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卸任后的大唐集团原掌门人翟若愚直接炮轰中国核电行业的垄断现状和“大而全”的封闭体制。
在2010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大唐集团原总经理翟若愚又提到“核电牌照”的问题。
2009年,翟若愚言辞还颇为含蓄,希望国家核电决策层“应该尽快给其他四家发电集团(大唐、华能、华电、国电)增发核电牌照,鼓励它们参与核电投资建设”,2010年,卸任以后的翟若愚则直接炮轰中国核电行业的垄断现状和“大而全”的封闭体制。
“核电牌照”,即控股核电站的资质。目前,拥有这种资质的除了核工业领域的中核集团、中广核集团之外,还有电力领域的中国电力投资集团(简称中电投)。在2002年的电力改革中,中电投拿到了原属国电集团的核电资产,冲破了核企业一统核电产业天下的局面。但五大发电集团中的其余四家都被排斥在外。
截至2010年1月,中国在建核电机组达到21台约2300万千瓦,在建规模居世界第一。国家能源局公开表示,按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达45亿吨标准煤计算,为实现非化石能源达到15%的目标,核电应达到8000万千瓦左右。
“要实现这么宏大的目标,仅靠三家企业是不可能完成的。”翟若愚说。
然而核电决策部门却把口子收得很紧。业内人士向本刊记者透露,在2009年的一次会上,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曾公开表示近年内不再增发核电牌照。
“中国核工业发展的多元化更多是体现在投资上的。但核电门槛很高,具体经营核电的还应该是有限的。核电工业结构应该由数家并举,充分发挥现有资源,投资多元化而不是建設单位的多元化。”中核集团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长刘永表示。
垄断下的“大而全”
计划经济的影子在核电产业中仍清晰可见。翟若愚将中国的核电体制概括为“垄断”和“大而全”。
尽管目前国家已对核电产业的投资放宽,允许其他行业及企业的资金流入核电领域,但对于经营资质却依然收得很紧,仅中核、中广核和中电投三家拥有核电站的运营资质。
从1家到3家,数字的变化虽微小,过程却艰难而漫长。
中核集团曾经在核电领域“一统天下”,这个继承了原核工业部大部分职能的巨无霸,既是经营核电站的业主,又是工程和设备的总承包商、国内核燃料和后处理服务的唯一供应商,还主管了几乎所有具有国家实验室性质的核动力技术研究机构。
“这必然导致效率低下和垄断倾向,对外力图阻止其他人进入核电市场,对内压制下属单位的自主权。”北京大学政府与企业研究所所长路风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1994年中广核成立,打破了一家独大的局面。虽然中核集团持有中广核40%的股份,但当时的国务院领导规定中核集团不能分红,结余利润用于中广核的滚动发展。由此,中核集团眼睁睁地“花钱养出了一个强劲的对手”,没有历史包袱的中广核壮大的速度远超过想象。
中核集团依然在核燃料循环、反应堆设计等涉核环节掌握审批权,中广核则从单一的业主向设计、工程建设等全产业链发展。2008年12月,中广核铀业公司还获得了商务部“核燃料进出口专营资质”。
中广核成了另一个中核。一统天下打破了,然而,中国核电的垄断局面仍未改变。
多年来,双寡头以“技术路线”为武器,针锋相对地较量,最终却催生了第三家核电巨头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以下简称“国核技”)。与前二者不同的是,国核技借助了国家引进第三代核电技术AP1000的契机,承担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重任,以技术资源切入核电领域。在政策上,国家核电决策部门正在力推AP1000的建设,尤其是在中国广大的内陆地区。这给了国核技巨大的市场空间和主动权。
不出意料,国核技也走上了与曾经的双寡头相同的路线,向“全产业链”发展。尽管没有明确的规定,但国核技拥有核电站控股资质不言自明。三足鼎立之势就此形成。
当然,由于各自都努力建立并推广自己那套体系,但又在许多方面需要合作与协调,这三家核电巨头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
人才大战成为三巨头暗战的核心。中国的核工业人才,尤其是研发人才原本就不多,而三巨头各自都成立了研究设计院,人力便成为最大的困扰。
