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指出:“数学的学习不能只是简单的模仿和记忆,更需要动手实践。”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符合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求自由调控自己的学习活动,教师要做好辅助工作,科学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一、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前提是激发学习兴趣。枯燥乏味的传统教学方式只会使学生昏昏欲睡,而新时代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使我们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例如:有趣的游戏、精彩的故事以及吸引眼球的教学道具等,让学生对数学充满了兴趣,从“要我学”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变成“我要学”的自主学习方式。例如:学习时针、分针时,教师可以引入谜语“小小骏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蹄声哒哒似战鼓,提醒人们争朝夕。”(请打一物)这样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再例如:学习“米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动手量量自己身边的事物,认真体验各个单位之间的差距,真正了解各个单位名称的内涵,这样在以后的单位换算时可以大大减少错误率。
二、教会自主学习方法
教师应当采用科学的办法使自学变成学生的一种素质。第一,新旧知识的联系。数学知识具有连贯性,很多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去探索、去学习新知识,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学习减法时,通过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前面学习了“加法”,相信通过启发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课本的例题,一定可以找到解题思路的。第二,寻找错因。解题中出现错误是非常正常的现象,面对错题,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寻找错误原因,并加以改正,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自学方式。例如判断题:“将6根小棒分成2份,每份一定是3。”有的学生回答错误了,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亲自动手,采用“摆小棒”的方式来寻找错误的原因。通过纠正思维错误,我们认识到:将8个小棒分成2份,可以得到的结果是3和3、1和5、2和4等,当题目中加上了“平均分”时,这句话才是正确的。第三,尝试探究。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传统的“先教后学”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了,新课标要求我们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的指导学生的学习。例如:学习比例问题时,“某大棚种植户打算在5000平方米的土地上种植土豆和黄瓜,种植面积的比例是2:3,那么土豆和黄瓜各占多少面积?”学生探究方式有两种:(1)独立探究,主要采用画线段图的方式解决问题;(2)小组合作,先用分数解决问题,经过尝试后,采用“比例分配的方法”解题。这样大大减小了学习难度。
三、为学生的动手操作提供时空
我们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多观察,多动手操作,那么作为课堂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应当为学生创造条件,培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例如: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时,要求学生为长方形的长和宽准备4根木棒。上课后,先复习一遍概念,然后再进行探索性操作:将与长方形的长和宽相等的小棒与长方形相应的边重合,发现长方形的周长等于边长长度的和。那么长方形的周长怎么计算呢?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我们发现了这几种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1)长×2+宽×2;(2)宽+长+宽+长;(3)(长+宽)×2。相信经过学生的观察比较,一定可以找到最简便的周长计算方法。探索不仅仅是动手操作的过程,更是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不但获得了知识,而且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美国著名教育家曾经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我们应该被动的学习,而应该主动获取知识。”我们要相信并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应当将传授学生学习方法放在教学的重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给学生提供探索的平台,就可以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自主学习是新课改主要提倡的教学方式之一。教师身处教育第一线,身负重大的责任和挑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是未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能力的培养关系重大,我们一定要谨慎对待,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滨海港经济开发区玉丰小学)
一、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前提是激发学习兴趣。枯燥乏味的传统教学方式只会使学生昏昏欲睡,而新时代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使我们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例如:有趣的游戏、精彩的故事以及吸引眼球的教学道具等,让学生对数学充满了兴趣,从“要我学”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变成“我要学”的自主学习方式。例如:学习时针、分针时,教师可以引入谜语“小小骏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蹄声哒哒似战鼓,提醒人们争朝夕。”(请打一物)这样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再例如:学习“米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动手量量自己身边的事物,认真体验各个单位之间的差距,真正了解各个单位名称的内涵,这样在以后的单位换算时可以大大减少错误率。
二、教会自主学习方法
教师应当采用科学的办法使自学变成学生的一种素质。第一,新旧知识的联系。数学知识具有连贯性,很多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去探索、去学习新知识,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学习减法时,通过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前面学习了“加法”,相信通过启发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课本的例题,一定可以找到解题思路的。第二,寻找错因。解题中出现错误是非常正常的现象,面对错题,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寻找错误原因,并加以改正,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自学方式。例如判断题:“将6根小棒分成2份,每份一定是3。”有的学生回答错误了,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亲自动手,采用“摆小棒”的方式来寻找错误的原因。通过纠正思维错误,我们认识到:将8个小棒分成2份,可以得到的结果是3和3、1和5、2和4等,当题目中加上了“平均分”时,这句话才是正确的。第三,尝试探究。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传统的“先教后学”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了,新课标要求我们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的指导学生的学习。例如:学习比例问题时,“某大棚种植户打算在5000平方米的土地上种植土豆和黄瓜,种植面积的比例是2:3,那么土豆和黄瓜各占多少面积?”学生探究方式有两种:(1)独立探究,主要采用画线段图的方式解决问题;(2)小组合作,先用分数解决问题,经过尝试后,采用“比例分配的方法”解题。这样大大减小了学习难度。
三、为学生的动手操作提供时空
我们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多观察,多动手操作,那么作为课堂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应当为学生创造条件,培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例如: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时,要求学生为长方形的长和宽准备4根木棒。上课后,先复习一遍概念,然后再进行探索性操作:将与长方形的长和宽相等的小棒与长方形相应的边重合,发现长方形的周长等于边长长度的和。那么长方形的周长怎么计算呢?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我们发现了这几种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1)长×2+宽×2;(2)宽+长+宽+长;(3)(长+宽)×2。相信经过学生的观察比较,一定可以找到最简便的周长计算方法。探索不仅仅是动手操作的过程,更是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不但获得了知识,而且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美国著名教育家曾经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我们应该被动的学习,而应该主动获取知识。”我们要相信并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应当将传授学生学习方法放在教学的重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给学生提供探索的平台,就可以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自主学习是新课改主要提倡的教学方式之一。教师身处教育第一线,身负重大的责任和挑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是未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能力的培养关系重大,我们一定要谨慎对待,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滨海港经济开发区玉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