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农村美术教学由于受地域和经济文化的限制,很多课程无法被充分利用,实施,学生享受美,创造美受到了剥夺。笔者从农村实际出发,联系自己的教学发法,认为农村美术教学应联系地区特点,充分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提倡形成活的乡村教育,打开学生的思维。
[关键字] 美术 教育 乡土资源 开发
一、偶得:对“乡土资源”之感悟
[案例1]内容:七年级14册《重复的魔力》
我在一个班是采用如下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示范(利用绘画)——学生临摹。
而在另一班,我不经意间看到班上学生带来的“小玩意儿”,于是我突发感想,改变了教学模式。同样是一幅作品,学生可以绘画设计,可以用种子贴,可以用旧布贴,也可用综合材料贴……这使我想到了,同样是种子贴画,我用油菜籽,你用大豆等……如此,使学生真正利用了身边的乡土资源。
[分析]
笔者认为,传统的农村美术教学,显得很单一,没有太多的教学生成。 而另一班的教学,则充分利用了孩子们身边的乡土资源,提高了学生绘画和创作的能力。正如陈鹤琴先生说的:“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我们的活教材”。
二、解析乡土资源,关注美术课堂教学
《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尽可能运用自然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和社会文化资源(如文体活动、节庆、纪念日、建设成就、重大历史事件、传说、故事、影视、戏剧、民族与民间艺术以及人类文化的遗物、遗迹等)进行美术教学。
“乡土资源”究竟是什么?朱慕菊在《走进新课程》中指出:乡土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村镇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笔者认为,在农村学生的周围,都有着浓厚的乡土资源。教师要让美术课堂教学徜徉于“乡土资源”中,学生会更加关注着课堂。也就是文本教材不可缺少,但我们决不能把学生局限在书本之中,而应跳出书本,走出课堂,在校园、社会、大自然中去探索、学习、创作。
三、开发乡土资源,引领美术课堂教学
如何开发乡土资源呢?根据笔者教育教学的工作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对大自然进行写生,感受乡村
教师可带领兴趣小组的学生到当地的自然景点进行写生,让学生在写生的同时感受自然风光的美,陶冶学生的情操。
[案例2]在一次户外写生中,师生步行一小时,到了儒林水街,这里有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有船舶和码头,还有优美的湖光美景……学生写生起来个个兴致勃勃。
通过这种活动培养了学生考察乡土美术的兴趣,了解乡土文化,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对美术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 接触民间艺人,学习民间艺术
众所周知,金坛地区有很多民间工艺,如金坛刻纸,金坛台阁,巨村舞龙,朱庄马灯,社头皮老虎,金坛啷当,金坛面塑等等。在水北镇,最有名的要数“潘家面塑制作”。早在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就有记载:“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民间手艺大多为家传,在那些手艺娴熟的面塑师傅手中,一块块彩色的面泥,经捏、搓、揉、掀,小刀、长针灵巧地点、切、刻、划……一个七彩斑斓的面人,只需几分钟的时间就捏出来了,活灵活现……
[案例3] 内容:八年级15册《体积与空间的生命》——课堂学生实践;题目,“塑造身边的同学”。
1、在实践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共同制作,并且老师进行巡视和辅导。
2、各种五官的特点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3、运用了哪些制作方法?
4、制作过程是什么?
5、你是如何塑造个性表情的?
