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与“有知”的对话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oba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义的无知:指缺乏知识,不明事理。这里所述的“无知”,指的是教师在教学新知识时,把全班学生当作是一个零起点的整体,对于要学习的知识是一无所知(就算他们知道,也当他们是不知道的那种)。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教师把学生当作是对这一知识点完全空白的一种状态,除了在圆的认识一课中学到的如:同圆或等圆的直径等于半径的两倍,以及有关于圆心和怎么画圆等知识以外,有关于圆的周长的相关知识,比如圆周率等,一无所知,并由此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去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然后再去测量,并计算出圆周率,于是就有了这样的教学实践:
  教学片断1:
  师:鼓号队用的大鼓和小鼓(咚咚咚……敲几下)使用时间有点长了,边上有点松,想用铁丝给它们围上一圈加固一下,哪个需要的铁丝长呢?
  生:大鼓。
  师:怎么知道的?
  生:看也看得出,大鼓的一圈更长一些。
  师:聪明,会观察。类似这种横截面是圆形的物体,我们要给它围上一圈加固一下,这一圈的长度,其实就是圆形的周长,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带着大家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板书,并画圆)
  师:说说圆的周长指哪部分?
  生:围着圆的外面一圈的长度。
  师:用手摸一摸。如大鼓的周长、一元硬币的周长、圆形瓶盖的周长、茶杯口的周长……
  师小结:圆的周长,即围着圆一圈的长度。(课件演示)
  师:学过哪些图形的周长计算?
  生:正方形的周长、长方形的周长。
  师:这些图形的周长是怎么算的,公式是……?
  生:正方形周长=边长×4,长方形周长=(长 宽)×2
  师:公式中的4和2分别代表了什么?它们会变吗?
  生:4表4条边,或者说周长是边长的4倍;2是长加宽的和的2倍。
  师:这两个数会变吗?
  生:不会。
  师:也就是说这两个倍数是固定不变的,周长只与它们的边长或者长与宽有关系。
  师:看了正方形与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联系今天要学的圆的周长,你有什么想法或者问题吗?
  生1:圆的周长怎么算?
  生2: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生3:圆的周长会不会也与一个固定的倍数有关。
  生4:如果有这个倍数,倍数是多少?跟谁有倍数关系?
  ……
  师:刚才你们已经知道了围大鼓的一圈更长一些,那么这一圈到底有多长呢?你准备怎么得到这个数据?
  生1:用软尺绕一圈量出长度。
  生2:用绳子绕一圈,再去量绳子的长度。
  生3:把卷尺拉出来放在地上,将鼓放在尺上滚一圈,量出长度。
  动手测量,板书数据。
  再测量手中的硬币、圆形瓶盖的周长。板书数据(单位:厘米):周长:鼓:203;大瓶盖:39.5;小瓶盖:23;硬币:7.8;
  师:观察测得的数据,你们有什么发现或想法?
  生1:小圆的周长小,大圆的周长大。
  生2:圆越大,周长越长。
  师:画圆时,是怎么样来控制圆的大小的?
  生: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大,圆就大,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小,圆就小。
  师:那你们觉得圆的周长会与什么有关系呢?
