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践能力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点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培养适应建设、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性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的教学过程必须突出实践性环节,必须加强对中高层次职业岗位技能的培训,本文从教学模式改革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人才培养;教学模式;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4-0191-03
Abstract: The higher occupation education training objectives is to practice ability as the key point, training to adapt to the productio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service of higher technical and applied talents. The higher occupation education training objectives, determine its teaching process must highlight practical aspect, must strengthen to the higher level of occupation skill training, this article from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ode and puts forward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Key words: personnel training; teaching mode; higher occupation education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设计要以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养成为主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应以应用为宗旨,加大实践训练的比重,使学生毕业即能上岗,上岗能顶岗,顶岗能顶用。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加强专业改革和建设,将实践教学的地位和学生技能的培养,提高到教学体系的主体地位。
我们针对软件行业近年来的发展状况及社会对软件技术人才需求的状况,进行就业岗位分析,形成了“任务导向、能力递进”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1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改革
依据市场对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结合计算机新技术的发展,以职业岗位群要求为依据,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能力为主线,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实践、理论、素质相结合的项目化课程教学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校企合作模式,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并融“教、学、做”为一体,重在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专业标准化建设,为全省及至全国高职院校深化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1.1岗位、能力及工作任务分析
充分分析企业岗位能力要求,构建“任务导向,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下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完善递进式课程体系建设。
1.1.1岗位及能力分析
通过调研及分析,岗位可以分为软件开发员、软件产品检验员、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员、计算机操作员、信息处理技术员、软件及计算机销售与推广人员、软件技术支持人员等。
1.1.2工作任务、岗位能力与課程体系的关系
本专业的工作任务贯穿整个软件开发的全部过程,按照软件开发流程的不同阶段,可以将这工作任务、岗位能力及课程紧密联系。(见表1)
1.2创新“任务导向、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并创新“任务导向、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4 1 1”、“4 0.5 0.5 1”人才培养运行机制。
“4 1 1” 模式主要内涵:“4”是以专任教师为主的2年4学期在校理论教学、单项技能实训、能力模块综合实习;“1”为校企合作的企业岗前软件真实项目开发、硬件实战维修维护职业能力培训;“1”为一学期的企业顶岗实习、毕业论文设计。该模式已在2010届毕业中试行,效果良好。
“4 0.5 0.5 1”模式主要内涵:“4”是以专任教师为主的2年4学期在校理论教学、单项技能实训、能力模块综合实习;“0.5”是以专职教师为主的半学期校内“软件实训平台” 综合项目实战;“0.5”为校企合作的企业真实项目岗前职业能力培训;“1”为1学期的企业顶岗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根据我院软件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平台的完善,教师指导实践的能力不断提高,我们将本专业学生的综合项目实训环节通过引进“软件实训平台”在校内完成,这样有助于提高本专业教师的项目综合实施能力。(见表2)
1.3教学内容实施
1.3.1模块实训
模块实训是小案例,是验证性实验,学完一个模块单位后,要求学生用本单元学的知识解决一个综合性问题(项目任务)以巩固本单元所有知识,并提高实践能力。在每个模块单元的学习结束后,教师将演示一个实际的项目,并提出与本单元模块相关的工作任务,让学生自主得学习并查询相关资料来完成模块中与本单元相关的功能。然后教师给学生讲解模块功能的关键代码,并给学生提出要求,让学生自行模仿完成。通过模块内容的实训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并学会应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2项目实训
所有模块单元学习完成后,将学生分成小组,由有开发经验的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一个真实项目,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所有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使学生掌握软件开发的流程,并积累开发经验。这个阶段要进行用户需求调查,所有过程完全按照公司软件开发的规范运作,并在一周时间内,每个小组完成一个实际项目,小组人数根据项目的大小而定。 1.4教学方法改革
