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就业困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中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本文着重从社会环境因素和大学生自身因素,分析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转变思维,创新方法,提出了全程化就业指导工作、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引导毕业生树立良好心态等提升就业率和就业层次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困难;分析;对策
大学毕业生作为人力资源中较高层次的一类,其就业过程是国家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过程中最初始、最重要的一环。然而,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就业环境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困难已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
一、南京部分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学生调研分析
笔者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对南京部分重点高校2008届和2009届部分未就业学生进行了调研,调研样本数为2009届371人,2008届239人。按照降序排列了各种未就业原因,具体情况如表1。
从上述数据,我们不难看到,就业宏观形势和毕业生自身因素是导致毕业生求职困难的两大原因。体现在就业心态问题、自身素质问题、求职能力问题等,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因素分析
1、宏观经济环境因素
(1)世界经济危机形势下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倍增
由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社会金融机构的连锁性破产,导致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潮。金融危机渗透到实体经济领域,已波及世界整个经济领域。作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美国实体经济疲软,直接造成我国的出口企业面临严峻形势。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日益扩散,首先是跨国公司业务萎缩,减少用人数量[1];其次是国内为国外多种产业提供零部件、原材料、半成品的制造业、出口型企业也受到影响;IT行业、房地产行业、汽车行业、贸易进出口行业,以及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等纷纷进行人员削减,“暂停招聘”、“裁员”的声音络绎不绝[2]。中小企业校园招聘萎缩明显,面对在校大学生的人才需求计划大大缩减,许多世界500强企业2009年度在高校中只作宣讲不招聘,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就业。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进一步延伸,今后2-3年,我国大学生就业将经历一个严峻局面。
(2)我国产业结构矛盾导致大学生结构性就业困难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增长快速发展,但是我们也看到,我国国民经济的构成中传统制造业和农业占了较大比重,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则发展相对滞后。前者提供的是大量的体力劳动岗位,后者才能为大学生提供大量的技术岗位。尽管中国经济增长快速发展,但新增加的主要还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需求,大量的制造业、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所需要的劳动力素质要求不高,由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经过简单培训既可胜任[3];而与大学生相对应的“技术型人才”、“高端人才”产业却因其产业“档次”不高而需求不足。技术开发产业、创新型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高端产业并没有以大学扩招的速度而发展,产业发展和人才供应之间出现了供求错位。现阶段我国这种产业结构状况不足以支持这么多的大学生比例,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
2、大学毕业生自身因素
(1)语言沟通能力影响招聘单位印象
语言功底薄弱是现今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求职信、求职简历起草中暴露诸多语言薄弱环节,语言叙述不到位,思维逻辑不够严密,整体组织不够协调等现象,导致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屡屡碰壁[5]。另外,对于许多落户中国的外资企业,对外语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对于老少边穷地区生源的大学生,往往语言基础较差,家庭经济条件也较差,直接导致其在就业时期处于弱势地位,就业困难。
(2)专业特点与学业成绩影响就业竞争力
一方面,一部分大学生高考成绩优异,选择了理想的专业,但在进入相对“自由”大学生活后,失去了学习目标和动力,有相当部分大学生溺网情况严重,沉迷于游戏,不能够专心学业,极大地影响了学习心态,导致学习成绩较差,最终无学位,甚至延长学年制。另一方面,有一部分大学生入学时是从其它专业调剂而来,对本专业学习兴趣严重不足,导致专业学习成绩差,在用人单位的笔试中直接淘汰。另外,随着高校扩招过程中文科类专业学生的人数短时间迅速增长,高校中有些文科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较,社会上并未相应增加文科专业的就业岗位,这些都导致文科学生业周期太长,就业信心不足。
(3)就业定位影响了把握就业机遇的能力
部分学习成绩较好或家庭社会关系较广的学生,往往找工作比较挑剔,手中有多个单位接收函,还要再挑挑看能不能找到更好的。但往往单位招聘是有时限的,在招聘时限内不能与学生签订正式就业协议,招聘单位则会将招聘名额移作他人,等学生权衡再三,再找此单位签约时,机会已经丧失[6]。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有社会关系的学生,一般工作解决时间较晚,往往拖到年后,该部分同学也不积极找工作,而是采取在家里“待业”的方式等待工作解决[7]。另外,许多考研学生都把眼光放在名校,而名校的研究生报考人数相对较多,竞争激烈,成功几率相对较小,同时要付出相当的精力复习迎考,这样不仅耽误了找工作的最好时机,剩下的就业机会也所剩无几。
三、高校指导大学生成功就业的路径选择
笔者认为要解决当前重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重点不在于改变现实教育体制,促进经济发展,相比之下,改变毕业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才更现实和重要。
