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义的无知:指缺乏知识,不明事理。这里所述的“无知”,指的是教师在教学新知识时,把全班学生当作是一个零起点的整体,对于要学习的知识是一无所知(就算他们知道,也当他们是不知道的那种)。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教师把学生当作是对这一知识点完全空白的一种状态,除了在圆的认识一课中学到的如:同圆或等圆的直径等于半径的两倍,以及有关于圆心和怎么画圆等知识以外,有关于圆的周长的相关知识,比如圆周率等,一无所知,并由此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去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然后再去测量,并计算出圆周率,于是就有了这样的教学实践:
教学片断1:
师:鼓号队用的大鼓和小鼓(咚咚咚……敲几下)使用时间有点长了,边上有点松,想用铁丝给它们围上一圈加固一下,哪个需要的铁丝长呢?
生:大鼓。
师:怎么知道的?
生:看也看得出,大鼓的一圈更长一些。
师:聪明,会观察。类似这种横截面是圆形的物体,我们要给它围上一圈加固一下,这一圈的长度,其实就是圆形的周长,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带着大家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板书,并画圆)
师:说说圆的周长指哪部分?
生:围着圆的外面一圈的长度。
师:用手摸一摸。如大鼓的周长、一元硬币的周长、圆形瓶盖的周长、茶杯口的周长……
师小结:圆的周长,即围着圆一圈的长度。(课件演示)
师:学过哪些图形的周长计算?
生:正方形的周长、长方形的周长。
师:这些图形的周长是怎么算的,公式是……?
生:正方形周长=边长×4,长方形周长=(长 宽)×2
师:公式中的4和2分别代表了什么?它们会变吗?
生:4表4条边,或者说周长是边长的4倍;2是长加宽的和的2倍。
师:这两个数会变吗?
生:不会。
师:也就是说这两个倍数是固定不变的,周长只与它们的边长或者长与宽有关系。
师:看了正方形与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联系今天要学的圆的周长,你有什么想法或者问题吗?
生1:圆的周长怎么算?
生2: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生3:圆的周长会不会也与一个固定的倍数有关。
生4:如果有这个倍数,倍数是多少?跟谁有倍数关系?
……
师:刚才你们已经知道了围大鼓的一圈更长一些,那么这一圈到底有多长呢?你准备怎么得到这个数据?
生1:用软尺绕一圈量出长度。
生2:用绳子绕一圈,再去量绳子的长度。
生3:把卷尺拉出来放在地上,将鼓放在尺上滚一圈,量出长度。
动手测量,板书数据。
再测量手中的硬币、圆形瓶盖的周长。板书数据(单位:厘米):周长:鼓:203;大瓶盖:39.5;小瓶盖:23;硬币:7.8;
师:观察测得的数据,你们有什么发现或想法?
生1:小圆的周长小,大圆的周长大。
生2:圆越大,周长越长。
师:画圆时,是怎么样来控制圆的大小的?
生: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大,圆就大,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小,圆就小。
师:那你们觉得圆的周长会与什么有关系呢?
生:半径,因为圆规两脚的距离就是圆的半径。
师:也就是直径,因为d=2r。
师:接下来我们来测测直径,看看圆的周长到底与直径有什么样的关系。
生分组测量,板书数据:直径:鼓:69;大瓶盖:12.2;小瓶盖:7;硬币:2.3(有一个是2.484,后来问了才知道,他是用7.8÷3.14算出来的,因为带了计算器嘛,算算更方便,省得量了,也说明他对圆周率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并不完全是未知的。)。
师:观察同一圆的周长与直径,算一算,看看会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计算,反馈:同一圆中,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
师:其实我们刚才所算的这个数据,就是圆周率,它代表的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一个倍数,它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很久以前就有人在研究这个数了。介绍圆周率的发展史。
简评:
整个过程虽然学生也在动,但只是跟着在动而已,没有主动的探索,只是按部就班的顺着老师的意思在实践而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践,也许只是动手操作一下,思想没有真正地动起来。教学中忽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所有的学生当作一个对新知识全然未知的群体。老师就变成了一个领路人一样,牵着学生慢慢地去发现。学生的主动性一点都没有,只是因为老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了,比较牵强,也没有层次性,完全脱离了学生的现状。几十个人的一个班集体,绝不是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的。对于学生在量直径时用到了3.14来计算了,都无动于衷,还是按照原来的设计“顺利”进行,像是在冬天的寒风中,嚼着干硬的馒头,真说不出是什么味道。
这里所述的“有知”,指的是所学内容虽然是新知识,但学生毕竟是一个大群体,各自学习水平不一,知识基础也不同,何况一部分学生还是数学兴趣小组的积极分子,对于圆的周长的计算,已经是熟练于心,那么我们在教学这一节课时,就必须正视这一部分学生的现状,更何况还有更多的学生已经对这一知识有所了解,我们老师所做的,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正视学生已有的知识,不能把他们已经知道的,也当作他们全然不知似的,正是重视了学生的已有知识,才有了《圆的周长》的第二种教学实践:
教学片断2:
师:今天我们来研究圆的周长,(板书课题)对于圆的周长,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生1: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
生2:圆周率=3.14
生3:圆周长=圆周率×半径×2
生4:圆周率=圆周长÷直径
师:对于这些同学知道的知识,其他同学有什么问题吗?
