成长礼、六年级的“童年拾光 筑梦远航”毕业礼晚会以及每年举办的“科技创想节”“健康体育节”“尚美艺术节”等,均指向培本学生的五大核心素养,凸显本道文化特色。
3.社会实践类课程。这类课程分为“一馆两院两中心”(生活馆、文学院、科学院、体育中心、艺术中心)。学生通过网络自主选课,每周一次走班上课,人人参与,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兴趣爱好。东西校区每周二、五下午,100多个社团实践类课程同时开放,让课程有儿童,让儿童有选择。此外,学校还从中精选了二十多个精品社会实践类课程,形成品牌,构建社会实践类课程群。为配合校本课程的实施,学校在课时安排方面大胆改革,实行“基础课时”(40分钟)、“大课时”(60分钟)、“微课时”(5或15分钟)、“加长课时”(90分钟)等的长短结合,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便利。学校在课程安排场所方面充分利用学校的“国家级生态厕所”“安全体验馆”“蒲公英生长吧”“真真灵灵银行”及校外的社区联合培育基地、公益机构等地方,让学生有更多的课程情境体验,提高育人成效。在课程任课教师方面,也是由本校教师、校友、家长、外聘专家等组成,给予学生多元化的指导。
三、关注儿童,创新评价方式
评价对课程的构建、实践有着反馈和调整、促进的作用。通过评价,可以提高课程活力和效益。我校在本道校本课程的研究、推进过程中,同步推进评价的研究。我们认为儿童既可以是评价的对象,也可以是评价的主体。
(一)本道课程的评价原则
课程的构建和实践,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参与。要给予学生、教师自我评价的机会,促进师生共同对课程开展的回顾和反思。同时,学校、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制定和设计科学的、可操作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工具。我们在评价中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多元评价。评价形式不能单一,要多元,可设计活动实践、作品汇报、表演展示等多种评价方式。评价主体也要多元,如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同学互评、家长评价等。评价的时段也可以多元化,如单元评价、中期评价、期末评价等。
2.坚持赏识性评价。传统的评价往往是期末的一次测试或者展示就结束了,这样的评价体现不了学生发展。赏识性评价是以肯定学生的进步为指向的评价,教师关注学生参与课程过程中的情感状态、思维状态、心智状态等,做出充满激励性的评价,引领儿童地发展。
3.坚持全面性评价。所谓全面性评价,是指课程构建与实施中,评价不能单一,不只是教师评价学生,还可以学生自我评价,学生评价课程。学校对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也要进行评价,关注课程实施的过程。
(二)本道课程的评价内容
本道课程的评价目标从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五大核心素养“家国情怀”“明德向善”“求知养智”“循理尚美”“健体澄心”出发,设置合理、恰当的评价标准,并考虑评价的可操作性、科学性。
1.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
学校要求教师对学生参与课程的过程表现,做好平常的记录,过程性表现占50%。期末的本道课程展示占30%,其余20%为学生延伸到课程之外的表现,根据其所参加的社会实践类活动,或者参加相关课程的证书等来体现。
2.对教师课程设计的评价
学校要求课程教师在期末,根据课程的目标,结合自己课程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形式,展示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成效。由参与课程学习的学生和学校课程考核小组,进行对课程的双重评价。课程教师制作课程展板,让学生进行贴章评比,综合评选出学生最喜欢的“校级十佳课程”,学校进行公布和表彰。
(三)本道课程的评价策略
本道课程,主要实施展示性评价和激励评价两种策略。
一是展示性评价,形式有三种。1.以本真秀、灵动秀、梦想秀等为舞台,展示学生课程学习成果,由学生现场投票,少先队颁发证书。每周活动一次。2.以养成教育为重点,对三份存折、点赞卡、阅读飞翔、培本之星排行榜等事项,每月发布一次,评出学习先进。3.举行本道课程嘉年华,学生投票评选校级十佳,每学期一次。
二是激励性评价。学校立足核心素养,设计十枚课程奖章,制定争章细则、兑换地图,开发特色文化奖品,激励学生在课程中成长。学生将平时积累的奖章可通过“真真银行”存储,满10枚奖章,获得一枚培本银章,满20枚成长奖章获一枚培本金章,也可通过“灵灵超市”换购学校本道文化特色奖品,持续积聚成长力量。
自2017年10月课题实施以来,“本道课程”的研究与构建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学校编写了低中高年级的本道校本教材,形成了本道“三礼五节”系列活动汇编、本道“玩转创意”系列案例汇编和本道课程研究论文集等。未来,“本道课程”将更加生机勃勃,朝向儿童生活,朝向儿童的全面发展。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Bendao Curriculum” Based on Children
Chen Huiqin
关键词:儿童立场;本道课程;课程构建;课程实施
《论语》有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创办于清光绪31年(1905年)的昆山市培本实验小学,弦歌不绝,人才辈出。校如其名,回顾办学历程,培本的“本”字,已成为学校文化内涵的气质表达。为承继学校优良传统,更好地履行新时代的育人使命,学校以课程为主抓手和立足点,进行了“本道课程”顶层设计,通过课程构建与研究实践,让学校充溢活力,师生共同发展。
一、寻根溯源,确立课程理念