“现在走在院里,到处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几乎没一个认识的。”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电工程公司(原核工业第二研究设计院)一位老专家感叹说:“很多专家都被中广核和国核技挖走了,因为人家给的薪水实在太高,有些专家被挖走了一时也没事干,就那么养着也不放。”
2010年的两会上,国核技董事长王炳华援引了中国高铁技术引进的案例,委婉地表示,尽管目前中国同时拥有最具商业价值的建设项目和先进技术,包括美国的AP1000、法国的EPR和M310以及俄罗斯的VVER核电技术,“但是它们却分散在不同的企业集团,无法形成合力,应该抓住有利时机,整合产业资源,尽早从体制上做好准备,以应对中国的核电大发展”。
王炳华建议说,应加快形成“专业分工明确、协同效应突出”的核电工业体系,在积极推进“多业主、专业化”的核电建设模式的同时,还应通过优化整合,积极培育在核电技术研发设计、工程建设管理、电站运行和寿期服务以及核燃料循环领域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国家队”。
在这一点上,翟若愚的观点与王炳华有着某种一致。
翟若愚建议,应实现核电设计、工程和研发业务与核电站经营分开,尽快形成两三家中立的、不隶属于任何发电集团(包括核能发电集团)的、专注于核电设计研发的核能工程技术开发与总承包公司。
“企业不应只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追求垄断,但就目前的实力来讲,三大核电集团已经掌握了产业链上最重要的资源和技术,即使专业化分工,也是三者之间重新划分势力版图,而电力集团则期待完全颠覆现有的秩序,与核电集团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并不现实。”一位业内专家对本刊记者分析说。
华能们的野心
电力集团中,中电投虽然早在2002年就拿到了核电牌照,但很长一段时间来,一直以参股的方式涉足核电业,如田湾、红沿河等核电站控股方都是中核或中广核。中电投真正行使核电牌照赋予的权利自2009开工的山东海阳核电站开始––––中电投拥有海阳核电站65%的股份。
其他四大电力集团中,大唐集团在争取牌照方面声音最大,因为相比较其他三家,大唐在核电蛋糕中的份额更小。在中国已运行和在建的核电站中,只有福建宁德核电站背后有大唐的身影。
难怪翟若愚会不满。“大唐已经就核电进行了充分的人才储备,近两年通过委培储备了200多名年轻的核电人才,还要送他们去法国接受核电技术培训。”翟若愚曾在公开场合说。
相比之下,华能是四大电力集团中涉足核电最深的一家。华能集团制定的内部规划显示,到2020年,其名下已投产的核电装机容量要占到国内核电总装机容量的10%。这意味着华能集团将在短短几年内开工建设5~10个核电项目。
虽然在牌照问题上,华能一向低调,但它却似乎认定了牌照必然是“囊中之物”。这种自信从其足迹便可窥一斑。
自知无法与核电巨头相抗衡的华能除了多年来积极参与各核电站的投资之外,还将眼光放在了核电领域的核心优势,即技术方面。位于山东的石岛湾核电站项目由华能集团、中核建和清华大学分别以50%、35%、15%的投资比例共同建设运营,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1×20万千瓦级高温气冷堆核电机组,投资30亿元,预计2013年建成发电。 虽拥有这个示范工程项目的控股权,华能并不满足。2009年10月31日,华能又在安徽安庆成立了核电工程筹建处,在这里建成一个继山东石岛湾示范项目后国内首个高温气冷堆商业化推广工程。
2009年10月21日,华能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华能国际发布公告称:“华能集团计划成立注册资本10亿元人民币的华能石岛湾核电开发有限公司,以开发、建设、经营管理4台AP1000压水堆机组,其中华能集团出资40%,华能开发公司出资30%,华能国际出资30%。”
这将成为百分百华能血统的核电项目。华能看似要将这个石岛湾核电站扩建工程打造成为其实现核電站业主理想的梦工厂。
然而,梦想能否成真还非定数。
“实际上,不管华能做了怎样的准备,这个项目国家还没有批下来。”一位业内人士对本刊记者透露,“而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也曾在一次会议上表示近年不会新增核电牌照。”
核电拼图
根据2006年3月国务院通过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到2010年,在运行核电装机容量1200万千瓦;到2020年,在运行核电装机容量4000万千瓦,在建核电装机容量1800万千瓦。按照规划,2020年前,中国核电站项目投资高达600亿美元。
