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语言就像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就利大无穷,而用得不好则会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暗示性语言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7-0180-01
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是组织课堂的重要工具,它在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贯串整个课堂始终的重要线索,是学生学习的导向。然而,课堂教学语言就像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就利大无穷,而用得不好则会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就习惯性地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具有暗示性的语言来引导学生,以致对课堂教学以及学生的思维发展都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一、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中存在暗示性语言
暗示性语言是在一定时间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它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的一种习惯、约定。所以,这种暗示性语言一般存在于中年级及以上的学段的课堂教学中,存在于具有三年以上教龄的教师群体当中。
课堂教学中的暗示性语言常见的表现形式主要有:1、反问语2、感叹语3、肢体语言。例如:“是这样吗?”“啊?”“唉!”还有摇头、皱眉头等肢体语言。这些暗示性语言大多数表达的都是否定的语义,暗示学生:你的答案是错误的。
二、暗示性语言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和长期性
暗示性语言的存在绝非个例,普遍存在于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当中。它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当师生之间的课堂沟通达到了一定的默契时,暗示性语言就完全成熟了。当它成熟之后,它就会被小学语文教师长期地用来与学生进行课堂沟通。
三、暗示性语言产生的原因
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中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暗示性语言呢?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教师主观因素
1.定向思维方式
教师的定向思维方式,导致了课堂教学大都是一问一答的传统授课方式,即一言堂。每个问题教师都提前预设好了答案,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师预设的不相符时,教师就会使暗示性语言,既否定了学生的回答,又将学生引导到与其预设的答案相符的那一面。所以,教师的思维定式是课堂教学语言中产生暗示性语言的主要原因。
2.过于注重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及流畅性
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追求教学过程的完整流畅,并以此作为好课的一个重要评价标准。所以,当学生的回答偏离了教师的预设时,教师就会使用暗示性语言给学生传递否定信息,急忙把学生拉回教师设计好的课堂思路上来,以确保顺利地进入到下一个课堂教学环节。正是在这样的课堂实践中,暗示性语言得以产生并长期存在于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之中。
(二)外界客观因素
虽然教育评价体制的指导思想一再强调不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小学生的唯一标准。但是,由于高考指挥棒的连锁反应作用,导致整个社会,尤其是学生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并以此来评价一个老师是否教得好。学校里各种学业水平考试也从来没有停止过。所以,教师为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按时完成知识点及所谓考点的讲授,就容不得学生走弯路。于是,暗示性语言就成了课堂流程迅速回归教师预设方向的有效工具。
四、暗示性语言的不利影响
(一)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
在暗示性语言的引导下,课堂的各个教学环节看似很完整、流畅。但这并非就是一堂好课。真正好的课堂是教会学生学习,形成学习的能力,而不是将知识硬塞给学生。所以暗示性语言的频繁使用反而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对学生思维的影响
在暗示性语言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就会被老师牵着走。为了获得老师的肯定性评价,学生思维关注的不再是问题的探究解决,而变成了揣摩暗示性语言背后教师的真正意圖。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6课《古诗词三首》当中的《乡村四月》时,我问学生: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的景物呢?学生马上回答道:“春天!”我瞪大眼睛反问道:“是春天吗?”学生一听,马上就知道答错了,于是又马上大声回答道:“夏天!”此时,我又一脸疑惑地问:“是夏天吗?”这时学生就乱了,说什么季节的都有。他们都被老师搞晕了,不知道老师到底是想让他们说哪个季节。从中不难发现,在暗示性语言的引导下,学生思维的关注点并不是思考问题本身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猜测老师的意图。长期以往,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发现等方面的能力都会下降,这将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健康发展。
五、避免暗示性语言及其不利影响
要怎样才能避免课堂教学语言中使用暗示性语言,并避免它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呢?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性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去思考探究。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感受,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更多的话语权,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急于将所谓的答案强加给学生。应该让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真正还原教师的主导功能,避免进入“填鸭式”的教学怪圈。
(二)注重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教育理念
小学语文课堂不仅是“教书”,更要“育人”。教师向学生讲授知识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既要授之以鱼,又要授之以渔。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真正能够提高各种学习的能力。所以,教师本身要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教育理念,而不是局限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让小学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培养人才的摇篮。
(三)丰富课堂评价标准,完善教育评价体系
一堂好课的评价不能只是以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作为评价的对象,也不能只看教师对知识的讲授及课堂教学环节的完整、流畅,而应该丰富课堂评价标准,让好课的标准更多元化,应更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标准,让促进学生发展成为衡量一堂好课的主要标准。另外,社会及家长对教育的评价也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所以,要完善整个教育的评价体系,真正做到不以考试成绩来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综合学生考试成绩、学习能力、品德表现等内容来评价学与教。
