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记叙文写的是生活中的见闻,作者对于生活的真切感受。部分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就有畏惧心理,归根结底是平时不留心观察。观察生活是写作的前提。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生活热情,还能写好作文,对学生将来从事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以及从事其他工作,也是大有裨益的。?
关键词 中学生 记叙文 老师 指导
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它是用来描述事物的文章.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是记事文的6要素,(或者四要素)。?记叙文写作,是把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经历,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给读者。?记叙文包括的范围很广,如记人记事,日记、游记、传说、新闻、通讯、小说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记叙文写的是生活中的见闻,要表达出作者对于生活的真切感受。
一、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一)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中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就有畏惧心理,总觉得无话可说。这是为什么呢?归根结底是平时不留心观察。写作时冥思苦想,也写不出好文章来,只有去胡编乱造了。而虚构的作文是不真实的,自然没有感人的力量。可见,观察生活是写作的前提。只有全面、细致、认真地观察生活,才能直接从生活中获取鲜活的写作素材,为写作提供丰富的营养。因为作文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作文的素材要靠平时对于生活的积累,内容真实才能动人,因为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大家在叙述时语言表达方面应该没问题,做到语言流畅时还要做到新颖。平时在训练作文时我注重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无论是命题,选材还是立意上,尽可能避免总在那么几个思维方式上原地踏步中学生写作文,也不能脱离生活。而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生活热情,还能写好作文,而且对学生将来从事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以及从事其他工作,也是大有裨益的。
(二) 怎样观察生活。对初一学生来讲,是个难题。作家艾芜在指导初学写作的同志时说:“要练习我们的眼睛,善于观察人的动作、态度和表情。练习我们的耳朵,不仅要善于听取别人讲话的语句、声调,还要知道其特殊用语。”这就是说,观察生活,一是要看,二是要听。 初一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富于激情,乐于参加活动。尤其是他们刚进入中学的时候,有一股新鲜感,不但想了解中学的校史、设施,还特别是很想了解老师和同学。抓住他们这一心理特点,开学不久,我就让他们自选一位任课教师作为观察对象。观察的内容是:年龄、性别、身高、体型、脸型、肤色、发型、衣着打扮、表情,特别是眼神,以及老师上课的语言和动作,对学生的态度等。观察时要注意抓住人物的特征,观察要仔细。
二、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
指导学生写作,还要求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因为熟悉的人和事,都是自己了解透彻、认识深刻、感受深切的,写作时就能准确地把握住写作对象的个性特征,思想感情,就能写得真实自然,生动形象,具有感人的力量。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最多的是父母、老师和同学。因此,学生对他们的外貌、性格、爱好、思想品质等了如指掌,描写时自然容易抓住人物的特点。尤其能够把自己的感受与认识写进去,真情实感最能打动人,情节的生动性从而揭示出事情的意义。那么怎样叙事才能具体、真切呢?我是这样指导的。第一要交代清楚记叙的要素,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叙事时,要交代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什么事情以及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这六要素,只有在不妨碍别人看明白的情况下,才可以省略其中的一两个。第二要写好矛盾冲突和结局由于年龄、思想、时代的差异,学生在家里会与家长发生矛盾冲突,在学校会与老师、同学发生矛盾冲突,即使自己,也会在面对特定的事件是,思想上产生矛盾冲突。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和沟通,或自己思想的觉悟,矛盾冲突最终会得以妥善解决的。我要求学生写作文尽量写好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并且力争写出出人意料之外,而又合乎情理之中的结局,使文章曲折动人,又富有吸引力。