1.4.1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
在核心课程教学过程中,前期将企业开发的案例简化为学生易于接收的实例或者小项目,讲授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加强基础知识学习,并熟悉开发工具使用,课程是以实际工作要求来训练学生。
1.4.2案例式教学
在教学中我们将放弃“提出概念、解释概念、并举例说明”的传统意义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将案例作为重要载体来组织教学,通过案例“提出问题、介绍解决问题方法,归纳并结论”,从而使学生获取更全面的知识。
案例教学采用滚动拓展模式,先精选出一个典型、简单的案例,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展,使学生在知识的逐步扩展中,建立起知识体系的结构。
案例的选取与改造,同时要兼顾知识性、针对性与趣味性。
1.4.3 “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
在课程教学中,将教学过程可以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学生在小任务驱动下完成学习及操作过程。在“任务驱动”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发挥、自主创造,并在考核中,对学生的创新给出较高的评价及肯定。
在具体的教学的工作过程中,教学方法将用于各个阶段:任务调查、任务计划与决策、任务实施、任务检查与评价、任务拓展。
2 明确核心课程, 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及核心课程项目化实训教材建设
以“程序设计综合能力”为核心,按“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基础”、“程序设计基础”、“项目开发训练”等学习方向及过程,将专业课程划分为程序基础、数据库设计基础、高级编程基础、网站开发基础、项目综合开发等五大模块,重点体现在专业核心岗位技能的要求,突出学生实操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的核心课程,形成能体现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通过建设核心课程院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加强实训及专业综合项目实训课程的开发。加强教材的建设,建设必须按照项目教学和工学结合教材及相关实践指导教材编写。
3 创建共享型的教学资源库
共享型的教学资源库建设从资源建设及平台建设两方面入手,资源建设主要以核心课程为主、其他课程为辅。包括教学目标及标准、教学指导文件、课件和网络课程等内容,建成的教学资源先进、项目丰富的资源库。平台建设主要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将课程资源搭建在平台之上,为专业提供教学及研究共享的平台。
4 创建服务地方经济及人才培养的社会综合服务平台
4.1提升教育培训的服务能力
加强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加大企事业单位的计算机基础技术的培训、非学历教育的职业培训、职业综合技能方面的认证培训的推广力度。
利用我院职业鉴定站的优质资源,为社会提供了软件职业技能鉴定及硬件维修维护等的职业技能鉴定服务。
4.2提高生产和科技服务能力
积极开展企业科技开发、产品研发工作,争取为企业提供免费服务。积极开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企业员工的培训、城市劳动力的再就业培训。通过计算机的培训,解决农民工的就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提高企业的新增员工职业素质。
鼓励教师积极加入政府及行业专家库,积极参与各种顾问评审咨询活动等,并利用广泛结识各界人士,拓展与行业企业的联系。
5 加强校企合作
通过完善相关的政策、建立管理机制、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专业职能优势,积极推动校企合作方式,搭建合作对接及信息沟通平台。使校企合作形成校企得按需组合,相互的支持、集合优势团队、共同发展等的良好运行机制。
采取积极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国内外合作办学将有较好成效。积极探索与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几年来,本专业在课程设置、实训的安排、毕业生的实习、毕业设计等各个方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按照市场需求创新课程体系结构,积极探索创新的产学研合作,力争使学生与企业的需求“零对接”。
1)建立了校内专家及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将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的论证、人才培养计划制订、课程内容确定等专业建设工作,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实时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2)与企业联合建立一批校外实践教学的基地。
3)经常组织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参观学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及就业。
参考文献:
[1] 潘安福,熊健民,何金国.高等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
[2] 于海静.美德日澳高职产学合作及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6(6).
[3] 何向荣.“科技創新服务型”的高职产学研合作模式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6(4).
[4] 金之亮.中外合作办学的基本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6(5).
[5] 王珍妮.计算机软件技术高级工教学实施方案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 2006(4).
[6] 曾文权,曾文英,龙立功.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5).
[7] 陈斌,杨桦,凌晓萍,等.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双平台—双主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
[8] 曾峥,简国明,李善佳.地方高校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数学教育学报,2012(5).
[9] 聂晶.高职软件技术专业“项目教学 水平考试”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18).
[10] 禹树春.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6(4).
[11] 赵航涛,刘燕.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政产学”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1(6).
