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馆藏文物的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发挥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在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博物馆的硬件设施得以改善,文物数量不断增加,如何做好陈列展览的策划与实施,成为博物馆工作人员必须要考虑的重点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博物馆陈列展览的一些常用手法,如烘托与渲染、科学复原、虚拟场景等;概述了陈列展览策划方案应包含的一些内容,包括挖掘地域文化资源、科学设定展览主体等;最后分别从撰写陈列大纲、科学布局文物、运用现代科技提升展览效果等方面,总结了关于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创新实践策略。
【关键词】博物馆;陈列展览;展览主题;馆藏文物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陈列展览的设计和策划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博物馆的综合管理能力,也影响着博物馆公共服务职能的发挥。近年来,在新技术、新设备的支持下,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呈现出多元化、丰富化的特点,带给观众别样的视听感受,提升了观众的文化自信心。随着公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博物馆在做好文物收集、研究等工作的基础上,还要在陈列展览上下功夫,通过科学设定展览主题、精心撰写陈列大纲、合理进行文物布局等一系列措施,将馆藏文物展现在观众面前,彰显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与价值。
一、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常用手法
(一)烘托与渲染
博物馆的许多文物藏品有独特的产生背景。对于观众来说,如果不了解这些创作背景,在观看时难以产生强烈的共鸣,也无法理解展品的深层次内涵。鉴此,可以借用烘托与渲染的表现手法,在展柜的底部、侧面等地方,为馆藏文物提供一个背景,增加观众在欣赏文物时的情景代入感。
(二)科学复原
科学复原的表现手法兼用于宏观设计中,但更多的方面根据陈列内容表达的需要,用于微观设计,复原陈列是一种老的传统的表现手法,但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装备下,场景的复原、自然物品以及人工构筑物等布景道具制作更加逼真,难辨真伪。科学复原的表现手法最早应用于实用装饰艺术陈列,如复原一堂明代黄花梨家具陈设,或复原一间法国路易十四时期的沙龙,后来发展应用于自然史陈列、人类学陈列以及历史、民俗学陈列,尤其在民俗学陈列中复原表现手法的运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1]
(三)虚拟场景
利用现代科技创造虚拟场景,可以进一步丰富参观体验,让展品与整个场馆环境融为一体,从而给观众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与科学复原不同的是,虚拟场景的设计更加灵活,运用技术手段可以营造多样化的场景,因此陈列展览的视听效果也会更加震撼。如福建博物院策划的《闽海蔚蓝》展,就是通过虚拟浅海、河口、滩涂、红树林及珊瑚礁组成的近海及海岸湿地和绘制着3D海洋生物图案的“海底隧道”以及声、光、电模拟出海浪轻拍礁石、海鸟低声鸣叫声音的虚拟场景,让观众瞬间感受到一个蔚蓝色的世界映入眼帘,从而加深观众的体验感。
二、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策划方案
(一)依托地域文化资源,凸显地域文化特征
博物馆内每一件文物藏品都是文化传承的载体。特别是各个省市的博物館,收藏了大量本地出土的文物,在进行陈列展览的设计策划时,可以利用这些地域文化资源向观众集中展示地方性的传统文化,增强观众的文化自信心、自豪感。