三、片断写作训练
在指导学生写整篇作文的同时,还指导学生写片断练习,以突出写作训练的重点,二者交叉进行,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所谓“片断”就是一篇文章中的一段。一篇完整的文章都由不同的片断组成。所以,写好片断对写好整篇文章是很有帮助的。怎样写好片断呢?我向学生提出四点要求:一要围绕一个中心写。因为是片断,内容要集中,不能漫无边际地写。二要真实。必须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或写自己的观察所得,不能脱离生活,编造离奇的故事,那样很容易脱离生活,并且没有灵感时无法再写。三要具体。写出自己所看到的或听到的情景,不能空洞无物。四要写出自己的点滴感受。也就是要赋予片断一定的思想意义。
四、教学生自批作文
修改文章是写作的重要环节。鲁迅先生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这是鲁迅先生修改文章的经验之谈。初一学生写作能力很有限,让他们自己修改文章,就更加困难了,应该说是为难了不少。所以,必须教给他们一些方法。
(一)朗读。朗读让学生明白只有读,才能发现错别字和不合语法的病句。语感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学生写作文后,我让他们放声读两遍。每读一遍有不同的体会同时又有不同的修改思路。有时,还让他们录音,然后放录音,听是否有词句的错误。听到有问题的地方,用笔划出来。这种方法简单、易做,学生乐于接受。
(二)介绍词句修改的具体方法。一是删。 删去多余的字、词、句,使语言简洁明快。如:“我从没到过世界公园,这一次还是头一次到世界公园。”头一次到世界公园,当然以前没到过。因此,“从没到过世界公园,这一次”,都应该删掉。使语句流畅通顺,简洁明快。二是增。增加一两个或几个字,使语句明确、生动、流畅。如:“他拉开门,拿出一听可乐。”拉开什么门呢?不明确。“门”前面应该增加“冰箱”两个字。再如:“老师生气了,看着我。”在“看着我”前应加上“瞪着眼”三个字,就能生动地表现出“老师生气”的样子。三是调。调整语序,使表达合乎逻辑。如:“我生日那天,姑姑送给我很漂亮的一件毛衣”。”“很漂亮”这个短语,是修饰毛衣的,而不是修饰“一件”的,应调到“毛衣”的前面,才合情理。四是换。换个词或句子,使表达更严密。如:“对如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问题,我们争吵得很激烈。”对严肃问题发表看法,用“争吵”来表达是不妥当的,应换成“争论”或“争辩”。五是改。作文中的错别字和标点符号的错误,应认真对待,予以改正。以上是给学生所讲的五种修改方法,所举例句,都是学生自己用我讲的方法修改的。在学生自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互改。两人或几人一组,最好是优秀生中兼顾一些个别差生,相互评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五、加强课外阅读
同学们可以发现一般来说作文写得好的同学都比较喜欢阅读,或者有良好的摘抄习惯。俗语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是非常有道理的。我们会觉得生活平淡,无物可写,这样的观念是错的。生活不是平淡的,即使是平淡的,也有很多细微的震撼过你,让你心情波动过的事情,我们觉得生活平淡只是因为缺乏观察,缺乏用心体会;更经常的是,即使我们身边出现了让你为之一动的事情,由于缺乏记录的习惯,我们常常让好的材料擦肩而过;此外,除了生活的真实,我们可以从别人写人的文章中获得灵感,看看别人是怎样刻画人物的,可以作为借鉴;也可以把别人描写过的人物作为一个人物模板,联想到其他你身边这样的人,哪怕以阅读后印象深刻的某个人物作为自己写作的对象也可以,只要符合题目要求,虚构的真实并不比真切的真实效果差。
记叙文一般都具备六要素,但有的记叙文,如果其中某些要素是读者熟知的,或者某些要素不交代不影响表达效果,是可以省略的。记叙的人称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记叙的顺序要求掌握的是顺叙、倒叙、插叙三种。掌握了记叙文的写作方法,相信每个同学写记叙文都有能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黑龙江大学中文系写作教研实编.记叙文写作知识.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4.
[2]郭铁良.如何写好记叙文[M].北京:环境科学,2003,12.