[12] 孙冬,郭祖华.基于市场需求的软件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
[13] 魏晓艳.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4(6).
关键词:人才培养;教学模式;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4-0191-03
Abstract: The higher occupation education training objectives is to practice ability as the key point, training to adapt to the productio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service of higher technical and applied talents. The higher occupation education training objectives, determine its teaching process must highlight practical aspect, must strengthen to the higher level of occupation skill training, this article from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ode and puts forward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Key words: personnel training; teaching mode; higher occupation education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设计要以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养成为主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应以应用为宗旨,加大实践训练的比重,使学生毕业即能上岗,上岗能顶岗,顶岗能顶用。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加强专业改革和建设,将实践教学的地位和学生技能的培养,提高到教学体系的主体地位。
我们针对软件行业近年来的发展状况及社会对软件技术人才需求的状况,进行就业岗位分析,形成了“任务导向、能力递进”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1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改革
依据市场对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结合计算机新技术的发展,以职业岗位群要求为依据,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能力为主线,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实践、理论、素质相结合的项目化课程教学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校企合作模式,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并融“教、学、做”为一体,重在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专业标准化建设,为全省及至全国高职院校深化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1.1岗位、能力及工作任务分析
充分分析企业岗位能力要求,构建“任务导向,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下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完善递进式课程体系建设。
1.1.1岗位及能力分析
通过调研及分析,岗位可以分为软件开发员、软件产品检验员、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员、计算机操作员、信息处理技术员、软件及计算机销售与推广人员、软件技术支持人员等。
1.1.2工作任务、岗位能力与課程体系的关系
本专业的工作任务贯穿整个软件开发的全部过程,按照软件开发流程的不同阶段,可以将这工作任务、岗位能力及课程紧密联系。(见表1)
1.2创新“任务导向、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并创新“任务导向、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4 1 1”、“4 0.5 0.5 1”人才培养运行机制。
“4 1 1” 模式主要内涵:“4”是以专任教师为主的2年4学期在校理论教学、单项技能实训、能力模块综合实习;“1”为校企合作的企业岗前软件真实项目开发、硬件实战维修维护职业能力培训;“1”为一学期的企业顶岗实习、毕业论文设计。该模式已在2010届毕业中试行,效果良好。
“4 0.5 0.5 1”模式主要内涵:“4”是以专任教师为主的2年4学期在校理论教学、单项技能实训、能力模块综合实习;“0.5”是以专职教师为主的半学期校内“软件实训平台” 综合项目实战;“0.5”为校企合作的企业真实项目岗前职业能力培训;“1”为1学期的企业顶岗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根据我院软件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平台的完善,教师指导实践的能力不断提高,我们将本专业学生的综合项目实训环节通过引进“软件实训平台”在校内完成,这样有助于提高本专业教师的项目综合实施能力。(见表2)
1.3教学内容实施
1.3.1模块实训
模块实训是小案例,是验证性实验,学完一个模块单位后,要求学生用本单元学的知识解决一个综合性问题(项目任务)以巩固本单元所有知识,并提高实践能力。在每个模块单元的学习结束后,教师将演示一个实际的项目,并提出与本单元模块相关的工作任务,让学生自主得学习并查询相关资料来完成模块中与本单元相关的功能。然后教师给学生讲解模块功能的关键代码,并给学生提出要求,让学生自行模仿完成。通过模块内容的实训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并学会应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2项目实训
所有模块单元学习完成后,将学生分成小组,由有开发经验的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一个真实项目,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所有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使学生掌握软件开发的流程,并积累开发经验。这个阶段要进行用户需求调查,所有过程完全按照公司软件开发的规范运作,并在一周时间内,每个小组完成一个实际项目,小组人数根据项目的大小而定。 1.4教学方法改革
1.4.1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
在核心课程教学过程中,前期将企业开发的案例简化为学生易于接收的实例或者小项目,讲授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加强基础知识学习,并熟悉开发工具使用,课程是以实际工作要求来训练学生。
1.4.2案例式教学
