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另类”学生所爆发出的另类思维,恰恰是学生探究的催化剂。在科学课堂上,教师应以尊重科学的态度,巧妙引导,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式,拓展学生的质疑空间,强化课后延伸,培养学生积极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质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 科学质疑 科学探究 创新思维 科学素养
有人说:一年级学生刚进校园时,头脑里满是问号,到六年级毕业时头脑里已全是句号了。是不是他们全明白了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并不是学生们头脑里没有了问号,而是教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惰性,消磨了学生质疑的兴趣,培养出一个个貌似循规蹈矩的“好”孩子和“尖子生”!而那些“错误”不断,“状况”不少的学生便成为了很多教师口中的“另类”。
这些“另类”学生所爆发出的另类思维,恰恰是学生探究的催化剂。对于小学课堂中“另类”学生的出现,教师应该以尊重科学的态度,巧妙引导,让“另类”的队伍壮大,让“另类”不再被“冷落”,培养学生积极的科学素养,从而促进学生质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一、激发学习兴趣,让“另类”有滋生的土壤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没有兴趣,我们的一切探索计划就会落空。”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学生的思想要积极主动地展开,就得让学生自身具备强烈的求知欲。要激发学生,让学生产生好奇心,这样学生就会带着疑问去寻求答案。很多学生或因为对科学课不感兴趣,或因为重语、数、英而轻其他学科,抱着对科学课无所谓的态度。因为对学习不感兴趣,就必然懒得思考,也就很难提出质疑。所以在平时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重视采用趣味实验、模型、投影、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淀粉的踪迹》时,我首先以小魔术的形式演示“白纸显字”的小实验,教学《混合身边的物质》部分时,演示“清水变牛奶”的小实验等等,使学生感到十分新奇,纷纷质疑“怎么回事”,个别学生甚至怀疑有假。我则趁势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进而引导学生对自己产生的疑问展开探究。如介绍富兰克林探索雷电的故事、海尔蒙的实验等。另外,对课本中的一些“观察报告”“调查报告” 等范例,我也积极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我们的观察、调查报告往往写不到点子上,或者写不出范例上那样具体全面的程度,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质疑意识对正确开展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二、突破思维定式,让“另类”有萌发的动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教育学生不唯书、不唯师,要敢于对书本知识和老师的观点进行质疑。同时教师自己要认真做到勇于接受学生的质疑,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质疑空间,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鼓励他们勇于质疑。努力创造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特别是在开始阶段,运用好适当的激励机制,使学生能大胆设想,敢于质疑。要让学生敢提问,要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疑虑,让学生大胆地问,毫无顾忌地问。如学生的问题偏离较大,避免一棍子打死,或给他留点余地,或向正确的答案引领,或请学生补充、修正。
三、拓展质疑空间,让“另类”有展示的舞台
让学生感受到思维的乐趣,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对于学生摆脱本本化的学习状态将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疑的产生应源于学生对某一事物的观察和感知。怎样才能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感知活动中去呢?教师不妨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步骤,利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巧设疑问,以趣激疑、以问设疑、以疑导思,诱发学生的另类思维。
从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始,用实验、故事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设质疑情境。
教学《了解空气》一课时,我首先演示了“纸的奇遇”实验。当学生看到烧杯中的纸团被压到水下却并没有如他们预期中的被浸湿时,顿时被激起了求知欲。这时我又适时提问:“是谁保护了杯中的纸团不被浸湿呢?”学生根据实验事实,初步推断出可能与空气有关,那么究竟是不是空气呢?由于课堂一开头就引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自然也就产生了如我们怎样才能看到空气、摸到空气等等一连串的疑问。
教师的活动是要使学生在真实而未知的情境中去探索真知,亲自去解决综合问题,使他切身体会学习实验技能的方法,体验科学知识的价值和对周围未知的发现,并养成动手的习惯,不断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形成强烈的质疑意识。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机会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尽量把实验的机会让给学生来操作,让学生在自己动手过程中自觉产生新的疑问。
四、强化课后延伸,让“另类”有飞翔的天空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教学的开始。质疑是教学的主线。教学的最终结果绝不应当是用所传授的知识完全消灭疑问,而应当是在初步解决已有疑问的基础上引发更多、更广泛的新疑问。在课外,我经常让学生自制学具,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经常有意识地布置一些课外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在课外动手动脑。往往,学生在探究中会有一些意外的发现并进行质疑,进而会寻求教师的帮助解决,这时,只要适当地加以引导,就能让学生在操作、观摩、思考中逐步增强质疑意识。
无数科学家成功的事实告诉我们:科学的发展需要另类、求异、创新的思维。因此,另类思维,在科学课中显得尤为重要!让“另类”展现出一段别具特色的精彩,让科学课堂收获一个个不期而获的美丽!
