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熏知见香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amour2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试香方以来,偏爱文人香,也就更偏好弥漫着大夫清致的宋代香。除了看重文人生活的朴素清雅有情趣,也感于文人香的选材严谨,配伍精妙,更符合“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初衷。
  香事及宋,已从宗教祭祀皇家贡物走向了日常生活。从宋代史书到小说的描述都可看到香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已十分密切,香不仅用于宗教供奉,也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更与斗茶、插花、挂画并为怡情养性的四般闲事。宋人评香,以清为佳,烟清味浅意翛然,“铜炉烧柏子,石鼎煮山药”;是香事“绝尘境而助清逸之兴”的最佳写照。禅房书斋里,多的不仅仅是香霭馥馥,更有明心见性的澹远知见。正如宋代《香史》颜博文所说:“不徙为熏洁也,以养鼻通神观。”
  随着医药发展,和上等阶级的追求倡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琴棋书画以及美食、酒、茶等都完成了奠基,对香气的追求,与药学之君臣佐使、七情合和的药方配伍观相合,熏香至此也成了一门艺术。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经常相聚品香,富贵雅致与恬澹寂寞所代表的俗世所爱与寒士清薄彼此交融发展,并有了最初的仪式,和专类研究香史香方和制香法的各式香书、香谱,香学呈现出百家峥嵘,博大雄浑的态势。
  宋代文人中识香好香者甚多,品香制香,编写香谱并制定香席仪式,苏眉州,陈去非,陆游等都是个中高手,其中黄庭坚便是极有特色的一位,他不仅好香如痴,其《跋自书所为香后事》论意和香为“贾天锡宣事作意和香,清丽闲远,自然有富贵气”,《有闻帐中香以为熬蜡者戏用前韵》诗中云:“我读蔚宗香传,文章不减二班”。还通药理,明经意,写下了“香十德”这样香家规范并甚多私家香方,陈敬《陈氏香谱》收录众多香方,汇集其中与黄庭坚有关、最为著名之四帖香方,称为“黄太史四香”:意和香、意可香、深静香、小宗香等。
  比如见证了黄庭坚香事的墨迹——《药方帖》:
  黄之《药方帖》,乃书“婴香”方一则。首行仅“婴香”二字香方名。后接三行为香药五种,中三行写和合之法,空一行续为香方补充,“略记得如此,候检得册子,或不同,别录去”。通篇八十一字取书简形式,书势徐徐来而转疾去,由行入草,圈划补字,如玉盘之珠错落有致,应为元佑前期所作。此贴内容看似随意,却从香材、香法、气味等分别讲来,反映了香事已从除秽、祛病等实用功能,提升到品香评韵,乃至鼻观先参的精神层次。
  婴香方是宋代流传广泛的一种和合香配方,香方典籍可溯自《隋书·艺文志》。婴香名自南朝陶弘景《真诰》卷一“运象篇”描绘九华真妃初次降临的情形,提到众真女与侍女“神女及侍者,颜容莹朗,鲜彻如玉,五香馥芬,如烧香婴气者也。”因《真诰》为道家重要经典,婴香在宋代被视为道家香法的代表。方中以海南岛所产沉水香为君药,丁香、龙脑、麝香、甲香、牙硝与之合和窨造,并有熏修之法与之配合得宜,香气是引子,正如六祖慧能的解脱知见香,香禅相对同参才是香道的深意。因此,香方和合,不仅仅是黄庭坚的香学素养,也是文人书斋中的精神表露。黄庭坚有诗云“当念真富贵,自熏知见香”,通过焚香而鼻根参禅,继而达到通达圆融之意境,才是香与中国哲学,中国历史的真正结合。
其他文献
一般而言,皇帝御驾亲征,以万乘之重,驭百万之师,自然人心踊跃,争效死功,理应具有攻则必胜、战则必克的战斗力。  吊诡的是,隋炀帝三征高丽,不仅损兵折将,而且终因穷兵黩武引发内乱,以至于江山易主。唐太宗以盛世雄兵东征高丽,却坐困于“东瀛小夷”,不得已班师而还。而庸碌无为的唐高宗李治,竟然成功征服高丽,他恰恰没有御驾亲征。  英明之君,亲征而败;庸碌之主,放权反胜,这里面藏着什么玄机?让我们回放隋炀帝
期刊
菩萨保佑。无数人在说这句话。不知道菩萨有多难。不应该求的事情也求,她不是人,她只是你想象的一个神,她亦有她的难处。  朱天文说:菩萨除了不忍看,也是没有能力看,才低眉的。  而我知道,因为世间多纷难,再法力无边也无法一一尽数排解,所以必须懂得适度,莫妄求,回归本真。  记得阿成写过一段在云南的文字,真是回归了本真。他说,“在云南只能蹲在地上看蜥蜴,看了半天,蜥蜴的眼睛才眨一下。”  这句话我看了半
期刊