在教学中我们将放弃“提出概念、解释概念、并举例说明”的传统意义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将案例作为重要载体来组织教学,通过案例“提出问题、介绍解决问题方法,归纳并结论”,从而使学生获取更全面的知识。
案例教学采用滚动拓展模式,先精选出一个典型、简单的案例,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展,使学生在知识的逐步扩展中,建立起知识体系的结构。
案例的选取与改造,同时要兼顾知识性、针对性与趣味性。
1.4.3 “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
在课程教学中,将教学过程可以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学生在小任务驱动下完成学习及操作过程。在“任务驱动”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发挥、自主创造,并在考核中,对学生的创新给出较高的评价及肯定。
在具体的教学的工作过程中,教学方法将用于各个阶段:任务调查、任务计划与决策、任务实施、任务检查与评价、任务拓展。
2 明确核心课程, 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及核心课程项目化实训教材建设
以“程序设计综合能力”为核心,按“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基础”、“程序设计基础”、“项目开发训练”等学习方向及过程,将专业课程划分为程序基础、数据库设计基础、高级编程基础、网站开发基础、项目综合开发等五大模块,重点体现在专业核心岗位技能的要求,突出学生实操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的核心课程,形成能体现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通过建设核心课程院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加强实训及专业综合项目实训课程的开发。加强教材的建设,建设必须按照项目教学和工学结合教材及相关实践指导教材编写。
3 创建共享型的教学资源库
共享型的教学资源库建设从资源建设及平台建设两方面入手,资源建设主要以核心课程为主、其他课程为辅。包括教学目标及标准、教学指导文件、课件和网络课程等内容,建成的教学资源先进、项目丰富的资源库。平台建设主要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将课程资源搭建在平台之上,为专业提供教学及研究共享的平台。
4 创建服务地方经济及人才培养的社会综合服务平台
4.1提升教育培训的服务能力
加强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加大企事业单位的计算机基础技术的培训、非学历教育的职业培训、职业综合技能方面的认证培训的推广力度。
利用我院职业鉴定站的优质资源,为社会提供了软件职业技能鉴定及硬件维修维护等的职业技能鉴定服务。
4.2提高生产和科技服务能力
积极开展企业科技开发、产品研发工作,争取为企业提供免费服务。积极开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企业员工的培训、城市劳动力的再就业培训。通过计算机的培训,解决农民工的就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提高企业的新增员工职业素质。
鼓励教师积极加入政府及行业专家库,积极参与各种顾问评审咨询活动等,并利用广泛结识各界人士,拓展与行业企业的联系。
5 加强校企合作
通过完善相关的政策、建立管理机制、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专业职能优势,积极推动校企合作方式,搭建合作对接及信息沟通平台。使校企合作形成校企得按需组合,相互的支持、集合优势团队、共同发展等的良好运行机制。
采取积极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国内外合作办学将有较好成效。积极探索与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几年来,本专业在课程设置、实训的安排、毕业生的实习、毕业设计等各个方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按照市场需求创新课程体系结构,积极探索创新的产学研合作,力争使学生与企业的需求“零对接”。
1)建立了校内专家及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将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的论证、人才培养计划制订、课程内容确定等专业建设工作,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实时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2)与企业联合建立一批校外实践教学的基地。
3)经常组织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参观学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及就业。
参考文献:
[1] 潘安福,熊健民,何金国.高等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
[2] 于海静.美德日澳高职产学合作及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6(6).
[3] 何向荣.“科技創新服务型”的高职产学研合作模式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6(4).
[4] 金之亮.中外合作办学的基本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6(5).
[5] 王珍妮.计算机软件技术高级工教学实施方案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 2006(4).
[6] 曾文权,曾文英,龙立功.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5).
[7] 陈斌,杨桦,凌晓萍,等.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双平台—双主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
[8] 曾峥,简国明,李善佳.地方高校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数学教育学报,2012(5).
[9] 聂晶.高职软件技术专业“项目教学 水平考试”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18).
[10] 禹树春.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6(4).
[11] 赵航涛,刘燕.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政产学”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1(6).
[12] 孙冬,郭祖华.基于市场需求的软件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
[13] 魏晓艳.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