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机遇
1.网络使得“师之所存,道之所存”的传统教育模式发生变迁,学校、教室和书本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处于一种信息优势和经验优势的地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易树立权威,得到尊重,从而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而在网络时代,教育者的信息优势、技术优势部分丧失,尤其是年龄较大的教育者处于“老向少学习”的尴尬境地。同时,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学生可以完全自主地利用网络提供的信息资源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学习方式和内容的主动选择和建构者,这就使得“师之所存,道之所存”的传统教育模式发生变迁,学校、教室和书本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
2.网络使得传统的教育模式发生变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机遇与挑战
“教师﹢黑板﹢粉笔”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其教学过程中的时空观是死板的、机械的,教与学不可分割,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大学生学习上的自主选择和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随着网络的出现这一现象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于多媒体技术的承载,教育内容的形态从平面走向立体化,由静态变为动态,从现时空趋向超时空,它集文本、图画、图形、声音等于一体,形象而直观,生动而活泼,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想象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获取信息的主动性、参与性。网络所具有的快速传递速度,使人们通过网络,随时可以了解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生活等方面的大事,真正做到“足不出户能知天下事”。这对于改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是一个机遇,同时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3.网络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网络没有国界,它能连通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在网上,信息以光速传播,一瞬间,信息就可以传到世界各地,这种传播的快捷性,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信息交流的时间、空间的限制,从而为远程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广阔的途径。同时,高校的围墙概念被打破,各地高校的学生可以共享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可以在网上向老师、同学请教和咨询,学生家长也可以利用网络了解子女的思想状况和学习情况,与学校保持联系,与老师一道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挑战
1.容易导致大学生道德意识淡化
由于网络环境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律规范,因此,网上行为主要取决于网络使用者的自觉和道德责任感。互联网分布式的网络结构使得网络没有一个固定的中心,网上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这种状态将诱发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不负责任倾向,并为道德相对主义、非中心主义、多元化、表面化、无终极目标等思潮的出现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和借口。同时,网络信息传播为人们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度,远远超过了任何社会责任所能包容的范围,势必造成青年学生道德责任意识的削弱和自由主义意识的泛滥。
2.容易导致大学生思维方式的渐变
从思维模式上看,书刊造就了人们发达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而网络媒介则使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发达,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差。网络环境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它超越了简单文字或静态图像的桎梏,给人们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形象思维。然而,网络信息的形象化倾向必将导致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由想象和逻辑思维向形象思维的渐变,必将诱导大学生用“看”的方式而不是“想”的方式来认识世界,这会使他们过多地依赖信息而忽视实践,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3.容易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偏移
网络上的信息丰富多彩,浩如烟海。在网络上,由于信息的多向贯通和舆论的多元表达,由于不健康和有害的文化垃圾和生活方式的传播以及大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和辨别能力差等原因,使得大学生对于网上的信息在还未来得及对其进行思考和判断并选择性的接受之前就已被自己吸收,这种接受上的囫囵吞枣,终将导致丧失是非判断能力。再加上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资金与技术的优势,充分利用其掌握的信息传播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极力向我国传输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这就容易造成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偏移与冲突。
4.容易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淡漠
人际情感是需要人与人的社会交往来维持的。网络的出现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从而大大拓展了交往的空间。但是,网络也对传统的人际交往产生巨大冲击,无形中改变着传统人际交往的秩序与规则。网上交往以间接为主,专注于虚拟世界,与传统方式相比,行为规范中的责任感、承诺、人情味等极度弱化。大学生可以从网络环境中获取所需要的大量信息,这种极度的方便,使得他们沉迷于个人小天地,变得“闭关自守”起来,使得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往的机会减少,从而加剧了他们的自我封闭,久而久之,使人产生非社会化的倾向,造成了人际关系的淡漠。
网络时代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抢占网络主战场
1.抢占网络主战场,必须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新的媒体,越来越成为高校师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并对广大师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发生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正在极力向世界特别是向仍然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传输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图谋影响甚至改变我们年轻一代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为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这种严峻的挑战形势和因特网在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作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行动上要主动抢占网络主阵地:一要积极而主动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抢占网络文化的制高点,高扬民族精神旗帜,强化网民爱国主义精神,坚定网民社会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信念,旗帜鲜明地反对非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在网络中的传播,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二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三要深入发掘运用课堂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潜力,把课堂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