一是地方历史陈列。根据陈列方式的不同,又可以细分为通史式和断代史式。[2]如果本地历史较为悠久,且馆藏文物涵盖了各个朝代,可以选择通史式陈列,这样能够按照时间顺序,让观众借助馆藏文物,全面了解地方历史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反之,如果博物馆收藏的文物数量较少,或是出土文物集中于某个或几个朝代,这种情况下应当优先考虑断代史式陈列。二是地方专题文物陈列。选取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代表性馆藏文物,确定一个主题,然后进行集中陈列展览,这种模式在很多博物馆得到了广泛运用。如福建博物院策划的《弦歌悠远——福建戏曲大观》展,通过集中展示福建各个地方戏曲服饰、乐器、道具、曲谱、石雕舞俑等历史文物和戏曲小舞台不定期的表演,向观众展示福建具有历史深厚积淀的戏曲大省。对于参展观众来说,在看文物、听讲解、看表演的过程中,一方面丰富了自己的历史知识、扩展了个人的文化视野,另一方面也对本地的传统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而自觉地参加到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队伍中。
(二)整合馆藏文物信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在博物馆的藏品中,像陶瓷器、青铜器等,由于制作工艺、制造年份的不同,本身带有较为明显的地域特征。相比之下,像字画、古籍等,首先是没有典型的地域特征,其次是包含了较为丰富的文化信息,这就为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弘扬提供了载体。博物馆进行陈列展览的策划时,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归类,然后确定展览主题,将本馆的特色文物进行集中展示。[3]如福建博物院策划的《玲珑神致 冰玉匠心——明清德化瓷器精品》展,通过陈设雅玩、文房藏珍、禅道陶然、觥筹交盏不同特色的四个陈列单元精品瓷器,向观众集中展示了明清两个时期德化冰玉本色和独特魅力瓷器精品,为传承古老技艺、弘扬中华文化贡献新的更大的力量。对于参展观众来说,除了可以了解到明清时期德化用于陈设的瓶、炉、尊、垒、觚、水孟、花盆等,还有各种造型生动的人物造像和文房用的洗、盒、砚滴、水注、灯盏、烛台、印玺、箫笛、案屏、笔筒等;饮食器皿杯、盏、执壶、碗、盘、碟、羹匙,这些功能各异、形式多样的瓷器精品,也让现代人不得不感叹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感叹之余,观众还会以各种形式支持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购买由博物馆设计、制作的瓷器纪念品,帮助博物馆创收,支持传统文化传播。[4]
(三)科学设定展览主题,增强感染力吸引力
博物馆在进行陈列展览的策划工作时,选取一个展览主题并确定一个恰当的定名,既可以让观众对展览内容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又能够激发他们参观的兴趣。因此,如何给陈列展览定名也是一门学问,值得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去思考。特别是对于地方性博物馆,好的主题和恰当的定名,还能够在客观上起到宣传的作用,继而吸引本地甚至是周边地区的文物爱好者前来参观,保证了展览的顺利举办。通常来说,每次陈列展览必须要设定一个总标题,这是对展览内容的高度概括;如果陈列文物较多,还可以按照年代、类型等进行区分,并针对每个分区,分别给出副标题。[4]如福建博物馆策划的《福建古代文明之光》展,就是用《山海家园闽之先民》《青铜辉映礼乐初萌》《越魂不灭王族世家》《衣冠南渡闽中隆兴》《丝路云帆海国雄风》《风云际会东西交流》六大部分的副标题加以区分,并通过史籍介绍、绘图、场景复原、表格和考古发现,揭示历史之谜,力求真实还原福建各历史阶段。在陈列展览的策划中,好的定名可以给观众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牢牢抓住观众的好奇心,让他们迫切的想要一探究竟,从而吸引更多的文物爱好者来馆参观。 三、博物馆创新陈列展览方法的具体实践
陈列展览的实施必须跟进策划,通常在确定主题后,博物馆的相关工作人员就可以着手进行陈列展览具体事项的筹备。整个实施阶段,主要分为撰写陈列大纲、科学布局文物和优化展览效果三部分。
(一)根据展览主题撰写陈列大纲
