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如何促成学生分析问题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avehea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眼关键词?演课堂提问,历史思维,雅典民主
  ?眼中图分类号?演G63 ?眼文献标识码?演B ?眼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4)03-0026-07
  历史教师要围绕一课的核心,厘清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撷取典型恰当的史料与细节,精心设计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怎么样”“何以见得”“有何依据”等问题,在意趣交融的教学情境中使其提升历史思维品质,并获得扎实的历史理解。笔者以《卓尔不群的雅典》的教学实践为例,具体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思考,以求教于方家。
  教师在教学时,要在准确把握课标的基础上,依托自身的专业理解,引导学生明了一课的核心知识。《卓尔不群的雅典》是人民版《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中的第二课。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以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和社会历史条件为重心,已了解古代希腊成为“民主政治的摇篮”和古希腊城邦公民的概念。在第二课的学习中,学生要明晰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和具体表现,在此基础上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由上观之,本课学习的核心知识与关键概念为:古代雅典民主政治。或者说,在古代雅典人眼里,什么才是民主政治?学生如果没有正确区分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与近现代民主政治,那么,他们对这一课的学习将是混沌的。
  叶小兵教授曾说:“要保证学生的历史认识逻辑是正确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认识逻辑”,“教师在备课时,最主要的还是先要搞清楚历史的逻辑,再针对学生的认识逻辑,对教材的逻辑进行新的整合”,“历史教学的‘求真’‘求实’,必须建立在历史的逻辑之上。”①厘清了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也就让学生明白了历史的发展“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简单地阐述“是这样”。在《卓尔不群的雅典》一课教学中,笔者以“伯利克里对民主政治的诠释”作为该课的核心,以雅典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平民参与面的扩大和贵族权利的削弱为主线,在时间轴线和社会变迁的横纵坐标上,引导学生厘清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并依据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预设为四个“阅读与思考”环节。
  (一)伯利克里对民主政治的诠释: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国葬礼上的演说》
  回顾:在古希腊城邦中,什么是公民呢?一般而言,公民是本城邦的成年男性自由民。这是就公民资格而言,亚里士多德则从公民的权利上讲:“凡是有权参加议事或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可以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在雅典,是否自城邦建立起“政权”就“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的?或者说,本城邦的所有成年男子是否自城邦建立起就有权参加议事或审判职能呢?
  (二)梭伦如何赋予雅典平民以公民权利?又是如何打破贵族政治专权局面的?
  (三)与梭伦改革相比,克里斯提尼改革是如何进一步牺牲贵族利益、扩大平民权利的?
  (四)指出伯利克里执政时期,哪几条举措极大地提高了第四等级公民的政治地位?考察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思考当时雅典对于个人滥用权力及可能出现的专权有着怎样的防范考虑?
  上述四个主干问题以链状结构构成逻辑的递进,解决前一个问题为解决后一个问题提供了基础,也把学生的学习重心聚焦于关键性的概念和核心知识上。从某种程度上讲,主干问题的预设具有方向性意义,给学生提供了思考的基点和方向。
  史料和细节的合理运用是历史思维培养的有效载体。历史教学中应充分展示学科特点,围绕课程内容,撷取典型材料,引导学生通过史料进行历史思维:明确问题,整理各种证据,并适当发挥历史想象与推理演绎,从而更好地理解史事,逐渐学会认识史事的过程与方法。