在很多传统戏曲和小说中,常见某位功臣或其后代在违法犯禁大祸临头的时候,拿出一块皇帝特赐的“免死金牌”,于是当场转危为安。那么,古代真有这种人间法宝吗?有,就是历史上的“丹书铁券”。  丹书铁券又名“誓书铁券”、“金书铁契”等,是帝王赐给功臣们世代保存,可以享受免罪特权的凭证,一般用铁板制成,以丹朱书写其上,故得此名。  据史料载,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书写丹书以赋特权的做法。《周礼·秋官·司约》有载“
期刊
禅语说:“贪观天上月,失却掌中珠。”  当我们把眼睛盯着天上的月亮的时候,就会丢失手中的珍珠。“当下”就是手中的珍珠。安住在当下,就是用一颗快乐的心,把你的兴趣,集中在当下,全心全意去体验它。  我们一直活得很匆忙,不管是吃饭、走路、睡觉,总是没有耐性,总是急着想赶赴下一个目标;我们总是无法专注于“当下”;我们总是想着明天的事,明年的事,甚至下半辈子的事。  有人说“我明年要赚得更多”,有人说“我
期刊
古人云:“欲知大道,必先知史。知之越多,爱之越深。”中国人对花的感情源于悠久的历史,深邃的文化。我国植花种草,赏花的历史,更是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诗经中有大量的人与花草的描写,在漫长的历史中,花草一直伴随着人们,上至达官贵胄,下至黎民百姓,花草是最平等的对待。因此,也出现了大量的诗词歌赋去吟哦,随着历史的变迁,花草也形势百出得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体现着人们的生活情趣和时代特色。插花随着时代的变迁
期刊
◎从形而上 由器而道  ——何谓花道之道  众所周知,古代文人以能“琴棋书画诗酒花”的诸般闲事为风雅,或者是把“琴棋书画”定为文人修养必须具备的四种才艺。尤其是到了宋代,在前人闲情文化的基础上,人们又把“点茶、插花、焚香和挂画”从诸般闲事中独立出来,将其格调抬高,汇总成“四般闲事”,作为道具装点在文人士大夫们的生活场景里。  实事求是的讲,花道一词在邻邦日本更为常见,我们中国的古人一直没有给插花这
期刊
◎中南禅茶  终南山自古产茶。《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民间相传神农氏正是在秦岭终南山发现茶之功用的。传说神农有特异功能,能看见药草在体内运行的情况。一日,神农吃茶后,发现茶水在体内运行,所到之处肠胃被清理的干干净净。于是,茶便被尊为药草之首,瑞草之魁。  “自古高僧爱斗茶”。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由于教义和僧侣活动的需要,茶很快就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禅茶是
期刊
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贵在知己之非。尺有短长人有善恶,观照当下人心,利己自私者眾多。自然环境的恶化、社会人心的浮躁、重利轻义的物化,处处印证人类处于转型的裂变之中,而一切善念的转化都源自知非之心。不惑之年,人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越来越明白己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能内观己非,是弃恶从善的开始。凡利于众生的即善,凡利于自己的即恶,我们几十年的人生似乎都活在自己的圆圈之中,从未想过太多自己利益之外的空气、
期刊
一说起道,人们都认为很高深,但在庄子眼里,道也可以在瓦砾中,甚至在屎溺中。其实,道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道,是自然的,天性的,规律而变化的,因为存在着时空与个人之间的差别,可以说,任何对《道德经》的注解讲说,都已经或多或少地偏离了老子原来的本义,就如老子所说的道,也已偏离道本身一样。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  佛门常说:般若无知,无所不知。般若是梵语音译,指无上的大智慧。就老子本身而言,他
期刊
新朝末期,天下大乱,各路义军为争夺天下展开了厮杀。这一年,更始帝刘玄派柱天将军李宝率军攻打舞阴县,有一个李姓大户占据着城池,绿林军久攻不下。李宝见来硬的不行,便派人晓以利害,展开了思想攻势。李氏的首领对绿林军极不信任,回答说:“我听说宛城赵家唯一的孙子名叫赵熹,他为人讲信用,闻名南阳。如果他能够前来,我们就开门出降。”  刘玄听说此事,急忙命人征召赵熹。在他的想象中,赵熹一定是个头发花白,在当地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