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一阶段的物理是学生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底层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学生只有在高一阶段奠定良好的物理学习兴趣和知识基础,才能在今后学习中更得心应手。但是,在大多数学生看来高一物理很难学,根本原因就在于初高中物理衔接学习中出现的“台阶”,主要表现在物理教材内容,教师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学习能力,思维、心理特点,学习方法等多方面。本文主要分析当前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阐述弱化“台阶”的对策。
关键词: 物理教学 衔接 问题 对策
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面临新的环境,新的教师,新的同学,每一个人都迫切地希望能在新的环境中“大展宏图”,做出出色的表现并给新的人群留下良好且深刻的印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学生都被拦在了“台阶”下,即便是一些初中学习较好的学生,物理成绩也出现了下滑现象。他们从原本的踌躇满志变成了踌躇不前,抱怨、害怕、甚至讨厌学习物理。那么,在高一物理教学中,如何做好初高中衔接,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渡过“衔接”大关呢?
一、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教材难度上跨度太大。初中阶段的物理知识大都以基础知识为主,难度较小。表现为,教材中语言文字的叙述通俗易懂;教材中物理现象的选择大都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不抽象、不复杂;教材中物理实验的设计简单明了,易于操作。然而高中阶段的物理教材不仅语言文字言简意赅,严谨性和概括性更强,比较难理解,而且各种抽象的物理现象逐渐增多,甚至有很多物理实验无法在现有环境中实现,只能依靠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其次,是学习方法过于单一。初中阶段涉及的问题都比较简单,很多问题,学生只要套用公式就可以解决,因此多数学生习惯于记公式、套公式,学习方法比较单一、机械,缺乏思考和创新。然而升入高中之后,这种机械记忆、模仿套用的方式显然不再适用了。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更需要学生根据实际情景,推理、归纳、思考、灵活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再次,数理结合能力欠缺。相比较于初中阶段的物理学习,高中会涉及更多、更难的数学知识应用。但是在初中阶段,学生数理结合意识不是很强,于是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就不能自觉应用数学知识,或者数学思想比较淡薄,直接影响学生物理学习效果。
最后,教学方法不能适应。初高中物理教材内容、难度及目标的不同导致初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很大差异。再加上学生在初中形成了思维定势,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高中学习,感到吃力也是很正常的。
二、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中解决策略
首先,是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同化是把新学知识和内容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中,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完善;顺应就是认知结构的更新和重建,如果新学习的概念和规律已不能为原有认知模式所容纳,就需要改变原有的模式或建立新的模式。其实,相对于初中阶段的物理知识,高中只是高了个“台阶”,并非是难以逾越的“鸿沟”。很多知识初中都有涉及,只不过讲得比较简单、浅显,而高中更深入、系统。“温故知新”,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在此基础之上再做补充、延伸和拓展,将知识细化、深化、系统化。这样,学生接受起新知识来更顺利。
其次,是理论生活之间的联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有许多天赋很好的学生,只有当他的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也就是说,学生往往对一些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触手可得的事情更感兴趣。因此,教师在高一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引用生活实例,尤其是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创设教学情境,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通过知识理论与生活实践的有效联系,不仅能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快、更好地适应高中物理学习,而且能将学生从“死读书”中解放出来,拓宽知识面,提高物理学习需要和应用意识,不断完善物理知识体系。
再次,解题方法的指导。初中阶段机械的学习让学生形成了思维定势,思维定势虽然能为我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和思维方法,但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适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加强解题技巧和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多思考,不能只是生搬硬套,要学会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急不得,因此教师一定要有十足的耐心。
此外,除了解题方法之外,在解题规范性上,教师应严格要求。高中阶段的问题都比较复杂,同样解题过程也会相对繁琐,如果学生没有规范解题的习惯,就很容易出错。有时候,即便会,也有可能得出错误答案。另外,一些力学题型一定要规范作图。
最后,教师提高备案效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教师上好一堂物理课的前提和基础。备课,不仅是备教材,看着教学大纲和教参,简单地设计一下教学过程,备学生,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更重要的是备衔接,仔细研究初高中物理教材问题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精心设计“桥梁”,有效启发和指导学生利用旧知识学习、消化、吸收新知识。通过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缓解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畏惧心理,提高自信,巧妙地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 物理教学 衔接 问题 对策
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面临新的环境,新的教师,新的同学,每一个人都迫切地希望能在新的环境中“大展宏图”,做出出色的表现并给新的人群留下良好且深刻的印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学生都被拦在了“台阶”下,即便是一些初中学习较好的学生,物理成绩也出现了下滑现象。他们从原本的踌躇满志变成了踌躇不前,抱怨、害怕、甚至讨厌学习物理。那么,在高一物理教学中,如何做好初高中衔接,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渡过“衔接”大关呢?