1、实施全程化、专业化职业指导
全程化、专业化职业指导的内容是以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为核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为指导思想,根据其从入学到毕业的不同阶段的职业认知能力和发展水平特点,提出具体要求,制定相应的培训目标,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帮助和指导大学生不断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走向社会及时就业,并对其未来职业发展道路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
全程化、专业化职业指导的主要形式应采取理论教育、实践教育、专题讲座、职业测评和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就业相关主题竞赛活动等进行,实行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在于实践[8]。大学生通过理论学习,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良好的职业理想,拟定较好的行动计划,同时组建较高标准的职业测评工作室,通过对全体学生开展职业测评,帮助其确立更加合理的职业发展目标,更好地进行人职匹配;加之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载体,组织广大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和见习,完成一定的实践学习任务,通过实践活动,使其明确自我奋斗目标,校正职业发展方向,端正学习态度,坚定成才的决心。在全程化、职业化职业教育的不同阶段,通过往届校友、著名企业家、职业发展指导专家和心理教育专家等的精彩讲座,增强广大学生对职业发展的感性认识,用事实感染人,用事例教育人;对不同年级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就业主题竞赛活动,在低年级学生中间开展“职业规划大赛”、“创业大赛”、“就业之星报告会”、“就业观念论文大赛”等活动,帮助其较好地认识就业;在高年级学生中间开展“模拟招聘”、“假如我是人事经理”主题征文、“求职简历创意大赛”等活动,进一步拓展就业指导的空间和阵地。
2、培养毕业生严谨细致的个性特质,最大限度提升求职技能
大学毕业生是就业的主体,签约的决定权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引导每一位就业的学生认清当前国际、国内严峻的就业形势,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从最开始的简历制作,到后期的笔试、面试,每一个环节都要求其全力以赴,力争为自己找到最广阔的发展空间;认真学习求职技巧,如面试的穿着、礼仪、与人交流沟通的方式等等,这些求职环节的精心准备,能够体现求职者的尽心尽责,同时也能反映求职者的敬业精神、求职的一种诚恳态度,力争在求职过程中脱颖而出。
3、加强国家就业政策宣传力度,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
当前,大学生在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上相对比较接近,在沿海地区及大中城市人才相对集中的区域就业竞争异常激烈。由于人才“扎堆”,学生将无法避免面对工作后剧烈的竞争和残酷的淘汰。因此要结合目前就业环境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引导学生放眼基层,抓住每年国家、地方相关政策(如借助“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机遇,通过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教育,使之在就业过程中能够准确定位,找准个人职业风向标,到基层发挥个人优势,建功立业,事业成长从基层开始。
4、凝聚团队就业优势,做好对就业弱势群体的重点帮扶
学校和家长的作用,从学校层面组织学习互助小组,先集中精力抓学习,第八学期再就业。帮助他们制定《学年课程学习计划》,规划学习方案,争取早期将课程补上来。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帮助其摆正心态,树立正确的目标,并安排专人对他们进行功课帮扶和生活关心。从家庭方面来讲,经常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主动与家长沟通情况,分析现状,共商对策,发挥家长督促与监督作用。
5、将就业与日常学风建设相结合,积极发挥学院辅导员作用
一方面,辅导员对于就业困难学生的工作要有针对性,与他们进行个别化、经常化的谈话指导,引导学生转变自身观念,克服自卑、闭塞心理,在就业行业、地区、待遇方面积极变通,先就业,再择业。另一方面,辅导员在学生进入大四之前,要鼓励学生重视专业课的学习,提高语言能力,从企业要求来看,学生专业水平能力和岗位匹配程度将是企业招聘人员的重点考核指标;另外,英语、日语、甚至德语、法语等其他国家语言伴随着改革开放、社会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专业水平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能力将是学生就业的助准器。
总之,就业困难并非无计可施,解决就业困难也是有章可循的,只要从基本规律出发,把握问题的本质,加强对学生就业的目标引导和过程控制,就一定能从很大程度上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从而实现学生的成功就业。
参考文献
[1]姜乃强,崔立新.金融危机对学生影响有多大[N].中国教育报,2008-11-26(5).
[2]前程无忧薪酬调查部.金融危机对企业招聘的影响调查报告[EB/OL].(2009-03-9)[2009-04-15],http://hrclub.51job.com/art.asp?artid=6422.
[3]姚先国,盛乐.对当前大学就业难的几点看法[J].浙江经济,2006,(9):24-25.
[4]张金华,艾修俊.试论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7,(5):107-109.
[5]严瑛.当前高等教育就业困境浅析[J].科教文汇,2009,(1):118-119.
[6]冯华.五种因素影响了毕业生择业——北京师范大学“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调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5):41-42.
[7]孙舒平.2009年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4):2.
[8]朱新力.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教育,2008,(12):70-71.
[9]曾南雁,张义,孔凡达.试论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与推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4):206-207.
