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作室简介
深圳市杨梅名师工作室经深圳市教育局审批通过,于2016年4月8日正式揭牌成立,由公办园、民办园及“深圳市优质特色示范园”帮扶园所的园长和老师共25人组成。其中。工作室成员10名,工作室学员15名。工作室人员结构合理,辐射面广,包含福田区、龙岗区、光明新区等地区在内近十家园所的园长老师。人员之间在经验上和思想创新上都能起到很好的互补作用,希望能通过工作室的不懈努力。将优秀的教育教学理念,传递给更多的园所,带动更多幼教同行发展提升。
儿童是幼儿园教研活动中的重要研究对象,《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幼儿为本”的基本理念。可见,开展基于儿童视角的教研活动,不仅能够加强教师对儿童的观察,促进对儿童能力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还能通过教师间的讨论,深度解读儿童的兴趣、意图和需求,做儿童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及引导者。
一、从关注活动到关注儿童
在“高质量的师幼互动”的研究中,教师团队借助“CLASS量表”,厘清了高质量师幼互动的标准以及与幼儿互动的一些策略。然而,教师虽然掌握了许多策略,却在现实使用中出现了問题。
“道理都懂,但是却不会使用”
在以往的教研中,“关注活动”让我们更多地从教师的层面思考,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教师对活动的把控及组织的有序性。然而,教师应该在何时使用这样的策略?为什么要使用这样的策略?其背后是存在价值判断的,这样的价值判断来源于如何关注到幼儿的需要。我们需要厘清幼儿真实的内在需求,解读孩子,再给予相应的回应。
因此,我们的教研活动应从关注教师转向关注儿童,聚焦儿童视角。通过关注儿童,我们可以了解他们是怎样与环境发生互动的,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他们内在的兴趣和意图是什么,等等。这样的回应和支持才是幼儿真正需要的。
二、走向儿童视角的教研活动
思考之后,我们在幼儿园展开了一系列关于“走向儿童视角”的教研活动。
(一)变成孩子,亲身体验
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说:“所有的大人原先都是孩子,但他们中只有少数人记得这一点。”乐于保持一颗童心是幼儿园教师的重要素养之一,善于将自己变成孩子,是与儿童产生真诚情感的心理基础。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案例1:亲身体验材料操作
在小班的区域活动中,老师观察到:幼儿在进行数学区游戏时更换频率较高,约十分钟一次。教研人员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进班观察,发现相对于数学区,幼儿在娃娃家、建构区、玩沙区等区域的游戏持续时间更久。于是,教研人员决定针对这样的现象,展开一次基于儿童视角的游戏材料研讨活动。
教研人员:小班全体班主任
教研过程:
1,班主任选择目标区域进行观察
2,教师选择幼儿游戏材料进行操作
3,研讨活动
教研员:相信刚刚大家通过观察幼儿的游戏操作游戏材料,都体会了小朋友们在操作材料时的一些感受,我们现在可以来谈一谈。
教师1:通过刚刚的观察和实际操作,我认为这一份材料(一份有数字点的小火车,幼儿可以按照点数大小进行排序)对于小班幼儿而言太过简单,可持续探究性不强。孩子拿到材料拼成火车后,只能将其放在桌面或地上运行。我觉得,还可以给孩子一些匹配的车牌号,与数字相对应,我还看到有的小朋友会用手指触摸火车上的小洞,我建议再匹配一些铅笔,让小朋友进一步感受这一数量关系。
教师2:是啊,刚刚我玩的这一份玩具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我觉得数学材料可以进一步体现层次性,且老师最好能对材料进行对应的引导,帮助小朋友检验答案。
教师3:我重点观察了娃娃家,获得了许多启发,我看到有的孩子把一只盒子当成出诊装医疗器械的工具盒,有时候还将它当成餐盒,这让盒子的利用率非常高。在这个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孩子们想象和创意的力量。
教师4:是的!大家的思考也让我深有感触。一些区域材料结构较高,幼儿离不开教师引导,如果改成投放低结构的材料,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让他们有更多操作的空间。
教研员:大家对本次观察各有思考,通过亲身操作,相信大家都能够或多或少地体会到孩子在操作材料时的感觉,然后根据自己的观察,对本班材料进行适当的调整。
教研活动结束后,教师根据大家共同的思考作出调整后发现:幼儿对每份区域材料的操作持续时间变长了。
(二)观察倾听,发现力量
通过观察儿童,成人可以加深对儿童需要的了解,认识到所有孩子都有各自的特点。
案例2:大班自由游戏活动中的教研
深圳实验幼儿园四楼因开发利用,打造了一片属于儿童的“秘密花园”,分设了玩沙区、玩泥区、玩水区和涂鸦区。在游戏推进过程中,教师提前预设了很多游戏,但发现自己设计的玩法不能较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于是。工作室展开了一次以观察儿童为基础的教研活动。
教研人员:大3班全体教师
教师1:之前,我们在外出参观时发现:××幼儿园投放了挤压瓶给幼儿玩水。我觉得挺有趣,也让小朋友带来了许多挤压瓶,想开展一些关于挤压瓶喷水的活动。但我们发现:小朋友们尽管在玩挤压瓶,却似乎并不想参与我们设计的活动。
教师2:孩子们对挤压瓶没兴趣,我们应该怎样继续支持他们的游戏呢?
