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川岛方济各·沙勿略墓园散记

来源 :寻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ch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在对华传教的基督教宗教地理和中国对外贸易史上,位于广东省台山市西南部南海海面上的上川岛具有独特和重要的位置。16世纪前半叶,广东境内与西方世界最早来华的葡萄牙商人非正式的通商口岸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浪白澳(今珠海市南水镇),一个就是上川岛,它们也是葡萄牙人的非正式居留地,而那时澳门尚未开埠。许多远航商船在上川岛停泊,与中国商人交易。在这些往来的商船中,不仅有商人,也有负有宗教使命的传教士,方济各·沙勿略是其中之一。
  方济各·沙勿略一生有两次来到上川岛,第一次仅仅是路过,即1551年12月17日,他乘船从日本回印度果阿,途经上川岛,并未作停留。第二次登上上川岛是在1552年的8月。1552年4月17日他从果阿启程,8月抵达上川岛,其间曾设法想让中国商人带他入大陆,但因慑于当时中国政府的锁国政策,无人敢冒此险。11月21日,沙勿略染恙发烧,28日起开始昏迷,12月3日凌晨去世。(沙勿略的逝世之时,是在12月2日的夜半至3日之际,所以海内外文献一直有两种说法,一是写作12月2日,一是写作12月3日)上川岛成为了他生命的终结地。他虽然未能敲开中国的大门,但他在东方传教时成功实践的“适应当地习俗”的传教策略,却为后来的利玛窦等耶稣会士继承。
  2006年4月7日,是方济各·沙勿略诞生500周年纪念日,本文略对上川岛的沙勿略墓园现状做一些描述和考证,并附照片若干以飨有兴趣的读者。
  
  


  二
  
  历史上曾经4次修缮的方济各·沙勿略墓园,坐落在上川岛北部象山的伸入海中的那一部分,这里也是沙勿略曾经埋骨的地方。国外的宗教文献中也称象山为圣若翰山,称上川岛为圣若翰岛,当地老教友则称为圣山。当地老百姓传说,乾隆皇帝曾乘船跨海路过此地,见此山风水不寻常,但仔细端详后,说当地没有龙脉,因此未加理会而去。
  今天当地人们习惯用“墓园”来称呼包括教堂、教堂内的沙勿略棺、教堂后的沙勿略雕像及通往雕像的石砌台阶等建筑。观瞻者从尖塔式钟楼下的大门进入教堂内部,正中墙壁上挂着耶稣受难十字架,十字架下为方济各·沙勿略全身塑像,前方为中国传统式水泥棺材,棺前一残缺墓碑,上镌二行字:
  康熙三十八年
  方济各·沙勿略
  水泥棺盖板上用碎白石子镶嵌成两行文字:
  生于一五○六年四月七日
  死于一五五二年
  水泥棺很明显是后来的复制品,康熙三十八年即公元1699年,这一年是教堂动工兴建之年。
  教堂后面有一条石砌台阶路,共190级,直通半山上的沙勿略塑像下,沿路右侧有14根石柱,分刻“第一处”至“第十四处”字样,表述的是从罗马总督比拉多定耶稣死罪到弟子埋葬圣尸的十四个环节,当地老教徒称为拜苦路。石级的尽处是沙勿略塑像,塑像加上三级式基座共高约6米,下层基座正面刻隶书文字,基座背面亦刻隶书文字,记述的则是1986年重修时来自各国的捐助者。
  