要做到这些任重而道远,需要教师、学校、家长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暗示性语言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7-0180-01
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是组织课堂的重要工具,它在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贯串整个课堂始终的重要线索,是学生学习的导向。然而,课堂教学语言就像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就利大无穷,而用得不好则会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就习惯性地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具有暗示性的语言来引导学生,以致对课堂教学以及学生的思维发展都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一、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中存在暗示性语言
暗示性语言是在一定时间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它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的一种习惯、约定。所以,这种暗示性语言一般存在于中年级及以上的学段的课堂教学中,存在于具有三年以上教龄的教师群体当中。
课堂教学中的暗示性语言常见的表现形式主要有:1、反问语2、感叹语3、肢体语言。例如:“是这样吗?”“啊?”“唉!”还有摇头、皱眉头等肢体语言。这些暗示性语言大多数表达的都是否定的语义,暗示学生:你的答案是错误的。
二、暗示性语言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和长期性
暗示性语言的存在绝非个例,普遍存在于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当中。它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当师生之间的课堂沟通达到了一定的默契时,暗示性语言就完全成熟了。当它成熟之后,它就会被小学语文教师长期地用来与学生进行课堂沟通。
三、暗示性语言产生的原因
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中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暗示性语言呢?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教师主观因素
1.定向思维方式
教师的定向思维方式,导致了课堂教学大都是一问一答的传统授课方式,即一言堂。每个问题教师都提前预设好了答案,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师预设的不相符时,教师就会使暗示性语言,既否定了学生的回答,又将学生引导到与其预设的答案相符的那一面。所以,教师的思维定式是课堂教学语言中产生暗示性语言的主要原因。
2.过于注重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及流畅性
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追求教学过程的完整流畅,并以此作为好课的一个重要评价标准。所以,当学生的回答偏离了教师的预设时,教师就会使用暗示性语言给学生传递否定信息,急忙把学生拉回教师设计好的课堂思路上来,以确保顺利地进入到下一个课堂教学环节。正是在这样的课堂实践中,暗示性语言得以产生并长期存在于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之中。
(二)外界客观因素
虽然教育评价体制的指导思想一再强调不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小学生的唯一标准。但是,由于高考指挥棒的连锁反应作用,导致整个社会,尤其是学生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并以此来评价一个老师是否教得好。学校里各种学业水平考试也从来没有停止过。所以,教师为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按时完成知识点及所谓考点的讲授,就容不得学生走弯路。于是,暗示性语言就成了课堂流程迅速回归教师预设方向的有效工具。
四、暗示性语言的不利影响
(一)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
在暗示性语言的引导下,课堂的各个教学环节看似很完整、流畅。但这并非就是一堂好课。真正好的课堂是教会学生学习,形成学习的能力,而不是将知识硬塞给学生。所以暗示性语言的频繁使用反而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对学生思维的影响
在暗示性语言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就会被老师牵着走。为了获得老师的肯定性评价,学生思维关注的不再是问题的探究解决,而变成了揣摩暗示性语言背后教师的真正意圖。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6课《古诗词三首》当中的《乡村四月》时,我问学生: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的景物呢?学生马上回答道:“春天!”我瞪大眼睛反问道:“是春天吗?”学生一听,马上就知道答错了,于是又马上大声回答道:“夏天!”此时,我又一脸疑惑地问:“是夏天吗?”这时学生就乱了,说什么季节的都有。他们都被老师搞晕了,不知道老师到底是想让他们说哪个季节。从中不难发现,在暗示性语言的引导下,学生思维的关注点并不是思考问题本身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猜测老师的意图。长期以往,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发现等方面的能力都会下降,这将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健康发展。
五、避免暗示性语言及其不利影响
要怎样才能避免课堂教学语言中使用暗示性语言,并避免它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呢?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性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去思考探究。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感受,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更多的话语权,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急于将所谓的答案强加给学生。应该让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真正还原教师的主导功能,避免进入“填鸭式”的教学怪圈。
(二)注重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教育理念
小学语文课堂不仅是“教书”,更要“育人”。教师向学生讲授知识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既要授之以鱼,又要授之以渔。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真正能够提高各种学习的能力。所以,教师本身要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教育理念,而不是局限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让小学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培养人才的摇篮。
(三)丰富课堂评价标准,完善教育评价体系
一堂好课的评价不能只是以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作为评价的对象,也不能只看教师对知识的讲授及课堂教学环节的完整、流畅,而应该丰富课堂评价标准,让好课的标准更多元化,应更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标准,让促进学生发展成为衡量一堂好课的主要标准。另外,社会及家长对教育的评价也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所以,要完善整个教育的评价体系,真正做到不以考试成绩来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综合学生考试成绩、学习能力、品德表现等内容来评价学与教。
要做到这些任重而道远,需要教师、学校、家长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