教师3:其实,我觉得我们可以不规定玩法,再看看孩子们到底想要怎样玩。
教研员:自由游戏体现出了自主、自由,我们再继续观察吧!
教师1:今天,我们投放了运水的工具,没想到小朋友们有这么多新奇的玩法!
教师2:我还发现,有几个小朋友尝试用木块阻拦水,不让水流到地板上! 教师3:他们今天还开始玩“卖奶茶”游戏了,他们捡了几片叶子泡在水里,想等到明天再看一看水会不会变色,我也好期待。在他们的游戏中,我真正体会到他们是有能力、有思考的学习者!
教研员:太好了!我们下一步还可以怎样支持孩子们呢?
教师1:我会为孩子们多准备一些运水的工具!
教师2:我准备继续记录他们堵水与探索的过程,让他们的学习能够看得见!
教师3:我觉得,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真的很重要。如果我们把一切都设计好了,孩子反而会失去兴趣。所以,接下来我将继续观察孩子们的游戏,为他们提供所需材料,做游戏的支持者。
教研员:游戏的支持者不应当提前预设好活动,而要给予孩子空间和时间,等到孩子告诉我们兴趣所在之后,再去给予支持。
教师在本次教研活动观察中发现了许多可持续发展的地方,并明确了自己身为幼儿游戏支持者、陪伴者的职责。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支持、记录,班级里形成了发现并解决玩水区问题的积极探索氛围,玩水活动也得到了全班小朋友的喜爱。
(三)理解孩子,积極回应
变成孩子,观察孩子,能让老师对儿童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刻。因此,在观察、了解的基础上给出积极的回应,不仅体现出我们正确的儿童观,更有利于教师和幼儿之间良好师幼关系的形成。用鼓励的眼神或语言关注幼儿,对幼儿的需要及时予以支持等,都是教师可以给出的积极回应。
案例3:是“哇”还是“担心”?
一次班级区域活动中,老师看到一名小班孩子反手使用剪刀,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教研员:当你看到孩子反手使用剪刀时,你尝试引导小朋友像你一样正确使用剪刀,能说说你当时的想法吗?
教师:我觉得,她反手使用剪刀的话,会存在一些危险。
教研员:当孩子尝试了你的方法后,又用回了自己的方法,你当时的想法是什么呢?
教师:我还是很想纠正她,但是我选择继续再观察一下。
教研员:然后呢?
教师:我发现她非常专注,持续时间非常久,而且完全没有弄伤自己,我也在反思自己的介入是否多余了。
教研员:那么,下次再遇到这样的情况时,我们可以怎么办?
