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述略

来源 :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ima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之初,学界就对其展开探讨。学者们针对其科学内涵、形成发展、传播、践行路径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今后,应从不同层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查研究的力度:如对传统文化的转化研究、国际和国内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有益经验的研究、新媒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性互动研究等。
  〔关键词〕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述略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676(2015)06-0021-02
  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要求全社会积极培育和践行。学界也由此展开了研究。通过对其科学化和系统化的研究,现已取得了一些初步理论成果,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我们有必要对其已初步形成的一些初步成果进行梳理,从中借鉴经验,弥补不足,更加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学者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解读,以下主要有三种观点:
  1.三大层次说。学者们大都认为可以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个人层面进行解读,三大层次的划分已经在社会中形成一种共识,对于我们理解,记忆,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着重要的作用。
  2.四个维度说。学者们认为应从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历史与现实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国与世界的统一四个维度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3.四重关系说。学者们认为应从人与国家、人与市场、人与人、人与自然这四种关系中来把握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的形成与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源头,为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不竭动力。学界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种代表性看法。
   第一,从“三个倡导”如何提炼出来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其形成经历了酝酿、提出、深化三个阶段,即2006年至十八大为其酝酿阶段,十八大至2013年10月为其提出阶段,2013年10月至今为深化阶段。
   第二,从党在不同阶段的核心价值观来看。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90多年历史进程中,虽然其核心价值观略有不同,但其精神却是一脉相承的。
   第三,从不同的传统和文明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是时代的产物,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怎样才能有效地对其进行传播就是十分现实的问题。
   1.传播途径的多样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渠道多样,学校首先是第一阵地,起着关键作用。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应利用好新媒体。网络媒体从信息载体、舆论平台、社会组织来进行有效传播。
   2.传播方法的多样和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所以在传播方法上应灵活、创新,否则很容易使民众产生对大多数意识形态教育的敌对情绪,这样很不利于其宣传和教育。
   3.面向全球传播的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一种体现,代表着民族的文化软实力,我们应该更好地将其推向世界,加深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我们应当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国际吸引力,冲破西方意识形态偏见;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色,建构自身话语体系;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外传播;尊重跨文化传播规律,创新传播方式;加强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的基础理论研究。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路径
   一个理论和概念的提出,最终的目标是为了使其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实践。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应成为研究的重中之重。学界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1.使宣传成为培育和践行的第一道保障。人的认识过程是有规律的,“知”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個要素,宣传工作就是为了让广大群众知道这个概念,了解其来源和目的。有的学者认为,要利用多种手段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促进基于“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和思想真正既“顶天”又“立地”,入脑入耳入心,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化和大众化。
   2.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匹夫有责。一个理论和概念要更好的深入人心,需要实践,仅仅落于口号,永远停留在表面。他们认为,只有在每一个人的践行中才会真切展现先进价值理念的丰富意义,也才能真正凝聚推动社会前行的强大力量。
   3.要抓重点、分层次进行培育和践行。培育和践行需要全社会的努力,但是每个人在其中所处的地位不同,要求不同,所以培育和践行需要分层次,抓重点,不能一视同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归根结底,既需要我们每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更需要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
   4.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的学者认为,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家训文化、诚信文化、爱国精神、仁爱精神等内容,这些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
   5.借鉴国内和国际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有益经验。西方国家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基本形成了稳定的价值观,有很多经验值得学习。
   五、总结与展望
   十八大以来,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领域不断拓展,研究的领域已经突破了以往只注重内涵、凝练和实现路径的方面,开始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等的研究;研究的方法不断增多,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研究的成果不断丰富,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格局。但是,由于研究时间的短暂,还存在诸多问题。
   1.实践调查研究的力度不够。当前关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大都停留理论层面,从理论到理论,实证研究相对不足。理论的研究在具体的实践中可能缺乏可行性和操作性。为此,有必要加强定量的分析,开展实际的调查研究,通过实际调查研究可以拿到更多第一手的资料,针对问题,解决问题,不至于某些时候只停留在理论假想的层面。
   2.忽视传统文化的转化研究。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资源,这些资源有待人们进一步深入的挖掘,推进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衔接。实现创造性的转化和发展。
   3.不注重借鉴国际和国内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有益经验。目前,关于国际和国内核心价值观建设有益经验的研究相当有限。在国外的研究上,我们是有选择的吸收,最终要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进行针对性的改造。与此同时,还不能忽略我们身边的榜样,这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挖掘的,应该作为榜样加以推广。
   4.不重视新媒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性互动。新媒体的受众广泛,传播方式灵活多样等这一系列的优点使无论是传播,还是培育和践行,都需要开拓新媒体这个新领域。在这样的严峻形式下,我们应利用新媒体走出困境,实现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 黄蓉生,白显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政治功能浅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6).
  [2] 吴潜涛.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N].人民日报,2013-05-22.
  [3] 韩 震.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理论视野,2013,(1).
  [4] 刘书林.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J].思想理论教育,2013,(3).
  [5] 顾钰民.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4).
  [6] 马建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个维度[N].中国文化报,2013-02-04.
  [7] 俞吾今.从四重关系解读核心价值[N].解放日报,2012-11-29.
  责任编辑:郭丽娟
其他文献
概述了新化学物质申报制度及其配套的技术规范,指出了现有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技术规范中存在的对风险评价指导不足、缺乏整体规划、个别技术规范过时或有错误等主要问题,提出
近年来,我国体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都致力于将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体育强国一直是我国体育发展的目标。体育强国的目标是我国“规模”体育向“精神”体育的最终结
本文通过对一道梯形问题的多角度解答及赏析来展现数学思维的美!
数学是现实世界量的侧面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现实世界是充满着矛盾的,所以数学也必然充满矛盾。正象恩格斯所指出的,不仅高等数学充满着矛盾,"连初等数学也充满着矛盾。"比如
期刊
在“未来十年中国数学教育展望”学术研讨会上,香港大学的梁贯成教授的演讲题目是“儒家文化圈国家数学教学的异同的报告”.我注意到其中有三个关键词:儒家文化圈,教师主导,聆听.在
解题如果仅仅是为了知道它的答案是什么,那么我们永远也领会不到解题的乐趣,数学题浩瀚如海,你能解完所有的数学题吗?那么我们只能做必要的、有限的题来强化我们所学的知识,
历史学科有着它自身的特点,结合历史学科特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减少学习时思考、理解、记忆的困难,同
期刊
伴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迅速兴起,农业文化创意产业便应运而生了。以衡水市邓庄生态农业庄园创意为例,探讨农业产业发展模式、进行现代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分析。
现在的中学生是未来跨世纪的建设人才。他们面对的是改革开放的大环境,是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就要求其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较强的竞争意识。为了适应时
期刊
学好概念和原理,是学习政治理论课的基础。而政治理论课中的许多概念又比较抽象难懂,学生不易掌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目的地运用科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