  就《卓尔不群的雅典》一课来说,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梳理这一段历史中有价值的史料。顾准先生说:“关于希腊史的研究,所根据的主要是古典时代及其后的希腊历史家留下来的史籍,加上长期来搜罗到的碑铭和文物。”①我们虽无法完全掌握所有的细节,但借助历史文献,以及雅典和阿提卡出土的一些碑铭、陶器等实物遗存中的资料,再加上其他的考古证据,甚至包括一些戏剧作品,可以大致描绘出当年的风貌。如公共碑文,既有临时布告栏,也有旨在长期保留的碑文。临时性的碑文写在涂了白漆的小木板上,这些小布告板起了地方报纸的作用。它们被放在民众看得见和熟悉的地方。石块上的碑文有更持久的用途:它们很昂贵,因此用来发布重要文件。在这些碑文上人们能找到什么?公民大会的法令、关于国家宪法的文件、结盟条约、与公共工程相关的账目、行政长官和青年男子的花名册……简言之,事关社团的全部决定、涉及内部的运作和与其他城邦的关系的文件。碑文的首要目的是把城邦做出的所有重大决定告知全体公民。在雅典这座城市里,人们找到了最大数量的碑文,这是我们了解古希腊的珍贵源泉。②
  材料的选用要与问题相连缀,要与必要的历史叙事相结合,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如考察雅典的陪审法庭时,教师可先出示一段文字材料:
  “凡年在三十岁以上,不曾欠国库的债和不曾失去公民权利者,皆有充任陪审官的权利。”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思考:担任陪审官有怎样的条件限制?为什么要设这样的限制?当时雅典城邦共有六千名陪审官,全体陪审官分为十组,在诉讼的日子里,他们中无人事先知道他是否出庭,倘若出庭,也不知在哪个法庭。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保证陪审官的轮换,尤其是为了阻止贿赂的任何企图。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一书中对此做了详尽的描述。至于每个法庭的陪审官人数,涉及私事的诉讼一般为201名,涉及公事的诉讼至少501名。为什么要成单数?为了避免表决时出现相等票数,说明最终判定胜负的依据为少数服从多数。教师出示水时计图,请学生判断:这是干什么用的?对这种水时计的运作,亚里士多德写道:
  (法庭上)有几座装有流水管道的漏刻。把水倒进漏刻里,其容量决定庭辩持续的时间。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上述教学设计,将文献资料与考古资料相结合,将史料与问题相连缀,使学生在思考中真切体会到古代雅典对于民主政治程序设计上的政治智慧,也为后面进一步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参政方式做了铺垫。
  另外,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教材中未明确交待但又是学生必须理解的问题,这些“隐性知识”,往往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如何化解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可以借助史料、细节构建历史之间的联系。如围绕第四等级的公民权利如何扩大这一问题,教材语焉不详,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处理:
  梭伦执政时期,第四等级公民不享有担任政府官职和参选“四百人会议”的权利;克里斯提尼时期“五百人会议”对所有等级的公民开放,但他仍延续了梭伦时期的一些做法,如第四等级公民依然不享有担任政府官职的权利。这种现象的转变与接下来要发生的一场战争密切相关。那就是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希波战争。雅典与斯巴达领导希腊各城邦浴血奋战,最终打退了波斯的侵略。著名的马拉松战役就发生在希波战争时期。老师给大家再介绍一下雅典海军在这次战争中发挥的重大贡献。(呈现三列桨舰和“顶”)
  三列桨舰是当时最先进的船只,标准载员200人,其中170人是划桨手。这种船船身细长而灵巧,这与当时的海军战术有关:170名划桨手步调一致,齐心协力,加快速度,朝对方的船撞去,要把对方的船撞破!因此,船头有个配置叫“顶”。运用这种战术,哪批人最辛苦、最吃力也最危险啊?划桨手。哪批人担任划桨手?第四等级。因此,在希波战争结束后,第四等级公民的政治地位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接着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指出伯利克里执政时期哪几条举措提高了第四等级公民的政治地位?(除十将军以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为保证所有公民,尤其是低等级公民能积极参加国家政治事务,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等。)
