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教育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极大。小学生活是一个经过“青春期”的过渡时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是身心发展的“启蒙期”也是“危险期”。
[关键词]小学 心理 素质
随着身心的快速发展、思维方式的变化、社会经验的丰富和学习竞争压力的增大,学生容易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滋生各种心理问题、萌发心理疾患。因此,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使学生充满活力。
在学校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现、了解目前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学习压力感:这个问题相当普遍。学生生怕考试成绩不好,心理压力过大。
(2)适应性差:由于生活自理能力差,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不适应学校生活和老师的指导方法及团队活动。
(3)情绪不稳定易波动,意志薄弱,做事缺乏信心。
(4)人际关系敏感:与别人不合群,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父母之间情感不能沟通,性格内向、孤僻。
(5)心理压力过大,学习焦虑性现象过高:遇到困难时或考试前,显得精神晃惚,紧张不安。
(6)抑郁、自卑现象:受到挫折后,表现出情绪低落,孤独感、自卑感严重。没有一点上进心。
(7)心理不平衡性:常常忌妒别人学习成绩比自已的好,别人物质生活方面比自已强。忌妒是一种可怕的心理;是一种痛苦又十分有害的心理。
(8)敌对现象:在受到批评时,容易产生抬杠,产生敌对观象。
(9)偏执现象:以自我为中心。
二、认真分析学生心理问题主要成因
1.“素质教育"对学生"减负",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一切仍以“学习成绩”为教育目标,片面强调学生需要的知识教育,而从根本上没有解决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文价值,即"学习就是为考试"。
2.在孩子犯了错误后,老师教育方法不当,当着其他人的面严厉指责,给孩子造成心理上出现阴影。
3.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大环境下,学生被特长课程填满,他们很少有玩的时间过大的压力把学生“压扁”。
4.部分家长在处理孩子错误时不注意方式,动不动就责骂,甚至拳打脚踢,用所谓的"暴力方式"解决问题,给孩子造成心灵的创伤。
5.家长对孩子过分的溺爱造就了孩子的一个“自我中心”;“关怀备至,和蔼可亲”,丝毫不追究孩子的错误,没有培养孩子正确的道德观。这种不良教育方式影响了孩子人格发展。
6.家庭环境也是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家庭结构的稳定状况对小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生活在离婚家庭的儿童将面临着学业、情感及社会的诸多困难与障碍的同时也给孩子带来了最严重、最复杂的精神健康危机。
三、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消除学生心理障碍
1.提高自身素质,为学生做好道德榜样
教师的素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应秉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理念,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忘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并应以品德至上来要求自己,把廉洁从教、敬业爱岗的追求落实到平时工作中来,在家长面前、学生面前做到勤政廉洁,不以职谋私、不让家长为自己办事、不向家长索取物品、不搞有偿施教。在学生面前要树立和维护良好的个人和学校群体形象,真正要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绝不根据学生性别、智能、家庭状况、家长优势而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情感模式,做到公正执教。 而对待班级的失亲生和特困生我却是倍加呵护,多给他们关爱和温暖,以此来消除这部分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
2.改进教学方法,减轻学生心理压力
当前我国多数学校的教学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某种程度上给学生带来了心理压力。这就要求老师要努力转变自己的观念,刻苦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力求使自己的教学方法适应学生的学习方法,不断创新的教学模式。为了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应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制作课件,自制教学用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把枯燥的学习内容用生动形象直观的演示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乐学。这将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改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教育氛围
小学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尤其是在低年级学生心目中的威望是包括家长在内的其他人所无法比拟的。正因为如此,师生关系的优劣对小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明显而深远的。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使小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兴趣,对学校生活感到愉快,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
4.构建良好的班风,消除不利于学生发展因素
班集体是小学生在学校中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单位,同时也是小学生完成社会化过程的重要条件。良好的班风对学生是一种无形的感染力,也是一种凝聚力,可以增强小学生的集体意识、团结意识、帮助意识、平等意识并使学生能够恰当地履行义务和行使权利。在这种风气下,可以有效的消除班级中不健康的小群体和严重的欺负行为;消除学生间的忽视和排斥现象、交往障碍及同学关系紧张; 部分学生在班级中地位偏低容易形成严重的自卑心理、敌对情绪和逃避倾向这些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因素。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当前新理念下教育中必不可少的课题,它能使我们的教育产生“事半功倍”的效应;它能促进学生的“德、学”全面发展;它能使学生的人生之路更加绚丽多彩。