而目前,截至2010年1月,中国在建核电机组达到21台约2300万千瓦,在建规模居世界第一。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此前的规划。这种情况下,国家能源局也曾公开表示,按到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达到45亿吨标准煤计算,为实现非化石能源达到15%的目标,核电应达到8000万千瓦左右。
蛋糕更大了。地方政府对核电这样的大项目非常积极,而各核电及电力集团纷纷跑马圈地。
以湖南为例,在国内核电公司中,中核集团是最早介入湖南核电的。
“早在我们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选址的时候,核二院(中国核电工程公司,原核工业第二研究设计院)就已经和我们有了合作。”湖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副院长张力告诉《瞭望东方周刊》。2006年7月25日,中核集团与湖南省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建设桃花江核电项目框架协议。
不仅如此,目前中核集团在湖南省有两万多职工,而湖南衡阳的南华大学则为中核集团的人才培养基地。
此后,中电投、中广核、国电及大唐分别在湖南圈地小墨山、常德、衡阳及株洲。而这样的势力均分是湖南省有意为之。“本来有的公司想圈占好几个地方,但是我们跟发改委商量的结果是,希望每家发电公司搞一个地区,大家工作也不干扰,互相铆着劲踏踏实实地做事。”张力透露说。
然而,无论企业如何积极,国家有关部门的态度始终是谨慎的。直至今日,湖南桃花江项目仍未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
“国家已确定要加快发展核电,但速度会控制在‘前低后高’,把基础打得更扎实更安全。去年核准开工6个反应堆,今年计划再核准几个。我国核文化的核心就是安全,这比发展多大规模更重要。”两会期间,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对外表示。
在2010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大唐集团原总经理翟若愚又提到“核电牌照”的问题。
2009年,翟若愚言辞还颇为含蓄,希望国家核电决策层“应该尽快给其他四家发电集团(大唐、华能、华电、国电)增发核电牌照,鼓励它们参与核电投资建设”,2010年,卸任以后的翟若愚则直接炮轰中国核电行业的垄断现状和“大而全”的封闭体制。
“核电牌照”,即控股核电站的资质。目前,拥有这种资质的除了核工业领域的中核集团、中广核集团之外,还有电力领域的中国电力投资集团(简称中电投)。在2002年的电力改革中,中电投拿到了原属国电集团的核电资产,冲破了核企业一统核电产业天下的局面。但五大发电集团中的其余四家都被排斥在外。
截至2010年1月,中国在建核电机组达到21台约2300万千瓦,在建规模居世界第一。国家能源局公开表示,按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达45亿吨标准煤计算,为实现非化石能源达到15%的目标,核电应达到8000万千瓦左右。
“要实现这么宏大的目标,仅靠三家企业是不可能完成的。”翟若愚说。
然而核电决策部门却把口子收得很紧。业内人士向本刊记者透露,在2009年的一次会上,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曾公开表示近年内不再增发核电牌照。
“中国核工业发展的多元化更多是体现在投资上的。但核电门槛很高,具体经营核电的还应该是有限的。核电工业结构应该由数家并举,充分发挥现有资源,投资多元化而不是建設单位的多元化。”中核集团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长刘永表示。
垄断下的“大而全”
计划经济的影子在核电产业中仍清晰可见。翟若愚将中国的核电体制概括为“垄断”和“大而全”。
尽管目前国家已对核电产业的投资放宽,允许其他行业及企业的资金流入核电领域,但对于经营资质却依然收得很紧,仅中核、中广核和中电投三家拥有核电站的运营资质。
从1家到3家,数字的变化虽微小,过程却艰难而漫长。
中核集团曾经在核电领域“一统天下”,这个继承了原核工业部大部分职能的巨无霸,既是经营核电站的业主,又是工程和设备的总承包商、国内核燃料和后处理服务的唯一供应商,还主管了几乎所有具有国家实验室性质的核动力技术研究机构。
