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教学改革,促使越来越多的学校和老师开始将教学的视角由“老师教”转向“学生学”。但当我们深入课堂时不难发现,由于有些课堂变革是学校行政命令的强制推进,老师没有从根本上转变意识,虽然课堂上学生看似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分享交流,但这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在老师的操纵下进行的,课堂还是存在形式主义或伪学生主体的现象。那么,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如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让学生把握教学重难点的主动权。“请同学们将《草船借箭》这篇文章再读一遍,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经过阅读文章、小组交流完毕后,并没有分享老师指定的内容,而是问了一个问题:“老师,我觉得作者在写这个故事时思考不太严谨,太夸大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了。如果当时曹操放的是火箭,那么诸葛亮的草船就都葬身火海了。我在《易中天品三国》一书中看过,草船借箭、空城计、火烧新野等故事也是编造的,历史上根本没有这些事件。”
显然,学生的这些问题是老师没有预料到的。然而,教学的重难点到底是由教师提前预设,还是基于学生的困惑和兴趣点产生?很多老师在教学中花大量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学习老师认为的重难点,殊不知这些内容,学生早已掌握或根本不感兴趣。而当学生提出自己的困惑或想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深入探讨时,老师则一带而过或置之不理。如果老师设计的教学任务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花哨的学习方式也是无效的。
让学生拥有掌控课堂节奏的权利。“这个环节请同学们5分钟讨论,然后展示小组讨论结果。”5分钟到,计时器响起,老师毅然决然地喊:“时间到!”学生迅速归位,准备上台分享。
5分钟讨论,时间确定的依据取决于老师对该环节的预设,不论学生5分钟后的学习状态如何,时间一到则停止。而事实上,课堂真实的现象是这样的:有的小组组织高效有序,学生前期做了充足准备,只需要3分钟就讨论完毕,剩余2分钟便开始做自己的事;而有的小组5分钟才刚刚进入讨论状态,还没开始老师已经叫停了;还有的小组由老师布置的话题衍生出新的问题,想深入研究也生生被老师打断了。
课堂的节奏不是老师能够提前预设的,或增或减,或长或短,是需要根据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情况适时作出调整的。让学生拥有参与评价的权利。学生回答完老师的提問,老师称赞道:“你的回答太精彩了,还有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或想补充的吗?”
老师的本意是给发言的同学以鼓励,但这无异于肯定了标准答案,所以,即使有同学存在不同意见或想继续补充的,这时也不会发言了。
课堂上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学生回答完问题,老师或称赞表扬,或批评建议,“学生回答问题”这一课堂行为成了师生二人的单独对话,而置剩下多数同学的感受于不顾。长此以往,生生之间的倾听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因为同伴回答的问题与己无关。如果学生有互相评价的权利,那么一个学生回答问题,就是与剩下所有同学的对话,倾听者可以补充、建议、质疑、称赞、拓展,而不会让对话止于老师的评价。
为什么多年来教师在课堂中享有绝对的权威,很大的原因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中有话语权,而学生没有。学生想说话需要经过老师的允许,说的内容如果不是老师希望的便会被制止。
老师只有尊重学生,让学生享有与老师平等互动的权利,在教学目标体系下谈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这样才能倒逼老师想学生之所想,解学生之所惑,真正做到课堂上眼中有学生。
让学生把握教学重难点的主动权。“请同学们将《草船借箭》这篇文章再读一遍,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经过阅读文章、小组交流完毕后,并没有分享老师指定的内容,而是问了一个问题:“老师,我觉得作者在写这个故事时思考不太严谨,太夸大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了。如果当时曹操放的是火箭,那么诸葛亮的草船就都葬身火海了。我在《易中天品三国》一书中看过,草船借箭、空城计、火烧新野等故事也是编造的,历史上根本没有这些事件。”
显然,学生的这些问题是老师没有预料到的。然而,教学的重难点到底是由教师提前预设,还是基于学生的困惑和兴趣点产生?很多老师在教学中花大量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学习老师认为的重难点,殊不知这些内容,学生早已掌握或根本不感兴趣。而当学生提出自己的困惑或想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深入探讨时,老师则一带而过或置之不理。如果老师设计的教学任务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花哨的学习方式也是无效的。
让学生拥有掌控课堂节奏的权利。“这个环节请同学们5分钟讨论,然后展示小组讨论结果。”5分钟到,计时器响起,老师毅然决然地喊:“时间到!”学生迅速归位,准备上台分享。
5分钟讨论,时间确定的依据取决于老师对该环节的预设,不论学生5分钟后的学习状态如何,时间一到则停止。而事实上,课堂真实的现象是这样的:有的小组组织高效有序,学生前期做了充足准备,只需要3分钟就讨论完毕,剩余2分钟便开始做自己的事;而有的小组5分钟才刚刚进入讨论状态,还没开始老师已经叫停了;还有的小组由老师布置的话题衍生出新的问题,想深入研究也生生被老师打断了。
课堂的节奏不是老师能够提前预设的,或增或减,或长或短,是需要根据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情况适时作出调整的。让学生拥有参与评价的权利。学生回答完老师的提問,老师称赞道:“你的回答太精彩了,还有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或想补充的吗?”
老师的本意是给发言的同学以鼓励,但这无异于肯定了标准答案,所以,即使有同学存在不同意见或想继续补充的,这时也不会发言了。
课堂上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学生回答完问题,老师或称赞表扬,或批评建议,“学生回答问题”这一课堂行为成了师生二人的单独对话,而置剩下多数同学的感受于不顾。长此以往,生生之间的倾听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因为同伴回答的问题与己无关。如果学生有互相评价的权利,那么一个学生回答问题,就是与剩下所有同学的对话,倾听者可以补充、建议、质疑、称赞、拓展,而不会让对话止于老师的评价。
为什么多年来教师在课堂中享有绝对的权威,很大的原因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中有话语权,而学生没有。学生想说话需要经过老师的允许,说的内容如果不是老师希望的便会被制止。
老师只有尊重学生,让学生享有与老师平等互动的权利,在教学目标体系下谈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这样才能倒逼老师想学生之所想,解学生之所惑,真正做到课堂上眼中有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