生1:圆周率是怎么来的?
生2:是不是大圆的圆周率大,小圆的圆周率小?
生3:有什么方法证明圆周率是3.14?
……
然后就是让先前的那部分同学带领其他同学进行数据的测量与收集,并进行计算,主要是分两部分:一是对同一个圆的数据进行测量,并计算;二是对不同的圆的数据进行测量并计算,发现了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点,但并不是先前所说的3.14那么精确,而大圆与小圆的那个圆周率虽然不完全一样,但都是3倍多一点,这个范围还是确定的,在让学生经历了这么一个置疑、探索、发现的过程后,老师再给大家介绍圆周率的发展史,以及人们用来计算圆周率的更为科学的方法,自然就让他们明白了大家算出来的结果虽然都是3倍多一点,但并不正好是3.14那么精确,有些比3.14大,有些比3.14小,原因是我们所用的方法与工具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落后的,因此误差也比较大,要进行有效的探索就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以及借用先进的工具等,让他们真正明白圆周率这么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的实际意义。
简评:
这种方式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相对先进的学生把自己已有的知识介绍给别人,再让别的学生提出问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互动。先前介绍知识的学生,有些是自己预先自学过,有些是家长提早教过的,没有经过自己的真正探索,对知识也只是一知半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对于别的学生向他们提出的问题可能一时就解释不了,这时老师再适时地加以调控,引导他们投入到探索发现中来,对于先前所述加以验证,就不只是老师强加给他们的要他们动手量一量,他们就动手量一量,要让他们算一算,他们就算一算了,而是他们真正有了实践验证的内动力了,因为数据才是最能说明问题的。
(工作单位:浙江省桐乡市崇德小学)
教学片断1:
师:鼓号队用的大鼓和小鼓(咚咚咚……敲几下)使用时间有点长了,边上有点松,想用铁丝给它们围上一圈加固一下,哪个需要的铁丝长呢?
生:大鼓。
师:怎么知道的?
生:看也看得出,大鼓的一圈更长一些。
师:聪明,会观察。类似这种横截面是圆形的物体,我们要给它围上一圈加固一下,这一圈的长度,其实就是圆形的周长,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带着大家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板书,并画圆)
师:说说圆的周长指哪部分?
生:围着圆的外面一圈的长度。
师:用手摸一摸。如大鼓的周长、一元硬币的周长、圆形瓶盖的周长、茶杯口的周长……
师小结:圆的周长,即围着圆一圈的长度。(课件演示)
师:学过哪些图形的周长计算?
生:正方形的周长、长方形的周长。
师:这些图形的周长是怎么算的,公式是……?
生:正方形周长=边长×4,长方形周长=(长 宽)×2
师:公式中的4和2分别代表了什么?它们会变吗?
生:4表4条边,或者说周长是边长的4倍;2是长加宽的和的2倍。
师:这两个数会变吗?
生:不会。
师:也就是说这两个倍数是固定不变的,周长只与它们的边长或者长与宽有关系。
师:看了正方形与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联系今天要学的圆的周长,你有什么想法或者问题吗?
生1:圆的周长怎么算?
生2: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生3:圆的周长会不会也与一个固定的倍数有关。
生4:如果有这个倍数,倍数是多少?跟谁有倍数关系?
……
师:刚才你们已经知道了围大鼓的一圈更长一些,那么这一圈到底有多长呢?你准备怎么得到这个数据?
