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民生两会”来形容今年全国“两会”,是非常贴切的。在“两会”上,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正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讨论的热点话题;人民群众反映的难点问题,正是国家要解决的重点议题。“两会”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既是国家调控经济和社会发展节奏的治国大计,又是国家充分尊重民意、切实维护民生的利民大计。民生催生国计,国计直面民生。“两会”向世人宣告:民之生乃国之计。
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但在历史长河中,民生问题很少成为主旋律,民不聊生却成了历史的真实写照。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民生问题才日益受到关注。邓小平强调一切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要看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更是高度重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此次“两会”,进一步凸显了民生的地位——把民之生作为国之计,是执政为民理念的一次升华。
所谓“民之生,国之计”,简单地说,就是国家把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作为“一切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民生之所需就是国计之所求,民生之所要就是国计之所重,民生之所难就是国计之所急。
“两会”彰显的这一重要理念,必将在全国各地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民之生乃国之计,理所当然地,民之生理应成为省之计、县之计、乡之计,民之生当然亦是一切部门和行业之计。然而审视现实,在一些地方、部门和行业,这一理念还远没有树立起来。有的不是把维护民生作为本部门、本地方、本行业的根本大计,而是把为本部门、本地方、本行业谋利作为“心中的秤”;有的甚至以维护国计为名,暗行损害民生之实,想方设法与民争利。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重要一年。转轨之首,在于观念。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把“十一五”蓝图变成美好现实,必须牢牢抓住民生这一关键词。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必须树立正确的民生观,并用正确的民生观校正自己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自觉做到——
问计于民。从“闭门造计”到问计于民,不仅是一种态度的变化,更是一种决策理念的变化。既然要把民生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就不能不躬身向群众请教。俯下身子问计于民,并不会减损政府部门的形象,相反,恰恰是那些善于尊重民意、汲取民智的领导者,最能赢得群众由衷的拥护和敬重。
施计于民。问计于民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但问计于民之后,关键在于施计于民。在一些部门和地方,调查研究时轰轰烈烈,讨论决策时热热闹闹,但在具体执行时却另搞一套,反映民意、凝聚民智的良计,被束之高阁。问计于民却不老老实实地施计于民,就是作秀,说得更严重点,是愚弄百姓。问计于民是手段,施计于民、造福于民才是目的。
验计与民。所谓验计于民,就是把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检验一切决策效果的标准。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一些部门和地方作出和执行的决策虽然经过调查研究,但结果却不一定受到群众的欢迎。一些领导感到委屈,抱怨好心得不到好报,有的甚至说现在的群众太难将就。“好心得不到好报”的原因不是群众难将就,而是没有把施计效果的评判权交给群众。验计于民,不仅能够及时发现决策的偏差,而且能够根据群众的意见不断调整和完善决策。
民之生,国之计。民生幸甚,国家幸甚!
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但在历史长河中,民生问题很少成为主旋律,民不聊生却成了历史的真实写照。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民生问题才日益受到关注。邓小平强调一切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要看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更是高度重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此次“两会”,进一步凸显了民生的地位——把民之生作为国之计,是执政为民理念的一次升华。
所谓“民之生,国之计”,简单地说,就是国家把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作为“一切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民生之所需就是国计之所求,民生之所要就是国计之所重,民生之所难就是国计之所急。
“两会”彰显的这一重要理念,必将在全国各地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民之生乃国之计,理所当然地,民之生理应成为省之计、县之计、乡之计,民之生当然亦是一切部门和行业之计。然而审视现实,在一些地方、部门和行业,这一理念还远没有树立起来。有的不是把维护民生作为本部门、本地方、本行业的根本大计,而是把为本部门、本地方、本行业谋利作为“心中的秤”;有的甚至以维护国计为名,暗行损害民生之实,想方设法与民争利。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重要一年。转轨之首,在于观念。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把“十一五”蓝图变成美好现实,必须牢牢抓住民生这一关键词。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必须树立正确的民生观,并用正确的民生观校正自己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自觉做到——
问计于民。从“闭门造计”到问计于民,不仅是一种态度的变化,更是一种决策理念的变化。既然要把民生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就不能不躬身向群众请教。俯下身子问计于民,并不会减损政府部门的形象,相反,恰恰是那些善于尊重民意、汲取民智的领导者,最能赢得群众由衷的拥护和敬重。
施计于民。问计于民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但问计于民之后,关键在于施计于民。在一些部门和地方,调查研究时轰轰烈烈,讨论决策时热热闹闹,但在具体执行时却另搞一套,反映民意、凝聚民智的良计,被束之高阁。问计于民却不老老实实地施计于民,就是作秀,说得更严重点,是愚弄百姓。问计于民是手段,施计于民、造福于民才是目的。
验计与民。所谓验计于民,就是把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检验一切决策效果的标准。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一些部门和地方作出和执行的决策虽然经过调查研究,但结果却不一定受到群众的欢迎。一些领导感到委屈,抱怨好心得不到好报,有的甚至说现在的群众太难将就。“好心得不到好报”的原因不是群众难将就,而是没有把施计效果的评判权交给群众。验计于民,不仅能够及时发现决策的偏差,而且能够根据群众的意见不断调整和完善决策。
民之生,国之计。民生幸甚,国家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