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是最拿得出手的答卷

来源 :大众DV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auv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现在去英国留学的情况不同,本世纪初王砺珉去时,似乎唯有他一个人来自中国大陆。
  
  独立思考和创作经验
  
  东华大学艺术专业毕业的王砺珉先后在布里斯托大学和伦敦电影学院学习硕士课程。开始是在布里斯托大学的戏剧系学习电影专业,该学校对于学生的专业背景要求不是特别严格,主要考察的还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沟通交流的能力。不过由于英国大学的研究生学制只有一年,“没学够”的王砺珉决定继续在英国求学深造,于是他就用在布里斯托大学的毕业短片作品申请了第二所大学——伦敦电影学院。这所学院在英国享誉盛名,从这里曾经走出过拍摄了汤姆·克鲁斯《借刀杀人》和约翰尼·德普《公众之敌》的风格导演迈克尔·曼,以及香港新浪潮的主将许鞍华和严浩。由于伦敦电影学院非常专业,对学生的专业要求要也比较高。如果有一定的拍摄经验和作品或拥有一定的艺术专业背景,这样的申请会有很多加分。
  据王砺珉介绍,在英国有两所学习电影最好的高校,一所是伦敦电影学院,另一所就是国家电影电视学院。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学制,伦敦电影学院在入学第一年不分专业,所有的专业——导演、摄像、编剧、制片,美工、声效、后期制作等都得学,学制也是2年;国家电影电视学院则是和国内的北京电影学院的专业设置相同,一入学就要进行非常详细的专业分配。
  
  实践是最好的答卷
  
  在谈到伦敦电影学院的学习时,王砺珉感受最强烈的就是实践、实践、再实践。这应该是所有拥有留学经验的导演们都拥有的共同体会。和国内的硕士教学重理论课程不同的是,王砺珉在伦敦电影学院时,几乎所有时间都用来赶片场。每个同学都在拍摄自己的作品,摄像、录音、导演、美工等几乎每个职位他都轮番做过,因此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基本功,对王砺珉回国后的职业生涯产生巨大影响。
  不过王砺珉印象最深的课程却是电影理论课程的学习和观影——大量的观影经验让他受益匪浅。学校经常邀请一些知名人士来校讲座,如戛纳最佳导演迈克·李(他是学校的荣誉校长,也是毕业的校友)就曾和他们进行过互动交流,主要就是讲述自己拍摄电影长片时候的经历以及回答同学们各种创作上的问题。这些课程培养了王砺珉看问题异于常人的视角,这也是他认为自己在国外所学到的最好的知识。“要想学技术的话在国内学习也是一样的,现在很多学校都有非常好的设备,教学水准也是越来越高。但出国最主要的还是观点上的转变。在国外,看待国外、看待中国、看待自己的方式都会有所改变。”这样的思考,可能才是国外学习能带来的最宝贵的财富。
  