  生:半径,因为圆规两脚的距离就是圆的半径。
  师:也就是直径,因为d=2r。
  师:接下来我们来测测直径,看看圆的周长到底与直径有什么样的关系。
  生分组测量,板书数据:直径:鼓:69;大瓶盖:12.2;小瓶盖:7;硬币:2.3(有一个是2.484,后来问了才知道,他是用7.8÷3.14算出来的,因为带了计算器嘛,算算更方便,省得量了,也说明他对圆周率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并不完全是未知的。)。
  师:观察同一圆的周长与直径,算一算,看看会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计算,反馈:同一圆中,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
  师:其实我们刚才所算的这个数据,就是圆周率,它代表的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一个倍数,它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很久以前就有人在研究这个数了。介绍圆周率的发展史。
  简评:
  整个过程虽然学生也在动,但只是跟着在动而已,没有主动的探索,只是按部就班的顺着老师的意思在实践而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践,也许只是动手操作一下,思想没有真正地动起来。教学中忽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所有的学生当作一个对新知识全然未知的群体。老师就变成了一个领路人一样,牵着学生慢慢地去发现。学生的主动性一点都没有,只是因为老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了,比较牵强,也没有层次性,完全脱离了学生的现状。几十个人的一个班集体,绝不是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的。对于学生在量直径时用到了3.14来计算了,都无动于衷,还是按照原来的设计“顺利”进行,像是在冬天的寒风中,嚼着干硬的馒头,真说不出是什么味道。
  这里所述的“有知”,指的是所学内容虽然是新知识,但学生毕竟是一个大群体,各自学习水平不一,知识基础也不同,何况一部分学生还是数学兴趣小组的积极分子,对于圆的周长的计算,已经是熟练于心,那么我们在教学这一节课时,就必须正视这一部分学生的现状,更何况还有更多的学生已经对这一知识有所了解,我们老师所做的,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正视学生已有的知识,不能把他们已经知道的,也当作他们全然不知似的,正是重视了学生的已有知识,才有了《圆的周长》的第二种教学实践:
  教学片断2:
  师:今天我们来研究圆的周长,(板书课题)对于圆的周长,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生1: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
  生2:圆周率=3.14
  生3:圆周长=圆周率×半径×2
  生4:圆周率=圆周长÷直径
  师:对于这些同学知道的知识,其他同学有什么问题吗?
  生1:圆周率是怎么来的?
  生2:是不是大圆的圆周率大,小圆的圆周率小?
  生3:有什么方法证明圆周率是3.14?
  ……
  然后就是让先前的那部分同学带领其他同学进行数据的测量与收集,并进行计算,主要是分两部分:一是对同一个圆的数据进行测量,并计算;二是对不同的圆的数据进行测量并计算,发现了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点,但并不是先前所说的3.14那么精确,而大圆与小圆的那个圆周率虽然不完全一样,但都是3倍多一点,这个范围还是确定的,在让学生经历了这么一个置疑、探索、发现的过程后,老师再给大家介绍圆周率的发展史,以及人们用来计算圆周率的更为科学的方法,自然就让他们明白了大家算出来的结果虽然都是3倍多一点,但并不正好是3.14那么精确,有些比3.14大,有些比3.14小,原因是我们所用的方法与工具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落后的,因此误差也比较大,要进行有效的探索就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以及借用先进的工具等,让他们真正明白圆周率这么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的实际意义。
  简评:
  这种方式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相对先进的学生把自己已有的知识介绍给别人,再让别的学生提出问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互动。先前介绍知识的学生,有些是自己预先自学过,有些是家长提早教过的,没有经过自己的真正探索,对知识也只是一知半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对于别的学生向他们提出的问题可能一时就解释不了,这时老师再适时地加以调控,引导他们投入到探索发现中来,对于先前所述加以验证,就不只是老师强加给他们的要他们动手量一量,他们就动手量一量,要让他们算一算,他们就算一算了,而是他们真正有了实践验证的内动力了,因为数据才是最能说明问题的。
  (工作单位:浙江省桐乡市崇德小学)