课程是立德树人的载体,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最主要的抓手。一直以来,培本人都没有停止过对发展之本、育人之本的探寻与守护。随着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化,学校提出了“大家培小,立本生道”的办学理念。由此学校明确了培本教育的根本使命与追求——立本生道,确立了培本的教育哲学——本道教育。因此“本道课程”的开发便成为培本人构建“本道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
“本道课程”是以儿童发展为本的课程,必须为了学生;是探寻儿童生命成长之道的课程,必须适合学生;是探寻儿童发展之道的课程,必须发展学生。为了学生是前提,适合学生是关键,发展学生是根本。基于儿童立场的“本道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整体、多元、整体发展的课程体系,让课程源于学生生活,融入学生生活,创造学生生活,使课程变成学生喜欢的样子。
本道课程中,“本道”二字,蕴含丰富内涵:“本”即本真,要守本真。“道”既代表道路,也代表方法。家国情怀、明德向善、健体澄心、求知养智、循礼尚美是本道课程的5大目标。
“家国情怀”是对昆山三贤思想的提炼和发展(培本小学曾是三贤堂所在)。所谓的“家国情怀”,其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其实现路径强调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心怀天下;既与行孝尽忠、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乡土观念、天下为公等传统文化有重要联系,又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超越。习近平总书记在深情阐述“中国梦”时讲道:“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命相依。正因为感念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所以学校倡导学生主动融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为一体,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的义务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
“健体澄心”是对我校三十多年体育特色的提炼和发展。世界卫生组织在成立之初的《宪章》中就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病和不虚弱,而是指身体、心理、社会功能三方面的完满状态。”因此,我们提出学生不只要身体健康,更要心理健康。
“求知养智”源于我校“探索求知”的学风和“好学向上”的校风。求知即探求知识、谓希求被人了解之意。养智:培养智慧,涵养心智。戴圣《礼记·学记》中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求知养智即通过阅读、学习、修养、成长,来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
“明德向善”源于朱柏庐“以德为先,知行并进”的育人理念(学校曾是300年前玉山书院所在)。明德,即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向善,指助人为乐,做对他人有益的事。何谓明德向善?即知晓并遵循道德操守,愿意做对他人有益的事。
“循礼尚美”,则源于我校“谨慎淳朴”的校训。循礼,治学的正路是为了求其道、收其实,明礼以知所以,求实以知实效,知行统一,方能迎接未来的挑战。尚美是追求美好,推崇健美的身心, 培养学生崇尚美、追求美、实践美和创造美的教育,一般以体育和艺术教育为依托。
围绕学校育人目标: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明德向善、健体澄心、求知养智、循礼尚美的未来公民,我们用本道串联学校发展逻辑,让“本道教育”落户培本,努力打造美好教育新样态。
二、传承创新,构建课程体系
形成基于儿童立场的本道课程体系,自然离不开课程构建、实施及评价。它们形成一个整体,相互促进、互相反馈调节,相辅相成。本道课程的开发构建要基于儿童立场:即了解儿童的需要,遵循儿童的学习生长之道,引领儿童的发展,这是课程体系的“圆心”。学校以“让每个生命蓬勃生长”为理念,以“家国情怀”“明德向善”“求知养智”“循礼尚美”“健体澄心”培本学子校本化核心素养的培育为宗旨,积极构建“本道课程树”,它深深根植于学校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中,国家课程是其主干,本道校本课程是其枝叶,力求国家标准、地方要求和学校追求的融合共生。
本道课程核心导向在于引领学生“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向下扎根”是为了“立德”——在本道课程的濡染和践行中“培养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高度责任感”等关键品格。“向上生长”是为了“树人”,——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实践力、创新力等关键能力 。“向下扎根”越深,德之弥厚,突显本真;“向上生长”越高,人之愈美,彰显灵动。其目标指向在于以课程的名义和方式将本道教育哲学、立德树人任务落地生根 。
(一)高效落实国家课程
学校努力探寻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路径,尝试进行课程内容的统整,使其更适合于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学校和师生的实际情况来构建课程体系、进而把相应课程划分成周目标,同时创建相应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流程。比如,精心打造本道课堂,明确了本道课堂教学模式的六个特征,即善于观察、学会倾听、常常激励、耐心等待、智慧引领、共同生长,据此建构相应的教学流程。学校还尝试实施翻转课堂,通过微视频、课前导学单等,突破学习重难点,让学生学得愉悦而高效。
(二)特色实施校本课程
我校的校本课程丰富,大致分为以下三类(如表1):
