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考试中,我们发现,无论文言文客观题还是主观题,学生得分率都比较低,其原因不外乎阅读缺乏整体性、阅读能力低下、积累不够等。在备考中,我们可采取逆向思维阅读、抓文体结构模式阅读、仔细比对等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获取高分。
关键词:逆向思维;快速阅读;领悟
从学生平时考试或高考我们发现,无论是文言文客观题还是主观题,学生们的得分率都较低,其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 缺乏整体,断章取义
在教学中,老师们虽一再强调要重视阅读的整体性,但由于受到考试时间的限制或其他学科作业的影响,学生做题时很难做到关注文章的整体性,只是草草的读一下文本,然后就进入做题状态,根本没从整体上去思考一下这篇史传文章传主的经历、品格、功绩以及后世对他的评价。由于学生们缺乏整体意识,所以,不管是做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会出现断章取义的现象,从而导致失分。
(二) 阅读太慢,思维中断
在备考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阅读方法不对,他们总喜欢逐字逐句的阅读,总想弄懂每个字,每句话,读到困难处,还停下来查阅工具书。这种方法表面看起来十分认真,其实是十分错误的做法,对于应考是不利的。因为读读停停,会打断阅读者的思维,造成思维中断,既浪费了时间,整体感知文章也无从谈起。
(三) 积累不够,能力低下
除以上两个原因外,积累不够是导致学生理解文本困难的主要原因。高考备考要求学生应积累120个实词,18个虚词,可在备考中根本无法检查学生是否已掌握这些内容,老师们常常让学生做做相关练习题,一带而过罢了。再加之学生们课外文言短文阅读较少,学生阅读能力低下也就成了自然。
针对以上种种问题,在复习备考中我们应采取以下策略来及时纠错,提高解题能力。
(一) 读题干,看选项,初步理解文本大意
一般情况下,老师都会让学生先读文言文文本,600字左右的文章,大约需5至10分钟,初读一遍,还会有许多的不理解,再做题时,还要再读,这样就浪费了宝贵的考试时间。正确的做法是:采用逆向阅读法,即先读“文本理解型”选择题的题干和选项,再依据选项的内容去理解文本内容,最后用选项的内容与文本的内容比对,比对完成后,我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差不多了。
也许有人会提出这样的疑問:选项中有错误呀?是的,选项中确实有错误,不过,你不必担心,选项中的错误只有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甚至只是一个选项中的某一点的小错误,在比对中你也许就会发现问题,这样就会做到一箭双雕,事半功倍。
(二) 依模式,速读文,掌握文章内容
高考文言文选文,不像课文,选自体裁多样的文本,而是钟情于唯一的“史传文”。且一篇完整的史传文章,一般来说都是极端模式化的。如:
开头:介绍传主的姓字、籍贯、祖上以及少年时代的经历和做人的品格。
中间:集中笔墨用几件事来表现这个人一生的功绩,展现传主多方面的思想品格,彰显其功过是非。
结尾:交代该传主如何去世,世人对其的评价以及对其子孙的简要介绍。
按照以上行文顺序,学生只需用3分钟左右时间快速阅读后,便能很快把握文本人物、人生经历、工作政绩、人物特点等文章内容,从而理清文章思路,为做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快速阅读举例如下: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薄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滑,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钞,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选自《后汉书·王涣列传》)
分析理解:
1. 人物:王焕(主要人物)、陈宠、汉和帝、镡显、桓帝、任峻(次要人物)。
2. 人生经历:年少行侠仗义,好交朋友→后学习儒学→担任太守功曹→凭借才能,任温县县令→升兖州刺史→后征召侍御史→任命为洛阳令→元年病死→老百姓祭奠→任峻接任洛阳令,声名还超过他。
3. 政绩:任功曹时,尽职尽责,名声大震;做温县县令,讨伐打击奸猾之徒,县内安定;担任洛阳令时,宽严相济,巧妙办案,京人称颂。
4. 人物特点:善交好学,做事干练,宽严相济,一身正气,政绩卓著。
(三) 细比对,巧排除,锁定正确答案
在快速读懂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不管是断句题、文化常识题、文意理解题,还是翻译题,只要我们静下心来,再次走进文本,找到与选项相对应的段落,仔细比对,巧妙排除,就能锁定正确或不正确的答案来;或找准采分点,字字落实,大胆猜测,翻译也就变得容易了。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打破常规做题习惯,采用逆向思维和快速阅读之法,就能理清文章内容,把握文章脉络,快速做出判断,获取文言高分。
参考文献:
[1]后汉书·王涣列传.
