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主问题设计的优劣,既是教师教学素养高低的体现,也是阅读教学能否顺利开展,收到实效的关键。因此,阅读教学中,必须精心设计主问题。本论文探讨了当下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主问题设计的现状及对策,主张多方切入设计主问题,抓住学生思维特点进行教学。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主问题设计 多方切入
所谓“主问题”,余映潮老师是这样解释的:它是相对于课堂上随意的连问、简单的追问和习惯性的碎问而言的,指的是课文研读教学中用尽可能少的关键性的提问或问题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更集中更深入的阅读思考和讨论探究[1]。好的“主问题”不仅能让阅读研讨深入课文教学。还能具有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更由于用精、少、实、活的提问激活课堂、创新教学,越发体现了新课程提倡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的教学理念。
可遗憾的是,时下的语文课堂上,很多老师上课习惯设计很多问题,学生被诸多问题牵着鼻子走,往往是在一个接着一个问题“轰炸”下,“不假思索”地忙着回答和应付,表面看来师生配合默契,课堂气氛显得活跃热烈,老师也在那里沾沾自喜,但久之,老师疲惫,学生被动,如果老师老是用随意的连问、简单的追问和习惯性的碎问教学,那么学生很难把握阅读要领,更影响学生阅读能力以及语文素养的提高。
由此观之,“主问题”教学,怎一个“好”字了得!不仅能以一驭十,提挈全篇,而且还调动学生“神聚”。笔者认为:多方切入对文章进行“主问题”设计,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使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凝聚精彩魅力。
一、抓住“文章题目”设计
课文题目往往是作者反复斟酌才定下来的,或点明中心,或概括全文内容,或暗示文章线索,文章的千言万语往往从课文题目见端倪。因此,对于很多课文来说,抓住了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
著名特级教师邓彤老师在上《宝玉挨打》示范课中,紧扣小说题目《宝玉挨打》设计了两个主问题:(一)为何挨打?(二)贾政如何打宝玉?
品味几个“打”的动词,小说错综复杂的情节就理顺了,人物关系也弄清了,小说的主题、写法也明确了,整堂课始终都围绕课文的语言进行思维训练,学生对文本的精妙点进行赏析,大量汲取了小说语言的养分[2]。
无独有偶,笔者对此也颇有感悟,如教学《归园田居》,就从题目中的“归”设置主问题——诗人从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学生由这个主问题牵引,抓住诗歌中重点词、句细细品读,在问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学生成为了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既品味了陶渊明的语言魅力,又感受到陶渊明的田园情怀,最终得出诗人由厌恶官场而归向田园、归去自由的结论。这不仅想到元好问对陶诗的经典评价“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一切水到渠成。
可见,从文章题目入手设置主问题,能紧紧抓住学生对全篇文章进行赏析,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师对阅读教学课堂的驾驭力。
二、抓住“文章语言”设计
任何一篇文章的写作,都体现了作者一定的语言风格,或自然淡雅,或平和隽永,或苍劲雄健,或形象含蓄等等,这些语言是作者丰富思想感情的表露。著名语文教育专家于漪说:“千万别脱离了文本,千万别冷落了语言。”重庆市青年名师王君也说:“教师要以语言解篇章,以语言绘形象,以语言激情感,以语言开智慧。”如余映潮老师在《沁园春?长沙》“诵读,品味词句”这个环节预设的主问题:下面请同学们用“一句话品析”的方式自由品析,说说这首词中的哪些字、哪些词、哪些句写得好[3]?学生通过对文章语言的品析,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展现在眼前。教师顺势讲析最能体现诗人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诗眼,诗人的一腔拿云心事形象地表达了出来。
可见,教师在对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进行教学主问题设计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应当是对语言的品味,因为从文章语言特色入手设置主问题,可品味、赏析、学习、借鉴语言特色,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风格,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
三、抓住“作者的思想感情”设计
语文教材里的每一篇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从文章思想感情的角度设计主问题,就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如李煜的《虞美人》教学,笔者就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中的“愁”入手设计主问题:诗人的“愁”的特点?“愁”的来源?
