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普通的小学教师成长为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离不开《江西教育》的指点和引领,她是真诚的朋友,在教育教学中给我指点迷津;她是可敬的老师,在教育科研中给我引领方向。
和《江西教育》结缘始于20世纪80年代。我的中学生活是在十年动乱中度过的,知识的浅薄可想而知。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年,有幸踏进了师范大门,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当时师范竟无专门教材,而用高中教材凑数,什么教育心理学,什么教学法,几乎没有沾边。因此,走上工作岗位后,我深切地感受到什么叫“书到用时方恨少”。面对学生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深感力不从心;面对课堂那一个个意外的问题,经常无所适从。如何驾驭教材、设计教案?如何驾驭课堂、调控教学?我经常被这些问题弄得寝食不安。那天到图书室去,发现了几本教育杂志,我拿起一本《江西教育》翻阅,不觉眼睛一亮,一篇《备好课才能上好课》的文章吸引了我。虽然早就知道备好课才能上好课的道理,但到底怎样备课,自己说不清,道不明,做不好。该文既有理论阐述,又有具体例证。我照文章说的去做,果然钻研教材少走了弯路,设计教案多了些自信。渐渐地,备课困惑少了,教学顺利多了。我真正悟到了“磨刀不误砍柴工”在教学工作中的内涵:只有提高自己,才能站稳课堂。从那以后,我一有空就看教育杂志,而《江西教育》则每期必读。经典文章,在理论上为我导航;典型案例,在实践中为我引路;教学设计,让我感受到教材钻研的魅力;教育叙事,使我感悟到教育工作的奥妙……
渐渐地,我体味了教育的喜悦,收获了教学的成功,便试着把教学体会写下来,寄出去。记得那是1991年春,我把近3 000字的《阅读教学中促使学生顿悟的艺术》寄给《江西教育》。我与编辑素不相识,因此没抱任何希望,没想到三个月后居然收到了编辑给我的样刊,这给了我鼓励,给了我动力。从此,我对《江西教育》更是喜爱有加,而编辑也开始关注我,指导我。1994年,语文教学进入 “返璞归真,回归语言”的重要阶段,“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的研究风靡全国,但语言训练目标不明、方法不当、效益低下的现象较为普遍。这年9月,我接到编辑宋楚主老师的信,他要我围绕“语言训练要到位”的课题做些研究,写组文章,为一线教师提供操作依据。编辑对我如此厚爱,我不敢懈怠,便全身心地进行了研究。几个月后,我把初稿寄给宋老师,他反复指导修改。几易其稿后,《语言训练要到位》(11篇,2.5万余字)的系列稿终于从1995年底开始连载,我心情无比激动。说实话,篇幅有限的教育杂志,能给作者连载系列文章的很少,更何况是《江西教育》这样重量级刊物呢!是自己影响大吗?不是,我只是个普通的小学教师。是文章很精彩吗?不是,我深感文章与宋老师“出精品”的要求相距甚远。系列文章的发表,包含了编辑老师对一线教师的信任,倾注了编辑老师对普通教师的期望。1999年,宋老师又约我就“语文课型”进行研究。如果说“语言训练”的系列耗费了编辑的精力,那么“课型研究”的系列则耗费了编辑的心血。对这一个系列,宋老师指导我进行了近两年的探索,从开始的20篇到最终的11篇,从开始每篇4 500字到后来每篇2 500字……这其中,他不知与我通了多少次电话,作了多少次指导。终于,这组系列稿从2000年第5期开始连载。如今,我已有数十篇文章刊登于《江西教育》,其中系列文章就有四组共40多篇。从这一篇篇文章、一个个系列中,我既看到了自己在编辑指导下前行的脚步,更体会到编辑老师对一个普通小学教师无私的引领和真诚的关心。我深切地感受到:《江西教育》如同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老师,领我在教育的园地里耕耘,催我在教海里矢志追求;如同博古通今、可亲可敬的朋友,带我在教育的海洋里探航,促我在教海里坚持不懈。
亲爱的《江西教育》,是您,引领我和我的同事们感受教学的成功,享受教研的乐趣。在与您相处的这20年里,我们领略了贵刊亲近教师、贴近教学、理论引领前卫、实践指导具体的独特风格;领会了编辑老师真诚热情、认真负责、服务读者尽心、服务作者热心的人格魅力。值此贵刊60周年刊庆,祝愿贵刊灿烂辉煌无止境!(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