作者简介:
许爱华(1980—),男,江苏海安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助教。
张月铭(1964—),女,山东泰安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就业指导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困难;分析;对策
大学毕业生作为人力资源中较高层次的一类,其就业过程是国家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过程中最初始、最重要的一环。然而,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就业环境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困难已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
一、南京部分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学生调研分析
笔者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对南京部分重点高校2008届和2009届部分未就业学生进行了调研,调研样本数为2009届371人,2008届239人。按照降序排列了各种未就业原因,具体情况如表1。
从上述数据,我们不难看到,就业宏观形势和毕业生自身因素是导致毕业生求职困难的两大原因。体现在就业心态问题、自身素质问题、求职能力问题等,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因素分析
1、宏观经济环境因素
(1)世界经济危机形势下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倍增
由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社会金融机构的连锁性破产,导致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潮。金融危机渗透到实体经济领域,已波及世界整个经济领域。作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美国实体经济疲软,直接造成我国的出口企业面临严峻形势。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日益扩散,首先是跨国公司业务萎缩,减少用人数量[1];其次是国内为国外多种产业提供零部件、原材料、半成品的制造业、出口型企业也受到影响;IT行业、房地产行业、汽车行业、贸易进出口行业,以及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等纷纷进行人员削减,“暂停招聘”、“裁员”的声音络绎不绝[2]。中小企业校园招聘萎缩明显,面对在校大学生的人才需求计划大大缩减,许多世界500强企业2009年度在高校中只作宣讲不招聘,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就业。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进一步延伸,今后2-3年,我国大学生就业将经历一个严峻局面。
(2)我国产业结构矛盾导致大学生结构性就业困难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增长快速发展,但是我们也看到,我国国民经济的构成中传统制造业和农业占了较大比重,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则发展相对滞后。前者提供的是大量的体力劳动岗位,后者才能为大学生提供大量的技术岗位。尽管中国经济增长快速发展,但新增加的主要还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需求,大量的制造业、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所需要的劳动力素质要求不高,由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经过简单培训既可胜任[3];而与大学生相对应的“技术型人才”、“高端人才”产业却因其产业“档次”不高而需求不足。技术开发产业、创新型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高端产业并没有以大学扩招的速度而发展,产业发展和人才供应之间出现了供求错位。现阶段我国这种产业结构状况不足以支持这么多的大学生比例,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
2、大学毕业生自身因素
(1)语言沟通能力影响招聘单位印象
语言功底薄弱是现今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求职信、求职简历起草中暴露诸多语言薄弱环节,语言叙述不到位,思维逻辑不够严密,整体组织不够协调等现象,导致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屡屡碰壁[5]。另外,对于许多落户中国的外资企业,对外语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对于老少边穷地区生源的大学生,往往语言基础较差,家庭经济条件也较差,直接导致其在就业时期处于弱势地位,就业困难。
(2)专业特点与学业成绩影响就业竞争力
一方面,一部分大学生高考成绩优异,选择了理想的专业,但在进入相对“自由”大学生活后,失去了学习目标和动力,有相当部分大学生溺网情况严重,沉迷于游戏,不能够专心学业,极大地影响了学习心态,导致学习成绩较差,最终无学位,甚至延长学年制。另一方面,有一部分大学生入学时是从其它专业调剂而来,对本专业学习兴趣严重不足,导致专业学习成绩差,在用人单位的笔试中直接淘汰。另外,随着高校扩招过程中文科类专业学生的人数短时间迅速增长,高校中有些文科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较,社会上并未相应增加文科专业的就业岗位,这些都导致文科学生业周期太长,就业信心不足。
(3)就业定位影响了把握就业机遇的能力
部分学习成绩较好或家庭社会关系较广的学生,往往找工作比较挑剔,手中有多个单位接收函,还要再挑挑看能不能找到更好的。但往往单位招聘是有时限的,在招聘时限内不能与学生签订正式就业协议,招聘单位则会将招聘名额移作他人,等学生权衡再三,再找此单位签约时,机会已经丧失[6]。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有社会关系的学生,一般工作解决时间较晚,往往拖到年后,该部分同学也不积极找工作,而是采取在家里“待业”的方式等待工作解决[7]。另外,许多考研学生都把眼光放在名校,而名校的研究生报考人数相对较多,竞争激烈,成功几率相对较小,同时要付出相当的精力复习迎考,这样不仅耽误了找工作的最好时机,剩下的就业机会也所剩无几。
三、高校指导大学生成功就业的路径选择
笔者认为要解决当前重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重点不在于改变现实教育体制,促进经济发展,相比之下,改变毕业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才更现实和重要。
1、实施全程化、专业化职业指导