“这必然导致效率低下和垄断倾向,对外力图阻止其他人进入核电市场,对内压制下属单位的自主权。”北京大学政府与企业研究所所长路风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1994年中广核成立,打破了一家独大的局面。虽然中核集团持有中广核40%的股份,但当时的国务院领导规定中核集团不能分红,结余利润用于中广核的滚动发展。由此,中核集团眼睁睁地“花钱养出了一个强劲的对手”,没有历史包袱的中广核壮大的速度远超过想象。
中核集团依然在核燃料循环、反应堆设计等涉核环节掌握审批权,中广核则从单一的业主向设计、工程建设等全产业链发展。2008年12月,中广核铀业公司还获得了商务部“核燃料进出口专营资质”。
中广核成了另一个中核。一统天下打破了,然而,中国核电的垄断局面仍未改变。
多年来,双寡头以“技术路线”为武器,针锋相对地较量,最终却催生了第三家核电巨头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以下简称“国核技”)。与前二者不同的是,国核技借助了国家引进第三代核电技术AP1000的契机,承担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重任,以技术资源切入核电领域。在政策上,国家核电决策部门正在力推AP1000的建设,尤其是在中国广大的内陆地区。这给了国核技巨大的市场空间和主动权。
不出意料,国核技也走上了与曾经的双寡头相同的路线,向“全产业链”发展。尽管没有明确的规定,但国核技拥有核电站控股资质不言自明。三足鼎立之势就此形成。
当然,由于各自都努力建立并推广自己那套体系,但又在许多方面需要合作与协调,这三家核电巨头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
人才大战成为三巨头暗战的核心。中国的核工业人才,尤其是研发人才原本就不多,而三巨头各自都成立了研究设计院,人力便成为最大的困扰。
“现在走在院里,到处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几乎没一个认识的。”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电工程公司(原核工业第二研究设计院)一位老专家感叹说:“很多专家都被中广核和国核技挖走了,因为人家给的薪水实在太高,有些专家被挖走了一时也没事干,就那么养着也不放。”
2010年的两会上,国核技董事长王炳华援引了中国高铁技术引进的案例,委婉地表示,尽管目前中国同时拥有最具商业价值的建设项目和先进技术,包括美国的AP1000、法国的EPR和M310以及俄罗斯的VVER核电技术,“但是它们却分散在不同的企业集团,无法形成合力,应该抓住有利时机,整合产业资源,尽早从体制上做好准备,以应对中国的核电大发展”。
王炳华建议说,应加快形成“专业分工明确、协同效应突出”的核电工业体系,在积极推进“多业主、专业化”的核电建设模式的同时,还应通过优化整合,积极培育在核电技术研发设计、工程建设管理、电站运行和寿期服务以及核燃料循环领域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国家队”。
在这一点上,翟若愚的观点与王炳华有着某种一致。
翟若愚建议,应实现核电设计、工程和研发业务与核电站经营分开,尽快形成两三家中立的、不隶属于任何发电集团(包括核能发电集团)的、专注于核电设计研发的核能工程技术开发与总承包公司。
“企业不应只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追求垄断,但就目前的实力来讲,三大核电集团已经掌握了产业链上最重要的资源和技术,即使专业化分工,也是三者之间重新划分势力版图,而电力集团则期待完全颠覆现有的秩序,与核电集团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并不现实。”一位业内专家对本刊记者分析说。
华能们的野心
电力集团中,中电投虽然早在2002年就拿到了核电牌照,但很长一段时间来,一直以参股的方式涉足核电业,如田湾、红沿河等核电站控股方都是中核或中广核。中电投真正行使核电牌照赋予的权利自2009开工的山东海阳核电站开始––––中电投拥有海阳核电站65%的股份。
其他四大电力集团中,大唐集团在争取牌照方面声音最大,因为相比较其他三家,大唐在核电蛋糕中的份额更小。在中国已运行和在建的核电站中,只有福建宁德核电站背后有大唐的身影。