2.抢占网络主战场,必须创建德育网站,开设网络伦理课程,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自律精神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关系到改革开放的前途和21世纪中国的面貌。面对当前青年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现象,高校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工作,建立德育网站或制作德育网页,主动抢占网络主阵地。同时,高等院校应尽快开设网络伦理课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塑造良好的网络道德人格,以提高对网络信息的识别能力以及面对信息技能吸引的自控、自律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使之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能自觉抵御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遵守合乎时代要求的信息道德准则,并以此来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与活动,这是抢占网络主战场,加强网络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
3.抢占网络主战场,必须积极开发适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软件
应当承认,面对西方国家的“网络文化霸权”,我们在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攻”“防”方面还处于“弱势”,对于互联网的控制能力和对网上信息的屏蔽能力以及通过网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还比较差。为此,我们要化大力气着力研制和设计融思想教育与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具有德育性、知识性、交互性、仿真性、趣味性、生动性的电子教材,将静态的文字书本变成动态的多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软件,让科学的理论“入眼”“入耳”“入脑”“入心”,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正确的导向,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个新的“生长点”,也是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关键。
4.抢占网络主战场,必须加强网络文明研究,倡导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
网络是高科技的产物,是现代文明的结晶。但因出现一些不文明、不道德行为,致使网络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出来。因此,加大网络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是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之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从“三个代表”的高度,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出发,把网络教育放在以德治国的大背景下,广泛开展对网络文化多角度、多层次的实践调查和理论研究,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网上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和倡导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积极加强网络文明的建设,对大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和引导,全方位地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抢占网络阵地主战场。
5.抢占网络主战场,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适应网络背景,既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丰富的德育理论知识,又善于运用网络工具从事管理的德育工作队伍,是当务之急。因而,高校要把那些政治觉悟高、思想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爱岗敬业、懂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能有效地利用网络开展工作,有发展前途的中青年专业人员充实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同时,造就一支学生干部队伍也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干部既具有与教师相沟通的能力,同时也代表着这一时期学生的普遍思想状况,利用学生干部贴近学生的特点,对他们进行网络专项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网络技术水平,通过学生干部传播好的思想,形成好的氛围,养成好的习惯,使高校的网络思想教育在有利的环境下发展。
总之,“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强化阵地意识,加强阵地建设,这是一项民心工程、希望工程、社会工程,这需要全校师生乃至社会力量运用网络新技术、新手段和新方法,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感染力,从而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网络使得“师之所存,道之所存”的传统教育模式发生变迁,学校、教室和书本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处于一种信息优势和经验优势的地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易树立权威,得到尊重,从而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而在网络时代,教育者的信息优势、技术优势部分丧失,尤其是年龄较大的教育者处于“老向少学习”的尴尬境地。同时,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学生可以完全自主地利用网络提供的信息资源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学习方式和内容的主动选择和建构者,这就使得“师之所存,道之所存”的传统教育模式发生变迁,学校、教室和书本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
2.网络使得传统的教育模式发生变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机遇与挑战
“教师﹢黑板﹢粉笔”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其教学过程中的时空观是死板的、机械的,教与学不可分割,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大学生学习上的自主选择和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随着网络的出现这一现象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于多媒体技术的承载,教育内容的形态从平面走向立体化,由静态变为动态,从现时空趋向超时空,它集文本、图画、图形、声音等于一体,形象而直观,生动而活泼,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想象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获取信息的主动性、参与性。网络所具有的快速传递速度,使人们通过网络,随时可以了解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生活等方面的大事,真正做到“足不出户能知天下事”。这对于改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是一个机遇,同时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3.网络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网络没有国界,它能连通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在网上,信息以光速传播,一瞬间,信息就可以传到世界各地,这种传播的快捷性,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信息交流的时间、空间的限制,从而为远程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广阔的途径。同时,高校的围墙概念被打破,各地高校的学生可以共享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可以在网上向老师、同学请教和咨询,学生家长也可以利用网络了解子女的思想状况和学习情况,与学校保持联系,与老师一道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挑战
1.容易导致大学生道德意识淡化
由于网络环境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律规范,因此,网上行为主要取决于网络使用者的自觉和道德责任感。互联网分布式的网络结构使得网络没有一个固定的中心,网上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这种状态将诱发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不负责任倾向,并为道德相对主义、非中心主义、多元化、表面化、无终极目标等思潮的出现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和借口。同时,网络信息传播为人们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度,远远超过了任何社会责任所能包容的范围,势必造成青年学生道德责任意识的削弱和自由主义意识的泛滥。
2.容易导致大学生思维方式的渐变
从思维模式上看,书刊造就了人们发达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而网络媒介则使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发达,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差。网络环境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它超越了简单文字或静态图像的桎梏,给人们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形象思维。然而,网络信息的形象化倾向必将导致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由想象和逻辑思维向形象思维的渐变,必将诱导大学生用“看”的方式而不是“想”的方式来认识世界,这会使他们过多地依赖信息而忽视实践,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3.容易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偏移