陈列大纲对展览效果有直接影响。为了保证陈列大纲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博物馆方面需要选派一些经验丰富且熟悉地方历史文化的专业人士全权负责这工作。对于地方性博物馆来说,还可以邀请省内外专家与本馆工作人员共同商定陈列大纲,然后拟定初步框架,在反复修改后确定最终的陈列大纲,并交由省一级的专家组进行评定。在撰写陈列大纲的过程中,现场考察、实地调研、座谈论证等都是不可或缺的環节。需要注意的是,撰写陈列大纲还要遵循特定的规范要求,例如总标题的设计要高度凝练,副标题的设计要紧扣展览内容。此外,整个陈列大纲要保证逻辑通顺、前后照应,文字表述要专业、清晰等。如福建博物院策划的《绿叶对根的情意——华侨华人奉献》展,就是邀请省内外专家与本馆工作人员共同商定,以时间为脉络,以重要人物和事件为切入点,强调由物及人,由古及今,从中提炼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的陈列大纲。展览共分为三个单元,以文物为基础,辅以图片、文献、场景等手段,支撑起多元化的展览方式。文物展品从参展单位珍藏的华侨华人文物中进行遴选,其中涵盖侨批、手稿、勋章、证书、旗帜、钱币、奖杯等多种品类。在展品遴选过程中,重点突出历史文化价值以及典型性、代表性和可观赏性,特别是能够系统、生动地反映华侨华人回馈祖国的情怀和复兴精神的文物展品。旨在充分展现华侨华人在各个历史时期对祖国的奉献,充分表达绿叶对根的情意,以携手广大华侨华人同祖国人民一道同心同德,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参考陈列大纲科学布局文物
文物作为陈列展览的“主角”,是决定展览效果的核心要素。陈列文物必须要与主题密切相关,这是硬性标准,不符合标准的一律不准参展。还有就是,在文物数量充裕的情况下优先展示精美的、完整的文物,并且按照其价值高低、完整程度进行先后排列。在满足这些基本条件的前提下,还要对展览文物进行科学布局。
1.展览光线的调节
博物馆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光线的设计与运用将会对文物的展览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通过调节展览光线,突出文物的质感,从而让观众在近距离欣赏时产生更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留下深刻的参观印象。当然,光线的明暗、色彩的协调,也要基于文物本身的特质,以及展览的主题进行适应性的调整,体现出灵活化、多元化的特点。适当增强光照强度,虽然可以让观众更加清晰地欣赏文物的纹理和细节,但是近距离、长时间的观赏,也有可能让观众感到眩目。因此,在展馆、展柜内的光源选择上,也要充分考虑观众的舒适度。同时,选择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灯具,可以避免光线对文物造成破坏。同一展馆、展柜内的光线设计,尽量保持统一的方向,并且与参观方向相同,这样可以防止观众在欣赏文物时因为逆光而感到光线刺眼,优化参观体验。
2.空间结构的设计
博物馆文物的陈列展览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要让文物的布局和整个展览空间做到和谐统一。在进行现场布局时,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要结合展览主体和陈列大纲,对展厅内的空间进行科学划分、合理布局。既要关注细节,让观众能够欣赏每一件展出文物;又要兼顾整体,文物与文物之间的陈列、展柜与展柜之间的布局,都要体现出规范性,给人一种和谐美。在优化空间结构设计的前提下,还要尽可能地丰富陈列展览的内容。例如,选择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文物,按照特定的顺序进行展览。对于观众来说,可以在有限的参观时间里尽可能多地了解多样的文物藏品,从而让观众产生一种不虚此行的心理感受。
3.衬托材料的选用
博物馆举办陈列展览时,可以根据展品材质的不同,运用不同质地、巧妙构思的材料加以衬托,提升展品的质感,使展品的美感得到升华,凸显文物的珍贵高雅。展柜的设计可以吸收当地的文化因素,使其与精美的展品相互辉映。文物托台可以采用构思新颖和造型典雅的托架。例如一件小型青蛙玉器,设计一片碧绿的荷叶作为托台,这样可以让文物更加富有生命力。石器、陶器可以采用粗麻布来衬托;金银等珍贵亮色文物则可以采用丝绸、绒布等衬托陈列展览中大小相同的展品。由于明暗度、色彩和质地的不同,给人的感觉也会不一样。任何展览,无论是使用大版面形式、小镜框形式,还是两种形式结合使用,都要突出展览的整体性,把握好各处版面的尺寸,规格尺寸的种类不要过多,避免版面过于繁杂。形体大、级别高的展品要重点打造,把它们布置在比较醒目的地方,而且要把大小不一的展品巧妙地摆放在比较适当的位置。
(三)依托现代科技提升展览效果