其他文献
这是一本书,更是一个宣言,那就是:认真胜于能力!  这还是一碗鸡汤,滋润了职场人的心田;更是一种指引,为职场迷途中的人们点化迷津。  读完《认真胜于能力》这本书,颇受启发。书中讲述了职场中一些小故事,透过故事,我体会到的却是精深的职场道理,我深深为其中的思想折服。诚然,在职场上,认真二字的分量确实不可小觑。  书中讲了能力和认真的辩证关系。指出能力不代表成功,认真才是出路。再有能力的人也要认真,认
高考“另类”作文面面观    1 “最牛高考满分作文”竟是一篇仿古诗文  武汉汉南二中学生周海洋写了一篇题为《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的仿古诗文。该文共1080字(含标点符号),文首写了170多字的半文半白的序;长诗共51行102句,回顾了近代史上诸多的重大事件——鸦片战争、甲午海战、火烧圆明园、辛亥革命、讨袁等,长诗化用杜甫、李商隐、李煜、谭嗣同、孙中山、毛泽东等人诗文,显示出他对历史知识的熟知程
捧读凝聚着专家心血、牵动着近60万考生心弦的2009年高考安徽省新课标语文卷,笔者感触良多,现谈三点拙见。    出新    与过去几年安徽省自主命题的“教学大纲卷”相比,“新课标卷”主要有如下几个较明显的变化。  试卷的整体结构、形式、题型和分值变了。前两年的试卷第Ⅰ卷全部是“选择题”共30分,第Ⅱ卷是“非选择题”共120分;而今年的试卷第Ⅰ卷是“阅读题”共66分,第Ⅱ卷为“表达题”共84分。“
问题提出——独立人格之悖论    现象一:在一次班级国庆晚会活动中,一位班主任让学生自己组织活动,提醒学生注意安全等关键因素后就离开了。中途,班主任放心不下,悄悄地回到教室看看实际运作情况,发现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学生们在跳拉手舞,不仅本班男女同学在跳,还吸引了部分外班男女同学。事后,班主任心有余悸的说:“以后再也不能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了,太容易失控。”  现象二:经常听到家长对班主任诉苦:现在的孩
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旁逸斜出是常见的一种现象,或学生的回答让教师吃惊,或学生的行为令教师尴尬。当与这些意外不期而遇时,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把它们视为宝贵的课程资源加以有效利用,从而让课堂精彩纷呈。    策略一:变错为宝    [案例]《化简比》  一位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  把下面的比化成最简整数比:  7/8:7/11 2:5/6 2/5:0.625 
Yehua Owens是一个美国孩子的妈妈,她向笔者讲述了参加孩子的自然科学课的过程和感受。笔者深有感触,笔者和自己班的孩子们分享了这位妈妈的经历和感受,学生除了艳羡之外,还有很多感叹。    看护别人孩子的家长    2009年10月20日,五年级共六十个学生到山里上自然科学课。班主任(兼自然老师)和八位家长陪同。孩子们在山里的三个晚上都住在小木屋。每个小木屋里住5-7名学生,一名家长陪住。接下
现在的学生难教,不爱绘画的“问题”男生尤其不好教。在男女参半的班级,要维持好班级秩序,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教师把“驯服”工作重点落在男生上,特别是“制服”了“问题”男生,那么教育就会有令人满意的效果。如何雕琢这些“朽木”?我做了以下的教育尝试,收到一定的效果。    优秀范画起作用    “问题”男生大多不爱绘画,他们在课堂上或高声讲话,或故意把椅子弄得“吱吱”响,或对老师的指导不轻易接受,
今年重庆市应届高中毕业生中,竟有十万名学生没有报名参加高考,而这些选择放弃高考的,多是农村学生。诚然,成才之路万千条,没有必要大家都来挤高考这座独木桥,但未战先弃,害怕竞争,毕竟也非社会提倡的行为。考生为何放弃高考?是迫于无奈还是主动选择?其间有何隐情?  大学高昂的学费导致很多农村学生弃考。学生中小学教育的花费使许多家庭经济不堪重负,高额大学学费更是学子求学无法翻越的山。从上世纪90年代前的免费
复习课作为一种重要的课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发挥着梳理巩固已知、学习探索未知的重要作用。针对小学数学复习课中存在的“只见知识、不见联系,只见练习、不见复习,只见教师、不见学生”的诸多问题,实现“抓住双基串成线、沟通联系连成片”的教学目的,本研究基于思维导图和复习课的特点,尝试把思维导图运用到小学数学复习课中,通过多年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数学复习课中应用思维导图的优势分析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实验结果的“不配合”是教师经常遇到的问题。多数教师的处理方法是让实验“迁就”理论结论。通过实验,教师们都渴望达到预期的实验现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实验结果并非都能如愿。教师为了坚持不犯科学知识性的错误,会想尽办法,使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相一致,会尽量地把实验归结为意外或误差等,有的甚至出现了造假现象。虽然有的教师坚持了不犯科学性知识错误,但却犯了另一类更为严重的科学性错误——科学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