  行业协会的资讯发达
  
  伦敦电影学院最方便的一点是它处于英国中心城市的学院位置,这里和行业内部联系比较紧密,拥有丰富的资源。英国演员行业工会有着一本非常厚的名册,上面有大大小小演员的联系方式,有名的可能会有像是一些英国的家喻户晓的大明星,不太出名的可能的只演过一些短片和电视剧小龙套,他们的联系方式非常齐备。英国演员都非常乐意在学生的短片中出演,因为在英国的履历表上,短片作品所占的分量很重,特别是优秀的短片作品可以使参与者得到更多的工作机会。很多英国工会都会提供这样的名单。这样公开、公平的资讯,和国内的靠人情靠人脉的行业现状还是具有一定的差别。
  王砺珉上学时,韩国留学生非常多,这当然是跟韩国当时的经济崛起有关,另外还因为当时韩国学习电影的学校也不够多,这一点像是今天的中国。这一群韩国导演们回到国内之后,扎扎实实地影响到了韩国电影的崛起,他们从产业人才的各个链条影响到了韩国电影的制作,《生死谍变》后的韩国,好莱坞化非常明显,并且赢得了非常好的票房收益。
  王砺珉认为:“韩国比较小,人才相对集中,但是中国太大了,人才回来之后都散了,不太容易形成规模。”这样的解释当然有合理性,但笔者认为国内的制作资源仍然是相对集中的,基本上都在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几个城市,而且真正的电影或者说是传媒圈子都不大,留洋回国的导演经过十年左右的发展,应该没有问题。近几年占据国内影坛的依旧是像张艺谋等第五代导演,贾樟柯为首的第六代导演,虽然也开始发轫,但他们无一例外的都是从北京电影学院出来的。王砺珉导演在谈到出国的利与弊时也曾经坦诚道,“如果留在国内的话,你的人脉资源会更加丰富,但是出了国之后,很多机会可能就会被耽误了。”所以大家在是否出国留学的问题上要慎重考虑。
  在英国的三年期间,王砺珉一共花了60万元人民币,创作了几部短篇作品,其中一部获得过英国RTS皇家最佳学生电影短片奖,并参加数个国际电影节,在和他谈到具体的投资回报比时,他认为没办法用具体的数字概括出来,最主要是“你的一个经历”吧,“不过有过留洋背景之后,别人对你的跨文化操作能力会更有信心。”
其他文献
日前,德国某电影学院招生,虽然两个月的学费为10万元人民币,但主办方并不担心生源。对于一个准备在国内学院进修影像艺术的人来说,虽然一年的学费才3-4万元,但和这个去德国学电影的项目相比,可能会选择后者——因为这是在德国本地,由在电影史上留有大名的世界级著名导演亲自授课。   无论一百多年前法国人到底是出于玩乐还是创业的初衷发明了电影,反正这一个多世纪以来,动态影像在世界上的发展早已不仅停留在“电影
期刊
纵观中国的百年电影史,有过留学经历的电影人不胜枚举。有的人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回来的人则带回了当时国内最需要的电影技术或者电影观念。本文试图以断代史的方式,简要介绍一下历史上曾经有过出国学习电影经历的中国电影人的事迹。看看他们出国去都学了什么,又给那时的中国电影带回了怎样的新鲜动力。    孙瑜   留学美国 学习摄影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代表人物    从中国的电影发展史上看,中国早期电影
期刊
在高清逐步普及的今天,用户拥有一台高清DV摄影机已经不是难事,为了抢占高清市场,几大主流摄影机生产商都纷纷跑马圈地,推出属于自己的“高清理念”,用户购买前面对着五花八门、种类繁多的格式,更多需要考虑的是后期制作的问题。    索尼、Panasonic主推1920×1080格式,JVC、佳能定义的是1440×900格式,而且同一品牌下的不同机型还有储存介质的区别:磁带、硬盘、卡,这对用户来说带来了一
期刊
随着中国在世界影像器材市场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各大影像设备厂商越来越重视中国客户的需求和使用体验,从前期调研到后期反馈的各个环节都很重视来自中国的声音。特别是索尼中国专业系统集团近年来针对中国市场推出过几款中国型号,比如目前正广泛使用并得到好评的XDCAM摄录一体机PDW-539P和DVCAM家族的DSR-PD198P,它们的身影在广电、行业、教育、政府等影视制作和宣传领域都能看到。  今年BIRT
期刊
电影刚刚传到中国时,被人们称为“西洋镜”,这表达了当时中国人内心深处对于活动影像世界的最初印象。而“西洋”二字,则标明了电影作为“舶来品”的内在含义。从“视觉暂留原理”的发现到“活动摄影机”的发明,电影无论作为一种带有新时代烙印的艺术形式,还是一个具体可见的机械装置,从诞生之初就带着浓重的异国色调。   当年,卢米埃尔派遣的摄影师第一次来到中国,并将活动摄影技术传播进来的时候,一定未曾想到,如今中
期刊
从做风险投资转向做电影,工科学士学位的舒浩仑所用的方法是考一个电影编导方向的MFA学位。  由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只有北京电影学院一家拥有专业电影编导硕士课程,没有专业背景但对电影满怀热情的舒浩仑决定去美国。  在申请到的几所学校里,舒浩仑选择了美国南伊利诺斯州大学,这里曾经走出过拍摄了《暴雨将至》的天才导演米尔科·曼彻夫斯基。    纪录片和剧情片的系统学习    申请学校的时候,舒浩仑自己
期刊
游飞于1989年获得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导演硕士研究生学位后,在峨眉电影制片厂艺术室担任导演。   面对当时许多项目无法投入的现状,已近而立之年的游飞教授决定出国继续深造。    当现实阻碍了梦想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高校的电影创作类专业刚刚起步,除了北京电影学院等少数院校有这个专业,而大部分院校还没有设置相关课程。因此,被称为“世界电影王国”的美国,不论是在电影创作理念、体制、技术等方面,
期刊
9月10日,卢晟担任摄影的两部电影获得上海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和最佳女配角的《玩酷青春》和投资3000万的悬疑片《绝命岛》上线。  从法国国际声音与画面学院毕业回国发展的五年间,卢晟完成了《绝命岛》、《公园》、《皇家刺青》、《爱的是你》等电影作品,而他本人也即将拍摄自己第一部个人导演作品《Here, there》。    执著电影梦的文艺青年    1997年的夏天,卢晟考上了浙江传媒学院,毕业后到中
期刊
冬季的武夷山,潮湿、阴雨连绵,但并无一丝寒意。  来自日本的著名广告导演山口香和新锐摄像师角田真一选择这样的季节,在武夷山使用佳能 EOS 5D Mark II拍摄了一部浅浅忧伤的EOS MOVIE短片。笔者也有幸通过拍摄期间的探班了解到了佳能EOS MOVIE高画质的秘密。    泥泞的人和EOS MOVIE    我并不是第一次接触日本剧组,在之前的采访中他们曾给我留下了执拗、敬业的印象,不过
期刊
王小波说,我们只有今生今世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一个诗意的世界。   用影像记录生活,或者在银幕中百变演出;做一位名声在外的导演,抑或是好莱坞国际巨星。电影带给我们浪漫光环,而艺术家最初丰富而美好的生命体验,往往源自于他的大学……   为了更好地了解如今哪些电影院校更受国内学子青睐,我们特意在面向学生群体的“人人网”上发起了国外最著名电影学院的投票,并根据实际投票结果和手中掌握的信息进行整合,旨在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