现代前沿技术的运用,对提升博物馆陈列展览效果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博物馆可以根据文物的展览需求和自身的技术条件,用新技术、新设备,带给观众更加震撼的视觉展览、更加优质的参观体验。例如,提供智能语音解说,通过定位观众当前所在位置,智能化地提供与该位置中展览文物相关的解说。这样既可以减轻解说员的工作压力,又能够让观众可以更加自由地参观。引进全息投影、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让原本只能保存于展柜内的文物藏品更加直观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可以360°无死角地参观,进一步丰富观众的参观体验;还可以使用多幕投影,将观众的视觉、听觉甚至是触觉等多种感官全部调动起来,增强展览的吸引力。当然也必须认识到,现代科技虽然可以提升展览效果,但是多数情况下还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决不能一味滥用,避免在博物馆内产生声、光污染。对于博物馆陈列展览的设计人员来说,要具体到文物的特性、展览的需求、空间的布局,特别是观众的体验等各方面的因素,恰当地使用现代科技,才能取得理想的展出效果。
四、结语
博物馆作为人类文化的展览区域,是社会文化存在的特殊形式,为了充分发挥博物馆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在博物馆的陈列设计中,应当考虑社会各个阶层的文化需要,特别是贴近社会大众文物展览形式会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明确陈列展览的策划流程和实施步骤,通过确定展览主题、撰写陈列大纲、科学布局文物等一系列流程,让陈列展览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在圆满完成展览任务的基础上,带给观众别样的参观体验和丰富的文化盛宴。下一步,应当重点加强对博物馆文物设计创新的研究,通过拉近和观众的距离,提高观众参与博物馆展览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使博物馆为人类文化的发展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吴振红.试论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策划与实施:以《傅山书画精品展》为例[J].艺术科技,2014(4):352-353.
[2]吴振红.博物馆陈列展览创新策划的探索与实践——以“牵星过洋:万历时代的海贸传奇”等展览为例[J].福建文博,2017(4):79-84.
[3]王锋.关于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思想性与观赏性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2):85.
[4]赵博.新形势下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现状思考与发展趋势[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3):152-153.
作者简介:林敏(1980-),汉族,福建福州,本科,文博馆员,研究方向:陈列展览。
【关键词】博物馆;陈列展览;展览主题;馆藏文物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陈列展览的设计和策划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博物馆的综合管理能力,也影响着博物馆公共服务职能的发挥。近年来,在新技术、新设备的支持下,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呈现出多元化、丰富化的特点,带给观众别样的视听感受,提升了观众的文化自信心。随着公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博物馆在做好文物收集、研究等工作的基础上,还要在陈列展览上下功夫,通过科学设定展览主题、精心撰写陈列大纲、合理进行文物布局等一系列措施,将馆藏文物展现在观众面前,彰显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与价值。
一、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常用手法
(一)烘托与渲染
博物馆的许多文物藏品有独特的产生背景。对于观众来说,如果不了解这些创作背景,在观看时难以产生强烈的共鸣,也无法理解展品的深层次内涵。鉴此,可以借用烘托与渲染的表现手法,在展柜的底部、侧面等地方,为馆藏文物提供一个背景,增加观众在欣赏文物时的情景代入感。
(二)科学复原
科学复原的表现手法兼用于宏观设计中,但更多的方面根据陈列内容表达的需要,用于微观设计,复原陈列是一种老的传统的表现手法,但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装备下,场景的复原、自然物品以及人工构筑物等布景道具制作更加逼真,难辨真伪。科学复原的表现手法最早应用于实用装饰艺术陈列,如复原一堂明代黄花梨家具陈设,或复原一间法国路易十四时期的沙龙,后来发展应用于自然史陈列、人类学陈列以及历史、民俗学陈列,尤其在民俗学陈列中复原表现手法的运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1]
