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学话语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和媒介,不同学科的教学话语往往具有独特的表述形式与特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话语应体现科学本质与贴近学生的生活。作者通过教学实践,着重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话语的特点及运用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发现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话语应注重背景性、科学性、结构性、交往性等特点,从而驱动有效的科学学习。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学 教学话语 特点 类型
教学话语是教学活动的媒介,有效的教学话语必然促成有效的学习。关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很多,但大多从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科学探究环节、探究材料等视角进行探讨,较少从科学课教学话语的角度进行系统的研究,以至于口语化、随意化及无意义的话语充斥课堂,从而影响到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小学科学课有效教学话语的特点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着重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话语的特点及运用进行了探索,认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话语具有以下特点。
1.驱动性。一个会引导的教师,能利用他的教学话语让学生主动地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追寻。所以,教学话语要具有驱动性,让学生产生到科学的世界里探究科学本质的欲望。
2.科学性。科学课堂上传授的是科学知识,科学知识在本质上具有科学性,这就要求科学教师的教学话语要具有科学性,体现科学本质,要准确、有逻辑、系统和简约。
3.结构性。科学课的内容本身具有严谨的结构,科学探究也是一个有结构的探究,在课堂上,教学话语特别是教师语言应具有结构性的特点,形成有结构的问题链,驱动学生的思想与思维向深度发展,从而形成有效的学习。
4.人文性。具有人文性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话语表现为生动形象,亲切感人,实现对学生进行真的教育的同时又对他们进行善与美的教育。
5.交往性。教学本身就是教与学,是教师与学生双方面的活动,缺少其中一方,教学必然无法进行,所以教师的话语要具有交往性,学生的话语是教师话语的出发点,教师的话语应能发现与触动学生的思维,并促使学生的思维朝科学概念思维的方向发展。
6.背景性。背景化的教学话语是将学习活动置于一种学生可以理解的语境中,从而达到良好的科学学习效果。
二、小学科学课有效教学话语的类型
如何利用好课堂教学话语,使它在科学课中发挥最佳作用呢?这就要求科学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判断,采用恰当的教学话语,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通常有以下几种类型。
1.以背景化的教学话语创设教学情境。教师用背景化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引入课题,让学生一下子就进入科学探讨中,比起教师用别的方法引入效果好得多,又显得简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许多时候,科学课需要以背景化的教学话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探究的兴趣。例如演示:一轮红日从东方慢慢升起,从西边落下,配上音乐:“东方红,太阳升……”(多媒体演示)
师:我们看到太阳周而复始地东升西落,好像太阳在绕地球旋转,对吗?
生:不对。
师: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生:地球自转的结果。
师:地球究竟是如何自转的呢?让我们共同探讨《地球的自转》。[1]
2.以交往性的教学话语组织讨论质疑。在科学课堂中教师要以交往性的教学话语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质疑,要引导学生讨论质疑,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交往性的话语要求教师的话语起到引导的作用,因为让学生自己发现的科学知识不但会让他们记得更牢,而且会让他们产生进一步研究、探讨的兴趣。例如:
师:(出示水槽和烧杯)这儿有一个水槽,里面装着冷水,还有一个烧杯,里面装着热水。如果把热水倒进冷水中会怎样?你们是怎样想的?预测一下。
生:冷水的温度会升高。
生:冷水会变成温水。
生:水会起泡泡。
生:热水会浮在上面。[2]
3.以结构性的教学话语驱动科学探究。科学课堂中有结构的教学语言是指教师具有引导功能、能体现探究的层次性和科学性、能明确指向教学目标的语言,较好地引导学生体验科学发现的典型行为和典型思维过程。有结构的语言的核心是语言有明确的指向性,有层次性。这就要求提出问题时不能太笼统,例如: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水。如果让你研究水的话,你都准备研究什么问题呢?
