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tv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逢清明,中国人即便琐事缠身都会毫不犹豫地放下,怀着深深的哀思,带着自己的儿孙去祭奠仙逝的长辈,这是中国人对仙逝的长辈悼念、缅怀的传统仪式,也是弘扬从古至今的传统美德.毫不例外,父亲也从异地返回了故乡,祭奠去世的爷爷奶奶.
其他文献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基于长期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创设了“精神分析学说”.作为20世纪重要的心理学理论,被借鉴于人文社科各领域.其中,以精神分析学说为理论基础,将其与文学作
期刊
父亲是个农民,一生都在地里劳作。父亲13岁时,爷爷因病离开了人世。年幼的父亲便开始帮着奶奶承担起家庭的重担,跟着大人一起在生产队里参加劳动,尝尽了世间的酸甜苦辣和生活的艰辛。因为父亲讀过几年书,处事公道又能写会算,一开始队里安排他当记工员,后来又安排他当会计和现金保管。无论安排父亲做什么,他总是兢兢业业、不遗余力地做好本职工作,父亲用实际行动赢得了乡亲们的赞许和认可。  邻居们平时谁家有红白事,都
期刊
多情的阳光洒在蓝色的税务制服上,也洒向我依然挺拔的身姿。故土的每一寸土地,都与我血脉相连。一种草木的清香气息,在鼻翼里自然蔓延。所有的过往,都会开出一朵花。  从小,我就有个梦想,像父亲一样,当个税务人。每个人都有权力选择属于自己的人生。生活就是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生存的方式,幸福就是选择一个自己喜欢、向往的生活方式。通往成长的道路,因布满荆棘而刻骨铭心;实现梦想的征程,因艰苦卓绝而荡气回肠。  我是
期刊
吴藻(1799—1862),字平香,号玉芩子,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余杭区)人,出身商贾人家。清代中晚期诗词曲名家,清代三大女词人之一,是陈文述门下的碧城仙馆女弟子。吴藻虽非出身书香门第,但生性聪慧、才情颇富,据陆萼庭《女曲家吴藻传考略》中描述吴藻曰:“独喜读诗书,善鼓琴,能绘画,工词曲。”且著有《饮酒读骚图曲》(又名《乔影》)《花帘词》《花帘书屋诗》《香南雪北词》等,著作甚丰、成就颇大。  从古至今
期刊
我手捧红色的剪报本,端详着皮革封面那细腻光滑的纹理,细嗅内页那扑面而来的墨香……我仿佛看到了那位和蔼而又严肃的老奶奶,耳畔又响起了沙沙的剪纸声和那一句句谆谆教诲。  她的小院子总是收拾得井井有条,院子进门的右手边有一小片青绿的菜畦,那抹明亮的绿色一直让我记忆犹新。尤其是那一块块被剪裁得方方正正的报纸条,还有一摞摞被码得整整齐齐的红色剪报本,都让我稀罕不已。  当时我并不知道这种爱好叫作剪报,只觉得
期刊
笔如灯塔,置于黑暗或光明,都为指向光明.rn阎连科的短篇小说新作《纯真男孩的巴别塔》于2020年发表于《天涯》杂志.这是一个沉痛的故事.作者写了男孩全部的善,因欲而起的唯一
期刊
在我的少年时代,父亲是家中相对弱势的一方.一则因为父亲是上门女婿,在当地农村,上门女婿的地位本就不高;二则母亲初中毕业,本来考取了高中,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就读,学识要
期刊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父母在哪里,儿女们的家就在哪里.无论父母年寿多高,距离多远,只要活着,对儿女的爱永远不变,电话中每次重复的叮咛总是说不完.
期刊
唐代以前的文学作品将归隐与政治和社会现实联系紧密,王维的诗歌将归隐的含义提高到主客体存在的哲学高度。通过精练的意象、创新的图像建构和与佛教义理的结合,王维在诗作中开创了一种更加形而上的归隐书写。  一、王维之前的归隐书写概述  最早解释“归隐”概念的文本出现在《周易·蛊辞》:“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在儒家的经典中,也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期刊
跨入新世纪,父母日渐衰老.rn父亲像只旋转不停的陀螺,辛苦一生,劳而不辍.踏着新世纪的年轮,依然保持着正常旋转的状态.不是拿着铁铲点瓜,就是握着锄头种菜;不是拿着扫帚扫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