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的教学反思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t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具有许多不确定性,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多元智力和多元价值取向决定了教学目标和结果的不确定性:学科的综合性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师生合作探究决定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不确定性。面对教育中层出不穷的问题,教师需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思考教育现象背后的根源,才能使教育、教学工作富有成效。
  
  一、教学反思的涵义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过程。任何一个致力于教学反思的教师必须具备以下三点:一是思想开放,二是有责任感,三是有专心致志的执着性。思想开放能够注意不同的意见和观点,能够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责任感表明了能积极寻求真理和运用获得的信息去应付问题;执着性表明了能克服恐惧和具有始终如一的精神,并能批判性地评估自我和周围的一切。
  
  二、掌握学科特点,确定反思内容
  
  各门学科都有着自身的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体系和思维方式。
  
  1.反思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点,需要反思以下几个方面。反思一,教学日标的三维性,即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否体现了新课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目标要求,并确保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反思二,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即教学目标是否有不同层次的具体内容,以适应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反思三,教学目标的动态性,即是否把总的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块落实到各个动态的教学环节中,让活动去诠释目标,化解目标,最终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目标。
  
  2.反思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不等同于教材内容,需要反思以下几个方面。反思一,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这个载体能否围绕教学目标的要求,立足选用教材,吸收其它教材的优点,以保证教学目标的有效实施。反思二,学科教育价值性。教学内容是否蕴含了学科的教育功能,在科学发展观、人地协调发展等观念或价值取向上有所体现和承载。反思三,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是否注意观察周围的生活环境,要善于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种种现象,探究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也就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而实现学科知识的自身价值。
  
  3.反思教学常规
  教学常规包括备课、上课、布置与批改作业、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考核与评定等,这些是多少代教师在重复着的教学基本环节,是不可或缺的过程。然而,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在每个过程某个环节中,是否都能体现出新的思想和方式,适应新教育改革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对教学常规进行反思。一是反思它的弊端、缺欠和与教育发展相抵触的地方,从而找到改革的突破口,进行开发和重建。二是反思教学常规中沉积下来的教育精华,对其进行挖掘和提炼。反思教学常规,择取精华而创新,是教师进行教育改革的一种稳妥而有效的方法。
  
  4.反思教学习惯
  每位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都会不知不觉地形成一些自身的教学习惯,并渐渐地习惯成自然,形成思维定势,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似乎觉得这些习惯的正确性是理所当然的。例如教师往往非常重视教什么、怎么教,在备课、上课方面颇下一番工夫;对于为何教,教得怎样,教学与哪些因素有关以及这些因素间有何联系等相关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意识薄弱。
  
  5.反思学生表现
  个性迥异的学生带着各自独特的知识和经验走进课堂,常常会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见解,拓宽教师思路。
  
  三、培养教师教学反思的策略
  
  1.提高教育理论修养,加强教学研究
  为了有效地进行教学反思,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修养。要不断学习教育改革的理论,了解教育新理念、新技巧,用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加强教学研究。如果教师对日常教学的生活世界司空见惯,那么他既发现不了教学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也发现不了教育教学中潜在的问题。教师要以研究主体的眼光审视教学过程,彻底摆脱指令性课程范式下作为课程依附者和消极执行者的被动角色。这样才能够从中发现问题,发现新现象的意义,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的认识。
  
  2.在观摩学习及与同事交往中提高自我
  就像“照镜子”一样,他人的观察与评价可以促进教师反思。经过多年的教学磨炼,大部分教师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有着迥异的教学个性,也有不同的教学感悟和教学体会,大家聚在一起讨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思维才能够得到碰撞,情感才能得到交流。教师要积极参与上级组织的名师观摩课、学术报告,还有同级或本单位的集体备课、研究课等,以获得最好的学习和反思的机会。通过交流学习有利于教师从一个新的视点,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对问题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不断充实和提高自我。
  
  3.强化课后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课后反思是教师在教学结束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学生反应、教学问题等及时进行分析、研究、总结、提炼,从而使教学经验理论化,逐步完善教学艺术。
  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记录课后反思。
  一是记录课堂教学的成功之举。主要包括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做法和措施,教学思想、原理及方法的渗透、迁移与应用的过程,以及有何感触与创新等。
  二是记录“败笔”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如教学内容安排欠妥,教学方法设计不当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及时记录下来,从主观上找原因,并有勇气请同行提建议,采用多种形式取长补短,使之成为以后教学工作的前车之鉴。
  三是记录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融合,往往会因为一些偶然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不由自主地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四是记录教学问题的设计。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通过教学反思,检查自己所设计的问题是否把握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上,是否围绕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五是记录“再教设计”。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虽然仔细研究了教材,写了详细教案,但课堂教学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教学过程又是互动的,因此在具体施教中必然会出现一些事先没有想到的情况,随着教学的进行,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感悟也会相应地加深。教师在授课结束时,把这些理解和感悟记录下来,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写课后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追求。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如能持之以恒,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4.教师要学会叙事与倾听
  叙事是对日常教学的回忆与再现,把日常的教学经验组织成有价值的事件,从而将看似平凡普通、单调重复的活动赋予独特的意义。要求教师必须对教学情景、事件及细节进行深情关注和深入观察,为叙事提供素材,才能实现对教学全面的、有深度的反思。通过叙事可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感知、体验自己在日常教学中的价值和趣味。要真诚地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听从良心的呼唤,不要盲目地被时髦的理论遮蔽了心灵的“慧眼”。
  教学反思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点,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通过反思发现新问题,激发教师责任心,把教学实践提到新的高度:通过教学反思,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从而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
  
  (责任编辑:林飞)
其他文献
摘要:根据产生兴趣的间接因素如个人适应、实际需要、环境、人格等对大学生学习数学的影响,通过有意识地把这些因素贯穿于数学教学过程中,本文探索了在大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大学数学教学;兴趣;创新人才  作者简介:刘克英(1978-),女,河南方城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讲师,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基础数学;李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