生:我想研究水是怎么产生的,哪些动物是不喝水的。(涉及地球的起源、生态学中动物与水的关系)
生:我想研究水会不会给我们带来坏处。(涉及水的性质的利用、技术问题)
生:以前我们上过水,有些同学说水是透明的,但是教师说透明不一定是水,我想研究水到底是不是透明的。(涉及水的性质、物理学问题)
生:我想知道什么动物怕水?(生态学问题)
生:我想知道水能为人们做些什么?(技术问题)
生:很多成语都用到水,还有说到知识,就把知识说成知识的海洋。我想研究为什么要用水来形容。(涉及成语的形成、语言学问题)
从学生的回答来看,教师的提问是无效的、笼统的,学生的研究没有方向性,甚至是非科学的。
4.有结构的语言要体现出科学探究的过程,以问题链的形式驱动学生真正地投入探究。例如“你们猜这(里面)是什么”;“你怎么知道是这样”;“你为什么这么想”;“谁还有什么别的发现吗”这样的一串提问其实就是科学探究“猜想、方法、证据、解释与质疑”的话语表现形式。以简约性的教学话语实现科学表达,科学的表达形式是追求简约的。对教师而言,少而精的话语多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也就多了。对学生而言,我们要培养学生科学表达的简约性。小学生的科学知识还不够丰富,他们经常用复杂的语言表达他的观察所得,这时教师就要引导他们简约地表达所观察到的科学现象或所得出科学知识。
5.以科学性的教学话语体现科学本质。科学性的教学话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用词客观,如果获得的数据不充分而又要总结或归纳时,必须用“也许”、“也能”这样的词,但如果是肯定的结论,则不要模棱两可。如果是一个学生的发现,其他人不能认同或还需要重复验证,教师就应从实际出发,有时间、地点、实验者的限定,如:“根据某同学的研究……”“从这儿的观察来看……”教师还应该使用专业术语,而不应该使用日常用语。如不要把昆虫的“口器”叫“嘴”,不要把“蟋蟀”的触角叫“须”;植物不应叫“花”或“树”;鲸是哺乳动物,不要叫“鲸鱼”;不要把小生命都叫“虫”。“教师在课堂上还在注意区分以下词义:物体与物质、结果与结论、实验与试验、发现与发明、证明与说明、综合与归纳与概括”。同时,如果学生使用“蜗牛喜欢吃白菜”、“小猫很调皮”等拟人化的语言,教师应该加以纠正。
总之,进一步提炼和优化科学课有效教学的话语,对于提高科学课施教的有效性,增强学生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延续性有很重要的作用,关于小学科学课有效教学话语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傅圣瑾主编.科学新课程教学设计与特色案例评析[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81.
[2]唐连君主编.新课程教学设计科学三年级[M] .群言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2002,7:124.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学 教学话语 特点 类型
教学话语是教学活动的媒介,有效的教学话语必然促成有效的学习。关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很多,但大多从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科学探究环节、探究材料等视角进行探讨,较少从科学课教学话语的角度进行系统的研究,以至于口语化、随意化及无意义的话语充斥课堂,从而影响到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小学科学课有效教学话语的特点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着重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话语的特点及运用进行了探索,认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话语具有以下特点。
1.驱动性。一个会引导的教师,能利用他的教学话语让学生主动地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追寻。所以,教学话语要具有驱动性,让学生产生到科学的世界里探究科学本质的欲望。
2.科学性。科学课堂上传授的是科学知识,科学知识在本质上具有科学性,这就要求科学教师的教学话语要具有科学性,体现科学本质,要准确、有逻辑、系统和简约。
3.结构性。科学课的内容本身具有严谨的结构,科学探究也是一个有结构的探究,在课堂上,教学话语特别是教师语言应具有结构性的特点,形成有结构的问题链,驱动学生的思想与思维向深度发展,从而形成有效的学习。
4.人文性。具有人文性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话语表现为生动形象,亲切感人,实现对学生进行真的教育的同时又对他们进行善与美的教育。
5.交往性。教学本身就是教与学,是教师与学生双方面的活动,缺少其中一方,教学必然无法进行,所以教师的话语要具有交往性,学生的话语是教师话语的出发点,教师的话语应能发现与触动学生的思维,并促使学生的思维朝科学概念思维的方向发展。
6.背景性。背景化的教学话语是将学习活动置于一种学生可以理解的语境中,从而达到良好的科学学习效果。
二、小学科学课有效教学话语的类型
如何利用好课堂教学话语,使它在科学课中发挥最佳作用呢?这就要求科学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判断,采用恰当的教学话语,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通常有以下几种类型。
1.以背景化的教学话语创设教学情境。教师用背景化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引入课题,让学生一下子就进入科学探讨中,比起教师用别的方法引入效果好得多,又显得简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许多时候,科学课需要以背景化的教学话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探究的兴趣。例如演示:一轮红日从东方慢慢升起,从西边落下,配上音乐:“东方红,太阳升……”(多媒体演示)
师:我们看到太阳周而复始地东升西落,好像太阳在绕地球旋转,对吗?