[3]鲁迅.我怎样写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作者简介:吴锦成,男,1965年9月出生,从教26年,中学一级教师,现在贵港市平南县大鹏镇第一初级中学任教,文章《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省级刊物《教育交流》09年第5期上发表,《浅谈中学语文课堂的优化》被收进2009年《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指导全书》出版,还有多篇论文获区市级奖。
关键词 中学生 记叙文 老师 指导
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它是用来描述事物的文章.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是记事文的6要素,(或者四要素)。?记叙文写作,是把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经历,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给读者。?记叙文包括的范围很广,如记人记事,日记、游记、传说、新闻、通讯、小说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记叙文写的是生活中的见闻,要表达出作者对于生活的真切感受。
一、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一)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中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就有畏惧心理,总觉得无话可说。这是为什么呢?归根结底是平时不留心观察。写作时冥思苦想,也写不出好文章来,只有去胡编乱造了。而虚构的作文是不真实的,自然没有感人的力量。可见,观察生活是写作的前提。只有全面、细致、认真地观察生活,才能直接从生活中获取鲜活的写作素材,为写作提供丰富的营养。因为作文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作文的素材要靠平时对于生活的积累,内容真实才能动人,因为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大家在叙述时语言表达方面应该没问题,做到语言流畅时还要做到新颖。平时在训练作文时我注重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无论是命题,选材还是立意上,尽可能避免总在那么几个思维方式上原地踏步中学生写作文,也不能脱离生活。而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生活热情,还能写好作文,而且对学生将来从事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以及从事其他工作,也是大有裨益的。
(二) 怎样观察生活。对初一学生来讲,是个难题。作家艾芜在指导初学写作的同志时说:“要练习我们的眼睛,善于观察人的动作、态度和表情。练习我们的耳朵,不仅要善于听取别人讲话的语句、声调,还要知道其特殊用语。”这就是说,观察生活,一是要看,二是要听。 初一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富于激情,乐于参加活动。尤其是他们刚进入中学的时候,有一股新鲜感,不但想了解中学的校史、设施,还特别是很想了解老师和同学。抓住他们这一心理特点,开学不久,我就让他们自选一位任课教师作为观察对象。观察的内容是:年龄、性别、身高、体型、脸型、肤色、发型、衣着打扮、表情,特别是眼神,以及老师上课的语言和动作,对学生的态度等。观察时要注意抓住人物的特征,观察要仔细。
二、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
指导学生写作,还要求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因为熟悉的人和事,都是自己了解透彻、认识深刻、感受深切的,写作时就能准确地把握住写作对象的个性特征,思想感情,就能写得真实自然,生动形象,具有感人的力量。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最多的是父母、老师和同学。因此,学生对他们的外貌、性格、爱好、思想品质等了如指掌,描写时自然容易抓住人物的特点。尤其能够把自己的感受与认识写进去,真情实感最能打动人,情节的生动性从而揭示出事情的意义。那么怎样叙事才能具体、真切呢?我是这样指导的。第一要交代清楚记叙的要素,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叙事时,要交代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什么事情以及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这六要素,只有在不妨碍别人看明白的情况下,才可以省略其中的一两个。第二要写好矛盾冲突和结局由于年龄、思想、时代的差异,学生在家里会与家长发生矛盾冲突,在学校会与老师、同学发生矛盾冲突,即使自己,也会在面对特定的事件是,思想上产生矛盾冲突。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和沟通,或自己思想的觉悟,矛盾冲突最终会得以妥善解决的。我要求学生写作文尽量写好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并且力争写出出人意料之外,而又合乎情理之中的结局,使文章曲折动人,又富有吸引力。