学生通过分析得出:诗人运用设问、夸张,以水喻愁,化抽象为具体,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的特点。接着再交流品析前面的句子,李煜的故国之思以及流露出的追惜年华、感慨人事变迁无情,哀叹命运等情绪就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对亡国之君的纠结痛苦也就能够有所体会。
我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所以从思想感情入手设计主问题,更能激发学生情感,更能引起学生与作者的共鸣。
四、抓住“文章关键词句”设计
在阅读教学中,一些关键词句往往直接关系到整篇文章的解读,教师从关键词句入手设计主问题,是一种耗时少、收效大的做法。如苏轼《定风波》的主问题设计:“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你从“独不觉”中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苏轼呢?你能用一个词语概括你的初读体验吗?
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表达自己的初读体验,趁此机会,老师接着追问:苏轼在雨来时怎样表达自己的独不觉?苏轼为何能做到独不觉?
这一课例,老师主要运用序言中的一个关键句子“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中的“独不觉”贯穿全文解读设计了主问题,让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从感知到深入,所有内容一包袱拎起来,使课堂异彩纷呈、令人叫绝。
五、抓住“名家对文本的点评”设计
选入语文教材的许多经典之作总伴随着名家的精彩点评,有些点评从某一方面入手,有些则是居高临下,从全局切入。教学时如果从这些点评入手设计主问题,不仅可以拓展知识的宽度,还可以延展教学的深度。如《长亭送别》一文,郭沫若说:“《西厢记》是最完美的、最绝世的、是超越时空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西厢记》为什么被先生称为“最完美”之作?笔者认真阅读原作,精心整合了主问题——“最完美”是如何在《长亭送别》中体现的?然后引导学生从戏曲的人物、情感、语言上分别鉴赏,最终感受到了一对在爱情上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完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完美情感,感受到了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的完美曲词艺术。将“最完美“作为一个抓手,使教学紧紧围绕在一条线上,凝练而集中。
总之,主问题的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只要对主问题巧妙设计、得法引导,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阅读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余映潮《余映潮谈主问题设计》
〔2〕任明新《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人民教育出版社网-初中语文
〔3〕《初中语文说课与案例评析》http://www. 360doc. Com /content /11/1011/18/153956_155239979.shtml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主问题设计 多方切入
所谓“主问题”,余映潮老师是这样解释的:它是相对于课堂上随意的连问、简单的追问和习惯性的碎问而言的,指的是课文研读教学中用尽可能少的关键性的提问或问题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更集中更深入的阅读思考和讨论探究[1]。好的“主问题”不仅能让阅读研讨深入课文教学。还能具有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更由于用精、少、实、活的提问激活课堂、创新教学,越发体现了新课程提倡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的教学理念。
可遗憾的是,时下的语文课堂上,很多老师上课习惯设计很多问题,学生被诸多问题牵着鼻子走,往往是在一个接着一个问题“轰炸”下,“不假思索”地忙着回答和应付,表面看来师生配合默契,课堂气氛显得活跃热烈,老师也在那里沾沾自喜,但久之,老师疲惫,学生被动,如果老师老是用随意的连问、简单的追问和习惯性的碎问教学,那么学生很难把握阅读要领,更影响学生阅读能力以及语文素养的提高。
由此观之,“主问题”教学,怎一个“好”字了得!不仅能以一驭十,提挈全篇,而且还调动学生“神聚”。笔者认为:多方切入对文章进行“主问题”设计,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使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凝聚精彩魅力。
一、抓住“文章题目”设计
课文题目往往是作者反复斟酌才定下来的,或点明中心,或概括全文内容,或暗示文章线索,文章的千言万语往往从课文题目见端倪。因此,对于很多课文来说,抓住了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
著名特级教师邓彤老师在上《宝玉挨打》示范课中,紧扣小说题目《宝玉挨打》设计了两个主问题:(一)为何挨打?(二)贾政如何打宝玉?