6、视频了解 “潘家面塑制作”。
7、塑造身边的同学。
[分析]
潘俊芳的面塑造型各异,栩栩如生,通过视频,学生有了很大的收获,对美术课的兴趣也被激发出来了。笔者认为,只要加以挖掘,整理出其中可用于教学的有效资源,并将其安排到美术教学之中,必将极大的丰富教学内容,对农村美术课堂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四、拓展乡土资源,升华美术课堂教学
乡土素材的美术课程资源一般是就地取材,引导学生把美术学习与生活经验、周围环境相联系,以最大限度的扩展美术学习的范畴,但在信息化进程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些扩展就显得微乎其微了。因为即使是乡土素材的美术课程资源信息,也需要与其他地区乃至其他国家的美术信息加以交流,同时获取外界最新的美术或与美术有关的信息。只有更充分的利用远程电教设备这一信息化手段,不断获取各种美术信息,倡导学生经常登陆各类美术资源网站,不断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才能更好的扩展与丰富乡土素材的美术课程资源,进而开发具有创意的教学内容及方法,以利于乡村美术教学。此外,教师也可联系城镇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为农村学生积极争取免费参观学习的机会,从而搭建一种城乡互动的美术学习交流的平台。
实践证明,充分开发利用农村人文、地理、自然资源,开展农村特色化美术教学活动,使农村学校美术教学充满活力与生命力,也激起农村孩子参与美术教学活动的热情,并在活动中培养兴趣爱好,培养个性特长,提高审美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字] 美术 教育 乡土资源 开发
一、偶得:对“乡土资源”之感悟
[案例1]内容:七年级14册《重复的魔力》
我在一个班是采用如下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示范(利用绘画)——学生临摹。
而在另一班,我不经意间看到班上学生带来的“小玩意儿”,于是我突发感想,改变了教学模式。同样是一幅作品,学生可以绘画设计,可以用种子贴,可以用旧布贴,也可用综合材料贴……这使我想到了,同样是种子贴画,我用油菜籽,你用大豆等……如此,使学生真正利用了身边的乡土资源。
[分析]
笔者认为,传统的农村美术教学,显得很单一,没有太多的教学生成。 而另一班的教学,则充分利用了孩子们身边的乡土资源,提高了学生绘画和创作的能力。正如陈鹤琴先生说的:“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我们的活教材”。
二、解析乡土资源,关注美术课堂教学
《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尽可能运用自然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和社会文化资源(如文体活动、节庆、纪念日、建设成就、重大历史事件、传说、故事、影视、戏剧、民族与民间艺术以及人类文化的遗物、遗迹等)进行美术教学。
“乡土资源”究竟是什么?朱慕菊在《走进新课程》中指出:乡土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村镇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笔者认为,在农村学生的周围,都有着浓厚的乡土资源。教师要让美术课堂教学徜徉于“乡土资源”中,学生会更加关注着课堂。也就是文本教材不可缺少,但我们决不能把学生局限在书本之中,而应跳出书本,走出课堂,在校园、社会、大自然中去探索、学习、创作。
三、开发乡土资源,引领美术课堂教学
如何开发乡土资源呢?根据笔者教育教学的工作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对大自然进行写生,感受乡村
教师可带领兴趣小组的学生到当地的自然景点进行写生,让学生在写生的同时感受自然风光的美,陶冶学生的情操。
[案例2]在一次户外写生中,师生步行一小时,到了儒林水街,这里有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有船舶和码头,还有优美的湖光美景……学生写生起来个个兴致勃勃。
通过这种活动培养了学生考察乡土美术的兴趣,了解乡土文化,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对美术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 接触民间艺人,学习民间艺术
众所周知,金坛地区有很多民间工艺,如金坛刻纸,金坛台阁,巨村舞龙,朱庄马灯,社头皮老虎,金坛啷当,金坛面塑等等。在水北镇,最有名的要数“潘家面塑制作”。早在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就有记载:“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民间手艺大多为家传,在那些手艺娴熟的面塑师傅手中,一块块彩色的面泥,经捏、搓、揉、掀,小刀、长针灵巧地点、切、刻、划……一个七彩斑斓的面人,只需几分钟的时间就捏出来了,活灵活现……
[案例3] 内容:八年级15册《体积与空间的生命》——课堂学生实践;题目,“塑造身边的同学”。
1、在实践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共同制作,并且老师进行巡视和辅导。
2、各种五官的特点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3、运用了哪些制作方法?
4、制作过程是什么?
5、你是如何塑造个性表情的?
6、视频了解 “潘家面塑制作”。
7、塑造身边的同学。
[分析]
潘俊芳的面塑造型各异,栩栩如生,通过视频,学生有了很大的收获,对美术课的兴趣也被激发出来了。笔者认为,只要加以挖掘,整理出其中可用于教学的有效资源,并将其安排到美术教学之中,必将极大的丰富教学内容,对农村美术课堂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四、拓展乡土资源,升华美术课堂教学
乡土素材的美术课程资源一般是就地取材,引导学生把美术学习与生活经验、周围环境相联系,以最大限度的扩展美术学习的范畴,但在信息化进程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些扩展就显得微乎其微了。因为即使是乡土素材的美术课程资源信息,也需要与其他地区乃至其他国家的美术信息加以交流,同时获取外界最新的美术或与美术有关的信息。只有更充分的利用远程电教设备这一信息化手段,不断获取各种美术信息,倡导学生经常登陆各类美术资源网站,不断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才能更好的扩展与丰富乡土素材的美术课程资源,进而开发具有创意的教学内容及方法,以利于乡村美术教学。此外,教师也可联系城镇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为农村学生积极争取免费参观学习的机会,从而搭建一种城乡互动的美术学习交流的平台。
实践证明,充分开发利用农村人文、地理、自然资源,开展农村特色化美术教学活动,使农村学校美术教学充满活力与生命力,也激起农村孩子参与美术教学活动的热情,并在活动中培养兴趣爱好,培养个性特长,提高审美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