关键词 科学质疑 科学探究 创新思维 科学素养
有人说:一年级学生刚进校园时,头脑里满是问号,到六年级毕业时头脑里已全是句号了。是不是他们全明白了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并不是学生们头脑里没有了问号,而是教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惰性,消磨了学生质疑的兴趣,培养出一个个貌似循规蹈矩的“好”孩子和“尖子生”!而那些“错误”不断,“状况”不少的学生便成为了很多教师口中的“另类”。
这些“另类”学生所爆发出的另类思维,恰恰是学生探究的催化剂。对于小学课堂中“另类”学生的出现,教师应该以尊重科学的态度,巧妙引导,让“另类”的队伍壮大,让“另类”不再被“冷落”,培养学生积极的科学素养,从而促进学生质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一、激发学习兴趣,让“另类”有滋生的土壤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没有兴趣,我们的一切探索计划就会落空。”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学生的思想要积极主动地展开,就得让学生自身具备强烈的求知欲。要激发学生,让学生产生好奇心,这样学生就会带着疑问去寻求答案。很多学生或因为对科学课不感兴趣,或因为重语、数、英而轻其他学科,抱着对科学课无所谓的态度。因为对学习不感兴趣,就必然懒得思考,也就很难提出质疑。所以在平时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重视采用趣味实验、模型、投影、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淀粉的踪迹》时,我首先以小魔术的形式演示“白纸显字”的小实验,教学《混合身边的物质》部分时,演示“清水变牛奶”的小实验等等,使学生感到十分新奇,纷纷质疑“怎么回事”,个别学生甚至怀疑有假。我则趁势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进而引导学生对自己产生的疑问展开探究。如介绍富兰克林探索雷电的故事、海尔蒙的实验等。另外,对课本中的一些“观察报告”“调查报告” 等范例,我也积极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我们的观察、调查报告往往写不到点子上,或者写不出范例上那样具体全面的程度,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质疑意识对正确开展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二、突破思维定式,让“另类”有萌发的动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教育学生不唯书、不唯师,要敢于对书本知识和老师的观点进行质疑。同时教师自己要认真做到勇于接受学生的质疑,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质疑空间,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鼓励他们勇于质疑。努力创造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特别是在开始阶段,运用好适当的激励机制,使学生能大胆设想,敢于质疑。要让学生敢提问,要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疑虑,让学生大胆地问,毫无顾忌地问。如学生的问题偏离较大,避免一棍子打死,或给他留点余地,或向正确的答案引领,或请学生补充、修正。
三、拓展质疑空间,让“另类”有展示的舞台
让学生感受到思维的乐趣,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对于学生摆脱本本化的学习状态将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疑的产生应源于学生对某一事物的观察和感知。怎样才能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感知活动中去呢?教师不妨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步骤,利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巧设疑问,以趣激疑、以问设疑、以疑导思,诱发学生的另类思维。
从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始,用实验、故事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设质疑情境。
教学《了解空气》一课时,我首先演示了“纸的奇遇”实验。当学生看到烧杯中的纸团被压到水下却并没有如他们预期中的被浸湿时,顿时被激起了求知欲。这时我又适时提问:“是谁保护了杯中的纸团不被浸湿呢?”学生根据实验事实,初步推断出可能与空气有关,那么究竟是不是空气呢?由于课堂一开头就引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自然也就产生了如我们怎样才能看到空气、摸到空气等等一连串的疑问。
教师的活动是要使学生在真实而未知的情境中去探索真知,亲自去解决综合问题,使他切身体会学习实验技能的方法,体验科学知识的价值和对周围未知的发现,并养成动手的习惯,不断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形成强烈的质疑意识。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机会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尽量把实验的机会让给学生来操作,让学生在自己动手过程中自觉产生新的疑问。
四、强化课后延伸,让“另类”有飞翔的天空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教学的开始。质疑是教学的主线。教学的最终结果绝不应当是用所传授的知识完全消灭疑问,而应当是在初步解决已有疑问的基础上引发更多、更广泛的新疑问。在课外,我经常让学生自制学具,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经常有意识地布置一些课外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在课外动手动脑。往往,学生在探究中会有一些意外的发现并进行质疑,进而会寻求教师的帮助解决,这时,只要适当地加以引导,就能让学生在操作、观摩、思考中逐步增强质疑意识。
无数科学家成功的事实告诉我们:科学的发展需要另类、求异、创新的思维。因此,另类思维,在科学课中显得尤为重要!让“另类”展现出一段别具特色的精彩,让科学课堂收获一个个不期而获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