教师:我应该多观察一会儿,相信孩子,而不是完全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我还可以进行平行-介入,如果小朋友按照自己的方法没有造成危险,并能够完成目标,我应该支持她继续专注地完成工作。
三、像支持儿童一样支持教师
感受、注意、识别及回应的过程,不仅促进了教师的自我反思和调整,还让他们更愿意从孩子的角度去解读、追随、支持孩子。通过“走向儿童视角”的教研活动,教师的儿童观渐渐发生了转变。在实际工作中,为了让教师能够给予幼儿更多的自主空间,我们认为:教研活动就应该像支持儿童一样支持教师。
(一)倾听教师的声音
教研活动应避免将教研演化成教导,而应该像倾听孩子一样倾听老师。在教研活动中,我们鼓励教研人员常用教研三问,即提问、追问、反问的方式,请老师表达自己的想法。教研人员需倾听并记录每一位老师的答案,启发每一位老师积极思考,凝聚集体的智慧。
(二)相信教师的力量
教研活动还应该变落实任务为鼓励创新,相信教师的力量,给予老师充分的自主权。例如:尝试“我的班级我做主”,从环境规划自主、一日作息自主,到课程实践路径多元、打造班本课程,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让班级更有活力,充满自主性。
(三)尊重教师的选择
教研活动的开展还需要尊重教师的选择,激发教师的内在驱动力。为了提高教研、师训等活动的有效性及针对性,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例如:在学期初,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教师的真实需求,然后在教研活动安排中有针对性地展开经验分享类沙龙活动和导师制跟进活动。老师可以自选研究方向和研讨主题,促进自主学习。
教研活动的中心是“研孩子,研教师”的策略,只有真正基于聚焦儿童视角的关注上,才能真正看到孩子的发展和需求,才能让我们减少“所谓的担心”和“所谓的引导”,真正放下自我,走进孩子的内心,解读童心世界。
附栏
参与教研活动的部分老师反馈
这样的教研活动转换了关注角度,安静观察儿童,冷静体验教师回应,深入探讨学习方式和机制。主持人、教学现场提供者、参与者、总结者的表达和表现既聚焦又连贯,活动结束后仍能让所有人思考回味,非常棒!——深圳市实验幼教集团教务部部长
韩智
有幸参加了深圳市杨梅名师工作室与深圳实验幼儿园组织的基于“儿童视角”的现场教研活动,我获得了很多启发,明白了要从观察孩子出发,反思自身教育行为对儿童的影响。只有基于儿童视角的观察,才能找到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形成有效的教育。
——广东省顺德容桂文思实验
幼儿园园长
周玉坚
通过关注儿童本身的教研活动,让我再次想起了《道德经》中对道和术的论述: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只有无限地接近孩子,我们才有可能去解读他们,真正贴合孩子的需要去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做到以学定教。
——深圳实验幼儿园教研员
白小溪
在多年的一线工作中,我已形成一些固有的思维模式。聚焦儿童视角的教学体验让我渐渐学会扔掉多年来的种种“我认为”,让我了解到未曾深入思索过的内容竟然有如此重要的意义,也让自己经常找到心里住着的那个“小精灵”!
——深圳市扬梅名师工作室成员
李玲
深圳市杨梅名师工作室经深圳市教育局审批通过,于2016年4月8日正式揭牌成立,由公办园、民办园及“深圳市优质特色示范园”帮扶园所的园长和老师共25人组成。其中。工作室成员10名,工作室学员15名。工作室人员结构合理,辐射面广,包含福田区、龙岗区、光明新区等地区在内近十家园所的园长老师。人员之间在经验上和思想创新上都能起到很好的互补作用,希望能通过工作室的不懈努力。将优秀的教育教学理念,传递给更多的园所,带动更多幼教同行发展提升。
儿童是幼儿园教研活动中的重要研究对象,《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幼儿为本”的基本理念。可见,开展基于儿童视角的教研活动,不仅能够加强教师对儿童的观察,促进对儿童能力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还能通过教师间的讨论,深度解读儿童的兴趣、意图和需求,做儿童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及引导者。
一、从关注活动到关注儿童
在“高质量的师幼互动”的研究中,教师团队借助“CLASS量表”,厘清了高质量师幼互动的标准以及与幼儿互动的一些策略。然而,教师虽然掌握了许多策略,却在现实使用中出现了問题。
“道理都懂,但是却不会使用”