1.历史传承类课程。结合学校前身玉山书院、昆山三贤堂的历史和文脉渊源,学校开发了“玉山书院文化”、“三贤”文化、“传统文化經典”类的历史本道课程,并编制了系列校本教材,包括《见贤思齐——昆山市三贤名言家训读本》、《百年培本》(低中高系列)、《大家童诗》、《立本生道——我们一起写家书》等。学校分年级使用校本教材,分类设计教学方式,分级安排课时总数。 2.成長仪式类课程。仪式教育是教育者通过仪式对学生施加影响、感化、熏陶,以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认知、情感和行为的教育过程。仪式教育具有德育的内在功能,它既面向整体,又关注个体;既注重连续性,又注重阶段性。近年来,学校开发了系列“成长仪式类课程”,力求通过仪式课程让学生在仪式中接受教育,在体验中感知正能量,进而内化学生的品格。如在孔子诞辰日举办的一年级的“开笔启蒙 大家培小”入学礼(开笔礼)、四年级的“童心飞扬 感恩成长”成长礼、六年级的“童年拾光 筑梦远航”毕业礼晚会以及每年举办的“科技创想节”“健康体育节”“尚美艺术节”等,均指向培本学生的五大核心素养,凸显本道文化特色。
3.社会实践类课程。这类课程分为“一馆两院两中心”(生活馆、文学院、科学院、体育中心、艺术中心)。学生通过网络自主选课,每周一次走班上课,人人参与,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兴趣爱好。东西校区每周二、五下午,100多个社团实践类课程同时开放,让课程有儿童,让儿童有选择。此外,学校还从中精选了二十多个精品社会实践类课程,形成品牌,构建社会实践类课程群。为配合校本课程的实施,学校在课时安排方面大胆改革,实行“基础课时”(40分钟)、“大课时”(60分钟)、“微课时”(5或15分钟)、“加长课时”(90分钟)等的长短结合,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便利。学校在课程安排场所方面充分利用学校的“国家级生态厕所”“安全体验馆”“蒲公英生长吧”“真真灵灵银行”及校外的社区联合培育基地、公益机构等地方,让学生有更多的课程情境体验,提高育人成效。在课程任课教师方面,也是由本校教师、校友、家长、外聘专家等组成,给予学生多元化的指导。
三、关注儿童,创新评价方式
评价对课程的构建、实践有着反馈和调整、促进的作用。通过评价,可以提高课程活力和效益。我校在本道校本课程的研究、推进过程中,同步推进评价的研究。我们认为儿童既可以是评价的对象,也可以是评价的主体。
(一)本道课程的评价原则
课程的构建和实践,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参与。要给予学生、教师自我评价的机会,促进师生共同对课程开展的回顾和反思。同时,学校、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制定和设计科学的、可操作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工具。我们在评价中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多元评价。评价形式不能单一,要多元,可设计活动实践、作品汇报、表演展示等多种评价方式。评价主体也要多元,如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同学互评、家长评价等。评价的时段也可以多元化,如单元评价、中期评价、期末评价等。
2.坚持赏识性评价。传统的评价往往是期末的一次测试或者展示就结束了,这样的评价体现不了学生发展。赏识性评价是以肯定学生的进步为指向的评价,教师关注学生参与课程过程中的情感状态、思维状态、心智状态等,做出充满激励性的评价,引领儿童地发展。
3.坚持全面性评价。所谓全面性评价,是指课程构建与实施中,评价不能单一,不只是教师评价学生,还可以学生自我评价,学生评价课程。学校对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也要进行评价,关注课程实施的过程。
(二)本道课程的评价内容
本道课程的评价目标从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五大核心素养“家国情怀”“明德向善”“求知养智”“循理尚美”“健体澄心”出发,设置合理、恰当的评价标准,并考虑评价的可操作性、科学性。
1.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
学校要求教师对学生参与课程的过程表现,做好平常的记录,过程性表现占50%。期末的本道课程展示占30%,其余20%为学生延伸到课程之外的表现,根据其所参加的社会实践类活动,或者参加相关课程的证书等来体现。
2.对教师课程设计的评价
学校要求课程教师在期末,根据课程的目标,结合自己课程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形式,展示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成效。由参与课程学习的学生和学校课程考核小组,进行对课程的双重评价。课程教师制作课程展板,让学生进行贴章评比,综合评选出学生最喜欢的“校级十佳课程”,学校进行公布和表彰。
(三)本道课程的评价策略
本道课程,主要实施展示性评价和激励评价两种策略。
一是展示性评价,形式有三种。1.以本真秀、灵动秀、梦想秀等为舞台,展示学生课程学习成果,由学生现场投票,少先队颁发证书。每周活动一次。2.以养成教育为重点,对三份存折、点赞卡、阅读飞翔、培本之星排行榜等事项,每月发布一次,评出学习先进。3.举行本道课程嘉年华,学生投票评选校级十佳,每学期一次。
二是激励性评价。学校立足核心素养,设计十枚课程奖章,制定争章细则、兑换地图,开发特色文化奖品,激励学生在课程中成长。学生将平时积累的奖章可通过“真真银行”存储,满10枚奖章,获得一枚培本银章,满20枚成长奖章获一枚培本金章,也可通过“灵灵超市”换购学校本道文化特色奖品,持续积聚成长力量。
自2017年10月课题实施以来,“本道课程”的研究与构建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学校编写了低中高年级的本道校本教材,形成了本道“三礼五节”系列活动汇编、本道“玩转创意”系列案例汇编和本道课程研究论文集等。未来,“本道课程”将更加生机勃勃,朝向儿童生活,朝向儿童的全面发展。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Bendao Curriculum” Based on Children
Chen Hui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