  沙勿略塑像立于基座顶层柱上,面朝大海。原塑像为铜质,毁于“文革”时期。老教友回忆说,原塑像也不是现在这种装束和姿态,其造型为方济各·沙勿略右臂直上,手擎一十字架,左臂下垂,手扶一锚。与我同行的一位83岁的老教友还摆出原塑像造型的姿势供我拍了一张照片,老人左手持的伞即拟为锚。
  墓园左侧临海处有一口水井,不远处就是海岸线。当地人说,这是全中国离海最近的一口淡水井,现已用水泥盖板封上井口。当年沙勿略曾饮此井之水,教内人也名之为“方济各·沙勿略泉”。
  单从今天的国内地方文献及老教友的口述中,已弄不清楚墓园小教堂的始建年代,但通过耶稣会士的书信,我们可以知道,小教堂应该落成于1700年(即康熙三十九年),动工则应在1699年。
  拟在上川岛建立正式教堂的最早文字,见于《白晋神父致拉雪兹神父的信》,该信1699年11月30日写于北京,信中记白晋神父一行经过长时间的航海,来到上川岛的沙勿略墓前,在一连做了八场弥撒后,决定“把小教堂的式样和大小定下来”,因为白晋神父等人在“两个月前曾庄严发愿:如这位伟大圣徒使上天恩赐我们今年抵达中国,我们要建一座小教堂纪念这位东方使徒”。在其他人的书信中则将小教堂的建成时期视为1700年,如下文所引的汤尚贤神父的信。
  


  耶稣会士的书信中还有当时教堂的一些描写,汤尚贤神父致其父亲的信(1701年12月17日)中记一行人在上川岛海面停留时,经常上岸去已建成的教堂做弥撒,神父们“欣慰地看到船员们成群结队地到那里向圣徒致敬,领取圣体。葡萄牙耶稣会士们建造的这座教堂十分漂亮。它是用石灰粉饰的,但中国人在石灰外面又加了一层色泽鲜艳的红漆和蓝漆,使得里面十分清洁”。但这个小教堂至迟在1813年时已倾毁。
  对沙勿略葬地、墓碑等记载最详细的,是瑞典学者兼富商龙思泰用英文写于1830年左右的《在华葡萄牙居留地简史》,他综合1710年以来关于沙勿略葬地的有关记述写了下面一段文字:
  上川岛在1552年尚未开发,这一年的12月2日,方济各·沙勿略寿终于此,他的朋友将他埋葬在离海边一箭之地的小山上,从德赖登(J.Dryden)撰写的方济各·沙勿略生平中可以得知,在他的墓前竖立了一个十字架,并在这位传道者的头前脚后各立起一根石柱作为标识。弗兰西斯·德·索萨(Francis de Souza)神甫的著作也作了同样的描述。事隔将近百年之后,几名耶稣会士在前往中国途中,在上川岛登陆。他们的一位著名的同道在这里度过一段时光,并在这里去世。怀着对那个悲哀时刻的怀念和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他们立了一块墓碑。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霜,依然屹立。这是一块相当高而且宽的石碑(原注:按中国计量单位约有六尺高、四尺宽、四寸厚),一面刻满了用葡文写的墓志铭;另一面的上方是中文译文,下方为葡文副本。译成英文意为:“这里长眠着耶稣会在东方的传道者圣方济各·沙勿略。1639年立。”一张平版印刷图标明了石碑的样式及雕刻风格。
  文中所提到的“平版印刷图”,即该碑的正面及背面图,见于《早期澳门史》的“附录一”和“附录二”。“附录一”即碑的正面文字,上为汉文,下为葡文;“附录二”即碑的背面文字,全为葡文,内容与正面的葡文部分相同。该图应该是当时所立之碑的摹本,反映了原碑的真实面貌。今天沙勿略雕像下龛置的碑文与《早期澳门史》“附录一”所载铭文颇有些差别,特别是汉文部分。下各按原行款录两者“大明”以下文字:
  
  


  耶稣会士泰西圣人范济各沙
  未尔于
  嘉靖三十一年壬子之冬升天
  真迹
  崇祯十二年己卯众会友立碑
  
  今沙勿略墓园雕像基座上铭文为:
  
