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鼓励学生多读,在读的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可见,朗读的重要性。然而,审视我们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导致学生“读”的能力比较弱,学生朗读能力低下已经成为当前语文教学成效提升的瓶颈,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何优化提高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朗读教学,还还语文课堂书声琅琅,这是当前我们急需迫切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现状;原因;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8-0200-01
一、当前存在的常见问题
1.方言发音影响学生音准。
当前的农村学校,地方方言对学生的普通话音准具有重要影响,譬如我们广东粤西地区就有白话、客家话、闽语、海话等方言,这些地方方言口音是标准普通话发音的重大阻碍,如发音前后鼻音不分,如平、翘舌发音不分……面对这样的方言环境,改善学生朗读的语音面貌确有一定难度,对于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来说,方言发音更是消极因素。
2.教师的语言水平能力偏低。
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农村的语文教师文化程度和水平参差不齐,并且在一些地方呈现教师老龄化严重的问题,普通话不过关者甚多,且农村学校没能对教师朗读教学方面进行专门的培训,也没有进行过关于朗读教学方面的调查研究,更没有对朗读教学方面的教法、技法以及规律等进行探讨研究。虽在课堂上有现成录音磁带代替了教师的范读,可是对于很多普通话还不过关的老师来讲,朗读流利和字音标准都做不到,更不要说要读得有感情了,这种连锁反应到了学生身上,就是朗读单调、机械、生硬。
3.朗读时间不充分,流于形式。
在一节40分钟的语文课时间里,大部分的时间被老师讲解和提问所挤占,学生朗读的时间往往只有几分钟,朗读练习只是流于形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过渡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对朗读教学不重视,学生朗读也就没有积极性。而且小学生的朗读时间除了课堂之外就是早读课,早读课大多数时间老师只是一个监督者,看着学生在拿着课本读就可以,学生也就有兴趣没兴趣的在读,没有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在家里,除了完成家庭作业之外,更是极少有学生会主动去朗读,家长可能由于自身的文化水平和其他一些原因,很少有人要求孩子去朗读课文和其他课外的读物。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农村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在低水平徘徊。
4.重读的形式,轻读的层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对朗读教学总是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指挥着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大多数的老师只重读的形式,轻读的层次。譬如,在一节课中,朗读的形式教师会安排有范读、学生个人读、分组读、分角色读、齐读等,但却只有形式而无多大实效,教师的朗读指导并不到位,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些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这样的指导,怎么能克服不足,促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呢?
二、提高朗读的对策
1.规范发音,纠正方言习惯。
小学阶段是标准普通话语音形成的重要阶段,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发音进行规范,要进行标准化发音,引导学生读准字的声、韵、调。对在发音中出现平、翘舌不分、前后鼻音不分的现象,要及时进行纠正。为了提高训练效果,教师可以针对本地区方言发音方面与普通话标准发音方面存在的冲突之处,予以重点突破,通过强化巩固的方式进行纠正,为学生朗读水平提高奠定发音基础。还要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只要进入课堂,必须使用普通话,在潜移默化中消除方言发音对学生朗读方面的不利影响。
2.提高教师的自身朗读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参加一些相关的教学和知识的培训,进一步完善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实践探索,积累经验,探讨、交流关于朗读的一些策略,如老师和老师,老师和学生之间探讨、交流朗读教学上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老师与学生探讨他们喜欢朗读的课文和课外读物类型以及喜欢的朗读方式。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对朗读教学进行设计,明确朗读的要求,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一步一步完善课堂朗读和課后朗读。让学生在课堂朗读中爱上朗读,并形成在课后也喜欢朗读的好习惯。
3.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朗读训练。
首先,早读练“情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早晨,是读书的黄金时段,早读是培养学生朗读情趣的最好时机。可组织赛读,如同桌互读互评,男女竞赛,小组竞赛,代表竞赛等,赛谁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让学生在激烈竞争的朗读对抗中,不知不觉的积极主动地提高朗诵能力。
其次,重课堂上习“情技”。
课堂是指导提高学生朗读的主战场,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足够的朗读空间和自由,以读代讲,在读中学习、理解课文。因此,教师在课前应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朗读实际情况进行备课,在课堂指导朗读时要求学生正确、流利、并有感情的朗读。对于方法和技巧,在朗读教学中不是单一使用的,要综合运用的。如可多利用多媒体集图片、文字、声音、动画于一体的优点,通过多媒体把语言文字等抽象符合、号转换为视觉艺术,从视觉与听觉给学生情感的体验,使学生在多媒体影视朗诵中身临其境,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指导朗读时注意“情”与“技”的整合,突出对朗读技法的无意识训练,即不刻意机械地强调停顿、速度、轻重、升降,而是通过范读、领读、比较读等让学生潜移默化地习得朗读技能。
4.拓展学生朗读空间。
为了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学生的朗读不能只局限于学校的教学课堂,应鼓励和指导学生多进行课外朗读,例如每周选一节早读进行专门的朗读指导,可采集课外一段优美文章或语段,由教师或者班上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领读。另外,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如开展班级朗诵比赛,课外朗读比赛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组织指导学生参加校外的各种朗诵比赛活动等。在这样的活动中,会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总之,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都深刻地体会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朗读不但要重量,重质,同样也要注重读的形式和方法;读要读出情,机械的重复只会使学生“食”之无味,“言”之无语;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训练,是学生、教师、作者激情碰撞的世界,是让学生情藏于心间,而溢于言表的深刻体验,是永远具有生命力的永恒不变的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汪新爱.朗读技巧之我见[J].新课程(中旬),2012年12期.
[2]范亚萍.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技能[J].课程教育研究,2015年29期.