  在这里,史料的选取比较符合高一学生的特点,加上不难回答且新颖有趣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在问题与史料的交互中,促使那些值得探讨的各种历史事物的意义凸显,学生能真正理解到历史发展到这个阶段有这样变化的合理性,并能提炼出雅典公民权利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这一认识。
  问题的质量决定着思维的质量。一个好的问题,其措词应该清晰准确,与课堂教学的目标应该一致,与提问目的相适应,既要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又要有一定的区分度。能够激发学生的历史思维活动,问题的切入点应选择在知识的重点和关键处、学生学习历史的疑难处、新旧知识的衔接处等关节点。
  1.不同的问题对应着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深度和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环节,精心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如导入性问题。《卓尔不群的雅典》一课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判断:屏幕中(卫城的影像)所呈现的是哪一处世界文化遗产?接着介绍:
  雅典卫城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初,在公元前480年,毁于入侵的波斯人之手。击败了波斯人的侵略后,在当时雅典政治领袖伯利克里的主持倡议下,雅典人又重建了卫城。2000年过去,眼前的卫城尽管只剩下断壁残垣,但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它的那种恢宏气势。顺着卫城东南坡下的雅典酒神露天剧场也很著名,该剧场能容纳17000人。在古代雅典,观看悲喜剧不仅是公民最主要的艺术活动,也是城邦生活的重要内容。希腊戏剧黄金时期所涌现出来的许多伟大剧作家,如“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等,他们的作品,曾在这里上演过无数场。如果再稍作梳理,还会发现,将伯利克里执政阶段向前后各扩展100年,在此期间,在雅典这样一个城邦,其公民人数最多不超过6万人的地方,一下子拥有了许多伟大人物,如在哲学领域,有被称为“全希腊最具智慧”的苏格拉底,有苏格拉底最著名的学生柏拉图,柏拉图最著名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尽管亚里士多德不是雅典人,但他一生中大量的时间是在雅典度过的,并且对雅典政治等领域作了详尽的考察和记录)。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雅典人创造出如此辉煌的文化成果?(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政治保障是民主政治的形成与发展。)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考察存在于公元前6至4世纪的雅典民主政治。
  这样的导入设计,历史味中蕴含了诸多的历史信息,也为后面的教学展开做了铺垫:涉及雅典卫城、观看戏剧、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伯利克里以及雅典民主政治的得失评价等。话题的提出、展开、推进、转移,教师都是在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中进行的。提问的问题思维障碍较小,易于回答,上课伊始,在问答之间拉近了师生距离,形成了轻松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在随后的学习中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提供了基础。
  2.关注问题与问题之间的逻辑层次和结构构成。问题之间的层次与结构表现出历史知识建构的历程与理路。问题之间的结构有多种形式:
  (1)向链状环环相扣型:如前所述《卓尔不群的雅典》四个主干问题,就属此类型。在某个教学环节,为了让学生理解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还可以将问题分解,设计成一系列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铺垫性小问题。如围绕梭伦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的两个主干问题,笔者将历史叙事与小问题结合,给学生作一系列思维路径的铺设与指向:
  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邦出现一些新的变化:奴隶制工商业经济发展,造就了雅典新兴的工商业者阶层。这批人对现实不满:我那么有钱,对国家的贡献那么大,但却没权。不过,问题更为突出的则是农村中盛行高利贷和土地兼并。有的债务要以人身为担保,一种残酷的债务奴役制盛行起来。
