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美国联邦调查局副局长,“水门事件”的秘密线人,人称“深喉”,2008年12月18日逝世,终年95岁
在美国联邦调查局供职的数十年里,马克·费尔特(W.Mark Felt)追踪德国间谍,扫荡黑社会巢穴,一步步成为美国最资深的执法者。但在职业生涯的后半段,他却小心隐藏着一个秘密身份——“深喉”。
上世纪70年代初,“水门事件”波澜滔天,神秘的线人却始终未曾露面。直到三年前,健康状况恶化、记忆逐步丧失的费尔特终于走到台前,承认自己参与了水门揭黑——那曾是多么沉沉的黑幕啊……
1972年访问中国,无疑是尼克松总统任期内最辉煌的成果之一。就在他访华归国16天之后,6月17日,华盛顿特区水门大厦的保安在一扇门上发现一块奇怪的胶条。警察接到电话赶来,在民主党全国委员会的办公室里面发现五名窃贼。经查,他们与共和党的尼克松连任竞选总部相关。尼克松则屡屡否认与窃贼有染,其助手也不屑地将此事称为“三流盗窃”。11月,尼克松以绝对优势连任总统。
此刻,《华盛顿邮报》的编辑部里,两名缺乏经验的本地新闻记者——伍德沃德与伯恩斯坦,受命调查这起入室盗窃案件已有时日,但成果乏善可陈。几乎绝望的伍德沃德给费尔特打了一个电话。几年前的一天,时任海军上尉的伍德沃德去白宫的国家安全办公室递送机密文件,偶遇也去办事的费尔特,两人居然一见如故。
在第一次电话中,费尔特仅说这事比普通的丑闻要深远得多,旋即挂断电话。伍德沃德穷追不舍,费尔特终于同意透露联邦调查局获得的一些信息。他们约在弗吉尼亚州阿灵顿附近的地下停车场碰头。费尔特坚持身份要保密,仅同意以“深背景”的方式提供线索——在新闻圈里,这表明消息只有通过其他信源确认后才能使用。一名编辑借用当时一部知名情色电影片名,将这个线人戏称为“深喉”,未料此名将被铭刻于美国政治历史之中。
费尔特是线人,更是两名记者核实各路消息的关键性人物。费尔特娴熟地将调查从“死胡同”引向一个广大的腐败网络。在尼克松任期,联邦调查局(FBI)、中情局和上级部门司法部,都从中性的调查机构变为政治工具,用以钳制总统的政敌。费尔特还帮助两名记者发现了非法政治献金的洗钱路径、违法窃听,以及尼克松政府高层官员企图掩盖这些罪行的种种努力。1973年,一名官员在向国会“水门事件”调查委员会作证时透露,总统椭圆办公室的谈话都被窃听。国会立刻要求获得谈话录音,尼克松借“行政特权”拒绝提供。美国最高法院站在国会一边。尼克松万般无奈,交出磁带。录音显示,总统不仅知晓前述种种非法行径,且授权甚至策划了此后的掩盖行动。国会随即弹劾总统,就在投票前夕,1974年8月4日,尼克松宣布辞职。
老道的间谍威廉·马克·费尔特,1913年8月17日出生于美国爱达荷州的一个小城。大学毕业后,先在本州议员位于华盛顿的办公室做级别较低的工作,同时上夜校获得了法律学位。1942年,他加入联邦调查局,“二战”期间一直致力于追踪美国境内的德国间谍。上世纪50年代末,他先后主管了FBI在盐湖城和堪萨斯城的分部。FBI的创建人胡佛于1960年将费尔特擢升至华盛顿的总部,负责人员训练和内部实务调查。1971年,费尔特变成胡佛的“二把手”(FBI副局长),大有希望在胡佛退休后接班。但尼克松的任命打碎了他的梦想,职务原本在费尔特之下、政治上更易妥协的L.Patrick GrayIII更得青睐,在胡佛之后领衔FBI。
费尔特自是心中不满。但是,他的手下认为,费尔特的“谋反”,可能更多是因为尼克松将FBI过于政治化,或是政府的所作所为使他愤怒。费尔特对此则正面回避,只在2006年与律师联名出版的自传中说,他做了不得不做的事情,“这不是一起简单的入室盗窃,而是对政府部门的侮辱、对FBI公正性的攻击。”
“水门事件”后,国会通过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竞选资金改革法案,同时鼓励政府人员揭发内部违法或滥用权力的行为;信息自由法案在联邦和各州都得到加强,“阳光法案”得以通过,规定政府必须面向公众和媒体开放某些行政会议。“9·11”恐怖袭击后,布什试图改写一些条法,引起争议, 并对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的竞选造成一些负面影响。新当选的总统奥巴马,则支持恢复“后水门时代”的问责与透明机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水门事件”后公众反对政府滥用职权的浪潮,也把费尔特卷了进去。1970年,他因允许手下闯入一个名为“地下天气”的左翼极端组织支持者家中,被告上法庭。1980年,费尔特被判侵害宪法赋予的人权,幸好获得里根总统的赦免。
“没有费尔特,也许就没有‘水门事件’,”《纽约时报》在讣闻中写道,“公众也许不会发现一个从事非法密谋的总统,记者不会成为英雄,如他一样的秘密线人不会成为追求真理路途上不可或缺的力量。”而美国,也许也不会看到透明和法制对于民主而言多么重要。■