[3]王妮.农村小学语文朗读现状分析与对策[J].blog.sina.com.cn/s/blog_bf118dee0102zcgm.html.
[4]时郁.朗读技巧训练的误区和对策[J].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12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现状;原因;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8-0200-01
一、当前存在的常见问题
1.方言发音影响学生音准。
当前的农村学校,地方方言对学生的普通话音准具有重要影响,譬如我们广东粤西地区就有白话、客家话、闽语、海话等方言,这些地方方言口音是标准普通话发音的重大阻碍,如发音前后鼻音不分,如平、翘舌发音不分……面对这样的方言环境,改善学生朗读的语音面貌确有一定难度,对于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来说,方言发音更是消极因素。
2.教师的语言水平能力偏低。
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农村的语文教师文化程度和水平参差不齐,并且在一些地方呈现教师老龄化严重的问题,普通话不过关者甚多,且农村学校没能对教师朗读教学方面进行专门的培训,也没有进行过关于朗读教学方面的调查研究,更没有对朗读教学方面的教法、技法以及规律等进行探讨研究。虽在课堂上有现成录音磁带代替了教师的范读,可是对于很多普通话还不过关的老师来讲,朗读流利和字音标准都做不到,更不要说要读得有感情了,这种连锁反应到了学生身上,就是朗读单调、机械、生硬。
3.朗读时间不充分,流于形式。
在一节40分钟的语文课时间里,大部分的时间被老师讲解和提问所挤占,学生朗读的时间往往只有几分钟,朗读练习只是流于形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过渡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对朗读教学不重视,学生朗读也就没有积极性。而且小学生的朗读时间除了课堂之外就是早读课,早读课大多数时间老师只是一个监督者,看着学生在拿着课本读就可以,学生也就有兴趣没兴趣的在读,没有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在家里,除了完成家庭作业之外,更是极少有学生会主动去朗读,家长可能由于自身的文化水平和其他一些原因,很少有人要求孩子去朗读课文和其他课外的读物。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农村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在低水平徘徊。
4.重读的形式,轻读的层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对朗读教学总是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指挥着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大多数的老师只重读的形式,轻读的层次。譬如,在一节课中,朗读的形式教师会安排有范读、学生个人读、分组读、分角色读、齐读等,但却只有形式而无多大实效,教师的朗读指导并不到位,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些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这样的指导,怎么能克服不足,促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呢?
二、提高朗读的对策
1.规范发音,纠正方言习惯。
小学阶段是标准普通话语音形成的重要阶段,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发音进行规范,要进行标准化发音,引导学生读准字的声、韵、调。对在发音中出现平、翘舌不分、前后鼻音不分的现象,要及时进行纠正。为了提高训练效果,教师可以针对本地区方言发音方面与普通话标准发音方面存在的冲突之处,予以重点突破,通过强化巩固的方式进行纠正,为学生朗读水平提高奠定发音基础。还要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只要进入课堂,必须使用普通话,在潜移默化中消除方言发音对学生朗读方面的不利影响。
2.提高教师的自身朗读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参加一些相关的教学和知识的培训,进一步完善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实践探索,积累经验,探讨、交流关于朗读的一些策略,如老师和老师,老师和学生之间探讨、交流朗读教学上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老师与学生探讨他们喜欢朗读的课文和课外读物类型以及喜欢的朗读方式。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对朗读教学进行设计,明确朗读的要求,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一步一步完善课堂朗读和課后朗读。让学生在课堂朗读中爱上朗读,并形成在课后也喜欢朗读的好习惯。
3.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朗读训练。
首先,早读练“情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早晨,是读书的黄金时段,早读是培养学生朗读情趣的最好时机。可组织赛读,如同桌互读互评,男女竞赛,小组竞赛,代表竞赛等,赛谁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让学生在激烈竞争的朗读对抗中,不知不觉的积极主动地提高朗诵能力。
其次,重课堂上习“情技”。
课堂是指导提高学生朗读的主战场,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足够的朗读空间和自由,以读代讲,在读中学习、理解课文。因此,教师在课前应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朗读实际情况进行备课,在课堂指导朗读时要求学生正确、流利、并有感情的朗读。对于方法和技巧,在朗读教学中不是单一使用的,要综合运用的。如可多利用多媒体集图片、文字、声音、动画于一体的优点,通过多媒体把语言文字等抽象符合、号转换为视觉艺术,从视觉与听觉给学生情感的体验,使学生在多媒体影视朗诵中身临其境,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指导朗读时注意“情”与“技”的整合,突出对朗读技法的无意识训练,即不刻意机械地强调停顿、速度、轻重、升降,而是通过范读、领读、比较读等让学生潜移默化地习得朗读技能。
4.拓展学生朗读空间。
为了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学生的朗读不能只局限于学校的教学课堂,应鼓励和指导学生多进行课外朗读,例如每周选一节早读进行专门的朗读指导,可采集课外一段优美文章或语段,由教师或者班上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领读。另外,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如开展班级朗诵比赛,课外朗读比赛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组织指导学生参加校外的各种朗诵比赛活动等。在这样的活动中,会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总之,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都深刻地体会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朗读不但要重量,重质,同样也要注重读的形式和方法;读要读出情,机械的重复只会使学生“食”之无味,“言”之无语;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训练,是学生、教师、作者激情碰撞的世界,是让学生情藏于心间,而溢于言表的深刻体验,是永远具有生命力的永恒不变的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汪新爱.朗读技巧之我见[J].新课程(中旬),2012年12期.
[2]范亚萍.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技能[J].课程教育研究,2015年29期.
[3]王妮.农村小学语文朗读现状分析与对策[J].blog.sina.com.cn/s/blog_bf118dee0102zcgm.html.
[4]时郁.朗读技巧训练的误区和对策[J].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