  多数人被少数人奴役,平民起来反抗贵族……直到后来他们才共同选择梭伦为调停人和执政官,把政府委托给他。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在这样的背景下上台。梭伦上台的背景决定了他改革举措的核心目的是什么呢?缓和城邦内部矛盾,实现城邦内部的团结。那么,他是如何缓和城邦内部矛盾的呢?梭伦上台后在经济上的一项重要举措是颁布“解负令”,以法律的形式宣布:任何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将自己的同胞沦为奴隶。这就废除了债务奴隶制度。对这一条措施,哪些人最高兴?由此,这项举措起到了怎样的实际作用?这项举措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城邦内部的团结,扩大公民的基础。政治上,梭伦确立四大财产等级,按每年收入多少将雅典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这一条措施最受哪些人的欢迎?为什么?财产等级制度与凭借血缘建立的等级相比,哪个相对合理、公平?(重组国家权力机构:提高公民大会的政治地位,设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设立陪审法庭作为雅典最高法院以受理公民诉讼。)再来看看国家权力机构与四大财产等级之间的关联。四个等级的公民都有机会参加或参选的机构有哪些?前三个等级的公民才有资格参加或参选的机构有哪些?有的同学会想:这一点对第四等级的公民真不公平。事实上,财产越多,等级越高,权利越多,义务也越多。比如军事义务:   第一、二等级公民负责提供骑兵,自备军械、军装与战马,可见,没有相当的财力,是置办不起这一身行头的。第三等级公民负责提供重装步兵,自备军械、军装。第四等级公民负责提供轻装步兵或在海军中充任一般水手,只要自备棍棒即可。从某种程度上讲,梭伦这一举措还是符合城邦特色的。
  梭伦改革通过财产多少确定公民的政治权利,使上层平民分享了城邦政治权力,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公民权利,从而打破了贵族政治专权的局面,使雅典朝着政治民主化的道路发展。当然,梭伦作为“调停人”,还必须顾及贵族利益。如四个部落各选一百人组成四百人会议。四百人会议的构成中,哪一点对贵族有利?找一找关键词。部落。为什么?部落,是由几个血缘相近的氏族组成的群体。前面已经介绍,雅典城邦里,四个部落各自为政,部落贵族对本部落有很强的控制力。因此,以部落为基础的政治框架下,贵族的权势还是相当大的。公元前6世纪末上台的克里斯提尼是如何打破这种部落式的政治架构的?划定以地域为基础的十个行政选区。为什么这一点很关键?亚里士多德说克里斯提尼这样做“目的是要使不同部落的成员混合起来”。为什么要这样?因为这样的组织方法,依地区原则打乱了氏族传统,从此,以氏族为基础的部落贵族势力的控制力遭到极大削弱。以抽签的方式从十个行政选区中各选五十人组成“五百人会议”,并对所有等级的公民开放。从“四百人会议”到“五百人会议”,真正的变化在哪里?
  上述有梯度的问题链的设计,为学生积极思维活动的展开搭建了阶梯,师生之间展开互动对话便有了线索和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深入思考的习惯。
  (2)横向多维辐射型:由一个中心问题向四周辐射出若干个小问题,理解和解决了这些小问题,也就理解和解决了中心问题。如考察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思考当时雅典对于个人滥用权力及可能出现的专权有着怎样的防范考虑?笔者对此做了如下的教学处理:
  出示《古代雅典城市示意图》,请学生看雅典民主政治的三个主要机构的办公位置。这三个机构各有何职能?(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五百人会议”仍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并兼有政府职能,“陪审法庭”负责审理全国大部分案件。)把这三个主要机构放在一起,同学们有怎样的想法?(板书:分权意识。)
  分别考察三个民主政治机构。公民大会每年至少要开四十次。公民大会多达六至八千人,可以对关系到雅典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讨论、辩论和表决。传令官用简短的话向大会发问:谁想发言?想发言的人应站在一个相对平坦的地方,然后在众人面前阐述自己的观点。人们不难想象发言者必须克服的恐慌心理,面对多达六千甚至更多的听众,又没有扩音设备,要让大家都听清,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曾有一位政治家专门跑到海岸边,面对汹涌的波涛,练习发音。在古代雅典,有一副好嗓子,真是一个不小的财富。在公民大会上发言固然重要,不过,更重要的是什么环节?表决。从这个环节,我们可以看到:所有雅典公民都可以直接参与行使权力。(板书:集体决策)
  (议事会成员)“年龄必须在30岁以上。”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
  议事会是抽签选举的,议员五百人……主席团职位……轮流担任,其次序由抽签决定……主席团有一个总主席,由抽签选出;他任职一日一夜,不得延长……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在雅典,一般而言,年满20岁的公民都可参加公民大会,为什么议事会成员的年龄要在30岁以上?议事会成员是怎么产生的?(板书:抽签选举,轮流坐庄)在当时,官员的任期一般为一至两年。(板书:短任期制)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要实行短任期制?