一、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教材难度上跨度太大。初中阶段的物理知识大都以基础知识为主,难度较小。表现为,教材中语言文字的叙述通俗易懂;教材中物理现象的选择大都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不抽象、不复杂;教材中物理实验的设计简单明了,易于操作。然而高中阶段的物理教材不仅语言文字言简意赅,严谨性和概括性更强,比较难理解,而且各种抽象的物理现象逐渐增多,甚至有很多物理实验无法在现有环境中实现,只能依靠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其次,是学习方法过于单一。初中阶段涉及的问题都比较简单,很多问题,学生只要套用公式就可以解决,因此多数学生习惯于记公式、套公式,学习方法比较单一、机械,缺乏思考和创新。然而升入高中之后,这种机械记忆、模仿套用的方式显然不再适用了。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更需要学生根据实际情景,推理、归纳、思考、灵活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再次,数理结合能力欠缺。相比较于初中阶段的物理学习,高中会涉及更多、更难的数学知识应用。但是在初中阶段,学生数理结合意识不是很强,于是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就不能自觉应用数学知识,或者数学思想比较淡薄,直接影响学生物理学习效果。
最后,教学方法不能适应。初高中物理教材内容、难度及目标的不同导致初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很大差异。再加上学生在初中形成了思维定势,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高中学习,感到吃力也是很正常的。
二、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中解决策略
首先,是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同化是把新学知识和内容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中,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完善;顺应就是认知结构的更新和重建,如果新学习的概念和规律已不能为原有认知模式所容纳,就需要改变原有的模式或建立新的模式。其实,相对于初中阶段的物理知识,高中只是高了个“台阶”,并非是难以逾越的“鸿沟”。很多知识初中都有涉及,只不过讲得比较简单、浅显,而高中更深入、系统。“温故知新”,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在此基础之上再做补充、延伸和拓展,将知识细化、深化、系统化。这样,学生接受起新知识来更顺利。
其次,是理论生活之间的联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有许多天赋很好的学生,只有当他的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也就是说,学生往往对一些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触手可得的事情更感兴趣。因此,教师在高一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引用生活实例,尤其是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创设教学情境,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通过知识理论与生活实践的有效联系,不仅能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快、更好地适应高中物理学习,而且能将学生从“死读书”中解放出来,拓宽知识面,提高物理学习需要和应用意识,不断完善物理知识体系。
再次,解题方法的指导。初中阶段机械的学习让学生形成了思维定势,思维定势虽然能为我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和思维方法,但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适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加强解题技巧和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多思考,不能只是生搬硬套,要学会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急不得,因此教师一定要有十足的耐心。
此外,除了解题方法之外,在解题规范性上,教师应严格要求。高中阶段的问题都比较复杂,同样解题过程也会相对繁琐,如果学生没有规范解题的习惯,就很容易出错。有时候,即便会,也有可能得出错误答案。另外,一些力学题型一定要规范作图。
最后,教师提高备案效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教师上好一堂物理课的前提和基础。备课,不仅是备教材,看着教学大纲和教参,简单地设计一下教学过程,备学生,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更重要的是备衔接,仔细研究初高中物理教材问题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精心设计“桥梁”,有效启发和指导学生利用旧知识学习、消化、吸收新知识。通过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缓解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畏惧心理,提高自信,巧妙地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