生:不对。
师: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生:地球自转的结果。
师:地球究竟是如何自转的呢?让我们共同探讨《地球的自转》。[1]
2.以交往性的教学话语组织讨论质疑。在科学课堂中教师要以交往性的教学话语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质疑,要引导学生讨论质疑,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交往性的话语要求教师的话语起到引导的作用,因为让学生自己发现的科学知识不但会让他们记得更牢,而且会让他们产生进一步研究、探讨的兴趣。例如:
师:(出示水槽和烧杯)这儿有一个水槽,里面装着冷水,还有一个烧杯,里面装着热水。如果把热水倒进冷水中会怎样?你们是怎样想的?预测一下。
生:冷水的温度会升高。
生:冷水会变成温水。
生:水会起泡泡。
生:热水会浮在上面。[2]
3.以结构性的教学话语驱动科学探究。科学课堂中有结构的教学语言是指教师具有引导功能、能体现探究的层次性和科学性、能明确指向教学目标的语言,较好地引导学生体验科学发现的典型行为和典型思维过程。有结构的语言的核心是语言有明确的指向性,有层次性。这就要求提出问题时不能太笼统,例如: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水。如果让你研究水的话,你都准备研究什么问题呢?
生:我想研究水是怎么产生的,哪些动物是不喝水的。(涉及地球的起源、生态学中动物与水的关系)
生:我想研究水会不会给我们带来坏处。(涉及水的性质的利用、技术问题)
生:以前我们上过水,有些同学说水是透明的,但是教师说透明不一定是水,我想研究水到底是不是透明的。(涉及水的性质、物理学问题)
生:我想知道什么动物怕水?(生态学问题)
生:我想知道水能为人们做些什么?(技术问题)
生:很多成语都用到水,还有说到知识,就把知识说成知识的海洋。我想研究为什么要用水来形容。(涉及成语的形成、语言学问题)
从学生的回答来看,教师的提问是无效的、笼统的,学生的研究没有方向性,甚至是非科学的。
4.有结构的语言要体现出科学探究的过程,以问题链的形式驱动学生真正地投入探究。例如“你们猜这(里面)是什么”;“你怎么知道是这样”;“你为什么这么想”;“谁还有什么别的发现吗”这样的一串提问其实就是科学探究“猜想、方法、证据、解释与质疑”的话语表现形式。以简约性的教学话语实现科学表达,科学的表达形式是追求简约的。对教师而言,少而精的话语多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也就多了。对学生而言,我们要培养学生科学表达的简约性。小学生的科学知识还不够丰富,他们经常用复杂的语言表达他的观察所得,这时教师就要引导他们简约地表达所观察到的科学现象或所得出科学知识。
5.以科学性的教学话语体现科学本质。科学性的教学话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用词客观,如果获得的数据不充分而又要总结或归纳时,必须用“也许”、“也能”这样的词,但如果是肯定的结论,则不要模棱两可。如果是一个学生的发现,其他人不能认同或还需要重复验证,教师就应从实际出发,有时间、地点、实验者的限定,如:“根据某同学的研究……”“从这儿的观察来看……”教师还应该使用专业术语,而不应该使用日常用语。如不要把昆虫的“口器”叫“嘴”,不要把“蟋蟀”的触角叫“须”;植物不应叫“花”或“树”;鲸是哺乳动物,不要叫“鲸鱼”;不要把小生命都叫“虫”。“教师在课堂上还在注意区分以下词义:物体与物质、结果与结论、实验与试验、发现与发明、证明与说明、综合与归纳与概括”。同时,如果学生使用“蜗牛喜欢吃白菜”、“小猫很调皮”等拟人化的语言,教师应该加以纠正。
总之,进一步提炼和优化科学课有效教学的话语,对于提高科学课施教的有效性,增强学生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延续性有很重要的作用,关于小学科学课有效教学话语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傅圣瑾主编.科学新课程教学设计与特色案例评析[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81.
[2]唐连君主编.新课程教学设计科学三年级[M] .群言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2002,7: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