全程化、专业化职业指导的内容是以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为核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为指导思想,根据其从入学到毕业的不同阶段的职业认知能力和发展水平特点,提出具体要求,制定相应的培训目标,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帮助和指导大学生不断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走向社会及时就业,并对其未来职业发展道路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
全程化、专业化职业指导的主要形式应采取理论教育、实践教育、专题讲座、职业测评和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就业相关主题竞赛活动等进行,实行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在于实践[8]。大学生通过理论学习,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良好的职业理想,拟定较好的行动计划,同时组建较高标准的职业测评工作室,通过对全体学生开展职业测评,帮助其确立更加合理的职业发展目标,更好地进行人职匹配;加之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载体,组织广大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和见习,完成一定的实践学习任务,通过实践活动,使其明确自我奋斗目标,校正职业发展方向,端正学习态度,坚定成才的决心。在全程化、职业化职业教育的不同阶段,通过往届校友、著名企业家、职业发展指导专家和心理教育专家等的精彩讲座,增强广大学生对职业发展的感性认识,用事实感染人,用事例教育人;对不同年级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就业主题竞赛活动,在低年级学生中间开展“职业规划大赛”、“创业大赛”、“就业之星报告会”、“就业观念论文大赛”等活动,帮助其较好地认识就业;在高年级学生中间开展“模拟招聘”、“假如我是人事经理”主题征文、“求职简历创意大赛”等活动,进一步拓展就业指导的空间和阵地。
2、培养毕业生严谨细致的个性特质,最大限度提升求职技能
大学毕业生是就业的主体,签约的决定权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引导每一位就业的学生认清当前国际、国内严峻的就业形势,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从最开始的简历制作,到后期的笔试、面试,每一个环节都要求其全力以赴,力争为自己找到最广阔的发展空间;认真学习求职技巧,如面试的穿着、礼仪、与人交流沟通的方式等等,这些求职环节的精心准备,能够体现求职者的尽心尽责,同时也能反映求职者的敬业精神、求职的一种诚恳态度,力争在求职过程中脱颖而出。
3、加强国家就业政策宣传力度,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
当前,大学生在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上相对比较接近,在沿海地区及大中城市人才相对集中的区域就业竞争异常激烈。由于人才“扎堆”,学生将无法避免面对工作后剧烈的竞争和残酷的淘汰。因此要结合目前就业环境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引导学生放眼基层,抓住每年国家、地方相关政策(如借助“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机遇,通过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教育,使之在就业过程中能够准确定位,找准个人职业风向标,到基层发挥个人优势,建功立业,事业成长从基层开始。
4、凝聚团队就业优势,做好对就业弱势群体的重点帮扶
学校和家长的作用,从学校层面组织学习互助小组,先集中精力抓学习,第八学期再就业。帮助他们制定《学年课程学习计划》,规划学习方案,争取早期将课程补上来。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帮助其摆正心态,树立正确的目标,并安排专人对他们进行功课帮扶和生活关心。从家庭方面来讲,经常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主动与家长沟通情况,分析现状,共商对策,发挥家长督促与监督作用。
5、将就业与日常学风建设相结合,积极发挥学院辅导员作用
一方面,辅导员对于就业困难学生的工作要有针对性,与他们进行个别化、经常化的谈话指导,引导学生转变自身观念,克服自卑、闭塞心理,在就业行业、地区、待遇方面积极变通,先就业,再择业。另一方面,辅导员在学生进入大四之前,要鼓励学生重视专业课的学习,提高语言能力,从企业要求来看,学生专业水平能力和岗位匹配程度将是企业招聘人员的重点考核指标;另外,英语、日语、甚至德语、法语等其他国家语言伴随着改革开放、社会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专业水平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能力将是学生就业的助准器。
总之,就业困难并非无计可施,解决就业困难也是有章可循的,只要从基本规律出发,把握问题的本质,加强对学生就业的目标引导和过程控制,就一定能从很大程度上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从而实现学生的成功就业。
参考文献
[1]姜乃强,崔立新.金融危机对学生影响有多大[N].中国教育报,2008-11-26(5).
[2]前程无忧薪酬调查部.金融危机对企业招聘的影响调查报告[EB/OL].(2009-03-9)[2009-04-15],http://hrclub.51job.com/art.asp?artid=6422.
[3]姚先国,盛乐.对当前大学就业难的几点看法[J].浙江经济,2006,(9):24-25.
[4]张金华,艾修俊.试论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7,(5):107-109.
[5]严瑛.当前高等教育就业困境浅析[J].科教文汇,2009,(1):118-119.
[6]冯华.五种因素影响了毕业生择业——北京师范大学“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调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5):41-42.
[7]孙舒平.2009年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4):2.
[8]朱新力.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教育,2008,(12):70-71.
[9]曾南雁,张义,孔凡达.试论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与推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4):206-207.
作者简介:
许爱华(1980—),男,江苏海安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助教。
张月铭(1964—),女,山东泰安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就业指导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