网络上的信息丰富多彩,浩如烟海。在网络上,由于信息的多向贯通和舆论的多元表达,由于不健康和有害的文化垃圾和生活方式的传播以及大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和辨别能力差等原因,使得大学生对于网上的信息在还未来得及对其进行思考和判断并选择性的接受之前就已被自己吸收,这种接受上的囫囵吞枣,终将导致丧失是非判断能力。再加上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资金与技术的优势,充分利用其掌握的信息传播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极力向我国传输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这就容易造成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偏移与冲突。
4.容易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淡漠
人际情感是需要人与人的社会交往来维持的。网络的出现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从而大大拓展了交往的空间。但是,网络也对传统的人际交往产生巨大冲击,无形中改变着传统人际交往的秩序与规则。网上交往以间接为主,专注于虚拟世界,与传统方式相比,行为规范中的责任感、承诺、人情味等极度弱化。大学生可以从网络环境中获取所需要的大量信息,这种极度的方便,使得他们沉迷于个人小天地,变得“闭关自守”起来,使得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往的机会减少,从而加剧了他们的自我封闭,久而久之,使人产生非社会化的倾向,造成了人际关系的淡漠。
网络时代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抢占网络主战场
1.抢占网络主战场,必须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新的媒体,越来越成为高校师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并对广大师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发生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正在极力向世界特别是向仍然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传输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图谋影响甚至改变我们年轻一代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为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这种严峻的挑战形势和因特网在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作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行动上要主动抢占网络主阵地:一要积极而主动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抢占网络文化的制高点,高扬民族精神旗帜,强化网民爱国主义精神,坚定网民社会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信念,旗帜鲜明地反对非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在网络中的传播,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二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三要深入发掘运用课堂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潜力,把课堂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
2.抢占网络主战场,必须创建德育网站,开设网络伦理课程,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自律精神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关系到改革开放的前途和21世纪中国的面貌。面对当前青年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现象,高校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工作,建立德育网站或制作德育网页,主动抢占网络主阵地。同时,高等院校应尽快开设网络伦理课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塑造良好的网络道德人格,以提高对网络信息的识别能力以及面对信息技能吸引的自控、自律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使之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能自觉抵御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遵守合乎时代要求的信息道德准则,并以此来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与活动,这是抢占网络主战场,加强网络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
3.抢占网络主战场,必须积极开发适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软件
应当承认,面对西方国家的“网络文化霸权”,我们在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攻”“防”方面还处于“弱势”,对于互联网的控制能力和对网上信息的屏蔽能力以及通过网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还比较差。为此,我们要化大力气着力研制和设计融思想教育与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具有德育性、知识性、交互性、仿真性、趣味性、生动性的电子教材,将静态的文字书本变成动态的多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软件,让科学的理论“入眼”“入耳”“入脑”“入心”,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正确的导向,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个新的“生长点”,也是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关键。
4.抢占网络主战场,必须加强网络文明研究,倡导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
网络是高科技的产物,是现代文明的结晶。但因出现一些不文明、不道德行为,致使网络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出来。因此,加大网络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是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之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从“三个代表”的高度,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出发,把网络教育放在以德治国的大背景下,广泛开展对网络文化多角度、多层次的实践调查和理论研究,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网上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和倡导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积极加强网络文明的建设,对大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和引导,全方位地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抢占网络阵地主战场。
5.抢占网络主战场,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适应网络背景,既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丰富的德育理论知识,又善于运用网络工具从事管理的德育工作队伍,是当务之急。因而,高校要把那些政治觉悟高、思想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爱岗敬业、懂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能有效地利用网络开展工作,有发展前途的中青年专业人员充实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同时,造就一支学生干部队伍也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干部既具有与教师相沟通的能力,同时也代表着这一时期学生的普遍思想状况,利用学生干部贴近学生的特点,对他们进行网络专项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网络技术水平,通过学生干部传播好的思想,形成好的氛围,养成好的习惯,使高校的网络思想教育在有利的环境下发展。
总之,“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强化阵地意识,加强阵地建设,这是一项民心工程、希望工程、社会工程,这需要全校师生乃至社会力量运用网络新技术、新手段和新方法,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感染力,从而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