作者简介:
祁贵松,陕西省安康市,安康市紫阳中学。
关键词:逆向思维;快速阅读;领悟
从学生平时考试或高考我们发现,无论是文言文客观题还是主观题,学生们的得分率都较低,其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 缺乏整体,断章取义
在教学中,老师们虽一再强调要重视阅读的整体性,但由于受到考试时间的限制或其他学科作业的影响,学生做题时很难做到关注文章的整体性,只是草草的读一下文本,然后就进入做题状态,根本没从整体上去思考一下这篇史传文章传主的经历、品格、功绩以及后世对他的评价。由于学生们缺乏整体意识,所以,不管是做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会出现断章取义的现象,从而导致失分。
(二) 阅读太慢,思维中断
在备考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阅读方法不对,他们总喜欢逐字逐句的阅读,总想弄懂每个字,每句话,读到困难处,还停下来查阅工具书。这种方法表面看起来十分认真,其实是十分错误的做法,对于应考是不利的。因为读读停停,会打断阅读者的思维,造成思维中断,既浪费了时间,整体感知文章也无从谈起。
(三) 积累不够,能力低下
除以上两个原因外,积累不够是导致学生理解文本困难的主要原因。高考备考要求学生应积累120个实词,18个虚词,可在备考中根本无法检查学生是否已掌握这些内容,老师们常常让学生做做相关练习题,一带而过罢了。再加之学生们课外文言短文阅读较少,学生阅读能力低下也就成了自然。
针对以上种种问题,在复习备考中我们应采取以下策略来及时纠错,提高解题能力。
(一) 读题干,看选项,初步理解文本大意
一般情况下,老师都会让学生先读文言文文本,600字左右的文章,大约需5至10分钟,初读一遍,还会有许多的不理解,再做题时,还要再读,这样就浪费了宝贵的考试时间。正确的做法是:采用逆向阅读法,即先读“文本理解型”选择题的题干和选项,再依据选项的内容去理解文本内容,最后用选项的内容与文本的内容比对,比对完成后,我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差不多了。
也许有人会提出这样的疑問:选项中有错误呀?是的,选项中确实有错误,不过,你不必担心,选项中的错误只有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甚至只是一个选项中的某一点的小错误,在比对中你也许就会发现问题,这样就会做到一箭双雕,事半功倍。
(二) 依模式,速读文,掌握文章内容
高考文言文选文,不像课文,选自体裁多样的文本,而是钟情于唯一的“史传文”。且一篇完整的史传文章,一般来说都是极端模式化的。如:
开头:介绍传主的姓字、籍贯、祖上以及少年时代的经历和做人的品格。
中间:集中笔墨用几件事来表现这个人一生的功绩,展现传主多方面的思想品格,彰显其功过是非。
结尾:交代该传主如何去世,世人对其的评价以及对其子孙的简要介绍。
按照以上行文顺序,学生只需用3分钟左右时间快速阅读后,便能很快把握文本人物、人生经历、工作政绩、人物特点等文章内容,从而理清文章思路,为做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快速阅读举例如下: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薄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滑,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钞,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选自《后汉书·王涣列传》)
分析理解:
1. 人物:王焕(主要人物)、陈宠、汉和帝、镡显、桓帝、任峻(次要人物)。
2. 人生经历:年少行侠仗义,好交朋友→后学习儒学→担任太守功曹→凭借才能,任温县县令→升兖州刺史→后征召侍御史→任命为洛阳令→元年病死→老百姓祭奠→任峻接任洛阳令,声名还超过他。
3. 政绩:任功曹时,尽职尽责,名声大震;做温县县令,讨伐打击奸猾之徒,县内安定;担任洛阳令时,宽严相济,巧妙办案,京人称颂。
4. 人物特点:善交好学,做事干练,宽严相济,一身正气,政绩卓著。
(三) 细比对,巧排除,锁定正确答案
在快速读懂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不管是断句题、文化常识题、文意理解题,还是翻译题,只要我们静下心来,再次走进文本,找到与选项相对应的段落,仔细比对,巧妙排除,就能锁定正确或不正确的答案来;或找准采分点,字字落实,大胆猜测,翻译也就变得容易了。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打破常规做题习惯,采用逆向思维和快速阅读之法,就能理清文章内容,把握文章脉络,快速做出判断,获取文言高分。
参考文献:
[1]后汉书·王涣列传.
作者简介:
祁贵松,陕西省安康市,安康市紫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