  耶稣会士泰西圣人方济各·沙勿略
  尔于
  嘉靖三十一年壬子之冬升天
  真迹
  崇祯十二年己卯众友立碑
  
  两者文字排列的形式是一致的,后者显然是前者的复制品。比较两者的内容,却有以下不同。第一,前者将Francisco Xavier汉语音译为范济各沙未尔,这应当是早期的译法,也似乎更准确。第二,今沙勿略雕像下碑铭已不知是什么时候的复制品,不过在复制时,大概方济各·沙勿略这种译法已很流行,而主持复制之事的人误将“尔”字连下读,成为指代方济各·沙勿略的代词,从而造成了文意略有格不通。第三,复制碑铭的最后一行少了一个“会”字,而原立碑者为澳门的耶稣会士,“众会友”应是“众耶稣会友”的省称,所以“会”是不应该省去的。不过复制者省去“会”字也许表达有另一层意思,即复制者不再属于耶稣会,这应和耶稣会在中国大陆及澳门的影响力消长有关。
  


  上所出碑铭汉文中的嘉靖三十一年即公元1552年,崇祯十二年己卯则为公元1639年,也是该碑的制成之年,如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中华书局,1988年版)所说:“明崇祯十二年澳门教会在墓地上建立中葡文石碑。”
  澳门耶稣会士所立的石碑,也见于后来耶稣会士们的描写,如《马若瑟神父致拉雪兹神父的信》,记他们从法国经过三个月的航行来到上川岛,1698年“10月9日星期四,我们动身进行这次神圣的拜谒;走了足足四水路和陆路,我们突然发现终于到了我们的寻觅之地。我们发现一块颇为硕大的直立的石头,当我们一看清石头上三四个葡萄牙文字:圣方济各·沙勿略之墓,我们立即反复亲吻这片如此神圣的土地,有几人还掉了泪”。然后他们“仔细审视这一遗迹,随之又用树枝和一块船帆搭了个简单的帐篷,它相当准确地再现了沙勿略死于其中的窝棚”。他们甚至还在沙勿略葬地上“搭了祭坛,这位圣徒的墓碑是祭坛的底座”。 1813年(即嘉庆十八年)澳门的查主教来沙勿略墓地朝拜时,只见“石碑尚存,小圣堂则已倾圮”。
  国外的文献基本上都说沙勿略死后“葬于岭上”,即象山上,但与当地老百姓传说不同。在当地老教友的传说中,沙勿略最早的埋葬地并不在此墓园内,当然也不在小教堂内,而是在象山左侧不远的堤岸下,离前面提到的沙勿略泉不远。笔者在上川岛期间,和当地的老教友数次来到墓园,老教友还能指出沙勿略的原葬地。
  


  不过,通过阅读文献及对一些遗迹的实地观察所得出的印象是,今天沙勿略雕像的所在地,就是他的原葬地,小教堂建成之后,将仿制的沙勿略棺又移入小教堂内。
  当地老教友们回忆:“沙勿略死后,过了三年,尸体带走时没有腐烂。各地教友带墓地的树叶、泥土回去,视作圣地。现在只有假墓。”而据天主教文献记载,沙勿略去世次年,棺木即被迁往印度果阿,过程大致如下:1553年2月中旬,沙勿略的随行者安东尼带人至墓地破土取棺装船,2月17日,沙勿略原乘坐的圣十字号船起航,3月22日船抵马六甲, 12月11日,重新易棺入殓运往印度。1554年3月15日,遗体运抵果阿,棺木厝于圣保禄学院教堂。1931年又曾开棺验视,有照片流传于世。以上描述见顾卫民《中国天主教编年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照片图见该书第69页。现存于世上的方济各·沙勿略骨殖分别供奉在印度果阿、意大利罗马及澳门。其中在澳门大三巴的一件是他右臂的肱骨。
  方济各·沙勿略及其墓园的象征性意义是超出国界之外的,笔者所接触到的各类人对此都有不同程度的认识。2005年4月,曾荫权在就任香港特首之前亦曾来墓园观瞻。就其现状而言,墓园还谈不上是信仰意义上的开放,因为它迄今还不是经政府认可的合法和公开的宗教活动场所。
  