  通过一系列小问题的展开与解决,学生对于当时雅典如何防范个人滥用权力及可能出现的专权这一中心问题便形成了自己的认识。
  3.问题的呈现和展开的逻辑程序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之上,遵循从具体到概括、从直观到抽象、由浅入深的路径。例如,针对如何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这一教学重点与难点,笔者做了以下的教学处理:
  在完成四个“阅读与思考”环节后,师生汇总梳理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贵族从最初专权到专权局面开始被打破到更进一步被打破,平民从最初无权到开始有权到进一步有权,在这个过程中,贵族和平民之间的界限是越来越清晰了?还是越来越模糊了?最终,政权掌握在全体公民的手中。回头再来听听伯利克里对民主政治的诠释: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国葬礼上的演说》
  伯利克里说:“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因此是卓尔不群的雅典。言语当中,充满着一种怎样的感情?骄傲的,自豪的。而且这种自豪感、骄傲感不仅只有伯利克里拥有,而是为雅典的绝大多数公民所拥有,同时,这种自豪感、骄傲感也升华为一种责任感,催化为一种动力,一种力量,推动了雅典奴隶制工商业经济的繁荣和雅典文化的繁荣。由此引出雅典民主政治在当时的“得”。
  不过,也有一些公民从另一个角度考察雅典的政治。比如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说)用抽签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办法来雇佣一个舵手、或建筑师、或吹笛子的人、或任何其他行业的人,而在这些事情上如果做错的话,其危害是要比在管理国务方面轻得多的。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
  根据材料思考:苏格拉底认为当时雅典民主政治的缺陷主要有哪些?因为民主政治把国家交给没有专业知识的人管理,苏格拉底对此持批判态度。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意味着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这很可能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你能否举个例子说明?如司法领域,判断诉讼胜负的依据是票数多少。苏格拉底自己就成了雅典民主政治这一缺陷的牺牲品。公元前399年,被两项罪名起诉,501人中281票赞成,220票反对,最终被判处死刑。结合所学思考:你认为雅典民主政治还有哪些缺陷?(就其民主的范围而言,妇女、外邦人、奴隶都被排除在民主殿堂之外。就其性质而言,雅典民主政治是一种颇为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教师在总结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不过,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缺陷并不令人惊奇。老师在这里给大家举个例子:1868年美国批准了第十四条宪法修正案,从法律上废除了南部的奴隶制,黑人获得了公民权;1920年,美国批准了第十九条宪法修正案,美国妇女获得选举权;1924年,联邦政府通过法律,无条件地赋予所有印第安人以美国公民的地位。从1776年立国之后到1971年,不到二百年的时间里,美国的选民资格从原来少数有不动产的白人男性扩大到这块土地上所有年满十八岁的公民。这的确是个很漫长的过程,期间充满了各个阶级和种族的对立与冲突。思考:为什么要给大家介绍这则例子?通过这则例子想要说明什么?通过这则例子,相信学生对存在于公元前6—4世纪的雅典民主政治有一个相对的同情和理解。公元前4世纪晚期,希腊北部的马其顿王国兴起并称霸希腊,雅典民主政治就此终结。但其文明的回声至今仍能听得到。
  德国历史学家西格弗里德·劳菲尔指出:“这两条原则,即所有公民都应该享有平等权利,所有决定必须以大多数人的意志为基础,是古代民主政治和现代民主政治相似的特征……所以现代政治思想起源于古代雅典。”
  ——巴克勒等著《西方社会史》
  劳菲尔认为现代民主政治继承了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哪两条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政治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决策原则)尽管雅典民主政治与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有着质的区别,但不可否认的是,雅典民主政治对西方近现代民主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思考:雅典民主政治对西方近现代民主政治的影响还有哪些?(国家机构分权的组织形式、国家公职选举任期原则等)这正是体现了一种历史的传承,在聆听雅典文明的回声中,体会其智慧的力量、包容的理解,更有值得我们永远珍藏地看待问题的多元视角。
  课堂提问如何促成学生分析问题,还有许多的考察视点,如有逻辑地、有梯度地提问题,设计的问题要紧追学生的反馈,学生回答问题时要给他充分的思考时间,通过追问以探查思维过程并将思维引向深入,调动更多学生参与问答的积极性,教师应以引导、从容、友好、启发、谈话式的态度来提问等。概言之,教师要根据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善于使用多种提问策略并适时调整提问策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作者简介】陈亚利,女,浙江奉化人,中学高级教师,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历史教师,主要从事历史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王雅贞】
其他文献