作者孟礼信(Donald Morrison)为《时代》周刊撰稿人
在美国联邦调查局供职的数十年里,马克·费尔特(W.Mark Felt)追踪德国间谍,扫荡黑社会巢穴,一步步成为美国最资深的执法者。但在职业生涯的后半段,他却小心隐藏着一个秘密身份——“深喉”。
上世纪70年代初,“水门事件”波澜滔天,神秘的线人却始终未曾露面。直到三年前,健康状况恶化、记忆逐步丧失的费尔特终于走到台前,承认自己参与了水门揭黑——那曾是多么沉沉的黑幕啊……
1972年访问中国,无疑是尼克松总统任期内最辉煌的成果之一。就在他访华归国16天之后,6月17日,华盛顿特区水门大厦的保安在一扇门上发现一块奇怪的胶条。警察接到电话赶来,在民主党全国委员会的办公室里面发现五名窃贼。经查,他们与共和党的尼克松连任竞选总部相关。尼克松则屡屡否认与窃贼有染,其助手也不屑地将此事称为“三流盗窃”。11月,尼克松以绝对优势连任总统。
此刻,《华盛顿邮报》的编辑部里,两名缺乏经验的本地新闻记者——伍德沃德与伯恩斯坦,受命调查这起入室盗窃案件已有时日,但成果乏善可陈。几乎绝望的伍德沃德给费尔特打了一个电话。几年前的一天,时任海军上尉的伍德沃德去白宫的国家安全办公室递送机密文件,偶遇也去办事的费尔特,两人居然一见如故。
在第一次电话中,费尔特仅说这事比普通的丑闻要深远得多,旋即挂断电话。伍德沃德穷追不舍,费尔特终于同意透露联邦调查局获得的一些信息。他们约在弗吉尼亚州阿灵顿附近的地下停车场碰头。费尔特坚持身份要保密,仅同意以“深背景”的方式提供线索——在新闻圈里,这表明消息只有通过其他信源确认后才能使用。一名编辑借用当时一部知名情色电影片名,将这个线人戏称为“深喉”,未料此名将被铭刻于美国政治历史之中。
费尔特是线人,更是两名记者核实各路消息的关键性人物。费尔特娴熟地将调查从“死胡同”引向一个广大的腐败网络。在尼克松任期,联邦调查局(FBI)、中情局和上级部门司法部,都从中性的调查机构变为政治工具,用以钳制总统的政敌。费尔特还帮助两名记者发现了非法政治献金的洗钱路径、违法窃听,以及尼克松政府高层官员企图掩盖这些罪行的种种努力。1973年,一名官员在向国会“水门事件”调查委员会作证时透露,总统椭圆办公室的谈话都被窃听。国会立刻要求获得谈话录音,尼克松借“行政特权”拒绝提供。美国最高法院站在国会一边。尼克松万般无奈,交出磁带。录音显示,总统不仅知晓前述种种非法行径,且授权甚至策划了此后的掩盖行动。国会随即弹劾总统,就在投票前夕,1974年8月4日,尼克松宣布辞职。
老道的间谍威廉·马克·费尔特,1913年8月17日出生于美国爱达荷州的一个小城。大学毕业后,先在本州议员位于华盛顿的办公室做级别较低的工作,同时上夜校获得了法律学位。1942年,他加入联邦调查局,“二战”期间一直致力于追踪美国境内的德国间谍。上世纪50年代末,他先后主管了FBI在盐湖城和堪萨斯城的分部。FBI的创建人胡佛于1960年将费尔特擢升至华盛顿的总部,负责人员训练和内部实务调查。1971年,费尔特变成胡佛的“二把手”(FBI副局长),大有希望在胡佛退休后接班。但尼克松的任命打碎了他的梦想,职务原本在费尔特之下、政治上更易妥协的L.Patrick GrayIII更得青睐,在胡佛之后领衔FBI。
费尔特自是心中不满。但是,他的手下认为,费尔特的“谋反”,可能更多是因为尼克松将FBI过于政治化,或是政府的所作所为使他愤怒。费尔特对此则正面回避,只在2006年与律师联名出版的自传中说,他做了不得不做的事情,“这不是一起简单的入室盗窃,而是对政府部门的侮辱、对FBI公正性的攻击。”
“水门事件”后,国会通过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竞选资金改革法案,同时鼓励政府人员揭发内部违法或滥用权力的行为;信息自由法案在联邦和各州都得到加强,“阳光法案”得以通过,规定政府必须面向公众和媒体开放某些行政会议。“9·11”恐怖袭击后,布什试图改写一些条法,引起争议, 并对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的竞选造成一些负面影响。新当选的总统奥巴马,则支持恢复“后水门时代”的问责与透明机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水门事件”后公众反对政府滥用职权的浪潮,也把费尔特卷了进去。1970年,他因允许手下闯入一个名为“地下天气”的左翼极端组织支持者家中,被告上法庭。1980年,费尔特被判侵害宪法赋予的人权,幸好获得里根总统的赦免。
“没有费尔特,也许就没有‘水门事件’,”《纽约时报》在讣闻中写道,“公众也许不会发现一个从事非法密谋的总统,记者不会成为英雄,如他一样的秘密线人不会成为追求真理路途上不可或缺的力量。”而美国,也许也不会看到透明和法制对于民主而言多么重要。■
作者孟礼信(Donald Morrison)为《时代》周刊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