生1:用软尺绕一圈量出长度。
生2:用绳子绕一圈,再去量绳子的长度。
生3:把卷尺拉出来放在地上,将鼓放在尺上滚一圈,量出长度。
动手测量,板书数据。
再测量手中的硬币、圆形瓶盖的周长。板书数据(单位:厘米):周长:鼓:203;大瓶盖:39.5;小瓶盖:23;硬币:7.8;
师:观察测得的数据,你们有什么发现或想法?
生1:小圆的周长小,大圆的周长大。
生2:圆越大,周长越长。
师:画圆时,是怎么样来控制圆的大小的?
生: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大,圆就大,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小,圆就小。
师:那你们觉得圆的周长会与什么有关系呢?
生:半径,因为圆规两脚的距离就是圆的半径。
师:也就是直径,因为d=2r。
师:接下来我们来测测直径,看看圆的周长到底与直径有什么样的关系。
生分组测量,板书数据:直径:鼓:69;大瓶盖:12.2;小瓶盖:7;硬币:2.3(有一个是2.484,后来问了才知道,他是用7.8÷3.14算出来的,因为带了计算器嘛,算算更方便,省得量了,也说明他对圆周率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并不完全是未知的。)。
师:观察同一圆的周长与直径,算一算,看看会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计算,反馈:同一圆中,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
师:其实我们刚才所算的这个数据,就是圆周率,它代表的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一个倍数,它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很久以前就有人在研究这个数了。介绍圆周率的发展史。
简评:
整个过程虽然学生也在动,但只是跟着在动而已,没有主动的探索,只是按部就班的顺着老师的意思在实践而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践,也许只是动手操作一下,思想没有真正地动起来。教学中忽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所有的学生当作一个对新知识全然未知的群体。老师就变成了一个领路人一样,牵着学生慢慢地去发现。学生的主动性一点都没有,只是因为老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了,比较牵强,也没有层次性,完全脱离了学生的现状。几十个人的一个班集体,绝不是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的。对于学生在量直径时用到了3.14来计算了,都无动于衷,还是按照原来的设计“顺利”进行,像是在冬天的寒风中,嚼着干硬的馒头,真说不出是什么味道。
这里所述的“有知”,指的是所学内容虽然是新知识,但学生毕竟是一个大群体,各自学习水平不一,知识基础也不同,何况一部分学生还是数学兴趣小组的积极分子,对于圆的周长的计算,已经是熟练于心,那么我们在教学这一节课时,就必须正视这一部分学生的现状,更何况还有更多的学生已经对这一知识有所了解,我们老师所做的,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正视学生已有的知识,不能把他们已经知道的,也当作他们全然不知似的,正是重视了学生的已有知识,才有了《圆的周长》的第二种教学实践:
教学片断2:
师:今天我们来研究圆的周长,(板书课题)对于圆的周长,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生1: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
生2:圆周率=3.14
生3:圆周长=圆周率×半径×2
生4:圆周率=圆周长÷直径
师:对于这些同学知道的知识,其他同学有什么问题吗?
生1:圆周率是怎么来的?
生2:是不是大圆的圆周率大,小圆的圆周率小?
生3:有什么方法证明圆周率是3.14?
……
然后就是让先前的那部分同学带领其他同学进行数据的测量与收集,并进行计算,主要是分两部分:一是对同一个圆的数据进行测量,并计算;二是对不同的圆的数据进行测量并计算,发现了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点,但并不是先前所说的3.14那么精确,而大圆与小圆的那个圆周率虽然不完全一样,但都是3倍多一点,这个范围还是确定的,在让学生经历了这么一个置疑、探索、发现的过程后,老师再给大家介绍圆周率的发展史,以及人们用来计算圆周率的更为科学的方法,自然就让他们明白了大家算出来的结果虽然都是3倍多一点,但并不正好是3.14那么精确,有些比3.14大,有些比3.14小,原因是我们所用的方法与工具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落后的,因此误差也比较大,要进行有效的探索就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以及借用先进的工具等,让他们真正明白圆周率这么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的实际意义。
简评:
这种方式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相对先进的学生把自己已有的知识介绍给别人,再让别的学生提出问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互动。先前介绍知识的学生,有些是自己预先自学过,有些是家长提早教过的,没有经过自己的真正探索,对知识也只是一知半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对于别的学生向他们提出的问题可能一时就解释不了,这时老师再适时地加以调控,引导他们投入到探索发现中来,对于先前所述加以验证,就不只是老师强加给他们的要他们动手量一量,他们就动手量一量,要让他们算一算,他们就算一算了,而是他们真正有了实践验证的内动力了,因为数据才是最能说明问题的。
(工作单位:浙江省桐乡市崇德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