[关键词]文化史,“学生本位”,教学思路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03-0039-03  中学历史教学的本质是“学生本位”,在教学中历史感觉的培养比历史知识的传授更重要。在这种理念下,文化史教学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多样,引导学生以历史发展的视角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取向。下面我以人教版必修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
12月1日,中共中央、國务院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纲要》提出,到2025年,长三角数字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本实现,新一代信息设施率先布局成网,5G网络覆盖率达到80%。深入推进IPv6规模部署,加快网络和应用升级改造,打造下一代互联网 产业生态。加快量子通信产业发展,统筹布局和规划建设量子保密通信干线网。  《纲要》要求合力建设长三角工业互联网。
关键词 吴淞铁路,英美商人,擅筑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9)13-0068-05   吴淞铁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正式营运的铁路,这条铁路是以英国怡和洋行商人为主的外国商人擅自在上海修筑的。在该路运营大概一年之后,清政府出于政治利益与国家主权方面的考虑将吴淞铁路赎回并拆毁。吴淞铁路的修筑在当时既没有条约的依据,也没有清朝中央政府和地方督抚的明确许
关键词 叙事,历史解释,叙事结构,细节,立意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15-0044-05  在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很多人将史料研读视作开展历史解释的唯一方法,但单纯的史料研读教学过于偏重实证分析,容易削弱历史课的人文性和故事性。其实,历史叙事教学也是开展历史解释的有效方法,“因为任何历史叙事都不仅限于陈述事实,对史事的选择本身就
[关键词]史料选择,神入历史,教材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23—0034—02    新课程为广大历史教师整合教材、开发课程资源提供了很大的空间。笔者日前参加安徽省高中新课程教学大赛时就看到,很多教师通过补充一些史实材料,极大地丰富了课堂;史论结合的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历史素养。但在材料的选择上,我觉得白璧微瑕,史料的选择、神入历史教
日本开港后,内外交困的幕府为自救自强,自1854年至1867年接連推行了安政、文久、庆应等三次改革,即幕末改革。从日本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全过程来看,幕末改革迈出先期探索的第一步。为明治维新提供了政策思路、工厂设施和人才梯队。在此基础上,明治维新得以全面展开并实现社会转型的第二步。维新期间,前十年的欧化改革,决定性地将日本引向资本主义道路,同时也产生了财政困难、社会动荡和政府危机等问题;以天皇亲政并介
关键词 教师,学生,角色转换,罗马法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6)23-0052-05  提倡素质教育已久,但纵观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笔者常常会产生一个疑惑。那就是: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究竟应该谁为谁服务?换言之,谁是课堂真正的主人?这个问题看似早已解决,其实不然。纵观很多老师的历史课堂,学生实质上仍在扮演着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的角色,并以
关键词 核心素养,学术型,南京条约,不平等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0457-6241(2018)11-0018-07  探寻历史真相,體悟历史规律,总结历史经验,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是历史学的重要社会功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承载着历史学的教育功能,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是历史课程的重要目标。然而,尽管新课改实施多年,中学历史课
充分发掘乡土历史地理教学资源,开展开放性的历史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笔者所在的云南省楚雄市地处滇西与滇中的交错地带,在抗日战争时期是滇缅公路的咽喉要道。楚雄城内的东山公园曾经是抗战时期中国远征军司令部所在地,至今留下了很多关于抗战的传说。学生在家中听老人讲述抗战往事,对这一段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这种背景下,我开展了“滇西抗战与地理条件”研究性学习活动,取得一些成效,并获得一些直观
关键词 辛亥革命,时空观念,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03-0024-07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习的一项基本能力素养,扬州市历史“文心”读书会对此进行了线下研讨。读书会要求大家把专题阅读、课堂实践和思考写作三者结合起来,由此,笔者认真阅读了有关书籍和期刊文章,对《辛亥革命》一课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实践与反思。下面试作汇报,以就教于同行。  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