在以往的教研中,“关注活动”让我们更多地从教师的层面思考,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教师对活动的把控及组织的有序性。然而,教师应该在何时使用这样的策略?为什么要使用这样的策略?其背后是存在价值判断的,这样的价值判断来源于如何关注到幼儿的需要。我们需要厘清幼儿真实的内在需求,解读孩子,再给予相应的回应。
因此,我们的教研活动应从关注教师转向关注儿童,聚焦儿童视角。通过关注儿童,我们可以了解他们是怎样与环境发生互动的,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他们内在的兴趣和意图是什么,等等。这样的回应和支持才是幼儿真正需要的。
二、走向儿童视角的教研活动
思考之后,我们在幼儿园展开了一系列关于“走向儿童视角”的教研活动。
(一)变成孩子,亲身体验
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说:“所有的大人原先都是孩子,但他们中只有少数人记得这一点。”乐于保持一颗童心是幼儿园教师的重要素养之一,善于将自己变成孩子,是与儿童产生真诚情感的心理基础。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案例1:亲身体验材料操作
在小班的区域活动中,老师观察到:幼儿在进行数学区游戏时更换频率较高,约十分钟一次。教研人员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进班观察,发现相对于数学区,幼儿在娃娃家、建构区、玩沙区等区域的游戏持续时间更久。于是,教研人员决定针对这样的现象,展开一次基于儿童视角的游戏材料研讨活动。
教研人员:小班全体班主任
教研过程:
1,班主任选择目标区域进行观察
2,教师选择幼儿游戏材料进行操作
3,研讨活动
教研员:相信刚刚大家通过观察幼儿的游戏操作游戏材料,都体会了小朋友们在操作材料时的一些感受,我们现在可以来谈一谈。
教师1:通过刚刚的观察和实际操作,我认为这一份材料(一份有数字点的小火车,幼儿可以按照点数大小进行排序)对于小班幼儿而言太过简单,可持续探究性不强。孩子拿到材料拼成火车后,只能将其放在桌面或地上运行。我觉得,还可以给孩子一些匹配的车牌号,与数字相对应,我还看到有的小朋友会用手指触摸火车上的小洞,我建议再匹配一些铅笔,让小朋友进一步感受这一数量关系。
教师2:是啊,刚刚我玩的这一份玩具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我觉得数学材料可以进一步体现层次性,且老师最好能对材料进行对应的引导,帮助小朋友检验答案。
教师3:我重点观察了娃娃家,获得了许多启发,我看到有的孩子把一只盒子当成出诊装医疗器械的工具盒,有时候还将它当成餐盒,这让盒子的利用率非常高。在这个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孩子们想象和创意的力量。
教师4:是的!大家的思考也让我深有感触。一些区域材料结构较高,幼儿离不开教师引导,如果改成投放低结构的材料,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让他们有更多操作的空间。
教研员:大家对本次观察各有思考,通过亲身操作,相信大家都能够或多或少地体会到孩子在操作材料时的感觉,然后根据自己的观察,对本班材料进行适当的调整。
教研活动结束后,教师根据大家共同的思考作出调整后发现:幼儿对每份区域材料的操作持续时间变长了。
(二)观察倾听,发现力量
通过观察儿童,成人可以加深对儿童需要的了解,认识到所有孩子都有各自的特点。
案例2:大班自由游戏活动中的教研
深圳实验幼儿园四楼因开发利用,打造了一片属于儿童的“秘密花园”,分设了玩沙区、玩泥区、玩水区和涂鸦区。在游戏推进过程中,教师提前预设了很多游戏,但发现自己设计的玩法不能较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于是。工作室展开了一次以观察儿童为基础的教研活动。
教研人员:大3班全体教师
教师1:之前,我们在外出参观时发现:××幼儿园投放了挤压瓶给幼儿玩水。我觉得挺有趣,也让小朋友带来了许多挤压瓶,想开展一些关于挤压瓶喷水的活动。但我们发现:小朋友们尽管在玩挤压瓶,却似乎并不想参与我们设计的活动。
教师2:孩子们对挤压瓶没兴趣,我们应该怎样继续支持他们的游戏呢?
教师3:其实,我觉得我们可以不规定玩法,再看看孩子们到底想要怎样玩。
教研员:自由游戏体现出了自主、自由,我们再继续观察吧!
教师1:今天,我们投放了运水的工具,没想到小朋友们有这么多新奇的玩法!
教师2:我还发现,有几个小朋友尝试用木块阻拦水,不让水流到地板上! 教师3:他们今天还开始玩“卖奶茶”游戏了,他们捡了几片叶子泡在水里,想等到明天再看一看水会不会变色,我也好期待。在他们的游戏中,我真正体会到他们是有能力、有思考的学习者!
教研员:太好了!我们下一步还可以怎样支持孩子们呢?
教师1:我会为孩子们多准备一些运水的工具!
教师2:我准备继续记录他们堵水与探索的过程,让他们的学习能够看得见!