(三)虚拟场景
利用现代科技创造虚拟场景,可以进一步丰富参观体验,让展品与整个场馆环境融为一体,从而给观众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与科学复原不同的是,虚拟场景的设计更加灵活,运用技术手段可以营造多样化的场景,因此陈列展览的视听效果也会更加震撼。如福建博物院策划的《闽海蔚蓝》展,就是通过虚拟浅海、河口、滩涂、红树林及珊瑚礁组成的近海及海岸湿地和绘制着3D海洋生物图案的“海底隧道”以及声、光、电模拟出海浪轻拍礁石、海鸟低声鸣叫声音的虚拟场景,让观众瞬间感受到一个蔚蓝色的世界映入眼帘,从而加深观众的体验感。
二、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策划方案
(一)依托地域文化资源,凸显地域文化特征
博物馆内每一件文物藏品都是文化传承的载体。特别是各个省市的博物館,收藏了大量本地出土的文物,在进行陈列展览的设计策划时,可以利用这些地域文化资源向观众集中展示地方性的传统文化,增强观众的文化自信心、自豪感。
一是地方历史陈列。根据陈列方式的不同,又可以细分为通史式和断代史式。[2]如果本地历史较为悠久,且馆藏文物涵盖了各个朝代,可以选择通史式陈列,这样能够按照时间顺序,让观众借助馆藏文物,全面了解地方历史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反之,如果博物馆收藏的文物数量较少,或是出土文物集中于某个或几个朝代,这种情况下应当优先考虑断代史式陈列。二是地方专题文物陈列。选取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代表性馆藏文物,确定一个主题,然后进行集中陈列展览,这种模式在很多博物馆得到了广泛运用。如福建博物院策划的《弦歌悠远——福建戏曲大观》展,通过集中展示福建各个地方戏曲服饰、乐器、道具、曲谱、石雕舞俑等历史文物和戏曲小舞台不定期的表演,向观众展示福建具有历史深厚积淀的戏曲大省。对于参展观众来说,在看文物、听讲解、看表演的过程中,一方面丰富了自己的历史知识、扩展了个人的文化视野,另一方面也对本地的传统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而自觉地参加到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队伍中。
(二)整合馆藏文物信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在博物馆的藏品中,像陶瓷器、青铜器等,由于制作工艺、制造年份的不同,本身带有较为明显的地域特征。相比之下,像字画、古籍等,首先是没有典型的地域特征,其次是包含了较为丰富的文化信息,这就为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弘扬提供了载体。博物馆进行陈列展览的策划时,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归类,然后确定展览主题,将本馆的特色文物进行集中展示。[3]如福建博物院策划的《玲珑神致 冰玉匠心——明清德化瓷器精品》展,通过陈设雅玩、文房藏珍、禅道陶然、觥筹交盏不同特色的四个陈列单元精品瓷器,向观众集中展示了明清两个时期德化冰玉本色和独特魅力瓷器精品,为传承古老技艺、弘扬中华文化贡献新的更大的力量。对于参展观众来说,除了可以了解到明清时期德化用于陈设的瓶、炉、尊、垒、觚、水孟、花盆等,还有各种造型生动的人物造像和文房用的洗、盒、砚滴、水注、灯盏、烛台、印玺、箫笛、案屏、笔筒等;饮食器皿杯、盏、执壶、碗、盘、碟、羹匙,这些功能各异、形式多样的瓷器精品,也让现代人不得不感叹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感叹之余,观众还会以各种形式支持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购买由博物馆设计、制作的瓷器纪念品,帮助博物馆创收,支持传统文化传播。[4]
(三)科学设定展览主题,增强感染力吸引力