难怪翟若愚会不满。“大唐已经就核电进行了充分的人才储备,近两年通过委培储备了200多名年轻的核电人才,还要送他们去法国接受核电技术培训。”翟若愚曾在公开场合说。
相比之下,华能是四大电力集团中涉足核电最深的一家。华能集团制定的内部规划显示,到2020年,其名下已投产的核电装机容量要占到国内核电总装机容量的10%。这意味着华能集团将在短短几年内开工建设5~10个核电项目。
虽然在牌照问题上,华能一向低调,但它却似乎认定了牌照必然是“囊中之物”。这种自信从其足迹便可窥一斑。
自知无法与核电巨头相抗衡的华能除了多年来积极参与各核电站的投资之外,还将眼光放在了核电领域的核心优势,即技术方面。位于山东的石岛湾核电站项目由华能集团、中核建和清华大学分别以50%、35%、15%的投资比例共同建设运营,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1×20万千瓦级高温气冷堆核电机组,投资30亿元,预计2013年建成发电。 虽拥有这个示范工程项目的控股权,华能并不满足。2009年10月31日,华能又在安徽安庆成立了核电工程筹建处,在这里建成一个继山东石岛湾示范项目后国内首个高温气冷堆商业化推广工程。
2009年10月21日,华能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华能国际发布公告称:“华能集团计划成立注册资本10亿元人民币的华能石岛湾核电开发有限公司,以开发、建设、经营管理4台AP1000压水堆机组,其中华能集团出资40%,华能开发公司出资30%,华能国际出资30%。”
这将成为百分百华能血统的核电项目。华能看似要将这个石岛湾核电站扩建工程打造成为其实现核電站业主理想的梦工厂。
然而,梦想能否成真还非定数。
“实际上,不管华能做了怎样的准备,这个项目国家还没有批下来。”一位业内人士对本刊记者透露,“而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也曾在一次会议上表示近年不会新增核电牌照。”
核电拼图
根据2006年3月国务院通过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到2010年,在运行核电装机容量1200万千瓦;到2020年,在运行核电装机容量4000万千瓦,在建核电装机容量1800万千瓦。按照规划,2020年前,中国核电站项目投资高达600亿美元。
而目前,截至2010年1月,中国在建核电机组达到21台约2300万千瓦,在建规模居世界第一。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此前的规划。这种情况下,国家能源局也曾公开表示,按到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达到45亿吨标准煤计算,为实现非化石能源达到15%的目标,核电应达到8000万千瓦左右。
蛋糕更大了。地方政府对核电这样的大项目非常积极,而各核电及电力集团纷纷跑马圈地。
以湖南为例,在国内核电公司中,中核集团是最早介入湖南核电的。
“早在我们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选址的时候,核二院(中国核电工程公司,原核工业第二研究设计院)就已经和我们有了合作。”湖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副院长张力告诉《瞭望东方周刊》。2006年7月25日,中核集团与湖南省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建设桃花江核电项目框架协议。
不仅如此,目前中核集团在湖南省有两万多职工,而湖南衡阳的南华大学则为中核集团的人才培养基地。
此后,中电投、中广核、国电及大唐分别在湖南圈地小墨山、常德、衡阳及株洲。而这样的势力均分是湖南省有意为之。“本来有的公司想圈占好几个地方,但是我们跟发改委商量的结果是,希望每家发电公司搞一个地区,大家工作也不干扰,互相铆着劲踏踏实实地做事。”张力透露说。
然而,无论企业如何积极,国家有关部门的态度始终是谨慎的。直至今日,湖南桃花江项目仍未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
“国家已确定要加快发展核电,但速度会控制在‘前低后高’,把基础打得更扎实更安全。去年核准开工6个反应堆,今年计划再核准几个。我国核文化的核心就是安全,这比发展多大规模更重要。”两会期间,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对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