品味几个“打”的动词,小说错综复杂的情节就理顺了,人物关系也弄清了,小说的主题、写法也明确了,整堂课始终都围绕课文的语言进行思维训练,学生对文本的精妙点进行赏析,大量汲取了小说语言的养分[2]。
无独有偶,笔者对此也颇有感悟,如教学《归园田居》,就从题目中的“归”设置主问题——诗人从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学生由这个主问题牵引,抓住诗歌中重点词、句细细品读,在问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学生成为了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既品味了陶渊明的语言魅力,又感受到陶渊明的田园情怀,最终得出诗人由厌恶官场而归向田园、归去自由的结论。这不仅想到元好问对陶诗的经典评价“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一切水到渠成。
可见,从文章题目入手设置主问题,能紧紧抓住学生对全篇文章进行赏析,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师对阅读教学课堂的驾驭力。
二、抓住“文章语言”设计
任何一篇文章的写作,都体现了作者一定的语言风格,或自然淡雅,或平和隽永,或苍劲雄健,或形象含蓄等等,这些语言是作者丰富思想感情的表露。著名语文教育专家于漪说:“千万别脱离了文本,千万别冷落了语言。”重庆市青年名师王君也说:“教师要以语言解篇章,以语言绘形象,以语言激情感,以语言开智慧。”如余映潮老师在《沁园春?长沙》“诵读,品味词句”这个环节预设的主问题:下面请同学们用“一句话品析”的方式自由品析,说说这首词中的哪些字、哪些词、哪些句写得好[3]?学生通过对文章语言的品析,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展现在眼前。教师顺势讲析最能体现诗人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诗眼,诗人的一腔拿云心事形象地表达了出来。
可见,教师在对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进行教学主问题设计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应当是对语言的品味,因为从文章语言特色入手设置主问题,可品味、赏析、学习、借鉴语言特色,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风格,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
三、抓住“作者的思想感情”设计
语文教材里的每一篇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从文章思想感情的角度设计主问题,就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如李煜的《虞美人》教学,笔者就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中的“愁”入手设计主问题:诗人的“愁”的特点?“愁”的来源?
学生通过分析得出:诗人运用设问、夸张,以水喻愁,化抽象为具体,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的特点。接着再交流品析前面的句子,李煜的故国之思以及流露出的追惜年华、感慨人事变迁无情,哀叹命运等情绪就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对亡国之君的纠结痛苦也就能够有所体会。
我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所以从思想感情入手设计主问题,更能激发学生情感,更能引起学生与作者的共鸣。
四、抓住“文章关键词句”设计
在阅读教学中,一些关键词句往往直接关系到整篇文章的解读,教师从关键词句入手设计主问题,是一种耗时少、收效大的做法。如苏轼《定风波》的主问题设计:“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你从“独不觉”中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苏轼呢?你能用一个词语概括你的初读体验吗?
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表达自己的初读体验,趁此机会,老师接着追问:苏轼在雨来时怎样表达自己的独不觉?苏轼为何能做到独不觉?
这一课例,老师主要运用序言中的一个关键句子“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中的“独不觉”贯穿全文解读设计了主问题,让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从感知到深入,所有内容一包袱拎起来,使课堂异彩纷呈、令人叫绝。
五、抓住“名家对文本的点评”设计
选入语文教材的许多经典之作总伴随着名家的精彩点评,有些点评从某一方面入手,有些则是居高临下,从全局切入。教学时如果从这些点评入手设计主问题,不仅可以拓展知识的宽度,还可以延展教学的深度。如《长亭送别》一文,郭沫若说:“《西厢记》是最完美的、最绝世的、是超越时空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西厢记》为什么被先生称为“最完美”之作?笔者认真阅读原作,精心整合了主问题——“最完美”是如何在《长亭送别》中体现的?然后引导学生从戏曲的人物、情感、语言上分别鉴赏,最终感受到了一对在爱情上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完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完美情感,感受到了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的完美曲词艺术。将“最完美“作为一个抓手,使教学紧紧围绕在一条线上,凝练而集中。
总之,主问题的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只要对主问题巧妙设计、得法引导,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阅读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余映潮《余映潮谈主问题设计》
〔2〕任明新《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人民教育出版社网-初中语文
〔3〕《初中语文说课与案例评析》http://www. 360doc. Com /content /11/1011/18/153956_15523997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