博物馆在进行陈列展览的策划工作时,选取一个展览主题并确定一个恰当的定名,既可以让观众对展览内容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又能够激发他们参观的兴趣。因此,如何给陈列展览定名也是一门学问,值得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去思考。特别是对于地方性博物馆,好的主题和恰当的定名,还能够在客观上起到宣传的作用,继而吸引本地甚至是周边地区的文物爱好者前来参观,保证了展览的顺利举办。通常来说,每次陈列展览必须要设定一个总标题,这是对展览内容的高度概括;如果陈列文物较多,还可以按照年代、类型等进行区分,并针对每个分区,分别给出副标题。[4]如福建博物馆策划的《福建古代文明之光》展,就是用《山海家园闽之先民》《青铜辉映礼乐初萌》《越魂不灭王族世家》《衣冠南渡闽中隆兴》《丝路云帆海国雄风》《风云际会东西交流》六大部分的副标题加以区分,并通过史籍介绍、绘图、场景复原、表格和考古发现,揭示历史之谜,力求真实还原福建各历史阶段。在陈列展览的策划中,好的定名可以给观众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牢牢抓住观众的好奇心,让他们迫切的想要一探究竟,从而吸引更多的文物爱好者来馆参观。 三、博物馆创新陈列展览方法的具体实践
陈列展览的实施必须跟进策划,通常在确定主题后,博物馆的相关工作人员就可以着手进行陈列展览具体事项的筹备。整个实施阶段,主要分为撰写陈列大纲、科学布局文物和优化展览效果三部分。
(一)根据展览主题撰写陈列大纲
陈列大纲对展览效果有直接影响。为了保证陈列大纲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博物馆方面需要选派一些经验丰富且熟悉地方历史文化的专业人士全权负责这工作。对于地方性博物馆来说,还可以邀请省内外专家与本馆工作人员共同商定陈列大纲,然后拟定初步框架,在反复修改后确定最终的陈列大纲,并交由省一级的专家组进行评定。在撰写陈列大纲的过程中,现场考察、实地调研、座谈论证等都是不可或缺的環节。需要注意的是,撰写陈列大纲还要遵循特定的规范要求,例如总标题的设计要高度凝练,副标题的设计要紧扣展览内容。此外,整个陈列大纲要保证逻辑通顺、前后照应,文字表述要专业、清晰等。如福建博物院策划的《绿叶对根的情意——华侨华人奉献》展,就是邀请省内外专家与本馆工作人员共同商定,以时间为脉络,以重要人物和事件为切入点,强调由物及人,由古及今,从中提炼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的陈列大纲。展览共分为三个单元,以文物为基础,辅以图片、文献、场景等手段,支撑起多元化的展览方式。文物展品从参展单位珍藏的华侨华人文物中进行遴选,其中涵盖侨批、手稿、勋章、证书、旗帜、钱币、奖杯等多种品类。在展品遴选过程中,重点突出历史文化价值以及典型性、代表性和可观赏性,特别是能够系统、生动地反映华侨华人回馈祖国的情怀和复兴精神的文物展品。旨在充分展现华侨华人在各个历史时期对祖国的奉献,充分表达绿叶对根的情意,以携手广大华侨华人同祖国人民一道同心同德,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参考陈列大纲科学布局文物
文物作为陈列展览的“主角”,是决定展览效果的核心要素。陈列文物必须要与主题密切相关,这是硬性标准,不符合标准的一律不准参展。还有就是,在文物数量充裕的情况下优先展示精美的、完整的文物,并且按照其价值高低、完整程度进行先后排列。在满足这些基本条件的前提下,还要对展览文物进行科学布局。
1.展览光线的调节
博物馆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光线的设计与运用将会对文物的展览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通过调节展览光线,突出文物的质感,从而让观众在近距离欣赏时产生更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留下深刻的参观印象。当然,光线的明暗、色彩的协调,也要基于文物本身的特质,以及展览的主题进行适应性的调整,体现出灵活化、多元化的特点。适当增强光照强度,虽然可以让观众更加清晰地欣赏文物的纹理和细节,但是近距离、长时间的观赏,也有可能让观众感到眩目。因此,在展馆、展柜内的光源选择上,也要充分考虑观众的舒适度。同时,选择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灯具,可以避免光线对文物造成破坏。同一展馆、展柜内的光线设计,尽量保持统一的方向,并且与参观方向相同,这样可以防止观众在欣赏文物时因为逆光而感到光线刺眼,优化参观体验。
2.空间结构的设计
博物馆文物的陈列展览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要让文物的布局和整个展览空间做到和谐统一。在进行现场布局时,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要结合展览主体和陈列大纲,对展厅内的空间进行科学划分、合理布局。既要关注细节,让观众能够欣赏每一件展出文物;又要兼顾整体,文物与文物之间的陈列、展柜与展柜之间的布局,都要体现出规范性,给人一种和谐美。在优化空间结构设计的前提下,还要尽可能地丰富陈列展览的内容。例如,选择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文物,按照特定的顺序进行展览。对于观众来说,可以在有限的参观时间里尽可能多地了解多样的文物藏品,从而让观众产生一种不虚此行的心理感受。