三、片断写作训练
在指导学生写整篇作文的同时,还指导学生写片断练习,以突出写作训练的重点,二者交叉进行,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所谓“片断”就是一篇文章中的一段。一篇完整的文章都由不同的片断组成。所以,写好片断对写好整篇文章是很有帮助的。怎样写好片断呢?我向学生提出四点要求:一要围绕一个中心写。因为是片断,内容要集中,不能漫无边际地写。二要真实。必须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或写自己的观察所得,不能脱离生活,编造离奇的故事,那样很容易脱离生活,并且没有灵感时无法再写。三要具体。写出自己所看到的或听到的情景,不能空洞无物。四要写出自己的点滴感受。也就是要赋予片断一定的思想意义。
四、教学生自批作文
修改文章是写作的重要环节。鲁迅先生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这是鲁迅先生修改文章的经验之谈。初一学生写作能力很有限,让他们自己修改文章,就更加困难了,应该说是为难了不少。所以,必须教给他们一些方法。
(一)朗读。朗读让学生明白只有读,才能发现错别字和不合语法的病句。语感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学生写作文后,我让他们放声读两遍。每读一遍有不同的体会同时又有不同的修改思路。有时,还让他们录音,然后放录音,听是否有词句的错误。听到有问题的地方,用笔划出来。这种方法简单、易做,学生乐于接受。
(二)介绍词句修改的具体方法。一是删。 删去多余的字、词、句,使语言简洁明快。如:“我从没到过世界公园,这一次还是头一次到世界公园。”头一次到世界公园,当然以前没到过。因此,“从没到过世界公园,这一次”,都应该删掉。使语句流畅通顺,简洁明快。二是增。增加一两个或几个字,使语句明确、生动、流畅。如:“他拉开门,拿出一听可乐。”拉开什么门呢?不明确。“门”前面应该增加“冰箱”两个字。再如:“老师生气了,看着我。”在“看着我”前应加上“瞪着眼”三个字,就能生动地表现出“老师生气”的样子。三是调。调整语序,使表达合乎逻辑。如:“我生日那天,姑姑送给我很漂亮的一件毛衣”。”“很漂亮”这个短语,是修饰毛衣的,而不是修饰“一件”的,应调到“毛衣”的前面,才合情理。四是换。换个词或句子,使表达更严密。如:“对如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问题,我们争吵得很激烈。”对严肃问题发表看法,用“争吵”来表达是不妥当的,应换成“争论”或“争辩”。五是改。作文中的错别字和标点符号的错误,应认真对待,予以改正。以上是给学生所讲的五种修改方法,所举例句,都是学生自己用我讲的方法修改的。在学生自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互改。两人或几人一组,最好是优秀生中兼顾一些个别差生,相互评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五、加强课外阅读
同学们可以发现一般来说作文写得好的同学都比较喜欢阅读,或者有良好的摘抄习惯。俗语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是非常有道理的。我们会觉得生活平淡,无物可写,这样的观念是错的。生活不是平淡的,即使是平淡的,也有很多细微的震撼过你,让你心情波动过的事情,我们觉得生活平淡只是因为缺乏观察,缺乏用心体会;更经常的是,即使我们身边出现了让你为之一动的事情,由于缺乏记录的习惯,我们常常让好的材料擦肩而过;此外,除了生活的真实,我们可以从别人写人的文章中获得灵感,看看别人是怎样刻画人物的,可以作为借鉴;也可以把别人描写过的人物作为一个人物模板,联想到其他你身边这样的人,哪怕以阅读后印象深刻的某个人物作为自己写作的对象也可以,只要符合题目要求,虚构的真实并不比真切的真实效果差。
记叙文一般都具备六要素,但有的记叙文,如果其中某些要素是读者熟知的,或者某些要素不交代不影响表达效果,是可以省略的。记叙的人称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记叙的顺序要求掌握的是顺叙、倒叙、插叙三种。掌握了记叙文的写作方法,相信每个同学写记叙文都有能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黑龙江大学中文系写作教研实编.记叙文写作知识.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4.
[2]郭铁良.如何写好记叙文[M].北京:环境科学,2003,12.
[3]鲁迅.我怎样写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作者简介:吴锦成,男,1965年9月出生,从教26年,中学一级教师,现在贵港市平南县大鹏镇第一初级中学任教,文章《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省级刊物《教育交流》09年第5期上发表,《浅谈中学语文课堂的优化》被收进2009年《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指导全书》出版,还有多篇论文获区市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