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审判心理思想试探

来源 :人文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huan8796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从一定意义上说,法律实施是多种心理作用的社会现象,因此,在司法审判活动中司法官和诉讼参与人的心理因素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古今亦然。然而,中国古代审判心理思想研究至今还是一块待垦的处女地。本文拟就西周的审判心理思想做点拾遗钩沉的工作,或许不无意义。
其他文献
<正> 谜语是一种群众性的口头文学,我国古代把它叫“廋词”或“隐语”。 西汉扬雄在《方言》中说:“廋,隐也”。刘向在《别录》中说:“隐(书)者,疑其言以相问,对者以虑思之,可以无不谕。”这可以看作是当时对谜语的定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也有“谜,隐语也”的解说。 《周易》《归妹》上六记商代的一则《女承筐》说:“女承筐无实;土刲羊无血。”这是以一对青年牧民夫妇“剪羊毛”为谜底的谜语。也反映了商代农牧生活的一斑。
<正> 郭沫若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的泰斗之一。他在自然科学、文学、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因明学等众多学科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内容宏富、卷帙浩繁的学术著作;而且他的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和细致入微的治学方法,也为我们树立了楷模,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继承。 他曾经在一篇未收入《沫若文集》的佚文中,向当年香港知识界介绍过自已早年的治学经验和方法:1.直探本源,不受前人的约束;2.搜罗一切资料,尽可能使无遗憾;3.对于资料毫不
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不仅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还包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而贯穿于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中的社会意识形态本身有其核心内容,这就是价值观念。由此看来,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
<正>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流派与西方人本主义流派无疑有密切的联系,前者也可以说是后者的一些分支,前者往往是从后者演变而来的,例如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来自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来自存在主义,但它们同一般的西方人本主义流派比较起来,也有差别。比较明显的差别有三:
<正> 含蓄,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主要特征之一,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的重要问题。“含蓄”这个词虽然出现较晚,但这个问题在文学批评史上很早就被人们注意了。战国时代的《周易·系辞上》中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三国时的荀粲说:“盖理之微者,非物象之所举也。今称之象以尽言,此非通于意外者也;系辞焉以尽言,此非言乎系表者也。斯则象外之意、系表之言,固蕴而不出矣。”(《三国志·魏志·荀或传》注引何劭《葛粲传》)粲荀的话,说明精深的道理是不能用物象完全表达出来的。他认为意内、象内可尽言,意外、象外“蕴
<正> 近两年来,报刊上涉及到杨贵妃这个历史人物的评论文章很多,这一方面是学术界关于《长恨歌》和《长生殿》这两部古典文艺作品研究深入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因涉及到杨贵妃这个历史人物的电视剧(诸如《天宝轶事》、《飘然太白》等)连续出现的缘故。当然,还有因重修杨贵妃祠墓而引起的争论。在争论中,我觉得有些论点是值得商榷的。 关于所谓杨妃误国之事,鲁迅先生早在一九一八年七月写的《我的节烈观》一文中就有辨白。鉴于那段论述人人熟知,这里就不具体引述了。其实就是在唐代,关于对杨贵妃的评价问
<正> 《人文杂志》1988年第6期刊载了余树声同志《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中的一个失误》(以下简称《失误》)的政论文章,向学术理论界提出了一个重大问题:如何看待和评价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原理?也向广大青年读者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学习和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这篇文章的实际效果如何?另当别论,它的思想倾向是很清楚的,理论观点也值得商榷。现就其中的几个主要论点作些分析。
<正> 八十年代中期以来的大论战 随着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的决定》的发表,在社会主义是不是商品经济这个问题上,我国经济学界的看法基本上走向一致,但在理解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内涵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取向等问题上,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其中人们公认的是计划取向论与市场取向论之争。
<正> 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一直被列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第一部分的题目就是: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决定》认为:“增强企业的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改革十年,我国大中型企业焕发出过去从未有过的活力。没有大中型企业活力的焕发,没有村镇企业雨后春笋般成长,没有农村以联
<正>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深入发展,主体和主体性问题越来越突出了,已经成为哲学界、文学理论界甚至整个社会科学界的热点问题。为了使主体性问题的探讨进一步深入,1991年4月26日《人文杂志》编辑部召开了主体性讨论会,邀请了西安地区哲学界的部分专家学者,针对主体性问题的深层背景,主体、客体、主体性等范畴的涵义,主体性与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现将会议发言概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