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尊重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来源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anyuantui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教学改革,促使越来越多的学校和老师开始将教学的视角由“老师教”转向“学生学”。但当我们深入课堂时不难发现,由于有些课堂变革是学校行政命令的强制推进,老师没有从根本上转变意识,虽然课堂上学生看似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分享交流,但这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在老师的操纵下进行的,课堂还是存在形式主义或伪学生主体的现象。那么,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如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让学生把握教学重难点的主动权。“请同学们将《草船借箭》这篇文章再读一遍,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经过阅读文章、小组交流完毕后,并没有分享老师指定的内容,而是问了一个问题:“老师,我觉得作者在写这个故事时思考不太严谨,太夸大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了。如果当时曹操放的是火箭,那么诸葛亮的草船就都葬身火海了。我在《易中天品三国》一书中看过,草船借箭、空城计、火烧新野等故事也是编造的,历史上根本没有这些事件。”
  显然,学生的这些问题是老师没有预料到的。然而,教学的重难点到底是由教师提前预设,还是基于学生的困惑和兴趣点产生?很多老师在教学中花大量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学习老师认为的重难点,殊不知这些内容,学生早已掌握或根本不感兴趣。而当学生提出自己的困惑或想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深入探讨时,老师则一带而过或置之不理。如果老师设计的教学任务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花哨的学习方式也是无效的。
  让学生拥有掌控课堂节奏的权利。“这个环节请同学们5分钟讨论,然后展示小组讨论结果。”5分钟到,计时器响起,老师毅然决然地喊:“时间到!”学生迅速归位,准备上台分享。
  5分钟讨论,时间确定的依据取决于老师对该环节的预设,不论学生5分钟后的学习状态如何,时间一到则停止。而事实上,课堂真实的现象是这样的:有的小组组织高效有序,学生前期做了充足准备,只需要3分钟就讨论完毕,剩余2分钟便开始做自己的事;而有的小组5分钟才刚刚进入讨论状态,还没开始老师已经叫停了;还有的小组由老师布置的话题衍生出新的问题,想深入研究也生生被老师打断了。
  课堂的节奏不是老师能够提前预设的,或增或减,或长或短,是需要根据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情况适时作出调整的。让学生拥有参与评价的权利。学生回答完老师的提問,老师称赞道:“你的回答太精彩了,还有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或想补充的吗?”
  老师的本意是给发言的同学以鼓励,但这无异于肯定了标准答案,所以,即使有同学存在不同意见或想继续补充的,这时也不会发言了。
  课堂上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学生回答完问题,老师或称赞表扬,或批评建议,“学生回答问题”这一课堂行为成了师生二人的单独对话,而置剩下多数同学的感受于不顾。长此以往,生生之间的倾听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因为同伴回答的问题与己无关。如果学生有互相评价的权利,那么一个学生回答问题,就是与剩下所有同学的对话,倾听者可以补充、建议、质疑、称赞、拓展,而不会让对话止于老师的评价。
  为什么多年来教师在课堂中享有绝对的权威,很大的原因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中有话语权,而学生没有。学生想说话需要经过老师的允许,说的内容如果不是老师希望的便会被制止。
  老师只有尊重学生,让学生享有与老师平等互动的权利,在教学目标体系下谈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这样才能倒逼老师想学生之所想,解学生之所惑,真正做到课堂上眼中有学生。
其他文献
本刊讯(记者 王娜娜 通讯员 薛维军)2018年5月26-28日,“全国幼教名师精品课展示暨游戏与游戏化教学观摩研讨会”在襄阳成功举办,全国13个省(市)500多名幼教代表参会。全国幼教專家应彩云、利津游戏创始人赵兰会,上海市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宋燕、李文娟为参会教师做了精彩的报告,精品课展示精彩连连,教学研讨现场台上台下互动活跃,高潮迭起。  研讨会上,襄阳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主任陈兴明强调,
