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永不枯竭的动力。"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教育主要是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活动。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思维;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6
一、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创新的前提
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创新学习这种活动来实现的,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中产生并在学生主动探索中不断加强完善的。1,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来。但是,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现的,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组织作者和熏陶作者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如何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就成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问题。2.教师在更新教育观念时要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学生,把学生视为有人格的人、平等的人、自由的人、有潜力的人,相信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获得主动发展;3.要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气氛,用探讨、商量式的口吻组织教学,使学生敢于参与也乐于参与探讨和学习;4.要重视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和组织作用,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二、 精心设计问题,给学生创新的机遇
问题是数学思维的核心,只有提出了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备课的重点就是设计好有效的问题,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其实,在新课标下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只要我们教师传授的学习模式,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不断创新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培养,从而渐渐形成了创新的能力。
三、 学习数学要先培养数学思维
1. 在数学起始教学中老师必须着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尤其在讲解新知识时要严格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照顾到学生认知水平的个体差异,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教师也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使学生有一种"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的感觉,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息。
2. 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指导学生提高教学意识。数学教学中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准确性、规范性、熟练程度的同时我们应该加强数学意识教学,将数学意识渗透到具体问题之中。
3.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我们教学活动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而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对于清除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通过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能消除消极思维定势在解题中的影响。
四、 加强发散思维训练,拓宽学生的创新视野
随着自身知识的积累,学生常常会对某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种求异的探索知识的心里在数学方面加以引导,常表现为思维的发散性。由此可见,教学时要多注意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鼓励"标新立异"。对爱提怪问题的学生不要动辄训斥、轻易否定,而要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绝不能挫伤学生的创新、探索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各种手段如启发诱导、实践活动、多媒体演示等引导他们发展思维的训练。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寻求问题的解法,可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克服思维定势,拓宽创新的广度,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五、在数学问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在课堂上要形成文体中心,把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搬进课堂内进行研究,使课堂成为问题展示的平台、讨论与辨析的场所。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带着探索问题的强烈欲望来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那么他们的大脑就会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爱,他们所得到的知识就比较深刻、扎实。教师应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体现在教学全过程,紧密结合教材中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的实际问题渗透学生自主创新性的研究性课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发展个性特长,初步学会研究性学习。
六、 培养求异思维
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问题、自己提问题的条件与机会。发散思维是从给定的信息出发,尽可能获得多种结果。由于发散思维的目标、方向不确定,因而对学生的水平提出较高的要求。学生数学学习认知水平一般分为三层次:记忆模仿型、说明性理解型与探究性理解型。记忆模仿型的学生接受新知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材的直观、教师的讲解。从解题途径看,他们主要是对老师讲解过的范例进行模仿,然后进行"过滤式的分析"达到解题的目的。说明性理解型的学生的学习具有"接受-----理解----应用"的程式,他们能够在教师的讲解、指导下理解数学知识,能在分析的水平上进行数学概括。由于这一类学生对老师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因此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思维摆脱不了教师处理问题的方式,易于接受肯定事物,不习惯去否定、去想象、去思考。探究性理解型的学生用探究、实验的方法获得新知识,在学习中既有高级智力活动的卷入,又有好奇、怀疑、否定、发现等良好的思维习惯。
总之,要教好数学,教师首先必须对数学知识有整体的认识把握;其次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最后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不但要加强双基,而且要提高智力;不但要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不但要提高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思维;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6
一、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创新的前提
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创新学习这种活动来实现的,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中产生并在学生主动探索中不断加强完善的。1,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来。但是,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现的,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组织作者和熏陶作者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如何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就成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问题。2.教师在更新教育观念时要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学生,把学生视为有人格的人、平等的人、自由的人、有潜力的人,相信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获得主动发展;3.要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气氛,用探讨、商量式的口吻组织教学,使学生敢于参与也乐于参与探讨和学习;4.要重视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和组织作用,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二、 精心设计问题,给学生创新的机遇
问题是数学思维的核心,只有提出了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备课的重点就是设计好有效的问题,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其实,在新课标下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只要我们教师传授的学习模式,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不断创新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培养,从而渐渐形成了创新的能力。
三、 学习数学要先培养数学思维
1. 在数学起始教学中老师必须着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尤其在讲解新知识时要严格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照顾到学生认知水平的个体差异,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教师也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使学生有一种"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的感觉,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息。
2. 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指导学生提高教学意识。数学教学中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准确性、规范性、熟练程度的同时我们应该加强数学意识教学,将数学意识渗透到具体问题之中。
3.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我们教学活动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而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对于清除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通过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能消除消极思维定势在解题中的影响。
四、 加强发散思维训练,拓宽学生的创新视野
随着自身知识的积累,学生常常会对某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种求异的探索知识的心里在数学方面加以引导,常表现为思维的发散性。由此可见,教学时要多注意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鼓励"标新立异"。对爱提怪问题的学生不要动辄训斥、轻易否定,而要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绝不能挫伤学生的创新、探索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各种手段如启发诱导、实践活动、多媒体演示等引导他们发展思维的训练。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寻求问题的解法,可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克服思维定势,拓宽创新的广度,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五、在数学问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在课堂上要形成文体中心,把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搬进课堂内进行研究,使课堂成为问题展示的平台、讨论与辨析的场所。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带着探索问题的强烈欲望来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那么他们的大脑就会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爱,他们所得到的知识就比较深刻、扎实。教师应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体现在教学全过程,紧密结合教材中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的实际问题渗透学生自主创新性的研究性课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发展个性特长,初步学会研究性学习。
六、 培养求异思维
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问题、自己提问题的条件与机会。发散思维是从给定的信息出发,尽可能获得多种结果。由于发散思维的目标、方向不确定,因而对学生的水平提出较高的要求。学生数学学习认知水平一般分为三层次:记忆模仿型、说明性理解型与探究性理解型。记忆模仿型的学生接受新知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材的直观、教师的讲解。从解题途径看,他们主要是对老师讲解过的范例进行模仿,然后进行"过滤式的分析"达到解题的目的。说明性理解型的学生的学习具有"接受-----理解----应用"的程式,他们能够在教师的讲解、指导下理解数学知识,能在分析的水平上进行数学概括。由于这一类学生对老师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因此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思维摆脱不了教师处理问题的方式,易于接受肯定事物,不习惯去否定、去想象、去思考。探究性理解型的学生用探究、实验的方法获得新知识,在学习中既有高级智力活动的卷入,又有好奇、怀疑、否定、发现等良好的思维习惯。
总之,要教好数学,教师首先必须对数学知识有整体的认识把握;其次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最后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不但要加强双基,而且要提高智力;不但要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不但要提高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