教师3:我觉得,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真的很重要。如果我们把一切都设计好了,孩子反而会失去兴趣。所以,接下来我将继续观察孩子们的游戏,为他们提供所需材料,做游戏的支持者。
教研员:游戏的支持者不应当提前预设好活动,而要给予孩子空间和时间,等到孩子告诉我们兴趣所在之后,再去给予支持。
教师在本次教研活动观察中发现了许多可持续发展的地方,并明确了自己身为幼儿游戏支持者、陪伴者的职责。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支持、记录,班级里形成了发现并解决玩水区问题的积极探索氛围,玩水活动也得到了全班小朋友的喜爱。
(三)理解孩子,积極回应
变成孩子,观察孩子,能让老师对儿童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刻。因此,在观察、了解的基础上给出积极的回应,不仅体现出我们正确的儿童观,更有利于教师和幼儿之间良好师幼关系的形成。用鼓励的眼神或语言关注幼儿,对幼儿的需要及时予以支持等,都是教师可以给出的积极回应。
案例3:是“哇”还是“担心”?
一次班级区域活动中,老师看到一名小班孩子反手使用剪刀,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教研员:当你看到孩子反手使用剪刀时,你尝试引导小朋友像你一样正确使用剪刀,能说说你当时的想法吗?
教师:我觉得,她反手使用剪刀的话,会存在一些危险。
教研员:当孩子尝试了你的方法后,又用回了自己的方法,你当时的想法是什么呢?
教师:我还是很想纠正她,但是我选择继续再观察一下。
教研员:然后呢?
教师:我发现她非常专注,持续时间非常久,而且完全没有弄伤自己,我也在反思自己的介入是否多余了。
教研员:那么,下次再遇到这样的情况时,我们可以怎么办?
教师:我应该多观察一会儿,相信孩子,而不是完全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我还可以进行平行-介入,如果小朋友按照自己的方法没有造成危险,并能够完成目标,我应该支持她继续专注地完成工作。
三、像支持儿童一样支持教师
感受、注意、识别及回应的过程,不仅促进了教师的自我反思和调整,还让他们更愿意从孩子的角度去解读、追随、支持孩子。通过“走向儿童视角”的教研活动,教师的儿童观渐渐发生了转变。在实际工作中,为了让教师能够给予幼儿更多的自主空间,我们认为:教研活动就应该像支持儿童一样支持教师。
(一)倾听教师的声音
教研活动应避免将教研演化成教导,而应该像倾听孩子一样倾听老师。在教研活动中,我们鼓励教研人员常用教研三问,即提问、追问、反问的方式,请老师表达自己的想法。教研人员需倾听并记录每一位老师的答案,启发每一位老师积极思考,凝聚集体的智慧。
(二)相信教师的力量
教研活动还应该变落实任务为鼓励创新,相信教师的力量,给予老师充分的自主权。例如:尝试“我的班级我做主”,从环境规划自主、一日作息自主,到课程实践路径多元、打造班本课程,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让班级更有活力,充满自主性。
(三)尊重教师的选择
教研活动的开展还需要尊重教师的选择,激发教师的内在驱动力。为了提高教研、师训等活动的有效性及针对性,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例如:在学期初,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教师的真实需求,然后在教研活动安排中有针对性地展开经验分享类沙龙活动和导师制跟进活动。老师可以自选研究方向和研讨主题,促进自主学习。
教研活动的中心是“研孩子,研教师”的策略,只有真正基于聚焦儿童视角的关注上,才能真正看到孩子的发展和需求,才能让我们减少“所谓的担心”和“所谓的引导”,真正放下自我,走进孩子的内心,解读童心世界。
附栏
参与教研活动的部分老师反馈
这样的教研活动转换了关注角度,安静观察儿童,冷静体验教师回应,深入探讨学习方式和机制。主持人、教学现场提供者、参与者、总结者的表达和表现既聚焦又连贯,活动结束后仍能让所有人思考回味,非常棒!——深圳市实验幼教集团教务部部长
韩智
有幸参加了深圳市杨梅名师工作室与深圳实验幼儿园组织的基于“儿童视角”的现场教研活动,我获得了很多启发,明白了要从观察孩子出发,反思自身教育行为对儿童的影响。只有基于儿童视角的观察,才能找到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形成有效的教育。
——广东省顺德容桂文思实验
幼儿园园长
周玉坚
通过关注儿童本身的教研活动,让我再次想起了《道德经》中对道和术的论述: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只有无限地接近孩子,我们才有可能去解读他们,真正贴合孩子的需要去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做到以学定教。
——深圳实验幼儿园教研员
白小溪
在多年的一线工作中,我已形成一些固有的思维模式。聚焦儿童视角的教学体验让我渐渐学会扔掉多年来的种种“我认为”,让我了解到未曾深入思索过的内容竟然有如此重要的意义,也让自己经常找到心里住着的那个“小精灵”!
——深圳市扬梅名师工作室成员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