为进一步规范音乐学博士研究生教育,统一办学思想,完善培养体制,加强各博士生培养单位及博士生导师之间的联系与交流,从博士生培养的现状中总结经验,分析博士生培养中的突出问题并寻找妥善解决方案,促进我国音乐学博士生培养的规范化与科学化,提高博士生培养的质量,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与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首届“全国音乐学博导论坛”于2007年4月10日至15日分别在南京艺术学院、江西三清山
人们记住了他的名字,不仅因为他早年创作的《豫北叙事曲》《三门峡畅想曲》《长城随想》等一系列作品已成为中国音乐艺术宝库中的珍品;而且,作为一个作曲家,他从没有在自己成功的赞誉声中沉缅,即使长年担任着艺术院团繁重的领导工作,他创作的脚步也一刻没有停止过。如今虽已年届70,仍继续精心捧出一部又一部充满中国气派、民族神韵,令人意扬志激、心动神移的音乐作品,一次次让人领略了中国民族音乐艺术的魅力。他的勤奋、
2008年5月11日,“国际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在重庆西南大学隆重举行,此次会议是由西南大学音乐学院、中国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三家单位联合举办。本次会议旨在学习与交流近年来各国、各地区在保护与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宝贵经验,深入探讨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及实践问题,促进我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进展。  会议开幕式由中央音
肖斯塔科维奇是二十世纪最伟大作曲家之一。在他去世后的三十年里,人们对他生平与创作的关注和研究仍然有增无减,有关他的论文与著作不计其数。从音乐理论的角度来看,已是研究得非常详尽了。而许多诸如他的人生观、政治立场、同现实社会的关系以及他的人格与性格等问题,在苏联时代政治封闭的情况下一直鲜为人知,人们掌握的大多都是官方发表的对当局有利的资料。随着苏联的解体和俄国政治经济改革的实施,意识形态开始解禁,大批
2007年1月10日,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在北京民族宫大剧院呈上了以学院自身力量为主创演的蒙古题材歌剧《木雕的传说》。该剧的成功演出为乍寒的京城带来了一丝暖意,犹如春风拂面,这也令关心和关注民族歌剧发展的人们心生欣慰,同时又给那不甚了解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的人们带来了一些迷惑与不解、惊诧与敬佩,仅凭一校之力怎能完成创演歌剧这等具有很大难度的工程?为了解答这一系列的问题并给予相应的答案,更是为了听取
20世纪至今可以说是中国音乐创作的黄金时代,而音乐创作的繁荣历来是我国音乐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国的音乐艺术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而且有着强烈的时代性,每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了不同特色的音乐记印。20世纪以来,我国几代音乐家对形成、发展、成熟于农业文明时代的音乐艺术进行了深度、全面的梳理、总结,在继承前人丰厚积累的基础上又有创新发展。一百多年间,中国音乐创作大致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一是辛亥革命
反思是面对体验的灵魂自省,追问是面对真理的思性探源。中国“现代音乐”,自改革开放以降,以其前所未有之势,深刻影响了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它给中国当代音乐带来了蓬勃生机,也引发了创作与演奏、音乐与听众等不少问题。因此,从“新潮音乐”问题,到“国乐发展道路”问题,中国音乐家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思和追问。  2007年6月15日,中央音乐学院的图书馆和研究生会学术部共同举办了“现代音乐座谈会”(以下简称“座
由上海音乐学院特聘教授,德国慕尼黑艺术与戏剧大学音乐教育系主任沃尔夫冈·马斯特纳克(Wolfgang Mastnak)原著,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主任余丹红教授译著的《音乐教育学导论》于日前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问世。  本书的作者沃尔夫冈·马斯特纳克先生是奥地利人。身为欧洲科学院院士、纽约科学院院士的他学贯中西,文理兼修,精通英语、德语、法语、捷克语,粗通日语、汉语。著者在其所积淀深厚的日尔曼
《听戏:京剧的声音天地》一书由我译自美国夏威夷大学亚洲戏曲部主任、戏剧舞蹈系教授伊丽莎白·魏莉莎(Elizabeth Wichmann-Walczak,1951—)的著作《Listening to Theatre: The Aural Dimension of Beijing Opera 》(1991年出版,342页)。此书系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主持出版的西方研究中国音乐文化系列丛书之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