和《江西教育》结缘始于20世纪80年代。我的中学生活是在十年动乱中度过的,知识的浅薄可想而知。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年,有幸踏进了师范大门,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当时师范竟无专门教材,而用高中教材凑数,什么教育心理学,什么教学法,几乎没有沾边。因此,走上工作岗位后,我深切地感受到什么叫“书到用时方恨少”。面对学生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深感力不从心;面对课堂那一个个意外的问题,经常无所适从。如何驾驭教材、设计教案?如何驾驭课堂、调控教学?我经常被这些问题弄得寝食不安。那天到图书室去,发现了几本教育杂志,我拿起一本《江西教育》翻阅,不觉眼睛一亮,一篇《备好课才能上好课》的文章吸引了我。虽然早就知道备好课才能上好课的道理,但到底怎样备课,自己说不清,道不明,做不好。该文既有理论阐述,又有具体例证。我照文章说的去做,果然钻研教材少走了弯路,设计教案多了些自信。渐渐地,备课困惑少了,教学顺利多了。我真正悟到了“磨刀不误砍柴工”在教学工作中的内涵:只有提高自己,才能站稳课堂。从那以后,我一有空就看教育杂志,而《江西教育》则每期必读。经典文章,在理论上为我导航;典型案例,在实践中为我引路;教学设计,让我感受到教材钻研的魅力;教育叙事,使我感悟到教育工作的奥妙……
渐渐地,我体味了教育的喜悦,收获了教学的成功,便试着把教学体会写下来,寄出去。记得那是1991年春,我把近3 000字的《阅读教学中促使学生顿悟的艺术》寄给《江西教育》。我与编辑素不相识,因此没抱任何希望,没想到三个月后居然收到了编辑给我的样刊,这给了我鼓励,给了我动力。从此,我对《江西教育》更是喜爱有加,而编辑也开始关注我,指导我。1994年,语文教学进入 “返璞归真,回归语言”的重要阶段,“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的研究风靡全国,但语言训练目标不明、方法不当、效益低下的现象较为普遍。这年9月,我接到编辑宋楚主老师的信,他要我围绕“语言训练要到位”的课题做些研究,写组文章,为一线教师提供操作依据。编辑对我如此厚爱,我不敢懈怠,便全身心地进行了研究。几个月后,我把初稿寄给宋老师,他反复指导修改。几易其稿后,《语言训练要到位》(11篇,2.5万余字)的系列稿终于从1995年底开始连载,我心情无比激动。说实话,篇幅有限的教育杂志,能给作者连载系列文章的很少,更何况是《江西教育》这样重量级刊物呢!是自己影响大吗?不是,我只是个普通的小学教师。是文章很精彩吗?不是,我深感文章与宋老师“出精品”的要求相距甚远。系列文章的发表,包含了编辑老师对一线教师的信任,倾注了编辑老师对普通教师的期望。1999年,宋老师又约我就“语文课型”进行研究。如果说“语言训练”的系列耗费了编辑的精力,那么“课型研究”的系列则耗费了编辑的心血。对这一个系列,宋老师指导我进行了近两年的探索,从开始的20篇到最终的11篇,从开始每篇4 500字到后来每篇2 500字……这其中,他不知与我通了多少次电话,作了多少次指导。终于,这组系列稿从2000年第5期开始连载。如今,我已有数十篇文章刊登于《江西教育》,其中系列文章就有四组共40多篇。从这一篇篇文章、一个个系列中,我既看到了自己在编辑指导下前行的脚步,更体会到编辑老师对一个普通小学教师无私的引领和真诚的关心。我深切地感受到:《江西教育》如同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老师,领我在教育的园地里耕耘,催我在教海里矢志追求;如同博古通今、可亲可敬的朋友,带我在教育的海洋里探航,促我在教海里坚持不懈。
亲爱的《江西教育》,是您,引领我和我的同事们感受教学的成功,享受教研的乐趣。在与您相处的这20年里,我们领略了贵刊亲近教师、贴近教学、理论引领前卫、实践指导具体的独特风格;领会了编辑老师真诚热情、认真负责、服务读者尽心、服务作者热心的人格魅力。值此贵刊60周年刊庆,祝愿贵刊灿烂辉煌无止境!(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