3.衬托材料的选用
博物馆举办陈列展览时,可以根据展品材质的不同,运用不同质地、巧妙构思的材料加以衬托,提升展品的质感,使展品的美感得到升华,凸显文物的珍贵高雅。展柜的设计可以吸收当地的文化因素,使其与精美的展品相互辉映。文物托台可以采用构思新颖和造型典雅的托架。例如一件小型青蛙玉器,设计一片碧绿的荷叶作为托台,这样可以让文物更加富有生命力。石器、陶器可以采用粗麻布来衬托;金银等珍贵亮色文物则可以采用丝绸、绒布等衬托陈列展览中大小相同的展品。由于明暗度、色彩和质地的不同,给人的感觉也会不一样。任何展览,无论是使用大版面形式、小镜框形式,还是两种形式结合使用,都要突出展览的整体性,把握好各处版面的尺寸,规格尺寸的种类不要过多,避免版面过于繁杂。形体大、级别高的展品要重点打造,把它们布置在比较醒目的地方,而且要把大小不一的展品巧妙地摆放在比较适当的位置。
(三)依托现代科技提升展览效果
现代前沿技术的运用,对提升博物馆陈列展览效果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博物馆可以根据文物的展览需求和自身的技术条件,用新技术、新设备,带给观众更加震撼的视觉展览、更加优质的参观体验。例如,提供智能语音解说,通过定位观众当前所在位置,智能化地提供与该位置中展览文物相关的解说。这样既可以减轻解说员的工作压力,又能够让观众可以更加自由地参观。引进全息投影、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让原本只能保存于展柜内的文物藏品更加直观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可以360°无死角地参观,进一步丰富观众的参观体验;还可以使用多幕投影,将观众的视觉、听觉甚至是触觉等多种感官全部调动起来,增强展览的吸引力。当然也必须认识到,现代科技虽然可以提升展览效果,但是多数情况下还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决不能一味滥用,避免在博物馆内产生声、光污染。对于博物馆陈列展览的设计人员来说,要具体到文物的特性、展览的需求、空间的布局,特别是观众的体验等各方面的因素,恰当地使用现代科技,才能取得理想的展出效果。
四、结语
博物馆作为人类文化的展览区域,是社会文化存在的特殊形式,为了充分发挥博物馆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在博物馆的陈列设计中,应当考虑社会各个阶层的文化需要,特别是贴近社会大众文物展览形式会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明确陈列展览的策划流程和实施步骤,通过确定展览主题、撰写陈列大纲、科学布局文物等一系列流程,让陈列展览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在圆满完成展览任务的基础上,带给观众别样的参观体验和丰富的文化盛宴。下一步,应当重点加强对博物馆文物设计创新的研究,通过拉近和观众的距离,提高观众参与博物馆展览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使博物馆为人类文化的发展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吴振红.试论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策划与实施:以《傅山书画精品展》为例[J].艺术科技,2014(4):352-353.
[2]吴振红.博物馆陈列展览创新策划的探索与实践——以“牵星过洋:万历时代的海贸传奇”等展览为例[J].福建文博,2017(4):79-84.
[3]王锋.关于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思想性与观赏性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2):85.
[4]赵博.新形势下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现状思考与发展趋势[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3):152-153.
作者简介:林敏(1980-),汉族,福建福州,本科,文博馆员,研究方向:陈列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