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更是被社会各界所关注。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如何衡量并没有统一的标准。
1.心理健康及其衡量标准
健康的概念古而有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自身的认识不断深化,从而深刻地意识到人体是生理与心理的统一体,心理健康是健康概念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将21世纪的心理健康理解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经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行为适度,具有协调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及性格。
中学生处在一个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健康的状态不是固定的、静止的,而是变化的、动态的。这意味着可以由不健康变为健康,也可以从健康变为不健康。根据中学生的发展特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1智力正常
智力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动的最基本的心理前提。心理健康的人能在工作中保持好奇心、求知欲,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解决问题、获得成就。智力是学生进行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1.2情绪稳定
情绪在心理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情绪状态总是占优势的,虽然因挫折和不幸而产生悲、忧、愁、怒等消极情绪体验,但不会长期处于消极情绪状态中,善于适度表达、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自尊大又不退縮畏惧,争取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心境积极乐观。尤其对中学生来讲,情绪处于激荡期,更有必要提高情绪的控制力。
1.3能够悦纳自我
心理健康的人具有积极的自我形象,能现实地评价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不会过分掩饰自己,不会刻意取悦于人,能够实事求是地看待别人的评价与议论。
1.4良好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能与人合作,有正确的交往态度和有效的人际沟通技巧,宽以待人而不失其独立人格,人际关系范围广而稳定,有知心朋友,有亲密家人。
1.5有较强的自制力
自制力是人能动性的体现。心理健康的人学习工作目标明确,自觉性高,能主动克服困难,有毅力。
1.6能动地适应现实环境
能正确认识环境和处理个人与环境的关系,能保持与环境的良好接触,善于将自己融入到不同的环境中,使自己的心理需要与社会协调统一,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需要,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1.7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健康
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使人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健全人格。人格完整健康的主要标志包括人格各个结构要素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创造性,以及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2.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点,德育的生长点,德育与智育的结合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有很多种,在这里我着重强调环境育人。环境育人,古而有之。孔子认为择邻不到风俗仁厚的地方去,非明智之举。荀子说过:“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孟母三迁的典故更是知行统一的佳话。
2.1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
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在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亭阁假山、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生物园里生机盎然,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2.2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 。
校园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中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
2.2.1师生平等,跨越陈旧的“代沟”。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为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全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2.2真诚相对,理解铸就成长。
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现代教育中教师不应该是教育的主宰,不应该再有权威不可侵犯的思想。放下架子,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用真诚换真诚,让学生切实感觉到你是他的朋友,你才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使他们从心里接受你善意的意见与建议。
2.2.3真心真爱,促进感情内化。
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性的交情,也是爱的投入。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我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2.2.4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可以说,大部分的中学生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最后,我引用美国的h·j·柯赖齐亚和w·m·斯塔顿所著的《小学生健康教育》一书中的一段话来说明:
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
如果孩子生活在容忍中,他便学会耐心。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扬中,他便学会自赏。
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平等中,他便懂得什么是公正。
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他便会觉得他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来关心、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让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充分、健康地发展,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3年
[2]《教育文摘周报》 2003年
[3]张世富主编《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4]郑维康主编《青少年心理咨询手册》 上海人民出版社
[5]邱炳武主编《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科学出版社识字卡片,
1.心理健康及其衡量标准
健康的概念古而有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自身的认识不断深化,从而深刻地意识到人体是生理与心理的统一体,心理健康是健康概念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将21世纪的心理健康理解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经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行为适度,具有协调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及性格。
中学生处在一个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健康的状态不是固定的、静止的,而是变化的、动态的。这意味着可以由不健康变为健康,也可以从健康变为不健康。根据中学生的发展特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1智力正常
智力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动的最基本的心理前提。心理健康的人能在工作中保持好奇心、求知欲,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解决问题、获得成就。智力是学生进行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1.2情绪稳定
情绪在心理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情绪状态总是占优势的,虽然因挫折和不幸而产生悲、忧、愁、怒等消极情绪体验,但不会长期处于消极情绪状态中,善于适度表达、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自尊大又不退縮畏惧,争取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心境积极乐观。尤其对中学生来讲,情绪处于激荡期,更有必要提高情绪的控制力。
1.3能够悦纳自我
心理健康的人具有积极的自我形象,能现实地评价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不会过分掩饰自己,不会刻意取悦于人,能够实事求是地看待别人的评价与议论。
1.4良好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能与人合作,有正确的交往态度和有效的人际沟通技巧,宽以待人而不失其独立人格,人际关系范围广而稳定,有知心朋友,有亲密家人。
1.5有较强的自制力
自制力是人能动性的体现。心理健康的人学习工作目标明确,自觉性高,能主动克服困难,有毅力。
1.6能动地适应现实环境
能正确认识环境和处理个人与环境的关系,能保持与环境的良好接触,善于将自己融入到不同的环境中,使自己的心理需要与社会协调统一,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需要,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1.7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健康
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使人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健全人格。人格完整健康的主要标志包括人格各个结构要素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创造性,以及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2.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点,德育的生长点,德育与智育的结合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有很多种,在这里我着重强调环境育人。环境育人,古而有之。孔子认为择邻不到风俗仁厚的地方去,非明智之举。荀子说过:“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孟母三迁的典故更是知行统一的佳话。
2.1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
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在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亭阁假山、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生物园里生机盎然,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2.2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 。
校园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中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
2.2.1师生平等,跨越陈旧的“代沟”。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为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全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2.2真诚相对,理解铸就成长。
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现代教育中教师不应该是教育的主宰,不应该再有权威不可侵犯的思想。放下架子,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用真诚换真诚,让学生切实感觉到你是他的朋友,你才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使他们从心里接受你善意的意见与建议。
2.2.3真心真爱,促进感情内化。
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性的交情,也是爱的投入。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我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2.2.4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可以说,大部分的中学生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最后,我引用美国的h·j·柯赖齐亚和w·m·斯塔顿所著的《小学生健康教育》一书中的一段话来说明:
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
如果孩子生活在容忍中,他便学会耐心。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扬中,他便学会自赏。
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平等中,他便懂得什么是公正。
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他便会觉得他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来关心、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让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充分、健康地发展,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3年
[2]《教育文摘周报》 2003年
[3]张世富主编《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4]郑维康主编《青少年心理咨询手册》 上海人民出版社
[5]邱炳武主编《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科学出版社识字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