(作者单位:辽阳市文圣区小屯镇高城小学)
[关键词]小学 心理 素质
随着身心的快速发展、思维方式的变化、社会经验的丰富和学习竞争压力的增大,学生容易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滋生各种心理问题、萌发心理疾患。因此,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使学生充满活力。
在学校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现、了解目前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学习压力感:这个问题相当普遍。学生生怕考试成绩不好,心理压力过大。
(2)适应性差:由于生活自理能力差,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不适应学校生活和老师的指导方法及团队活动。
(3)情绪不稳定易波动,意志薄弱,做事缺乏信心。
(4)人际关系敏感:与别人不合群,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父母之间情感不能沟通,性格内向、孤僻。
(5)心理压力过大,学习焦虑性现象过高:遇到困难时或考试前,显得精神晃惚,紧张不安。
(6)抑郁、自卑现象:受到挫折后,表现出情绪低落,孤独感、自卑感严重。没有一点上进心。
(7)心理不平衡性:常常忌妒别人学习成绩比自已的好,别人物质生活方面比自已强。忌妒是一种可怕的心理;是一种痛苦又十分有害的心理。
(8)敌对现象:在受到批评时,容易产生抬杠,产生敌对观象。
(9)偏执现象:以自我为中心。
二、认真分析学生心理问题主要成因
1.“素质教育"对学生"减负",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一切仍以“学习成绩”为教育目标,片面强调学生需要的知识教育,而从根本上没有解决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文价值,即"学习就是为考试"。
2.在孩子犯了错误后,老师教育方法不当,当着其他人的面严厉指责,给孩子造成心理上出现阴影。
3.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大环境下,学生被特长课程填满,他们很少有玩的时间过大的压力把学生“压扁”。
4.部分家长在处理孩子错误时不注意方式,动不动就责骂,甚至拳打脚踢,用所谓的"暴力方式"解决问题,给孩子造成心灵的创伤。
5.家长对孩子过分的溺爱造就了孩子的一个“自我中心”;“关怀备至,和蔼可亲”,丝毫不追究孩子的错误,没有培养孩子正确的道德观。这种不良教育方式影响了孩子人格发展。
6.家庭环境也是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家庭结构的稳定状况对小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生活在离婚家庭的儿童将面临着学业、情感及社会的诸多困难与障碍的同时也给孩子带来了最严重、最复杂的精神健康危机。
三、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消除学生心理障碍
1.提高自身素质,为学生做好道德榜样
教师的素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应秉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理念,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忘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并应以品德至上来要求自己,把廉洁从教、敬业爱岗的追求落实到平时工作中来,在家长面前、学生面前做到勤政廉洁,不以职谋私、不让家长为自己办事、不向家长索取物品、不搞有偿施教。在学生面前要树立和维护良好的个人和学校群体形象,真正要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绝不根据学生性别、智能、家庭状况、家长优势而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情感模式,做到公正执教。 而对待班级的失亲生和特困生我却是倍加呵护,多给他们关爱和温暖,以此来消除这部分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
2.改进教学方法,减轻学生心理压力
当前我国多数学校的教学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某种程度上给学生带来了心理压力。这就要求老师要努力转变自己的观念,刻苦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力求使自己的教学方法适应学生的学习方法,不断创新的教学模式。为了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应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制作课件,自制教学用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把枯燥的学习内容用生动形象直观的演示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乐学。这将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改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教育氛围
小学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尤其是在低年级学生心目中的威望是包括家长在内的其他人所无法比拟的。正因为如此,师生关系的优劣对小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明显而深远的。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使小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兴趣,对学校生活感到愉快,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
4.构建良好的班风,消除不利于学生发展因素
班集体是小学生在学校中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单位,同时也是小学生完成社会化过程的重要条件。良好的班风对学生是一种无形的感染力,也是一种凝聚力,可以增强小学生的集体意识、团结意识、帮助意识、平等意识并使学生能够恰当地履行义务和行使权利。在这种风气下,可以有效的消除班级中不健康的小群体和严重的欺负行为;消除学生间的忽视和排斥现象、交往障碍及同学关系紧张; 部分学生在班级中地位偏低容易形成严重的自卑心理、敌对情绪和逃避倾向这些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因素。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当前新理念下教育中必不可少的课题,它能使我们的教育产生“事半功倍”的效应;它能促进学生的“德、学”全面发展;它能使学生的人生之路更加绚丽多彩。
(作者单位:辽阳市文圣区小屯镇高城小学)