  


  三
  
  上川岛什么时候开始有基督徒呢?沙勿略墓园附近居住的80岁以上的老教友只能追溯到他们的曾祖父,再早就不记得了,其他村民的记忆大致也止于此。根据现在不断公布的海外文献,我们可以对此作一些概括性的描述。
  据沙勿略1552年10月22日于上川岛写给弗朗西斯科·佩雷斯的信中说:
  初抵上川,我们便建立了一所教堂,直到我染上热病病倒为止,每天作弥撒。
  沙勿略当时建的所谓教堂,只是一个小草棚,对此与沙勿略同行的中国裔修士安东尼在他写的信中说:
  弗朗西斯科神甫一抵达此地,便请求葡萄牙人看在上帝的份上让人给他建立一座草棚小教堂,以便可以在里面做弥撒和教那些被捕的儿童、少年学习教义。
  从上述信中看不出有领洗的入教者。但无论如何,至少在沙勿略逗留期间,外来宗教之风确实吹入了上川岛。
  


  岛上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天主徒,应该始于1700年建成沙勿略墓园内的小教堂之后,汤尚贤神父1701年的信中说:“我们的葡萄牙神父自从他们建了教堂以后,曾使有些岛民皈依了基督教。”前文所引的1703年耶稣会士魏方济神父在给耶稣会总会会长的信中也明确断言,在上川岛的小教堂建成之前,“该岛没有基督徒”。
  时至今日,上川岛还有一些年过花甲的老教徒,笔者曾经在他们居住的村落做过一段时间的田野工作,在此地逗留期间,常常看见那些白发老教友坐在村前的大树荫下眺望着大海,这时,总是让人不期然想起“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庾信《枯树赋》)、“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元稹《行宫》)这类很有感染力的场景化古语。
  附记:本文是笔者近年所做“广东乡村基督教的人类学调查与研究”札记之一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人类学系)
其他文献
2014年的一个深夜,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生化学家詹妮弗?杜德纳(Jennifer Doudna)从噩梦中惊醒.正是这个噩梦,让她不再只专注于手中尖端的科学研究,而将注意力投向了更广阔的世
期刊
语文教学是科学,又是艺术。做一位好的语文教师需要知识,需要才学,需要激情,需要健全的心理素质,需要完善的个性修养,更需要自身的人格魅力。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随着近年来研究生的持续扩招,高校在校研究生数目迅速扩大,传统的“散养式”管理方式已严重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认识和改进当前研究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加强管理工作意义重
摘要:CTC系统是调度中心对管辖区段内的信号设备,列车运行直接指挥、管理的技术设备。FZ-CTC系统在传统CTC系统的基础上采用分散自律的理念,符合我国现有铁路的调度系统。调度指挥系统关系到铁路运营安全性、合理性、管理的整体性,在保证铁路行车安全方面至关重要。文章主要对杭州-长沙客运专线FZ-CTC为研究对象,从系统构建、系统数据传输通道的设计、IP地址的分配、FZ-CTC系统相接口设备等几个方面
当今世界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青年就业危机。世界范围内,青年在进入就业市场时面临的困难日益增加。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同样面临着为每年新加入就业市场的青年提供足够的、体
<正>英国《卫报》科学编辑伊恩·桑普尔(Ian Sample)分别解释了基因编辑的科学原理、存在的风险以及发展的前景。基因编辑是什么?科学家认为它就像我们在电脑文档中使用查找
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大学英语的教学中。传统的教育难以适应信息化、数字化社会的要求,因此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都在发生变化。本文探讨了大学
李跃滨  1987年7月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油画专业,获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4年7月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继续任教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2001年10月调入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现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多次入选全国性美术展览并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